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風箏》教學設計(精選5篇)

作爲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就有可能用到教學設計,藉助教學設計可以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如何把教學設計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魯迅《風箏》教學設計(精選5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魯迅《風箏》教學設計(精選5篇)

魯迅《風箏》教學設計1

學習目標:

1.認識“依、歇、喪”等5個生字。會寫“精、希、卻”等12個生字。能讀寫“精心、希望、依然”等13個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感悟“我們”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的不同心情,能讀出“我們”的情感變化。

3.樂意通過上網或查閱書刊蒐集有關風箏的資料,或動手做一做風箏,舉辦一次小小風箏展覽會。

A案

第一課時

課前準備:

教師:蒐集有關風箏的文字資料和圖片,放風箏的片斷,製作多媒體課件。

學生:準備製作風箏的有關材料。

喚起情感,導入學習

1.喚起情感:童年是五彩繽紛的,既有歡聲笑語,也有滴滴淚水。你覺得童年最大的快樂是什麼?和大家交流分享一下,好嗎?

2.導入學習:有這麼一羣孩子,他們童年最大的快樂就是做風箏、放風箏,讓我們走進課文,走進他們中間,分享他們的快樂。出示課題,帶着情感朗讀課文第一段。

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生字可以多讀幾遍。

2.指名學生讀,一人讀一個自然段,注意正音。

3.再讀課文,邊讀邊畫出寫“我們”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的心情的句子,畫好後自己讀一讀這些句子。

4.交流找到的句子,反覆朗讀。

5.引導發現、生疑:讀後有什麼發現,產生什麼疑問,與大家交流交流。

(交流要點:一是讀中發現:“我們”的心情在做風箏是挺高興的,放風箏的非常高興,找風箏時很難受。二是讀中生疑:我們的心情爲什麼會起這樣大的變化?)

細讀深究,體悟情感

1.學習第2自然段。

a、讀一讀:激勵學生多人次地讀這一段。

b、說一說:讀了這一段,你知道寫了些什麼嗎?

c、想一想:角色轉換,想象:如果是你在做着風箏,你心中會想些什麼呢?

d、找一找:同學們所想象的可以用這段內容中的哪幾個詞語來表示或代替。

e、結一結:(師)原來做風箏的快樂就在於它充滿着憧憬和希望。

f、賞一賞:讓我們帶着自己的體驗和感受(嚮往、渴望、喜悅)朗讀全段。

2.學習第3自然段。

a、角色轉換:風箏做好了,此時你最想幹什麼?

b、創設情境:讓我們一起去感受一下孩子們放風箏的歡樂場面吧!播放多媒體課件,展示放風箏畫面。

c、引導表達:剛纔同學們欣賞了放風箏的畫面,你們看到了什麼,與大家交流交流。

d、角色轉換:當你奔跑在空曠的田野中,看到高高飄蕩在天空中的風箏,你的心裏產生了一種怎樣的感受?

e、品味課文:用心多遍朗讀第3自然段,想一想哪些地方寫出了文中孩子和我們一樣的感受。

f、深入賞讀:讓我們帶着自己的體驗和感受(興奮、激動、自豪)再讀全段課文。

課堂練習。

1.自學生字,交流學法。

a、出示生字,指名組詞朗讀。

b、觀察生字,交流識字寫字經驗。

c、練習書寫生字、抄寫詞語。

2.把自己喜歡的句子抄下來。

課外延伸

上網蒐集或查閱書刊蒐集有關風箏的文字資料或圖片資料,製作資料袋,放到班級園地裏展示。

第二課時

誦讀回味,表現情感

選擇第1自然段至第3自然段中你最喜愛的一段話讀給大家聽,表達出感情。

細讀深究,體悟感情

1.學習第4自然段

a、讀一讀:用心讀讀第4自然段,能發現“我們”的心情有什麼變化嗎?

b、說一說:說說你讀後的發現。

c、試一試:能不能用讀表現出不同的心情來?(可採用多次讀的方式進行)

d、評一評:你們覺得這些同學讀得怎麼樣,從哪些語詞的朗讀上能感受到“我們”的快樂或難受。

2.學習第5.6.7.8自然段

a、師問:假如你高高飛着的風箏斷了,飛了,你會怎樣呢。

b、師引:我們來看看這些小朋友們是怎麼做的,請讀讀5.6.7.8自然段。

c、生讀:在讀中讓學生逐漸表現出孩子們的難過而又不甘心的心情來。

d、體驗:你是從哪些地方感受到孩子的難過而又不甘心的情感來的?

