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野先生教學設計

作爲一名人民教師,往往需要進行教學設計編寫工作,藉助教學設計可以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教學設計要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藤野先生教學設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藤野先生教學設計

藤野先生教學設計1

知識與能力:

1、理清文章結構層次。

2、圍繞作者與藤野先生的交往來分析文章。

過程與方法:

1、聯繫社會背景,來領會作品深刻的思想內涵的方法。

2、通過反覆朗讀體會作品的思想感情的方法。

3、賞析課文重點語句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課文的學習,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教學重點

理解選擇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質的寫法。

教學難點:

理清文章結構層次。

教學方法

學生自主學習爲主,教師答疑解難爲輔。

教學時數:兩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介紹背景

出示魯迅的《自題小像》“靈臺無計逃神矢,風雨如磐暗故園。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由這首詩中表現出來的愛國精神引出本課。

出示自學目標

1、朗讀課文,自行解決生字生詞。

2、理清結構層次(根據時間的推移、地點的轉換)。

3、瞭解作者與藤野先生之間發生的事件,體會藤野先生的性格特點。

4、揣摩作者在文中表達的感情。

5、借鑑寫作特色。

二、分小組自學

教師巡視、指導、點撥。

檢查自學,合作探究。

1、給加點字注音

瞥見 畸形 匿名 詰責

(1)實在是標緻極了。

(2)便使我忽又良心發現,而且增加勇氣了。

2、探究文章內容

按小組回答自學題目,教師評價。

分三部分:去仙台前、在仙台、離開仙台。

四件事:添改講義、糾正解剖圖、關心解剖實習、瞭解中國女人裹腳。

工作一絲不苟、治學嚴謹、實事求是、熱情、沒有狹隘的民族偏。

對藤野先生的懷念,強烈的愛國精神。

A用典型事件突出人物性格特點。B雙線並行,結構嚴謹。作者與藤野先生的交往爲明線,作者的愛國情感爲暗線。C使用反語,增強表達效果。

三、質疑問難,深層探究

學生提出疑難問題,師生共同探究。

如:開頭寫中國留學生的生活有什麼作用?如何理解“物以稀爲貴”?作者去日本留學的目的是什麼?爲什麼要學醫?爲什麼要棄醫從文?

四、情感共鳴

生談談學習本文後的感想

五、課堂小結

六、作業

1、抄寫課後詞語3遍。

2、學習本文的寫人方法,寫自己的一位老師。500字以上。

板書設計:

1、修改講義 一絲不苟

2、糾正解剖圖 治學嚴謹

藤野先生

3、關心解剖實習 熱情誠懇

4、瞭解中國女人裹腳

藤野先生教學設計2

【教材分析】

《藤野先生》是八上第二單元的一篇教讀課文。本文是一篇回憶性散文,在教材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是初中語文必須重點學習的文章,記敘了作者魯迅1902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在日本留學的生活片斷。魯迅寫此文讚頌沒有民族偏見、正直、熱情的藤野先生所代表的日本人民對中國人民的友誼。表現的是偉人的愛國情懷,給學習者強烈的心靈衝擊和愛國主義教育。學習這篇散文,主要通過“品讀法”“研讀探究法”,品味語言,合作探究,瞭解通過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質的寫法,理解內容與情感,達到既學讀書又學做人的目的。

【教學目標】

1、速讀文章,理清文章脈絡,體會作者情感。

2、品味語言,瞭解典型事例,理解人物形象。

【預習提示】

1、日積月累

(1)我搜集的資料(作者及其作品)。

(2)我積累的字詞(字音和字形)。

2、邊讀邊悟

(1)課文哪些地方是詳寫,哪些地方是略寫?這樣寫有什麼好處?

(2)課文通過哪些典型事件表現藤野先生,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情感?

(3)讀完文章,我的閱讀感受是……

3、學貴有疑,預習中,我遇到的困惑是……

【教學過程】

一、導入

魯迅在諸多的老師中,最爲敬重的有三位:一位是他的啓蒙塾師壽鏡吾先生,一位是他青年時期的老師章太炎先生,還有一位是他在日本留學時的老師藤野先生。1935年日本巖波文庫要出版《魯迅選集》,譯者增田涉到上海徵求魯迅意見,問他選哪些文章纔好。魯迅回答:“一切隨意,但希望能把《藤野先生》選錄進去”,並且說藤野先生是“最使我感激,給我鼓勵的一個”,這是爲什麼呢?他們之間究竟發生過哪些刻骨銘心的事情,值得魯迅時刻懷想?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訪《藤野先生》,一探究竟。

二、速讀感知

(一)速讀課文,初識藤野先生。請同學們在課本上及時做好旁批和圈點。思考:魯迅在文章中寫了幾個地方的事?詳略是如何安排的?

