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歷史《大變革時代》教學設計

作爲一名教學工作者,編寫教學設計是必不可少的,教學設計一般包括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方法、教學步驟與時間分配等環節。那麼你有了解過教學設計嗎?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初中歷史《大變革時代》教學設計,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初中歷史《大變革時代》教學設計

《大變革時代》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通過了解春秋戰國時期鐵製工具、牛耕等生產工具的使用情況,理解先進生產技術在促進社會發展方面的巨大作用。通過分析理解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變革的現象,認識到封建生產關係比奴隸制更能適應生產力發展。在掌握和了解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及其歷史作用的基礎上,分析商鞅變法的成敗,以掌握初步分析歷史問題的方法。

過程與方法:

通過學習商鞅變法、創設問題情境,培養“解決”歷史問題,再實踐前人的創新過程的探究式學習方式。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商鞅變法,培養改革意識和創新精神,樹立“實現抱負不怕挫折和犧牲”的觀念,從順應歷史潮流、推動社會進步的角度去認識人生的價值。

重點和難點

本課重點:

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和歷史作用

本課難點:

封建社會的形成。

教法學法:

分組導學,學生自學探究。

教學手段:

多媒體

教學設計:

課前準備:

1、將學生分爲4個小組,佈置研究任務。一組:研究大變革的時代背景。二組:蒐集商鞅的有關資料。三組:用歷史短劇的形式表現出商鞅舌戰守舊羣臣。四組:調查改革開放前後人們生活水平的變化、

2、教師查閱書籍、報刊、網站等,收集相關資料。瞭解學生的準備情況以便能及時、準確地對學生的資料作出評價、指導。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國慶長假就要到了,請同學們談談打算怎樣度過假期?

你們知道上世紀70年代人們是怎樣過假期的嗎?

四組同學進行了調查,請他們展示調查結果、

通過調查,我們知道人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發生變化的原因是什麼?

學生[改革開放]

改革是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方式,春秋戰國時代也是一個大變革時代,讓我們瞭解當時的改革是怎樣推動社會進步的、

二、展現大變革的時代背景

通過學生角色[奴隸、統治者、新興地主]扮演,展現大變革的時代背景

1、鐵農具和牛耕的使用,生產力水平提高。奴隸生產積極性不高。

2、奴隸主大量開墾私田,改變剝削方式,成爲新興地主。

3、統治者統治面臨危機。[“公田不治”諸侯爭霸]

三、討論問題:

假如你是當時的'統治者,怎樣解決這些社會問題?

通過學生討論,得出結論,要變法改革。

四、指出當時各國都進行了變法,提問最徹底的變法在哪國?

引出秦國商鞅變法。

二組同學介紹商鞅。[以多種形式展示]

商鞅最主要的功績是變法、,那麼變法的具體情況怎樣?

三組同學表演歷史劇商鞅舌戰守舊羣臣。

地點:秦王宮殿

人物:秦孝公、商鞅、大臣甲、乙、丙主持人

場景:秦孝公與商鞅對坐於舞臺右側,作議事狀,大臣甲、乙、兩邊說邊上。

大臣甲:聽說孝公要啓用商鞅這窮小子進行變法,這不是亂了祖宗的規矩了嗎?

大臣乙:是啊,祖宗傳下來的規矩怎麼能夠亂改!

大臣丙:我們趕快去勸勸孝公吧!

主持人:孝公心裏非常贊成商鞅的主張,覺得不變法就不能使秦國富強起來,但是看到反對的人那麼多,又感到爲難,就把許多大臣召集到一起,讓他們辯論。

大臣甲:現在的制度是祖宗傳下來的,官吏做起來得心應手,老百姓也都習慣了。不能改,改了準會亂!

大臣乙:新法是胡來,是謬論!

大臣丙:古法、舊禮改不得!

商鞅:你們口口聲聲講什麼古法、舊禮,請問這一套能使國家富強起來嗎?從古以來就沒有一成不變的法和禮。只要對國家有好處,改變古法、舊禮有什麼不對?墨守成規只能使國家滅亡!

衆大臣:這……這……

孝公:先生說得對,新法非實行不可!秦國現在很多人大量開墾私田,不向國家交稅,貴族生來就有爵位和田宅,整天遊手好閒,百姓不願生產和當兵打仗,地方貴族不聽中央指揮。先生認爲應該採取什麼措施來改革?

討論:假如你是商鞅,你會採取什麼措施?

學生討論,制定變法措施。

用多媒體展示商鞅變法內容。

討論問題:秦孝公死後,太子即位。守舊的貴族誣告商鞅“謀反”,結果商鞅被處死。請大家議一議,商鞅變法是成功了,還是失敗了?爲什麼?