回顧課文,暢談感受

1.放箏時,線斷了,風箏飛走了,孩子們很難過、着急,爲什麼還說放風箏是快樂的呢?你有過這種生活體驗嗎?

2.學生交流。

實踐活動,親身體驗

親自動手做一做自己喜歡的風箏,到田野、到操場、到廣場去放一放風箏,感受一下做風箏、放風箏的快樂。

魯迅《風箏》教學設計2

一、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1、文章是圍繞什麼來寫的?

2、這個故事發生在哪兩個人之間?

3、請簡單的複述情節

明確:風箏

明確:“我”和弟弟

明確:寫作者小時候不讓弟弟放風箏,還弄壞了弟弟苦心孤詣做好的風箏,中年時,看到外國一本講論兒童的書後很內疚,希望得到弟弟的寬恕。

二、研讀課文,深入研究

請按時間順序,將課文分成四個部分

1—2:寫了北京和故鄉的風箏時節,引出下文。

3—4:寫童年往事。

5—11:寫中年反省。

12:寫“我”看着眼前北京的風箏,心情十分悲哀沉重。

三、研讀第一部分

1、作者爲什麼說“在我是一種驚異和悲哀”?

明確:驚異的是北京的風箏時節,悲哀的是童年的往事。

2、在這一部分,作者運用了什麼樣的寫作手法?

明確:對比的手法。

四、研讀第二部分

1、作者是從哪個角度寫小兄弟對風箏的喜愛的?

明確:神態描寫,對比手法。

2、“他向着大方凳,坐在小凳上,便很驚惶地站了起來,失了色瑟縮着”,這是對小兄弟的什麼描寫?有什麼作用?

明確:神態描寫,寫出了被虐殺者的麻木。

3、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的粗暴,作者爲什麼這樣寫自己?

明確:動作和神態,表達了作者對小兄弟的同情和對自己行爲的深深自責。

明確:對比的手法。

五、研讀第三部分

1、“遊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爲,玩具是兒童的天使”你認爲這句話對嗎?

明確:不準遊戲,扼殺了兒童的天性。應該提倡新的教學模式。

2、“精神的虐殺的的一幕”是哪一幕?

明確:第四段,暴虐的毀壞風箏。

3、作者想到了哪些補救的方法?

明確:送風箏,討寬恕。

4、“我”懂得遊戲的意義後,心情沉重,總想補過,這說明了什麼?

明確:作者具有剖析自我,自我反省的精神。

5、作者對弟弟不記得童年的往事有什麼感觸?

明確:因爲被虐殺者的麻木,虐殺者會因此而更加的肆無忌憚。

六、研讀第四部分

“我”討弟弟的寬恕,弟弟卻全然忘記,爲什麼“我”的心情“只得沉重着”,只感到世界的“肅殺”和“寒威”?

明確:被虐殺者不認爲是被虐殺,把兄長的行爲視爲合理行徑,這種麻木是令人悲哀的,所以,只覺得“肅殺”和“寒威”。

魯迅《風箏》教學設計3

教學設想:

新課標指出,語文教學應培養學生獨立閱讀的能力,應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發展學生的個性,豐富他們的精神世界。因此,本文的教學中,我將充分尊重學生對文本的個性化解讀,讓他們在自主、合作、探究學習中感受語言魅力,體悟作者情感。

教材簡析:

《風箏》是魯迅先生的一篇散文詩,它回憶兄弟之間的`一件往事,無論是當年管錯了,還是一旦醒悟,心情沉重、總想補過,爲補過不及而心情更加沉重,都洋溢着濃濃的同胞手足之情。這篇散文詩是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好教材。它意蘊豐富、值得咀嚼。

學生情況分析:

七年級學生思維活躍,對文章往往有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教學本文,應從多種角度加以引導,拓展思維空間,鼓勵有創意的閱讀。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理解“伶仃”“肅殺”“苦心孤詣”等詞語,學習朗讀,培養語感。

