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課件

引導語:初步認識大洲是世界第一大洲。運用地圖說明亞洲和歐洲的經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下面是小編爲你帶來的初中地理課件。

初中地理課件

一、對課標的解讀:

以某種自然災害爲例,簡述其發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颱風是我省主要的一種氣象災害,每年都有颱風來襲,對當地人們的生產生活造成較大的影響,所以爲了讓學生對生活中自然現象能夠有更深刻的認識,本節對臺風的形成及颱風對生產生活的影響進行了比較詳細的探討。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課將氣象災害列爲專題講述,便於學生更加全面地、客觀地認識我國的氣候資源。使學生了解人類活動與大氣環境是息息相關、密不可分的。

2.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理解颱風的成因;瞭解颱風的主要影響地區及其對人類生產生活的影響。

(2)瞭解颱風造成的嚴重危害。

(3)瞭解防禦颱風的措施,認識監測與防禦災害的重要性。 過程與方法

通過對臺風的分析與研究,教會學生一種方法便於對日後其他災害的分析和研究,培養學生的地理綜合分析能力,掌握研究問題的方法與步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分析自然災害的危害與防禦措施,培養學生的科學意識,加強學生的災害意識,提高學生對減災、防災的認識

3.教學重點、難點、及解決辦法

重 點:學會探究自然災害發生的原因和造成的危害 難 點:颱風的形成。解決辦法:結合視頻、動畫、圖片講述。

三、教法學法分析

學情分析:

高中的學生,思維活躍,求知慾強,特別是對於他們身邊發生的一些自然現象更是充滿了濃厚的興趣;但是存在着學生個體的差異,因此必須從不同角度,採用不同的`方法,給學生創造更多機會體驗主動學習和探索的過程。

結合問題,通過多媒體動畫,把教材中靜止的圖片、文字描述,變爲形象生動的過程展示,幫助學生理解颱風的形成過程及颱風造成的影響,從而突破教學中的難點。 課堂討論法:圍繞研究任務,結合生活實踐,將學習中遇到的問題進行分組討論,初步討論結束後,全班討論加以解決。有利於學生加強對知識的理解。

課後交流:

在課後與學生探討知識的延伸,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創新能力的提高。通過這三種教學方法的綜合應用,實現學生主動學習和開心學習的教學目標,也解決了教學重難點。

四、教學準備

1.設計多媒體課件,動畫

2.提供衛星雲圖、視頻和相關材料。

五、課堂教學過程的實施

[新課導入]:

教師】首先請大家來看一組圖片,看看它們分別反映哪些地理現象? (展示地震、沙塵暴、龍捲風、火山、颱風等圖片,讓學生邊看邊回答)。

【教師】這些可以統稱爲什麼?

【學生】自然災害

【教師】其中我們泉州最常見的自然災害是什麼?

【學生】颱風

【教師】今天我們來學習颱風的相關知識,大家應該有不少親身的感受?有沒有哪個同學來談談颱風會給我們帶來什麼樣的危害?

【教師】打出主標題“一、學會探究自然災害帶來的危害。”和副標題“以颱風爲例闡述”

【學生】(學生回答,教師總結。)大家一起看課本最後一段,颱風危害主要是由什麼帶來的?(引導學生看書回答)狂風、暴雨、風暴潮帶來的。颱風在海上移動時會掀起巨浪,帶來狂風暴雨。颱風帶來的強風導致海水異常升降,附近海區的潮位大大地超過平常潮位的現象,形成風暴潮。

【教師】接下來我們通過視頻來增加對臺風危害的的認識。 (展示颱風造成危害的視頻)

【教師】下面大家一起來看一段歷史資料(打出文字材料及圖片)1975年第3號颱風在淮河上游產生的特大暴雨,創造了中國大陸地區暴雨極值,形成了河南“75.8”大洪水。兩座大型水庫,兩座中型水庫,58座小型水庫在短短數小時間相繼垮壩潰決。河南省有29個縣市、1700萬畝農田被淹,其中1100萬畝農田受到毀滅性的災害,1100萬人受災,超過2.6萬人死難,倒塌房屋596萬間,沖走耕畜30.23萬頭,縱貫中國南北的京廣線被沖毀102公里,中斷行車18天,影響運輸48天,直接經濟損失近百億元。

【教師】颱風給人們的生命、財產造成嚴重的危害。颱風的破壞力如此巨大,颱風是怎麼形成的呢?

