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泉映月優秀教學設計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一個系統化規劃教學系統的過程。那要怎麼寫好教學設計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二泉映月優秀教學設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二泉映月優秀教學設計

二泉映月教學設計1

【一】教學內容:

小學語文蘇教版國標本五年級第十冊第9課課文

【二】教材簡解:

《二泉映月》是蘇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中的一篇文情皆美、真摯感人的好文章。本課時的教學內容是讓學生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與文本對話,在對文本的逐步解讀中感受和體驗民間藝人阿炳創作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艱辛歷程,從而學習阿炳熱愛生活,熱愛音樂,敢於同命運抗爭,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三】目標預設: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能聯繫上下文,瞭解阿炳的艱辛歷程,感悟阿炳的滿腔情懷,體會琴聲的變化及其表達的思想感情。

3、學習主人公敢於同命運抗爭,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四】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體會阿炳的坎坷經歷,瞭解阿炳創作《二泉映月》的過程。

教學難點:

理解《二泉映月》的豐富內涵,表現了阿炳熱愛生活、熱愛音樂、追求理想、敢於同命運抗爭的精神。

【五】設計理念: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啓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創意的閱讀。教學中,通過讓學生朗讀、閉眼、想象,讓學生走近阿炳,走進文本進行有創意的閱讀,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啓迪。

【六】設計思路:

《二泉映月》是一篇文質兼美的課文。課文濃縮了民間音樂家阿炳艱辛苦難的一生,記敘了《二泉映月》這首名曲的形成過程,再現了《二泉映月》的豐富內涵,表現了阿炳熱愛生活、熱愛音樂、追求理想、敢於同命運抗爭的精神。由於阿炳生活的那個年代離現在的孩子也比較遙遠,對於缺乏生活經驗的小學生來說,領悟文章的中心以及樂曲所表達的情感,有一定難度。於是,我採用創設情景、以讀代講、讀中感悟的方法進行本課教學。本課教學以情感爲紐帶,通過多種途徑,讓學生置身於濃濃烈烈的情感體驗之中,把蘊含於語言文字中的情感讀懂悟透,以獲得真真切切情感薰陶,努力體現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

【七】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明確目標。

1、同學們喜歡欣賞音樂嗎?爲什麼?(讓學生結合生活經驗與大家交流音樂帶給他們的感受:音樂能抒發人的思想感情,陶冶人的性情)

今天這節課上,老師想先播放一段曲子,請同學們仔細聆聽,用心體會,聽完後談談第一感覺。

2、播放樂曲《二泉映月》(節選)

(悠揚、婉轉、悲傷、深沉、優美、高昂)

3、談談聽完樂曲後的感受

4、瞭解曲名

同學們,你們知道這首曲子叫什麼名字?

板書課題:二泉映月

【設計意圖:師生進行話題交流,讓學生無拘無束的談自己欣賞音樂的感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二泉映月》的曲子有的學生可能聽過,但不一定有深刻的感受,小學生欣賞樂曲的能力有限,此時只是初步感知,只要求學生談初步感受,爲課文的學習作情感的鋪墊。】

5、我們今天學習的課文就是介紹二泉映月這首曲子的,課題就叫《二泉映月》。看了課題,你想了解關於二泉映月的哪些問題?

(1)《二泉映月》這首曲子是誰譜寫的?

(2)在什麼情況下譜寫的?

(3)這個曲子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老師依次在課題後打上?)

【設計意圖:明確目標,讓學生帶着問題讀文,做到有的放矢。】

二、初讀課文,初識阿炳。

1.自由讀課文,要求:

(1)畫出生字,注意讀準字音,讀順課文。

(2)畫出生字詞及不理解的詞語,藉助字典並聯繫上下文理解意思。

(3)找出描寫月亮、月光、阿炳的身世的以及《二泉映月》旋律的關鍵詞。

(4)結合課文以及課前蒐集的資料介紹阿炳。

2、檢查自學情況。

(1)抽讀生字、課文,瞭解詞語掌握情況。

飽經風霜:形容經歷過很多艱難困苦。

靜影沉璧:靜靜的月影如沉在水中的玉璧。(看圖並聯系生活經驗理解)

