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地的觸點教學設計

行走在課堂,我一直在探尋着能夠真正激發起共同師生感受語言的魅力的熱情,自主參與其間,讓我們的精神馳騁在智慧的原野,在語言的根部體驗到人文的意蘊,走出考試而又能真正的超越考試,課堂之上流淌着自由的思想,張開了想像的翅膀,豐富的安靜,睿智的沉思,激越的交流,真情的碰撞能夠成爲課堂的關鍵所在。當然,要走向這樣的境界,需要尋找到的是落地的觸點。的確,這落地的觸點意味着教師當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旁徵博引信手拈來,意味着學生擁有了真正可以挺起心靈的精神氣質,能沿着語言文字的底座拓展出人文、歷史等厚實的文化觸角,從而點燃對語文內在的籲求,並懷着一份神聖的期待在用心靈觀望着無形的路,流溢着情感的衝動、精神的覺醒和智慧的發現……

落地的觸點教學設計

尋到“落地的觸點”需要品味語言,觸摸心靈,一字字、一句句反覆咀嚼,深入品味。正如宋代陸九淵所說:“讀書切戒在慌忙,涵詠功夫興味長”。的確,品位涵詠的功夫固然重要,但不可能篇篇字字細品,否則既陷於瑣碎,也難以把握整體,而只有抓住文本中關鍵詞句進行思想感情的尋覓,才能對習得對文意的心領神會。

尋到“落地的觸點”需要情感換位,撥動心絃。通過換位能使師生置身其中,設身處地地體驗文本的情感內涵,在情感的共鳴中真切而深刻的體驗出思考的快慰。

尋到“落腳的觸點”需要激發想像,開拓意境。充分調動想象力的參與,根據經驗積累,就可以豐富、擴展形象層次,讓聲、光、色、態在腦海中呈現,真實的情感元素就會源源不斷的注入心田,視生活體驗爲一種追求,既而投入生活以濃濃的情感,在多讀多思中,閃耀思想的光輝,涌動真摯的情感,從而充滿生命的質感,獲得內在的豐滿。

反觀我的探尋之路,形式上的改造明顯多於內在的建構,學生的讀書慾望、知識拓展、深入品悟並沒有在不斷改變的形式中得到了有質地的`構建,從而導致課堂效率提升緩慢。儘管多數學生在參與中自主的積極性得到了充分的喚醒,但還是有相當一部分學生的熱情被壓抑在原始狀態。一堂課下來,書上沒有自己思考的痕跡,留下的是並無思考意味的“抄襲”。如果說一堂課無法調動起大多數學生內在的心理籲求,情不自禁參與對話、朗誦,那麼,這堂課本身就失卻了存在的價值。還記得五年前,我走下課堂,有那麼多學生還拿着書問這問那,這足以證明課堂在這些學生的心間有了神聖的期待感。五年過去了,我很少再遭遇這樣的場景,學生基本上是在某種預定的思維軌跡中完成這他們並不情願的“任務”甚至是負擔。爲此,早在兩年前,我就在探尋着“落地的觸點”。然而,幾百個日子悄然而逝,我卻還沒有悟出落地的道來。慶幸的是我從沒有選擇放棄,正如敲打着這些文字,我很明白自己需要在整理中生成出新的嘗試……

歸結着模式中的教學,我以爲可以繼續堅持的“特色”至少應該有如下幾點:

1、黑板文化,感悟發送

2、詞語教學,調動參與

3、小組感悟,提出問題

4、主題引領,整體感悟

建基於這幾個“特色”如何改進優化,引領學生在語言文字的根部體驗、想像、拓展則是我最需探尋嘗試主題板塊。而這個板塊的核心就是感悟、思考、想像、拓展,而着核心都必須在具體的語義環境中進行。因爲只有這樣,教學纔能有落地的觸點存在……

第一課時:(需要從固定中靈動起來)

一、放送感悟,揭示課題

1、智慧感悟放送(課題—五字——感悟)

2、揭示課題(以小組、小隊爲單位,課堂更具有活化的靈性:讀——說——思

二、自讀課文,初步感悟:

1、帶着問題,自由朗讀課文(朗讀後交流)

2、感受最深——暢談感悟——留下思考(四個小組)

3、學習字詞(自由—抽讀—喜歡(簡單原因—適時運用)

三、再讀課文:

1、逐段讀文:讀—說(理解詞語—關鍵詞語—解讀感悟—段落大意—留下思考)

2、整體關照,評價選擇

第二課時

一、放送感悟,點悟全文

1、放送感悟

2、朗讀原點—解讀—留下思考(以小隊爲單位,領讀全班讀)

二、再讀課文,引領提升

1、自讀課文,圈畫批註(在已有感悟上去發現提升)

2、集體交流,點撥指導(教師需要找準訓練點、詞語表達、空白想像、再次朗讀品悟)三、歸結拓展,適度深化

1、歸結整理

2、適度深化(結合學生已有的感悟水平,或朗讀或練筆,加深感悟水平想像空間)

寫到這裏,我不禁思考如何讓課堂充滿內在的靈動?是呀40分鐘的課堂,是師生敞開心扉自由交往熱情碰撞的場所,意味着課堂需要溫度,需要深度,需要廣度,才能彰顯教學的力度,從而實現爲師生的成長髮展打下幸福的底色。要讓課堂充滿內在的靈動,最需要教師豐厚的學識底蘊,豐厚的人文素養,高屋建瓴的思維習慣。只有這樣,師生的對話纔有交往中的愉悅與快慰,從而共同分享生命存在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