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生命在語文教學中歡歌

 泰戈爾說過:“教育的目的應當是向人傳送生命的氣息”,盧梭也曾經說過:“我們的教育是同我們的生命一起開始的”。可見,關注生命,點化和潤澤生命是教育之核心,是教育之本。

讓生命在語文教學中歡歌

基於此,《語文課程標準》也明確指出:語文教學要有“豐富的人文內涵”,關注人的發展,關注學生的生命成長。加強生命教育,語文教學應不容忽視。讓生命在語文教學中歡歌!

可現實如何呢?

案例1:

勞 動課上,學生在花壇拔草,草間跳躍的蚱蜢,捕蟲的青蛙,吸引了孩子們的視線,他們奮力將一隻只蚱蜢抓住,撕掉了翅膀,讓他們不再飛翔,再撕掉後退,使他們 失去能力,最後撕去蚱蜢所有的腿腳,扔在地上,嘻嘻哈哈地看着這些可憐的小生命在死亡線上掙扎;看到青蛙,無數的石子、土塊夾雜着孩子們興奮、高亢的歡呼 聲向青蛙砸去……

面對此情此景,我詫異:這就是我們的教育嗎?面對一個個鮮活的生命,我們教育下的孩子,內心情感竟然如此的麻木,漠視生命,竟然視殺戮生命爲一種快樂?!

案例2:

見諸報端的清華大學學生劉海洋,濃硫酸傷熊事件;金華徐力榔頭弒母;雲南大學馬加爵殺害同學;四川一學生將寵物狗放入微波爐烤熟;某地小學生愚人節在水中投毒“愚弄”同學……

人們不禁要問:現在的學生到底怎麼了?不管是自殺、校園暴力、還是傷害動物,都折射出,當今部分青少年情感的荒漠,對生命的漠視和踐踏。 

這些事件的發生,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是在於我們的學校教育中“生命教育”的缺失和匱乏。沒有引導學生正確認識人的生命價值,理解生活的真正意義,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激發學生對終極信仰的追求,進而滋養學生關愛生命的情懷.。

新的語文課程標準對語文的基本性質定義爲: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人文性指出了語文課程對學生思想感情薰陶的文化功能和課程所具有的人文學科的特點,加之語文教材中蘊含着巨大的生命教育的資源。可以說,語文是踐行生命教育最有效的載體。 

那麼,在語文教學中,怎樣有意識的滲透生命教育,使學生的生活溫馨而豐富,生命健康而高尚呢?

一、 言傳身教,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

1、 語文教師應具有強烈的生命意識,自身應洋溢着對生命的熱愛。  

如 果希望青少年熱愛生命,就要讓他們與熱愛生命的人在一起。教師對生命的理解與熱愛,通過課堂互動來傳遞給學生。因此教師應善於控制屬於自己的、負面的、一 切與教學無關的情緒,應盡力儘量少的摻和個人對人生片面的、膚淺的、表面的、或某個階段的某種狀態下的感悟、感受。在教育的平臺上,這些情緒化的感悟,帶 給青少年的將是最直接、最感性,也可能是最有效的。

2、語文教師應做一個關注生命教育的有心人。

教師的情感對學生有直接的感染作用,一個教師對教育工作和學生真正的熱愛,就會產生肯定的情感反應,激起情感的共鳴,從而打開學生的心扉。 

教師要全身心的愛和信任每一個學生,捕捉生命教育的每一個機會,瞭解他們所思所想,及時疏導化解他們的心結,讓學生正確認識、理解生命,受到生命可貴意識的薰陶。

二、 開發閱讀資源,在閱讀教學中進行生命教育,點燃生命的火花,釋放生命的光彩。

1、 走進文本,走進作者,滲透生命意識,進行生命教育。

語文課文中,很多作者儘管飽受各種挫折打擊,有的還身患殘疾,但都能勇敢的面對現實,面對人生,豁達、超脫、樂觀、勇敢的生活,讓自己的生命放射出奪目的光彩。如;蘇軾、史鐵生、海倫凱勒,等等。對這些作品的介紹,可以引起學生的共鳴,從而向這些作者學習,熱愛生命,珍惜生命。

2、 解讀文本,解讀生命,領悟生命的真諦,樹立正確的生命觀。

在閱讀教學中,應充分發掘以人爲本、重視生命的教學資源,凸現生命的意義,增強學生的生命意識。

《風箏》中,魯迅踐踏了弟弟的風箏夢,那深深的自責,不正體現了對生命的呵護嗎?,《心聲》中李京京的發言不就是呼喚對生命的尊重與理解嗎?《石縫間的生命》向我們展示了生命的堅韌,《兩彈元勳鄧稼先》向我們展示的則是生命的奮鬥不息,……這些不都能引領我們領悟生命的意義,使學生受到正確的生命觀、生死觀的薰陶嗎?

