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棲動物的生長和發育》教學設計

作爲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以計劃和佈局安排的形式,對怎樣才能達到教學目標進行創造性的決策,以解決怎樣教的問題。那麼什麼樣的教學設計纔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兩棲動物的生長和發育》教學設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兩棲動物的生長和發育》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1、能夠說出兩棲動物的主要特徵;

2、能夠舉例說出兩棲動物和人類的關係。

【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觀察標本,小組合作交流,提高觀察、思考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1、通過學習科學發現過程,樹立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2、通過學習兩棲動物與人類的關係,提高學生保護環境,保護動物的意識。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兩棲動物的主要特徵。

【難點】

歸納總結兩棲動物的主要特徵。

三、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創設情境,導入新課。播放《小蝌蚪找媽媽》動畫片片段,激發同學們好奇心。教師提問,小蝌蚪在找媽媽的過程中身體形態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同學們可能會回答尾巴消失,生出四肢。青蛙的身體形態有什麼特點?青蛙屬於什麼類型的動物?引入本節新課:兩棲動物的生長和發育。

環節二、新課教學

(1)根據生活經驗,回憶青蛙生活環境

教師提問同學們在哪裏見過青蛙,青蛙皮膚是什麼顏色,與生活環境有什麼關係?

同學們能夠根據生活經驗回答出青蛙生活在池塘、稻田、溪水邊,青蛙的皮膚是綠色的,能夠保護它不被天敵發現。

(2)小組合作,觀察結構特點

接下來學習青蛙的`哪些結構特點適應水陸兩棲的生活環境。將準備好的青蛙不同發育階段的標本分發給每個學習小組。提示觀察順序:按照青蛙的發育過程,先觀察外部結構特徵,再觀察內部結構特點,從左至右,從上到下。

由小組代表回答,其他同學補充。(青蛙發育過程中鰓消失,生出肺;青蛙眼睛後面有鼓膜,可以感知聲波;頭部前端有一對鼻孔,是呼吸時氣體的通道;前肢短小,可支撐身體;後肢發達,趾間有蹼,既能跳躍也能划水。這些結構特點使得青蛙既能在水中生活,也能在陸地上生活。)

教師補充:手握青蛙有黏滑的感覺,因爲青蛙的皮膚能夠分泌粘液,具有保護作用。而且在皮膚裏分佈很多毛細血管,可以進行氣體交換,輔助呼吸。

(3)師生合作,總結兩棲動物主要結構特徵

教師提問還有哪些動物是兩棲動物,根據生活經驗,同學們能夠回答出蟾蜍是兩棲動物。教師補充還有大鯢,蠑螈等等。播放大鯢、蠑螈發育過程視頻,提問生活環境和發育過程與青蛙的共同點是什麼?師生共同總結兩棲動物的主要特徵。

(共同特點是幼體在水中生活,用鰓呼吸,成體可以生活在陸地上,也可以生活在水裏,用肺呼吸。教師補充皮膚可以輔助呼吸。)

環節三、鞏固提升

兩棲動物種類少,分佈範圍小的原因?教師提示從兩棲動物生長髮育過程中生殖方式,呼吸方式思考。

(師生共同總結:兩棲動物的生殖是在水中進行體外受精,幼體用鰓呼吸需要在水中進行)。

環節四、小結與作業

小結:兩棲動物與人類的關係。

兩棲動物是很多農業害蟲的天敵,青蛙消滅害蟲可以減少施用農藥對環境的污染。但是由於環境污染和濫殺濫捕,兩棲動物的種類和數量都在減少,我們應當加大對兩棲動物生活環境的保護,同時禁止濫殺濫捕。

作業:課下請同學查閱資料還有哪些兩棲動物,並製作一張保護兩棲動物的宣傳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