2、過程與方法

學習圈點勾畫,揣摩品味課文中富有表現力的語言。

積累好詞佳句。

大膽表達自己的獨特感受。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感悟親情的含義;瞭解科學的兒童教育思想;學習魯迅的自省精神;體會魯迅對小兄弟身受“虐殺”卻無怨恨的深沉感慨。

教學重點:

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多角度有創意地理解課文。

教學難點:

領會作者對兄弟的那份深沉的感情。

體會作者的自省精神。

教法設計:

情景教學法合作研討法

語感訓練法拓展延伸法

學法指導:

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勤于思考、大膽表達,力求獲得個性化體驗。

媒體設計: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間:兩課時

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一、多種手段,引導入境

1、(播放背景音樂)“又是一年三月三,風箏飛滿天。牽着我的思念和夢幻,走回到童年……”

(出示配套幻燈片——放風箏)

2、圖片上的人物如果是你,能告訴我現在的感受嗎?(生:高興、愜意、閒適等)

3、導語

的確,風箏等遊戲帶給我們無盡的夢想和歡樂。看到風箏,我的心亦飛翔。可文學巨匠魯迅先生一見到風箏,便感到無盡的驚異與悲哀。這是爲什麼呢?請閱讀《風箏》。

魯迅《風箏》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多角度、有創意地理解課文,進行探究性學習。

2、過程與方法:創設情景朗讀體悟;圈點評註品味語言;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悟親情的含義;瞭解科學的兒童教育思想;學習魯迅的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教學重難點:

1、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多角度、有創意地理解課文。

2、細緻品味文章語言,領會簡潔凝練的語言背後蘊含的豐富意蘊。

教學準備:

學生:反覆朗讀,藉助工具書解決生字詞並畫出不理解的地方。查閱魯迅的相關資料。

教師:鑽研教材。製作簡易多媒體課件。

教學步驟:

一、導入

同學們上中學了,學習任務更重了,你們平時有沒有抽空想過學習和玩這二者之間的關係呢?現在老師就給你們一會兒時間探討一下這個問題。

二、整體感知課文

默讀全文,思考:

1、課文回憶了“我”毀掉了弟弟的(),後來“我”知道自己(),準備向弟弟道歉,而弟弟卻(),“我”的心只得()。

2、文章有幾個“我”?

3、“我”分別怎麼回答我們剛纔探討的問題的?

三、研讀與賞析

1、“精神的虐殺”具體指哪一幕?爲什麼說這是“精神的虐殺”?變換人稱帶上感情朗讀體會。

2、“我”改過的方法?結果怎麼樣?朗讀品味探究“我”的心理。。

3、弟弟真忘了嗎?朗讀品味弟弟對風箏的入迷情狀的描寫。用到了哪些描寫人物的方法?你看到了一個什麼樣的弟弟?

4、學生再次變換人稱朗讀,通過“我”的動作神態體會“我”的蠻橫與暴力及“我”這樣做的理由,由此看出“我”是一個什麼樣的哥哥?

5、“我”是怎樣意識到“我”的錯誤的?爲什麼說“我”也“不幸”?“我”也是受害者嗎?受誰的害?學生合作探究,老師相機點撥。

6、老師範讀最後一自然段體會作者深深的“悲哀”之情。

四、體驗反思,拓展延伸

1、大師魯迅要告訴我們什麼?我們又從他那學到了什麼?

2、設計課文副標題並闡述理由。

3、文中弟弟的童年被無知的哥哥以及愚昧的時代虐殺了,你們呢?你們的童年在哪?

五、課堂結語

一隻折斷了翅骨的風箏,一段悲哀悽涼的懺悔。然而,一切的懺悔又有何意義呢?精神的創傷是難以癒合的,而揹負着愧疚的心靈同樣是不堪重負的。同學們,讓我們永遠記住這個沉重而悲哀的教訓吧。可能這樣的悲劇在今天仍然在上演,是啊,我們也很無奈,剛纔同學都說了,做作業是沒辦法的事,因爲這個社會不拼命就會被淘汰。

但我們至少應該知道,我們的童年被家庭、學校、社會虐殺了,我們不能像“我”的弟弟一樣麻木,以爲這樣是對的,就把這個“恨”給忘記了,只有記得這個“恨”,我們長大才會努力的去改變這個虐殺兒童的社會。魯迅又何嘗不是有着這樣的期待呢?他在遺囑中說:忘掉我。我們又怎能忘記這位有良知的民族脊樑呢?怎能忘記這位關愛兒童和青年的慈愛老人呢?就讓我們也懷着一顆民主、善良、寬容的心待人吧,惟其如此,那晴朗的天空中才會永遠飄揚着我們快樂的風箏!