坎坷:坑坑窪窪,比喻人生道路曲折、充滿艱辛。(聯繫阿炳生活遭遇理解)

激憤:激動而憤怒。

倔強:性格剛強。

【設計意圖:掃除閱讀障礙,初步感知課文內容。】

(2)交流、認讀描寫月亮、月光、阿炳的身世的以及《二泉映月》旋律的關鍵詞。

月光如銀 雙目失明 委婉連綿

月光似水 賣藝度日 升騰跌宕

靜影沉璧 經歷坎坷 步步高昂

月光照水 熱愛音樂 舒緩起伏

水波映月 嚮往光明 恬靜激盪

【設計意圖:通過以上三類詞語的交流,讓學生對二泉映月的美景、阿炳的身世、《二泉映月》的旋律有個初步的瞭解,爲後面感受那如水的月色,也爲後面進一步感悟人物,感受樂曲作好了鋪墊。】

(3)《二泉映月》這首曲子是誰譜寫的?你對阿炳有哪些瞭解?

課件呈現無錫錫惠公園龍光塔下天下第二泉的畫面,師生共同交流對阿炳的瞭解。

【設計意圖:交流對阿炳的瞭解,爲課文進行補白,爲理解課文內容作鋪墊。】

三、細讀課文,走近阿炳。

1、體驗坎坷人生。

(1)阿炳幾次遊歷二泉?每次感受有什麼不同?

學生拿筆做出標記,交流回答。

(2)課件出示:阿炳兩次來到二泉的對比。

第一次 第二次

淙淙的流水聲

淙淙的流水聲

深沉的嘆息

傷心的哭泣

激憤的傾訴

倔強的吶喊

(3)學生針對表格內容,提出問題。

【設計意圖:學起于思,思起於疑。質疑是學生主動、自主學習的最佳外化形式,是學生潛能得到開發的重要標誌。】

(4)十多年後的那個中秋之夜,二泉池畔,究竟是哪些讓置身於黑暗世界的阿炳從那淙淙的流水中聽到這麼多他兒時未曾聽到的聲音?(生默讀,找一找)

預設片段:坎坷的經歷。

①文中有一段文字精煉地概括了阿炳十多年來遭遇的人生變故,讓學生找一找阿炳有哪些坎坷的經歷?

②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教師總結阿炳多舛的命運:在唾棄聲中降生,四歲喪母;在白眼中成長,痛喪師父;在屈辱中度日,雙目失明。同時課件出示爲阿炳寫的一首四字詞語歌,讓學生讀一讀,感受其悽苦的人生。

痛喪師父 孤苦無依

天來橫禍 雙目失明

顛沛流離 賣藝度日

坎坷人生 苦苦悽悽

【設計意圖:《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阿炳的苦難經歷在師生平等有效的對話中無聲無息的進入了學生的視野,撩動了學生樸素的同情之心,爲下環節的朗讀感悟奠定了情感基調。】

③同學們,這就是阿炳十多年的經歷,請大家把你的目光集中到阿炳的那張臉上。你看,那張曾經非常可愛的臉,那張曾經充滿了青春和朝氣的臉,如今,隨着師父的離世,隨着他的雙目失明,隨着大雪紛飛,烈日炎炎,那張臉變了,變了,變了同學們,此時此刻,你看到了一張怎樣的臉?(學生回答)

④同學們,經歷坎坷人生的阿炳儘管是一張飽經風霜的臉,面黃肌瘦的臉,佈滿皺紋的臉,但他心裏面卻充滿了對音樂的熱愛,對光明的嚮往,對生活的渴望。

出示:但是生活的窮困和疾病的折磨,泯(mǐn)滅不了阿炳對音樂的熱愛和對光明的嚮往。他多麼希望有一天能過上安定幸福的生活啊!