明確圈點要求:

1、劃分文章部分、層次分別用雙豎線、單豎線。

2、認爲用得好的詞語用方框。

3、關鍵語句(或寫得好的語句)用波浪線。

4、有疑問的地方,用問號標註。

(二)成果展示,交流速讀所得。預設:東京,仙台,北京。在仙台與藤野先生的交往寫得最爲詳細。

(三)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師小結:文章是按事情發展的時間先後順序以及地點的轉移爲線索來組織材料,詳寫在仙台結識藤野先生、與先生之間的交往,以此爲記敘的中心。那作者是通過哪些事件寫藤野先生的?藤野先生究竟是一個怎樣的'人?讓我們再次走進文本深處品讀尋訪。

三、品讀聚焦

(一)請學生品讀課文,屏幕出示品讀問題:藤野先生是一個怎樣的人?從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來?

(二)學生採用跳讀、品讀方式解決問題,然後小組交流,最後班級交流。

(三)引導學生結合文本回答問題,老師進行點撥、歸納。

預設:

1、聚焦人物:

(屏幕顯示)其時進來的是一個黑瘦的先生,八字須,戴着眼鏡,挾着一疊大大小小的書。一將書放在講臺上,便用了緩慢而很有頓挫的聲調,向學生介紹自己道:“我就是叫作藤野嚴九郎的……”——這是主要對人物進行什麼描寫

肖像描寫特點鮮明:“黑瘦”、“八字須”、“戴着眼鏡”的醫學教授。也是細節描寫,生動傳神。

2、(屏幕顯示)結合描寫藤野先生的句子,再找出作者敘述了藤野先生的哪些事情,請你爲課文後面插圖中藤野先生的照片,配一段簡要的文字說明。採用“藤野先生是一個___________的人”的形式。

肖像特點:“黑瘦”、“八字須”、“戴着眼鏡”。

生活習慣:生活儉樸。

典型事例:添改講義,糾正解剖圖,關心實習,瞭解裹腳。

治學角度:認真負責、治學嚴謹。

對待學生:熱情誠懇、循循善誘。

明確學寫類似文章要注意:

①選擇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質。

②敘述事件詳略結合。

③運用神態、肖像描寫等刻畫人物。

(四)在學生回答問題的基礎上,教師進一步追問,學生思考:藤野先生的長相,非常普通;藤野先生的行爲,看似也非常平凡,做着老師該做的事。可作者卻爲什麼說藤野先生是“最使我感激,給我鼓勵的一個”?爲什麼“在我的眼裏和心裏是偉大的”?請從文中找依據。

1、學生再次品讀,討論,交流。

2、理解人物品質或文章主題,往往需要了解時代背景。教師適時補充魯迅留學時的時代背景。出示選自《魯迅傳》的一篇背景資料——《無法直面的人生》。

魯迅到日本去的時候,日本的國力正是逐漸強盛,獨霸東亞的野心也日漸膨脹,又剛剛在甲午海戰中殲滅了中國的北洋水師,舉國上下都瀰漫着一股輕視中國人的風氣。有的報紙就公開宣稱:“西洋人視中國人爲動物,實際確乎不得不發生動物、下等動物的感覺,因此,他們(指中國人)在生理上已失去人類的資格。”因此,魯迅在這個時候去日本留學,便不可防止地受到種種歧視和輕蔑。他走在東京的大街上,就經常遭受少年人的辱罵。你不但生活在陌生人中間,而且是生活在陌生人的輕視和輕蔑中間,請想一想,一個自尊自重的中國人,怎麼能忍受這樣的處境?

魯迅見到的許多留同學,偏偏又是那樣不爭氣,非但不從日自己的輕蔑中汲取自我警策的動力,反而以自身的種種乖行,不時地證明那輕蔑的正當。就以與魯迅同住的留同學來說吧,有整天把地板踏得咚咚作響,塵土飛揚地學跳舞的,也有不遵守客店裏新老客戶循序洗澡的慣例,搶先鑽進洗澡間,把水潑得四濺的。在這樣的日常小事上都如此令人討厭,其他的方面就更可想而知。一面是日自己的輕蔑眼光,一面是這些同胞的不成器的醜態,難怪魯迅一拿到修習日語的畢業證書,便立刻跑到偏僻的仙台去。

仙台又怎樣呢?在仙台醫學專科學校裏,只有魯迅一箇中國人,那些討厭的同胞的嘴臉,自然是可以免見的了,但是,日自己那股輕視中國人的風氣,在仙台同樣很盛。仙台報紙上的辱罵中國人的言論,一點都不比其他地方溫和,魯迅所在的那個班的同學中,也同樣有對他白眼相加,毫不掩飾的人。他學習成果中等,便有同學以爲是得了老師的暗中協助,於是託詞去檢查他的筆記,甚至寫信向他發出威脅。課間放電影,映到日本軍人揮刀砍殺中國人,而圍觀的其他中國人一臉麻木的時候,也有同學大聲地議論:“只要看中國人的樣子,就可以斷定中國是必定滅亡……”

當然,並不是所有的日本人都這樣高傲,魯迅初到仙台,就有教員熱心地張羅食住,任課的教授當中,更有藤野嚴九郎那樣滿懷善心的人,就是同班同學中,也有好幾位不滿意那些高傲者的粗暴,特別站出來替魯迅辯護。但是,儘管如此,這些事情仍然給魯迅非常強烈的刺激……

