90後農村孩子教育之困惑

作者:彭惠軍

90後農村孩子教育之困惑

現在,很多老師對90後孩子的教育是怨聲載道,都說這一代農村孩子教育起來特費勁。普遍情況是:貪玩不愛學習,對長輩不尊敬,對人沒有禮貌,沒有同情心,不知道感恩,沒有團隊精神,紀律觀念差,不好管理。看起來,他們是一無是處,其實,這也不盡然。但是,這一代農村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是歷盡艱辛,他們忍受着對自己最親人的思念,在癡盼與夢想中長大;當自己最親的人已在身邊時,他們反而感到陌生,因爲這一張面孔與自己模糊的夢境相差太遠;當他們從窮山僻壤中邁進高樓林立中時,周圍的一切是那麼地讓人感到眼花繚亂,心中的驚奇與膽怯,一時讓他們頭暈目眩,無法接受;長期與父母分離,使他們已經忘卻什麼是父慈母愛,突然和這對叫做父母的人在一起,突然得到太多的親情與愛,使他們一下受寵若驚,無福消受。他們心理的變化,甚至心理性格發展的畸形,難道要讓這些深受遺棄與傷害的幼小心靈來承擔嗎?我想:應該負主要責任的應該是社會、父母。細細分析起來,這一代小孩心理性格的發展失調主要應該由以下幾種原因造成:

一、 留守多年,心靈上陰影太濃

80年代初,中國的改革開放政策給中國大地帶來勃勃生機,農村民工如滾滾春潮涌向沿海開發城市,他們爲了儘快擺脫祖祖輩輩的赤貧,背井離鄉,闊妻別子,來到這些陌生的剛剛開始開發的城市,流血流汗,爲了讓家人不再過貧困的生活,他們只能將自己嗷嗷待哺的孩子忍痛扔給年邁的父母,隻身南下。而這些無辜地被父母扔下的幼小孩童從此就成了無父無母的形式上的孤兒。

他們沒有了父母的疼愛,在他們細小的心靈裏,父母成了電話那邊一個神祕的符號,只聞其聲不見其人的抽象的東西,有的父母甚至將撫養孩子的義務全權交給長輩,對孩子的教育與成長不聞不問,以至在他孩子的幼稚的心目中只知道世上有爺爺奶奶,不知爹媽爲何物。

會經常有這樣的現象,因心中再也無法承受對孩子的思念,擠完火車擠汽車,下了汽車坐馬車,辛辛苦苦到達家中,終於看到自己魂牽夢繫的孩子時,孩子給他們的卻是一個陌生的眼神,躲藏在爺爺奶奶身後不敢出來見人,你想去抱抱他吧,他就是抱着老人的雙腿不放,爸爸、媽媽也不會叫……。經過幾天的努力,終於可以讓你抱了,甚至怯生生地叫你一聲爸、媽了,可做父母的假期也要到了,又要到千里之外的異國他鄉去賺錢養家了。當一步一回頭,一把眼淚一把鼻涕地離開,再次投入到緊張的工作中去時,遠方那個幼小的時刻盼望父母回來的小孩童又會暫時被父母拋到了腦後。隨着時間的流失,爸爸、媽媽在小孩的心中又變成了一個只有聲音的模糊概念。如此幾年,小孩的個頭長高了,年齡增大了,可是在他們的心中,父母永遠是個並不具體的思念,慢慢變成一種茫然的隱痛。而在另一方面,爺爺奶奶或外祖父外祖母在他們心中卻是他們唯一的依賴,這些老人們照顧小孩的吃喝拉撒及其泠曖是無微不至,但對於孩子的教育,包括知識、心理、行爲習慣的教育與培養,大多老人是一竅不通,只是一味的嬌慣,一味的縱容,讓小孩子過着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生活,儘量的滿足孩子的一切合理、不合理的要求,如此一來,好心做了壞事,無形中養成孩子懶惰、驕橫霸道、沒有同情心、沒有長幼觀念、缺少文明禮貌、不愛學習或者由於不良的教育方式而引起的性格內向,不善於與人溝通交流,不善言辭。將孩子的心理髮展引入一個難以校正的誤區。

這種由於缺少父母之愛而形成的心理陰影長期地佔據在孩子的內心深處,影響着他們的心理正常發育,使他們產生對父母的怨恨,讓他們與父母之間的感情鴻溝越來越寬,如果得不到及時有效的補救,後果將會相當嚴重,甚至會影響到孩子的一生。

二、 生活環境的鉅變引起的心理變化。

當家中的老人一遍遍打來電話,稱孩子不聽話,學習成績差,一天到晚到處跑,躲着不上學,自己再也管不住,要求將小孩帶出來時,這些父母們才感到問題的嚴重性,才考慮將孩子帶在自己身邊。可這個時候的父母們,在外打拼了近十年,已有了一定的經濟基礎,有的甚至有了自己的事業,自己的工廠,自己的商店,有的已成了公司的骨幹或股東。錢是有了不少,可事情更多更忙了,雖然表面上將孩子帶到了自己的身邊,可實際給孩子的關心卻是少得可憐,甚至有的父母將小孩的學習與成長全權託付給老師,自己竟然不聞不問,小孩子的學習他不理,小孩子的心理狀況他不理,整天除了忙上班或者生意就是泡在麻將桌上,甚至自己打牌或者和一些朋友聚會做大人遊戲時無視小孩的存在,也不管自己或朋友的言行對小孩有沒有負面影響,到頭來,小孩跟着父母出來,不但沒有得到應有的正當教育,反而受到的影響更差,學得更壞。