指導學生朗讀,讀出阿炳火熱的內心。

⑤同學們已經走進了阿炳心裏。如今,阿炳再次聽泉,那淙淙的流水也走進了阿炳的心裏,發出了深沉的嘆息、傷心的哭泣、激憤的傾訴、倔強的吶喊這些聲音阿炳聽到了,你們聽到了嗎?是誰在嘆息、誰在哭泣?是誰在傾訴、誰在吶喊?

教師可以提示學生結合前面的學習表達出是阿炳在嘆息自己的雙目失明,是阿炳在哭泣命運的悲慘,是阿炳在傾訴不幸的遭遇,是阿炳在吶喊自己對光明的嚮往!

出示:漸漸地,漸漸地,他似乎聽到了深沉的嘆息、傷心的哭泣、激憤的傾訴、倔強的吶喊

指導學生朗讀注意體會頓號的用法,不用較大的停頓。

【設計意圖:同樣是這泓清泉,依舊是二泉美景,可阿炳再也看不到了。鮮明的對比,巨大的反差,在學生的心裏形成了強烈的衝擊,產生了深刻的體驗。而場景的鋪陳,情境的營造,意境的渲染更是把學生帶進了阿炳那苦難而又不屈的坎坷人生中去了,感受阿炳的嘆息、哭泣、傾訴和吶喊。學生在切己體察悄然走進阿炳的內心世界。】

2、品悟不朽名曲。

(1)聽着,聽着,阿炳的心顫抖起來。他要積澱已久的情懷傾吐出來,當時有人聽阿炳傾訴嗎?沒有。流水是他的知音,月夜是他的朋友,琴絃是他的夥伴,他要把積澱已久的情懷傾吐給這茫茫月夜。於是他禁不住抓起胡琴,拉弓撫弦,他的手指在琴絃上不停地滑動着,流水、月光都變成了一個個動人的音符,從琴絃上流瀉出來。他傾吐了哪些情懷呢?請學生拿起筆來用不同的標記畫一畫哪些句子描寫了琴曲的特點?哪些句子是琴曲傳達出的情感?

(2)交流。

A、出示:起初,琴聲委婉連綿,有如山泉從幽谷中蜿蜒而來,緩緩流淌。這似乎是阿炳在讚歎惠山二泉的優美景色,在懷念對他恩重如山的師父,在思索自己走過的人生道路。

聽音樂起始部分,想象相關畫面,感受樂曲的 委婉連綿 ,體會琴聲表現的內涵。

指導用輕緩、抒情的語調讀出音樂起始部分的委婉連綿,用穩重的語氣讀出音樂傳達的情感。

B、出示:隨着旋律的升騰跌宕,步步高昂,樂曲進入了高潮。它以勢不可當的力量,表達出對命運的抗爭,抒發了對美好未來的無限嚮往。

欣賞樂曲高潮部分,說說自己對這兩句話的理解,進一步體會阿炳通過琴聲表達的情感,指導學生加快語速,升高語調來表現樂曲的高潮,用激昂高亢的語調錶現樂曲抒發的情感。

C、出示:月光照水,水波映月,樂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迴響,舒緩而又起伏,恬靜而又激盪。阿炳用這動人心絃的琴聲告訴人們,他愛那支撐他熬過苦難一生的音樂,他愛那美麗富饒的家鄉,他愛那惠山的清泉,他愛那照耀清泉的月光

指導學生理解表示樂曲的豐富內涵的看似矛盾的兩對詞語,用徐緩回味的語氣讀整首曲子帶給聽者的感受,用抒情的語調讀好最後的排比句。關注排比句中的逗號,讀出停頓。

(3)採用師生合作或男女生合作等多種形式感情朗讀。

(4)再次播放二胡曲,靜靜的聆聽。要求學生欣賞後表達自己的感受。

(5)學生再次跟隨樂曲朗讀。

【設計意圖:這一自然段集中體現了語言與音樂的交融、情感與情境的輝映,是全課感情朗讀的重點、難點。學生的情感雖然集聚到了急需釋放的程度,但是畢竟對樂曲內涵的理解還很膚淺。因此教學中通過精心設計的練習,引導學生鑑賞樂曲,步步鋪墊,層層深入,達到優化課堂教學的效果;接着在讀懂基礎上學生一次次的朗讀,一次次的提高,學生讀好了樂曲,真真切切成爲了瞎子阿炳的知音。】

(6)《二泉映月》這首不朽的樂曲就這樣誕生了。師生齊讀最後一段。

四、拓展延伸,遷移運用。

1、日本指揮家小澤征爾聽到此曲時,不由得跪了下來。同學們,小澤征爾爲什麼跪下來呢?