引導學生總結出商鞅變法的歷史意義。

五、小結:

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

《大變革時代》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的教學,使學生了解戰國時期鐵農具和牛耕的廣泛使用和都江堰水利工程等情況;掌握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和歷史作用。

通過學習春秋戰國時期社會制度的根本性變化,提高學生初步運用生產力和生產關係解釋歷史現象的能力。通過商鞅、李冰等歷史人物的評價,提高學生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

通過商鞅變法的歷史作用的分析,使學生認識到:改革求發展、改革求進步,是社會發展的需要,是時代的需要。適應時代的需要,勇於投身改革的人,定會受到後世的崇敬。

教材分析和教學建議

一、重點和難點

本課的重點是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和歷史作用。各國的變法運動,是春秋戰國以來,封建制代替奴隸制的社會變革的最集中反映,是反映這個時代的最主要的特徵。這一次變法運動的最根本的原因在於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土地私有制和封建剝削方式的出現,地主和農民兩大階級的產生,是這一次社會變革的歷史條件。變法運動的興起,是新興地主階級爲廢除奴隸主貴族特權,發展封建經濟,鞏固地主階級專政而進行的大改革。變法運動最大的歷史作用,在於促進了我國封建社會的形成。這是春秋戰國時期最大的歷史特徵。其中,秦國的商鞅變法效果最顯著,爲秦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所以“商鞅變法”是本課的重點。

本課的難點是我國封建社會的形成。一個新的社會制度的產生,是一個複雜的演變過程,它是社會本質的變化。初中學生理解這一歷史轉變是較困難的。教材只交待了地主階級的統治代替了奴隸主貴族的統治,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的矛盾成爲社會的主要矛盾,封建社會形成了。這樣的交待,使學生感到很抽象,也不好理解。因此,這是本課的難點。

二、教法建議

1、教師可利用教材引言中的“立木爲信”的故事,讓學生閱讀或講述後,提出:“這個故事說明了什麼?”學生回答後,教師可歸納爲戰國時期是我國社會制度發生巨大變化的“大變革的時代”。從此直接引入新課。

2、“鐵農具和牛耕的廣泛使用”一目,可讓學生利用教材“活動與探究”和自由閱讀卡提供的材料,自己歸納整理。如有條件,製作教學軟件,演示有關我國冶鐵技術的發展過程和春秋戰國時期的鐵製工具,以加深理解。

3、“著名的都江堰”一目,教師可製作都江堰的圖片或教學軟件,展示其防洪灌溉的原理。或者讓學生根據教材敘述,畫出都江堰防洪灌溉示意圖。

4、“商鞅變法”一目是本課的重點。首先,教師要求學生用已學過的內容,思考春秋戰國時期大國爭霸的主要目的和結果怎樣?那時社會階級關係有怎樣的變化?到戰國時期,各國爲什麼紛紛進行改革?要求學生結合教材內容,解決上述問題,由此正確理解變法的背景和目的。關於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教師講述其改革措施時,應讓學生逐項分析它的歷史作用。可利用板書或教學軟件幫助學生加深理解,圖示設計如下:

通過圖示,可讓學生進一步認識商鞅變法的歷史作用:封建制度在秦國確立,促進封建經濟的發展,加強軍隊戰鬥力,使秦國很快成爲戰國七雄中最富強的國家,爲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

講清商鞅變法的內容和歷史作用,就是突破本課難點的一種主要手段。

5、講完三個目的內容後,教師應引導學生分析變法運動與戰國社會生產力發展的相互關係,從而找出戰國社會生產力發展是推動社會進步最主要的原因。

三、學法指導

1、注意前後聯繫。學習本課時,應指導學生把“春秋戰國的紛爭”和“大變革的時代”兩課的內容聯繫起來進行分析,注意封建社會取代奴隸社會過程中從量到質的變化。

2、從現象入手,抓住本質。各國變法的內容是具體的歷史事實,是現象,但是隻看到了現象還不能抓住本質。只有通過每一個具體措施或現象的分析,才能找出它的本質。例如學習“商鞅變法”的內容時,就必須思考:商鞅變法採取怎樣的措施?它有利於哪個階級?對勞動者的生產積極性或軍隊的戰鬥力會產生怎樣的影響?對增強整個國家的實力會產生怎樣的作用?要指導學生深入地思考這些問題,以便抓住商鞅變法的本質。

3、綜合歸納。在學習三個子目的內容之後,教師要引導學生把“商鞅變法”“鐵農具和牛耕的廣泛使用”和“著名的都江堰”綜合起來分析,才能深化對變法的歷史背景、戰國經濟發展的主要原因的理解。

4、人物評價。引導學生對商鞅、李冰等歷史人物,應結合他們各自的活動和時代的需要,評價他們的歷史功過。在課堂活動和討論時,要鼓勵學生敢於說出自己的看法,與同學們一起討論。真理愈辯愈明。通過討論,學生就會知道什麼看法是對的,什麼看法不對,從中學到很多的東西。

四、問題探究

動腦筋

1、說一說,鐵農具爲什麼能較快推廣?

這裏涉及到兩個問題。一是鐵農具與石農具和青銅農具相比具有優越性;二是當時的冶鐵工業已相當發達,能夠生產大量鐵器。

2、《史記》記載,秦孝公死後,太子即位。守舊的貴族誣告商鞅“謀反”,結果商鞅被處死。請大家議一議,商鞅變法是成功了,還是失敗了?爲什麼?

一場變革的成功或失敗的標準,不在於實施變法的人的生與死,而在於變法的目的是否達到。守舊貴族的反對,商鞅被處死,說明了守舊勢力的猖狂和統治者的昏庸。但商鞅雖死,變法還是獲得了成功。因爲經過變法,秦國的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鬥力不斷加強,發展成爲戰國後期最富強的封建國家。

練一練

國家承認土地私有,允許自由買賣。獎勵耕戰,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據軍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廢除沒有軍功的舊貴族的特權。建立縣制,由國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活動與探究

閱讀下列材料,請你把文獻記載與出土文物結合起來,談談這個考古發現說明什麼問題?

它說明了春秋戰國時,人們已經掌握了牛的生理特徵和習性,爲利用畜力進行生產創造了條件;也反映了當時牛耕已經普遍的史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