而另一方面,很多農村小孩,從前在家鄉很難上一次街,很難趕一次集,很難見到陌生的人,對於風景他們或許一點也不陌生,可對於熱鬧,他們是既高興又害怕,喜歡熱鬧是孩子的天性,害怕是他們畢竟沒有見過什麼大場面。當他們突然被帶到這個高樓林立,燈紅酒綠的社會中來時,他們強烈的好奇心一下子就會被這花花綠綠的生活與形式抓住,一開始或許會因爲不熟悉這個全新的生活環境而不敢放開手腳,但小孩子飛快的模仿能力與天性好奇,會使他們不自覺地被一些新穎的玩意兒所吸引,這個時候,我們的父母們如果因爲自己工作或生意的忙而疏忽小孩子心理細微變化而不去及時做心理輔導加以糾正指導的話,小孩子的行爲習慣,性格品質的發展形成可能會從此走上歪曲之畸路。

在這些新奇的玩意兒中,他們最容易接觸的可能是網絡與遊戲機,網絡是個讓歡喜讓人憂的東西,其中精華爲少,但有不少不良之徒,昧着良心利用網絡賺錢,不擇手段,將諸多對青少年身心有嚴重危害的糟粕污穢之物也放在網上,少年兒童心理髮育尚未健全,心理抵抗力與防禦能力極低,這時我們的父母們又因爲沒有時間教育或管理自己的子女們,將孩子一個人放在家中,除了錢外什麼也沒能給孩子,無形中給孩子創造了一個迷戀網絡、迷戀遊戲的機會和條件,這時的父母沒能及時地去引導教育甚至限制他們,他們很容易深陷其中無法自拔,除了網絡和遊戲他們對學習、對正常的生活習慣養成、對文明禮貌、對正當的人際交往全然沒有興趣,一步步變得不學無術,甚至大手大腳花錢,到沒有錢花的時候還很有可能走上邪路,變成一個真正的問題少年。

三、 多年的感情虧欠,父母補償式教育帶來不良後果。

在外闖蕩數年,有不少父母在物質上有了一定的基礎,工作事業上也初有成就,所謂吃住不愁,唯一讓他們心有愧疚的就是對孩子所欠的父愛、母愛,當自己的心肝寶貝現在能來到自己身邊,終於可以與自己一起享受自己數年來打拼來的勞動成果時,他們是無比的高興與自豪,在他們心中,他們擺脫貧困的理想終於實現了,他們終於可以爲家庭,爲子女創造出了一個好的生活環境,他們內心充滿了成就感。在這種生活無憂的情況下,他們就會特意地對原來被自己留守在家的孩子以愛的補償。

我們不能說補償愛有錯,但我必須提醒各位有類似情況的家長們,補償愛一定得有度。有些父母力所過及地滿足孩子的物質需求,沒有理由地由着孩子性子,也不管孩子的要求是否合理、行這是否正常,一味的縱容,一味的滿足,到頭來孩子會形成一種無限制的依賴,與過分的以自我爲中心,不顧及別人感受,極度的自私。這種過度霸道性格會使他與周圍的人無法正常相處,容易被人孤立。在學校裏會出現目中無人,容易與同學發生衝突,樂意拉幫結派充大哥,惹事生非,無法沉下心思到學習,老師對他的教育,他聽不進出,反而認爲老師是讓他難堪,更容易產生對老師的逆反心理,從而心理上與老師對抗,影響自己的學習,影響良好習慣形成及優良品質品德的培養。這種學生也極容易被社會上不良因素的負面影響,形成不良性情與習慣,甚至走入人生歧途。

對於以上這些現象,給我們所有在外創業的父母們提出了一個極其重要的子女教育課題:在教育子女與財富慾望的滿足到底誰最重要?我個人認爲,這兩者都非常重要,關鍵是我們這些父母應該如何處理好這兩者之間的關係,做到魚與熊掌之兼得。

筆者從事教育教學十多年,對這一類學生做過較深入的調查與瞭解,也曾經深爲這一類學生頭痛過,所以感受也較爲深刻。針對這類學生的教育提出以下幾點不成熟的意見與建議給家長,以供參考。

第一、 無論你有多忙或有多窮,儘量不要讓孩子做留守兒童。

第二、 如果萬不得已將孩子留在老家,請多用現代通訊與孩子聯繫--每週不少於一次,每次時間不少於30分鐘,利用遙控正確教育、指導、督促孩子的學習與心理成長,千萬不要冷落了他(她)。

第三、 當孩子來到你的身邊時,千萬要理智,不要溺愛過火;是非曲直一定得讓孩子明白,獎罰分明,不要因曾經留守過的內疚而過分寬容孩子。

第四、 刻意培養孩子理財能力,有計劃地發給孩子日常費用,並讓他們記好支出帳目,一週一發,週日晚憑支出帳目發放下週日常費用,節省者,帳目清晰、支出合理者給予一定的精神和物質獎勵。

第五、 每天再忙也得抽空輔導孩子學習,瞭解他們的學習與心理髮展及習慣養成等情況,並給予正當的指導。

第六、 應該多與孩子的老師特別是班主任取得聯繫,及時瞭解孩子在校情況,做到家校教育齊頭並進。

第七、 教育孩子合理安排時間,做到對時間的支配合理,生活有規律並養成習慣。

第八、 積極配合老師培養孩子具有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實際可行的人生奮鬥目標,並有效督促他們逐步實現。

    

望各位教育者,包括教師和父母,應該認真分析,找出治療其根本的教育方法來糾正他們尚未形成的心理性格“畸形”,要是讓這種假形“近視”變成真形近視眼就無可救藥了。

                                                    

                                                      2009/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