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課《牧歌》教學設計

作爲一名老師,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教育技術的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於運用系統方法設計教學過程,使之成爲一種具有操作性的程序。我們該怎麼去寫教學設計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音樂課《牧歌》教學設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音樂課《牧歌》教學設計

音樂課《牧歌》教學設計1

年級:小學六年級

課時:一課時

課型:以欣賞爲主的綜合課

教材分析:

無伴奏合唱《牧歌》是一首由上句和下句構成的長調民歌,其曲調悠長,連綿起伏,節奏舒展,氣勢寬廣。作者瞿希賢根據海默的詞,把這首民歌改編成無伴奏合唱曲,使優美的民歌形象更加豐滿,色彩更爲豐富。不同音色的聲部交替出現,互相呼應,加上濃郁和諧的和聲效果,使音樂的內涵更爲充實,意境得到昇華。由於這首無伴奏合唱較原民歌更加豐富、優美動聽,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因而受到人們的普遍喜愛,併成爲無伴奏合唱的珍品。

設計思路:

本課教學運用《音樂課程標準》中的新理念,以音樂審美爲核心,面向全體學生,通過學生的聽、唱、看、感受、體驗、創作讓學生充分享受到音樂的美,培養學生欣賞音樂的興趣。創設生動的教學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學生的民族團結精神,以及對祖國的熱愛之情。

教學目標:

1、瞭解蒙古族的風土人情。

2、《牧歌》的欣賞,拓展學生對原民歌的理解範圍,使他們進一步感受歌曲的意境美,使《牧歌》的旋律永遠流淌在學生的心中。

3、充分了解內蒙民歌悠揚寬廣的旋律特點,感受無伴奏合唱的人聲美與豐富的和聲效果。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讓學生了解蒙古族的風土人情。

1、師:我國有多少個民族?(56個)你們知道哪些民族?(學生自由說。)

2、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歌曲,老師請你們來聽聽這是什麼民族?

歌曲《天堂》

3、有誰能介紹一下這個民族?

4、同學們都說的很好,可眼見爲實,還是讓我們去看看吧……

(視屏)蒙古族的風土人情

5、師:感覺怎麼樣?(學生自由說)

二、欣賞樂曲《牧歌》。要求會哼唱旋律,感受歌曲的意境美。

1、蒙古族真美,不禁讓我想起一首歌(老師唱原民歌,並出示歌譜和歌詞

2、你們聽過這首歌嗎?想說點什麼嗎?

(曲調悠長、速度慢、抒情、寬廣的旋律)

3、一起跟着老師輕輕地哼唱一下歌曲的旋律吧!(用M唱)

4、我們再來念念歌詞怎麼樣?

5、比較兩句:誒,你們有沒有發現歌詞與旋律高低之間有着什麼關係啊?

師:對啊,同學們非常聰明,這兩句的歌詞與旋律是相互對應的,第一句:藍天白雲音很高,第二句:綠草羊羣音也隨着歌詞變得比較低平。

上句:藍天白雲――音高

下句:綠草羊羣――音平

內蒙民歌大體可分爲長調和短調兩種,這首《牧歌》曲調悠揚,連綿起伏,節奏舒展,氣勢寬廣,是一首典型的長調。

6、就讓我們一起輕輕地唱唱歌曲吧!

7、欣賞《牧歌》

1)請你閉上眼睛聽,現在又想告訴我什麼?(欣賞無伴奏合唱的《牧歌》)

(無伴奏合唱)恩,(視屏)這種只用人聲歌唱而不用樂器伴奏的聲樂演唱形式,就叫無伴奏合唱。

那你們能聽出那幾個聲部呀?(視屏)女高

女低

男高

男低

大型的合唱歌曲一般都是四個聲部組成的

師引導生說:這四個聲部的旋律就像蒙古族的景色

女高音就像(天空的雲),女低音就像(廣闊的天空),男高音就像(潔白的羊羣),男低音就像(無邊無際的大草原)。

2)你們更喜歡哪一首《牧歌》呢?爲什麼?