3、預設:在這種情況下,藤野先生的幫助是實實在在的,只爲學術,希望中國有新的醫術。作爲一名日本教師,他拋開了這些偏見,沒有私心,熱情關懷我,嚴格要求我,這是多麼偉大的人格。

而作爲獨在異國的學子,魯迅從藤野先生那裏得到關懷、愛護,得到尊重理解,得到學識,尤其是他毫無民族偏見——他對魯迅的熱心期望,讓魯迅感受到一個真正教師的風範,因而魯迅對藤野先生懷念和感激。

“原來我交出所抄的講義去,他收下了,第二三天便還我,並且說,此後每一星期要送給他看一回。我拿下來打開看時,很吃了一驚,同時也感到一種不安和感激。原來我的講義已經從頭到末,都用紅筆添改過了,不但增加了許多脫漏的地方,連文法的錯誤,也都一一訂正。這樣一直繼續到教完了他所擔任的功課:骨學、血管學、神經學。”

這種精神與品格,在“我”的“眼裏和心裏”怎能不感到偉大呢?怎能不感激他呢?又怎能不從中受到鼓舞、激勵呢?

四、研讀探究

(一)復旦大學、上海師大中文系編的《魯迅作品分析》中說:“貫串着這篇文章的內在線索,正是魯迅的那種‘我以我血薦軒轅’的對祖國對人民的徹底獻身的革命精神。”你同意這種說法嗎?爲什麼?

學生思考,暢所欲言。

預設:

1、開篇:“東京也無非是這樣。”“缺不了成羣結隊的“清國留學生”的速成班,頭頂上盤着大辮子,頂得學生制帽的頂上高高聳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辮子,盤得平的,除下帽來,油光可鑑,宛如小姑娘的髮髻一般,還要將脖子扭幾扭。實在標緻極了。”“但到傍晚,有一間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響得震天,兼以滿房煙塵鬥亂;問問精通時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學跳舞。”

“無非”,表達作者對東京的失望之情。通過反語寫出對“清國留學生”速成班麻木不仁、附庸風雅、不學無術行爲的不滿、厭惡,甚至是憤慨。這些人與具有強烈愛國思想的青年魯迅形成了鮮明對比。

2、地名:日暮裏,水戶。

(1)“日暮”這個詞在中國古代詩歌中經常可以見到,且往往與悲傷、愁苦的情感聯繫在一起。如:可憐後主還祠廟,日暮聊爲梁父吟。(杜甫《登樓》)

魯迅自己學詩,也常用“日暮”這個詞,來表達悲愁的感情。例如,1900年2月,他在南京讀書時曾寫詩《別諸弟三首》,其中便有:還家未久又離家,日暮新愁又外加。1901年2月,再寫《別諸弟三首》,又有:日暮舟停老圃家,棘籬繞屋樹交加。

除了上述魯迅讀詩、寫詩經常遇見和運用“日暮”一詞這個原因之外,“日暮裏”這個地名所以給魯迅留下了深刻印象,更主要的原因恐怕還在於:當時中華民族正處於風雨飄搖,禍難重重的日子。胸懷救國救民大志而身處異國的魯迅,正爲探求真理而勞碌奔波;面對站牌上的“日暮裏”三字,更勾起他憂國憂民的悲憤激越之情。

(2)水戶,是明的遺民朱舜水先生客死的地方。和中國有關。

3、棄醫從文。導火線是“匿名信”和“看電影”事件;根本原因是作者強烈的愛國情感。

4、結尾:“再繼續寫些爲‘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惡痛疾的文字。”

運用反語,諷刺那些爲軍閥政客張目而自命爲“正人君子”的文人。痛斥他們的醜惡行徑,與他們頑強鬥爭,正是魯迅愛國思想的具體體現。

(二)小結:以上內容讓文章全篇都洋溢着作者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感情,以上種種,也更突出了藤野先生正直、熱情、認真負責,沒有狹隘的民族偏見的高尚品質之難能可貴。

五、寫作抒懷

藤野先生讓我們看到了平凡中的偉大,細節中的卓越;魯迅先生讓我們見識到了情真意切,意蘊綿長。假設在魯迅與老師闊別20年後,再次重逢,一定有許多話想對藤野先生說。請你把握課文主旨,展開合理想象,模仿作者口吻,學給藤野先生寫一段話,傾吐心聲。 學生寫作;交流展示;師生共評。

六、結語

這節課跟隨魯迅先生,我們認識了生活儉樸、認真負責、嚴謹求實、正直熱忱、沒有民族偏見的藤野先生;我們更親近地觸摸到了魯迅奮然前行的心跡,也更深透理解了魯迅感念師恩的豐富內涵。正所謂“諄諄教誨點點滴滴盡顯師德,句句激勵朝朝暮暮皆爲樹人”!而藤野先生其事其人亦如一朵暖人肺腑的“精神之花”永遠鐫刻在魯迅的心中,也長久地綻放在《朝花夕拾》中,雖歷經時間淘洗,也不改其志,不褪其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