2、補充介紹

1950年深秋,在無錫舉行的一次音樂會上,阿炳首次也是最後一次演奏此曲,博得觀衆經久不息的掌聲(課件出示演出圖片);三天後,阿炳吐血身亡,只活了57歲(出示阿炳墓圖片)。1959年10週年國慶時,中國對外文化協會又將此曲作爲我國民族音樂的代表之一送給國際友人。從此,此曲在國內外廣泛流傳,並獲得很高評價。1985年,此曲在美國被灌成唱片,並在流行全美的十一首中國樂曲中名列榜首,曾獲20世紀華人音樂經典作品獎。

3、向學生提問:此刻你最想對阿炳說什麼?

【設計意圖:通過補充介紹拓展延伸了學生對《二泉映月》享有盛譽的具體瞭解,無形間敬佩之意油然而生,學生由衷地抒懷,實現了與文本的深層次對話,實現樂無痕的教育境界。】

4、師生共同朗讀配樂詩:《永遠的二泉映月》

看不見黑暗

是因爲穿行在黑暗之中

聽不見苦難

是因爲置身於苦難之中

一把二胡,道盡人世的滄桑

兩根細弦,訴盡命運的悲涼

阿炳啊

你那把血淚斑斑的胡琴

淒涼而不絕望

憂憤而不瘋狂

空蕩蕩的夜色中

我聽到了不屈的抗爭

觸摸到了一顆堅強的靈魂

教師總結:

伴着二泉映月完美無瑕的旋律,我們彷彿看到了那個落魄的阿炳又緩緩向我們走來。苦難究竟能給人帶來什麼?阿炳窮盡自己的一生爲我們留下了最響亮的回答。同學們,那就是:人在旅途,有苦有樂,笑對人生,從容不迫,穿越痛苦,贏得生活!

二泉映月教學設計2

教學要求:

1、學會本課生字,綠線中的生字只識不寫。理解有生字組成的詞語。

2、能聯繫課文內容,理解文中描寫月夜景色和由琴聲聯想《二泉映月》樂曲豐富內涵的語句的意思,並能選用部分詞語寫一段話,描繪自己所觀察到的月夜景色。

3、感受阿炳創造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艱辛,學習他敢於同命運抗正、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4、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四第五自然段。

教學重點、難點:

體會阿炳創作《二泉映月》的艱辛和這首名曲的豐富內涵。

教學準備:光盤、掛圖。

教學時間三課時。

第一課時

一、檢查複習,導入新課

1、認識阿炳,交流他的情況,向同學們介紹。

2、教師介紹阿炳的生平。

二、初讀課文

1、自由讀課文,要求:

(1)畫出生字,讀準字音,讀順課文。

(2)畫出不理解的詞語,聯繫上下文或藉助字典理解詞語。

患病、攙扶、積澱、坎坷、富饒、縈繞、哭泣、泯滅、抒發、委婉、跌宕、倔強、一泓清泉、靜影沉璧

2、檢查自學情況。

(1)試讀課文,瞭解詞語掌握情況和各自然段的大致內容。

(2)通讀課文,分段。

第一段(1—2):二泉的自然環境和小阿炳跟着師傅到二泉賞月的情景。

第二段(3—4):不幸的經歷沒有泯滅阿炳對音樂、生活的熱愛,他又來到二泉,心潮激盪,似乎聽到人世間的不平之聲。

第三段(5—6):阿炳在二泉邊用二胡傾吐自己的情懷,創作出不朽的名曲《二泉映月》。

3、學生質疑問難。

三、指導書寫

1、請學生自己辨別,交流注意點。

2、學生練習書寫。

四、佈置作業

1、抄寫詞語。

2、朗讀課文,找出課文中不理解的地方。

第二課時

一、導入新課

1、創設情境。

中秋之夜,瞎子阿炳又一次來到了美麗的二泉。皎潔的月光照耀着清冽的泉水,淙淙流淌的泉水撥動了飽受貧窮和疾病折磨的阿病的心絃。看,他用顫抖的手操起了琴弓;聽,如泣如訴的琴聲在池旁迴響起來。