(更能顯出草原的寬廣、音色空曠優美)

3)老師請你們親自感受一下四個聲部的和聲美。(唱歌曲的第一句歌詞)

啊!真美啊!

4)師:咦!你們有沒有發現這首歌曲的開頭和結尾有什麼特點?

(引子和尾聲)引子意境寬廣、遼闊,音樂慢慢地響起來就好象從遠景拉到了近景。

尾聲慢慢弱下來,而且有一種沒有結束的感覺,給人無盡的遐想。

5)師:通過歌曲的欣賞,你們知道這是一個怎樣的民族?

(幸福、自由的民族)

師:那你喜歡這個民族嗎?讓我們一起再次來感受一下這種美麗寬廣、幸福自由的感覺。(復聽歌曲)

三、舞蹈片段欣賞《牧歌》,目的是讓學生在欣賞舞蹈的基礎上再次來體會歌曲的意境美。

師:歌曲的意境真美啊,老師也特別喜歡這首歌,還特地去收集了有關這首《牧歌》的舞蹈請大家欣賞。

師:你們還想說些什麼?(學生自由發表見解)

小結:動聽的音樂加上優美的舞姿,使《牧歌》更加光彩照人。

四、小創作:目的是讓學生髮揮想象,表達情感。

師:同學們,看你們這麼喜歡這首歌曲,我有個提議,爲《牧歌》盡上自己的能力,選擇其中的一項任務完成。

(視屏)

1、編一段歌詞

2、寫一篇短文

3、畫一幅美圖

在創作過程中,老師不停地放《牧歌》音樂,激發學生的創作靈感。

五、評展:提高學生積極性,讓學生在自己的作品中體驗音樂帶來快樂,自豪感,對祖國的熱愛之情。

音樂課《牧歌》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一、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多種藝術形式,激發學生對少數民族音樂的興趣以及對祖國民族音樂文化的熱愛。

二、過程與方法:對音樂與地理環境之間的關係有初步體驗;

瞭解蒙古族民歌的基本常識,認識馬頭琴音色;

三、知識與技能:學會演唱歌曲《牧歌》,感受蒙古音樂獨特的長調風格。

教學重點:體驗蒙古族民歌的風格,把握《牧歌》歌曲的特點。

教學難點:結合音樂啓發學生參與表演及創作,培養學生感受、表現音樂的能力。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通過草原圖片的播放,將學生的思緒引入到大草原。

2.學生自主分組,討論交流我國的草原分佈狀況及對蒙古族各種文化生活。

二、新課教學:

1.初步感知:①欣賞歌曲《牧歌》,學生初步聆聽後感受歌曲的意境美。

②復聽歌曲《牧歌》,引導學生髮現旋律的.特點(曲調悠長、速度慢、抒情、寬廣)。

2.探究:

①老師範唱歌曲,學生跟隨老師,看着樂譜和歌詞哼唱,找出歌譜中的音樂符號,並探究這些符號的特點。

②學生根據哼唱討論探究本首歌曲的節奏特點。

③再次跟鋼琴哼唱旋律,之後請學生一起有感情的朗誦歌詞,通過旋律的哼唱和歌詞的朗誦引導學生髮現歌詞與旋律高低之間的關係。

④有感情的完整演唱全曲。

三、鞏固拓展

1.欣賞著名歌唱家德德瑪演唱的《牧歌》與無伴奏合唱《牧歌》,比較兩種演唱形式的區別。

2.欣賞舞蹈片段《牧歌》,讓學生在欣賞舞蹈的基礎上再次體會歌曲的意境美。

3.學生以五人爲一組,任意選擇一項任務(a.編一段歌詞或編一段舞蹈律動b.寫幾句讚美的語言表達此時此刻的感情c.畫一幅美圖),在創作過程中,老師不停地播放《牧歌》音樂,激發學生的創作靈感。