六、作業(二選一)

1、假如你是文中的弟弟,你一定會有些新的感受想對哥哥說,請把你想說的話寫下來,與同學交流。

2、假如請你向父母推薦閱讀《風箏》,你會說些什麼?

七、板書設計

風箏

——一段往事,一個時代

“我”少年:折斷風箏——精神虐殺

中年:未能悔過——永恆悲哀

魯迅《風箏》教學設計5

教學目標

(一)知識和能力目標

1.通過預習和教師強調,學生掌握本文重要字詞。

2.通過閱讀和教師引導,學生學習抓住一篇課文主要事件的方法。

(二)過程和方法目標

1.在學生充分閱讀課文的基礎上,教師以問題引導,學生能夠抓住本文敘述的主要事情。

2.在教師的引導和學生的討論的基礎上,學生能夠明確本文的親情是如何體現出來的。

(三)情感目標

通過討論學生能夠明白爲父母者虐殺小孩的天性是可悲的,而更可悲的是社會使得人們慢慢的忘卻的這種可悲,於是這種可悲可能會一直延續下去。

教學重點

理解作者在文中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正確把握文中的思想

作業內容

1.抄寫生字和常用詞語。

2.你有過類似的父愛經歷嗎,請你寫出來。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對兒時的回憶多半是美好的,不過如果因爲你的父母曾經粗暴的干涉過你的喜好的時候你的回憶會帶些苦澀,你可曾想過許多年後的父母想起這樣的事的時候會是一種什麼樣的感情呢,今天我就一起來感受一下。

二、朗讀課文,熟知課文內容。

1.學生自由朗讀,教師板書重要字詞。

2.教師稍微講講重要字詞。

3.指名學生示範朗讀課文,其他同學注意聽,思考:作者敘述了他曾經做過的一件錯事,是什麼?對此他的態度又是怎樣的?

說明:因爲魯迅的語言不易理解,因而設計學生分兩次朗讀課文,有利於學生很好的理解課文的內容。

三、把握故事內容

1.學生回答上述問題。

教師採用鼓勵和表揚的方法引導學生思考、回答,對不同的意見要及時評價和分析。

方法指導:人物是誰?什麼事件?最後的結果怎麼樣了?

2.對這樣的錯事,作者魯迅一開始的態度怎樣?後來又發生了什麼變化?請從課文中找出相應的語句分析。

說明:從概括文章情節到把握人物情感,難度加大,鍛鍊學生的分析綜合能力。

方法指導:做錯了事,作者有沒有感到愧疚,有沒有後悔的?文中什麼地方告訴了我們?

注意把握文中重要的詞語和句子。

四、分析人物

1.結合上一個問題:大家對作者的這種做法如何評價?

說明:同學的答案各不相同,引領學生分析,各自陳述自己的看法,以此引出另一個問題。

2.許多年後作者的弟弟對這件事又是什麼態度啊?

說明:以此引領學生讀出魯迅悲哀的情感與弟弟的忘卻的對比,對作者這是一種更大的懲罰,對弟弟呢這是一種忘卻的幸福還是人生成長中的不幸哪,兒時的天真、遊戲天性爲何全然忘卻呢?

五、領悟情感

在學生對上述問題充分討論的基礎上,教師提出本文的難點:這是一篇反映親情的文章嗎?如果是,你從哪兒讀出來了?如果不是,爲什麼?

教師總結:作者對兒時的弟弟做了一件“精神虐殺”的事,這對小弟弟是一種殘忍,這可以看出當時的時代爲父母者對子女不合適的期望,但這也是一種親情,只不過沒顧忌兒童的天性;待後來作者幡然醒悟,可悲的是弟弟已全然忘卻,這對作者更是一種沉重的悲哀,表現了哥哥對弟弟的眷顧之情,也是親情的表現。

板書設計

風箏

魯迅

人物:我————弟弟嚴厲的的親情

事件:毀壞風箏——想補救眷顧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