3、通過閱讀感受,欣賞充滿生命力的意向,獲取生命的力量。

每當我們回望或走進自然,我們會感到震驚,自然界中的生命是如此的頑強,無論周圍的環境多麼惡劣,只要有一絲生命的土壤,他們就能頑強的生存,奏響生命的凱歌。

鶴羣,當受到蒼鷹的威脅時,它們“宛如暴風中飛轉的雲堆,上下飛舞,光影耀眼,把壯勇剽悍的蒼鷹淹沒在旋轉的鶴羣中”。當一隻鶴受傷墜落時兩隻鶴用翅膀架起了生命的橋樑。通過對文本的品析,學生感受到了生命的悲壯,生命的美麗。

  4、通過閱讀教學,引導學生領悟作品中充滿人性的情感,使學生認識到情感的可貴。

《小 巷深處》,字字是情,句句是淚,體現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親情觀和人倫觀。母親對孩子超越生命的愛,孩子對母親發自內心的懺悔,無不震撼着學生的心田:關 心家庭、關心親人、關心他人的愛心和責任,自己在親人心目中的位置,自己如何爲家庭、爲他人負責,從而珍惜生命、重生、樂生,都無不感染着學生的情感、潤 澤着學生的生命。

三、熱愛生活,積累生活素材,在寫作教學中進行生命教育

1、 以生命問題爲話題進行作文。生命在生活的點點滴滴中延伸,生活的點點滴滴構成了生命的內容。教師對學生作文的命題應貼近學生的生活,讓學生在作文中發泄自 己的苦悶憂傷,享受自己的快樂幸福。教師要善於在作文中傾聽學生的心聲,從字裏行間發現種種細微的心理變化,及時化解學生的心傷,啓迪學生對生命的思考。

2、堅持寫日記,關注周圍生命的狀態。日記,是進行生命意識滲透的有效途徑,通過對自然植物的觀察、對家中動物的關愛,還可就某一生命過程進行考察,既鍛鍊學生的寫作能力、實踐能力,又能從中體會到生命的偉大、生命的可貴,體會生命的意義。 

3、 讀後感、觀後感,暢談對生命的思考。現實生活中的實例,文學作品中的精品,影視作品中的焦點,都應成爲學生探討生命的話題,讓學生在討論中反思,在暢談中 回味,在點評中探尋。通過這種讀後感、觀後感的交流,極大的提升了學生對生命的認識,學生在讀後感、觀後感中閃現出了對生命思考的火花。

四、大量開展課外實踐活動,在語文課外實踐活動中進行生命教育.

語文的外延即生活,生活中的點滴 都離不開語文的身影 ,  通過語文課外活動進行生命教育,收到的效果往往是事半功倍. 

1、推薦並指導學生閱讀有關具有強烈生命意識的課外讀物和有關生命知識的科普作品、影視作品.

讀一本好書就好像和一個高尚的人談話。讓學生在放鬆的狀態中去讀書,無異於與作者生命的碰撞,在碰撞中激射出生命的火花,那是課堂上所無法達到的一種“水到渠成”的自我教育的狀態..

2、 帶領學生參觀烈士陵園、醫院、殯儀館 ,讓學生真切感受一個人的死亡,給他人造成的痛苦和傷害。傷心至極的親人,悲痛的場面,往往讓學生感到生命的可貴與重要. 走進福利院,讓學生.體會健康的重要,生命的美好,這也是語文課外活動中進行生命教育的一個亮點。

3、 讓每一個學生種一棵草,植一棵樹,養一盆花或飼養一隻小動物.精心照料,常寫日記,並經常跟別人交流心得體會,讓他們知曉生命的萌發、發育、成熟,體會生長的不易,感受生命受損,甚至凋零的痛苦,從而推物及人。

 

教育的本質是促進人的發展。誰也不希望如花的生命過早的凋謝,誰也不希望悲劇重演。讓我們在陣痛中反思,在摸索中行進,在實踐中探求,在課堂教學的互動中,讓學生用生命來感悟生命,用生命來詮釋生命,用生命來撞擊生命。

惟其如此,一個個鮮活的生命,纔會在語文課堂中奏響生命的凱歌;一個個如花的生命,纔會在現實生活中書寫自己精彩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