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蹺蹺板》的教學設計

通過教學設計教師可以有效地掌握學生學習的初始狀態和學習後的狀態,從而及時調整教學策略、方法,採取必要的教學措施,爲下一階段的教學奠定良好基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蹺蹺板》的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參考!

《蹺蹺板》的教學設計

《蹺蹺板》的教學設計1

教學目的:

1、利用已有的經驗,認識物體之間存在着輕重的差異。

2、通過“掂一掂”等活動,進一步體驗兩個物體間的輕重。

3、在比較物體輕重的'過程中,認識測量物體輕重的工具的重要性。

教學重難點:

重點:讓學生獲得比較輕重的活動經驗。

難點:培養學生初步的推理能力。

教具準備:

課件,厚薄、大小不同的兩本書,蘋果和梨,天平。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初步感知輕重。

1、師:星期天到了,小動物們都在公園裏玩耍,它們玩得可高興了,我們一起去看一看,都有什麼動物?它們在幹什麼?(出示主題圖)

引導學生觀察:小熊和小猴在玩蹺蹺板,從這幅圖中,你知道了什麼?你是怎麼知道小熊重,小猴輕的?

師:從這幅圖中你還能看出誰輕誰重?

師小結:小朋友真能幹,通過觀察可以看出誰輕誰重。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認識輕和重。(板書課題 輕 重)

2、你還能說出你身邊的物體誰輕誰重嗎?

二、實踐操作,發展認知。

1、掂一掂。

(1)讓學生觀察講桌上的一本數學書和一個文具盒,說說數學書和文具盒誰輕誰重?

(2)爲什麼同樣的書和文具盒,大家判斷的不一樣呢?有什麼辦法可以證實一下誰說的對呢?

(4)教師把文具盒裏的文具取出來,再請2~3名同學掂一掂,說出誰輕誰重?爲什麼?

(5)你們想不想掂一掂,看看自己的文具盒和數學書誰輕誰重?

(6)教師小結:文具盒和數學用眼睛看不能準確地判斷誰輕誰重,我們用掂一掂的方法能夠比出誰輕誰重。

2、稱一稱

(1)出示蘋果和梨猜一猜:誰輕誰重?

掂一掂:誰輕誰重?

不管是猜一猜,還是掂一掂,小朋友的答案都不同。

怎麼辦呢?誰又能想出什麼好辦法呢?

(2)小結討論:你們能想出哪些辦法?

(3)出示天平秤。介紹在天平上比較輕重的方法。

三、全課小結。

師:經過今天的學習,我們知道了判斷物體的輕重的方法有很多,可以用眼睛看,用手掂一掂,還可以稱一稱。

《蹺蹺板》的教學設計2

設計意圖:

創設開放性的教學情景,給小朋友充分的時間和空間回憶體驗生活中的科學,讓每一個小朋友在玩蹺蹺板這個有趣情境中探索知識,真正做到“在做中學、在玩中學”,獲取豐富的知識,小精靈兒童網站充分體現科學學科,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的學科特點。讓每一個小朋友體驗成功的歡樂。

活動目標:

1、根據音的高低變化做相應的動作。

2、感受遊戲的趣味性及跟同伴一起遊戲的快樂。

3、感受誦讀童帶來的快樂,從而愛上誦讀,愛上音樂

4、讓孩子感受童謠的韻律,節奏和趣味。

5、通過活動幼兒學會遊戲,感受遊戲的樂趣。

活動重難點:

重點:根據儀的高低變化做動作。

難點:同伴間的默契合作。

活動準備:

音樂磁帶。

活動過程

一、談話,引出活動

小朋友,你們玩過蹺蹺板嗎?在哪裏玩過?和誰一起玩的呢?請你模仿一下怎麼玩的?

二、引導幼兒傾聽音樂,聽出音的高低變化。

1、播放音樂,提醒幼兒注意傾聽。

2、你聽出來音有什麼不同嗎?

三、教師講解遊戲玩法。

1、教師引導幼兒說一說。

音高的時候應該是什麼狀態?音低的時候呢?

2、音高的時候應該是蹺蹺板一頭高,音低的時候應該是這一頭又變低了。

3、教師和幼兒合作示範遊戲玩法。

四、全體幼兒自由結合按音樂的節奏合拍地做相應的動作。上下起伏做壓蹺蹺板狀,兩人配合要默契。

提醒幼兒,最後一小節蹲下的幼兒做從蹺蹺板上跌倒地上的動作,站立的幼兒滑向蹲下的幼兒,互相擁抱。

五、幼兒自由玩遊戲。

遊戲:“我們來玩蹺蹺板”兩人一組,邊誦讀童謠邊做動作。

活動延伸:

回家和你的爸爸或媽媽一起來玩“我們來玩蹺蹺板”遊戲。

教學反思

小朋友頭腦並非是一張白紙,他們經常玩蹺蹺板具有一定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基礎,在科學學習時,可以根據這些積累對於“怎樣能使蹺蹺板平衡”這個問題,進行大膽地猜想和預測,激發了學生探究、實踐、驗證的慾望。《蹺蹺板》這首童謠採用“三字式”結構,節奏明快活潑。內容從兒童心性出發,讀起來朗朗上口。誦讀時可以採用多種對唱形式,讓孩子在互動中體會誦讀的樂趣,感受遊戲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