四、課堂小結

請同學們談一談學習完這首歌曲之後的感想。

音樂課《牧歌》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1、通過學唱歌曲《牧歌》使學生進一步感受蒙古族歌曲個性和感情色彩,培養學生熱愛學生熱愛祖國河山的情感。

2、通過介紹蒙古人民的生活方式,使學生了解律動與生活的聯繫,從而懂得生活是舞蹈創作的重要源泉。

3、瞭解馬頭琴的音色。

教學重、難點:

學唱歌曲使學生了解和認識蒙古族民歌的特點,擴大學生的視野,從而加深對音樂地域文化的印象。

教學方法:

採用直觀法和示範法引導學生體會歌曲的藝術風格,用啓發和創造式發揮想象力創編歌曲律動。

教學準備:

鋼琴、影碟。

教學過程:

一、三分鐘欣賞

播放樂曲《萬馬奔騰》引導學生回答:

1、這首樂曲的情緒?感受到什麼場面?(情緒熱烈,表現草原特有的壯觀場面)

2、你知道這首曲子中獨特的樂器音色是由什麼樂器演奏的嗎?(馬頭琴)

3、這是哪個民族獨特的樂器?(蒙古族)

4、你對這個民族有多少了解?

5、請學生介紹馬頭琴的傳說,教師補充。

二、導入新課

馬頭琴音色柔和渾厚,獨具特色。演奏技術豐富,既可以爲民歌、說唱音樂伴奏,也可以獨奏,它已成爲蒙古族具有代表性的樂器。蒙古族是一個世代以放牧狩獵爲生的遊牧民族。肥沃的草原、興盛的牧畜業,豐富的礦藏養育了蒙古各族人民他們常常用自己的歌聲讚美祖國,同時也讚美了家鄉,今天我們將一起領略草原人民帶給我們的無限美好情懷。

三、學唱歌曲《牧歌》

1、聽錄音感受歌曲,提示學生注意歌曲的情緒。聽後討論這首歌曲的情緒、意境、在我們面前展現一幅什麼圖畫?

2、教師小節:這首歌曲旋律起伏寬廣、曲調優美、節奏自由,這正是蒙古族歌曲的特色。

3、採用聽唱法和自學的方法學習曲譜。

4、教師引導學生劃節拍掌握兩拍半的節奏,糾正錯誤。

5、引導學生劃分樂句,總結蒙古族民歌的特點:通常短小精悍,由上下兩個樂句組成。蒙古族民歌分爲長調、短調。長調比較自由,舒緩;短調比較熱情、歡快,結構清晰。這首歌曲具有長調的特點。

6、有感情演唱。

四、《牧歌》已經被改編爲各種舞臺表演形式,如:奏無伴奏合唱等

欣賞瞿希賢改編的無伴奏合唱《牧歌》

播放錄音。提問:無伴奏合唱與原民歌在表演形式上有什麼不同?談談欣賞這部作品的感受。

五、欣賞一段蒙古族舞蹈,引導學生總結蒙古舞的特點,教師小結:

l、蒙古族是一個載歌載舞的民族,男子的舞蹈動作粗獷強悍、女子端莊典雅十分優美。蒙古舞的動作主要來源於生活,比如各種馬步就來源於牧民騎在馬上的動作。舞蹈中的鷹式位加硬腕組合就是根據雄鷹展翅飛翔動作的昇華,這些都成爲蒙古舞特有的藝術表現。蒙古舞主要用肩部動作。通過肩部及各種馬步動作使舞蹈風格濃郁,別具一格,柔肩是舞蹈動作中最富有特色的動作。

2、學幾個簡單的動作。

六、創編

跟隨《牧歌》音樂創編簡單的舞蹈動作,挑選幾個同學展示。

七、小結

今天我們欣賞了蒙古民歌,從寬廣優美的歌聲中,從優美舒展的舞蹈動作中我們感受到了蒙古歌舞的個性和感情色彩,從中得到了美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