2、聽二胡曲《二泉映樂》。

3、你從音樂裏聽出了什麼?用一句話簡單說說感受。(彷彿聽到什麼,看到什麼,想到什麼。)

4、阿炳用心演奏音樂,你們用心領悟音樂,所以感受都很準確。課文哪一自然段集中體現了這首名曲所體現的內容和意境,找出來,認真讀讀。

二、精讀第五自然段

1、自由讀,找出表現阿炳演奏二胡時的動作的語句,用直線畫出來;找出描寫琴聲變化的.語句,用曲線畫出;找出琴聲所表達的豐富內涵的語句,用括號標出,小組進行交流。

2、交流表現寫阿炳演奏二胡動作的語句。

(1)聯繫上下文說說對“傾吐”的理解。

(2)阿炳要傾吐什麼?通過什麼傾吐?

板書:琴聲傾吐情懷

3、交流描寫琴聲變化和琴聲所表達的豐富內涵的語句。

(1)出示:

起初,琴聲委婉連綿,有如山泉從幽谷中蜿蜒而來,緩緩流淌。這似乎是阿炳在讚歎……在懷念……在思索……

聽音樂起始部分,想象相關畫面,感受樂曲的委婉連綿,體會琴聲表現的內涵。

交流:作者是如何把“委婉連綿”的音樂形象地表現出來的,又是如何把阿炳通過琴聲要傾吐的情懷具體地表現出來的?

板書:委婉連綿讚歎懷念思索

指導朗讀,用徐緩、抒情的語調朗讀,加深體會。

(2)出示:

隨着旋律的深騰跌宕。步步高昂,樂曲進入了高潮。它一勢不可擋的力量,表達了……抒發了……

說說自己對這兩句話的理解。

板書:深騰跌宕表達抒發

欣賞音樂高潮部分,進一步體會阿炳通過琴聲所表達的感情。

直到感情朗讀,語速加快,音調加高,讀出“勢不可擋”的氣勢。

(3)出示:

樂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迴響,舒緩而又起伏,恬靜而又激盪。阿炳用這動人心絃的琴聲告訴人們,他愛……他愛……他愛……他愛……

圈出表現這首樂曲特點的詞語。朗讀理解作者通過這看似矛盾的兩對詞語所表現的樂曲的豐富內涵。

舒緩而又起伏恬靜而又激盪

樂曲表現了阿炳的悲、苦、恨、怒,更表現了他對音樂和生活的愛。

引導朗讀:他愛——他愛——他愛——他愛——

提問:“他愛”的內容的順序能調換嗎?爲什麼?

4、聽配樂朗讀,想象當時的情景。

三、指導精讀其餘部分

1、過渡:阿炳爲什麼能在短時間內創作出這樣內涵豐富、動人心絃的樂曲?讀讀其他部分,看看阿炳“積澱已久的情懷”從何而來?

2、第一自然段。

(1)播放慧山錄象片段。

(2)交流家鄉的美好風光對阿炳的薰陶。

(3)指導朗讀。

3、第二自然段。

(1)交流師父對阿炳的啓迪和教誨。

(2)指導用啓發、語重心長的語氣讀好師父的話,注意強調“傾吐”、“年紀還小”、“許多”、“飽經風霜”等詞語。

4、第四自然段。

(1)從“雙目失明”、“賣藝度日”等詞語可看出他飽受窮困和疾病的折磨。

(2)磨難並沒有磨滅他對音樂、生活的熱愛。所以“但是”、“泯滅不了”、“熱愛”、“嚮往”、“多麼希望”等應重讀,表現阿炳同命運抗爭的精神。

(3)練習朗讀。

5、第四自然段。

讀讀、想想、議議:

中秋之夜,月光依舊,泉水依舊,可聽泉的阿炳已經經歷了無數坎坷,不再是十多年前那個不諳世事的少年了,兩個“想到了”,兩個“漸漸地”和“聽到了”後面並列的短語以及語意未盡的省略號,準確、生動、充分地表現了他此時此刻的萬千感慨。他觸景生情,“禁不住拿起二胡,要把積澱已久的情懷傾吐出來”。

6、第六自然段。

過渡:琴絃即心絃,琴聲即心聲。正是長期積澱在胸的種種情懷,化做創作的靈感,才孕育出這不朽的樂曲。

四、配樂朗讀全文

五、佈置作業

1、朗讀課文。

2、完成部分練習冊。

第三課時

一、指導背誦第四第五自然段。

1、激發興趣。

月光似水的中秋之夜,阿炳又一次坐在美麗的二泉邊傾聽泉聲,心潮起伏,用琴聲傾吐了滿腔的情懷。讀了第四第五自然段,我們彷彿身臨其境,感受到了阿炳的內心世界。讓我們有感情地背誦。

2、指導背誦第四自然段。

按先環境描寫,再人物內心活動描寫的順序背。

3、指導背誦第五自然段。

順序:阿炳演奏的動作表現——琴聲變化——想象琴聲的內涵。

自由背誦。

二、朗讀課文

1、感情朗讀全文。

2、欣賞讀。

三、總結全文

1、再次欣賞二胡獨奏曲《二泉映月》,感受樂曲傳達的豐富內涵。

2、總結:

課文生動地記敘了盲人阿炳創作二胡名曲《二泉映月》的艱辛歷程,表現了他熱愛生活、熱愛音樂、追求美好理想、敢於同命運抗爭的精神。

四、說話練習

1、激發興趣。

現在你就是那個中秋之夜攙扶阿炳來到二泉的少年,請把你看到的、聽到的、感受到的用一句話說出來。

2、同桌練習說。

3、指名說,評議。

五、佈置作業

認真觀察月夜景色,像阿炳一樣全身心地體驗感受,捕捉美好的景物,寫一段話,下面的詞語可供選用。

月光似水靜影沉璧賞月月光照水水波映月照耀

傾吐

琴聲 情懷

動人心絃 積澱已久

委婉連綿 讚歎……懷念……思索

升騰跌宕 表達出……抒發了……

舒緩而又起伏 他愛……他愛……

恬靜而又激盪 他愛……他愛……

教學後記:

二泉映月教學設計3

一、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四、五自然段。

2、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讀準多音字“強”的不同讀音。

3、通過朗讀和背誦課文的訓練,感受民間藝人阿炳創作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艱辛歷程,學習他敢同命運抗爭,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通過朗讀、感悟並背誦課文,從而體會盲人阿炳創作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艱辛歷程,及這首名曲的豐富內涵。

三、教學準備:

1、掛圖或投影。

2、配樂歌曲《二泉映月》。

3、蒐集有關阿炳的資料。

四、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揭題、導入。

1、播放《二泉映月》。你聽過這首曲子嗎?能向我們介紹一下嗎?

2、出示華彥鈞的掛圖,介紹預習時蒐集到的資料。

二、檢查預習,初讀感知。

1、出示生字詞小黑板。指讀,正音,齊讀。

這些字在書寫時要注意什麼?

2、學生交流,師小結,指導書寫。

3、學生描紅,師巡視。

4、齊讀生字詞。

5、你用什麼方法理解了哪些詞的意思?理解詞語。

6、分自然段讀課文,思考:這篇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麼事?哪幾自然段寫了《二泉映月》的誕生過程?小結分段及段意。

學習第一段。

1、指讀第一段,思考:你對二泉有什麼樣的印象?

2、討論交流,理解“樹木蔥蘢”“藤蘿搖曳”“一泓請泉”。

3、你喜歡這樣的景色嗎?把你的感受表達出來。各自練讀。

4、指讀第一自然段,評議。齊讀。

四、小結。

這一課,你有哪些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