【教師】打出主標題“二、學會探究這些自然災害發生的主要原因”和副標題“以颱風爲例”。

【承轉】請大家一起閱讀課本47第二段,尋找一下臺風形成的主要條件是什麼(打出標題:追溯產生條件)引導學生看書並請學生回答

【學生】在洋麪溫度超過26℃以上的熱帶和副熱帶海洋上

【轉承】颱風具體是怎樣形成的呢?(打出標題:分析發生過程)

【教師】請同學們仔細觀察課本的圖2.22和2.24。

【教師】(展示氣旋的動畫,引導學生觀察)圖2.22是一張氣旋圖,大家觀察,氣旋中心氣壓是高還是低?

【學生】低

【教師】氣流是怎麼流動的?

【學生】由四面八方流入氣旋中心,而且是旋轉向內聚集。

【教師】在氣旋控制下天氣狀況如何?(教師演示動畫,並講解)

【教師】空氣不斷(上升),空氣上升過程中,溫度不斷(降低),空氣容易遇冷(凝結),形成(降水)。

【教師】這是不是颱風?(教師指示氣旋圖)

【學生】不是。

【教師】颱風是熱帶氣旋強烈發展的一種特殊形式。向內流動的空氣在地轉偏向力的作用下強烈旋轉,中心附近的最大風力可以達到12級以上。

【轉承】大家注意看,颱風中心有一個?

【學生】一個颱風眼。

【教師】颱風中心形成一個颱風眼,就像我們拿個水桶,如果用手強烈攪動裏面的水,可以發現水中出現一個向下凹的洞(旋渦)。颱風中心受到強大的地轉偏向力和離心力的作用,向裏流的空氣不能達到颱風中心,形成一個颱風眼,颱風眼氣壓非常低,形成一股強烈下沉的氣流。

【教師】通過一張在太空拍攝的颱風結構圖,我們一起來認識一下臺風的構造,颱風中心是?

【學生】颱風眼。

【教師】往外天氣是怎麼樣的?

【學生】下大雨颳大風,形成旋渦風雨區。

【教師】颱風雲團規模怎麼樣?

【學生】規模很大。

【教師】爲什麼颱風的規模那麼大?

【學生】發生在26℃以上的熱帶和副熱帶海洋上,有充足的水汽。

【教師】颱風最外圍形成什麼?

【學生】在外形成外圍大風區。

【教師】颱風是熱帶氣旋強烈發展的一種特殊形式,是不是僅僅發生在我們附近的海域?

【學生】不是。

【教師】(展示圖片)熱帶氣旋多發在(西北太平洋)、(印度洋)、(加勒比海)、(澳大利亞東海岸)。

【教師】這些地區對熱帶氣旋的稱呼方式有沒有一樣?

【學生】沒有。西北太平洋地區稱爲颱風,其他海區習慣稱爲颶風。

【轉折】颱風、地震等自然災害給我們生活帶來不少困擾,在古代人們會怎樣來看待它們的?

【學生】上天的懲罰,猛獸等等(在學生回答同時展示相關圖片)

【教師】爲什麼他們會有這樣的看法?

【學生】對自然災害缺乏科學的認識。

【教師】現在我們對臺風發生的機制有了一定的瞭解,將來面對颱風的時候我們可以採取什麼樣的對策?

【學生】(學生分組討論,並推舉代表發言)

【教師】打出主標題“三、科學認識、抵禦自然災害”

【教師】(展示衛星圖及防抗颱風的圖片)

1,可以利用衛星加強對臺風的監測、預報。可以確定颱風中心位置,估計颱風的強度,檢測颱風的動向,及時發佈預警信號。

2,根據氣象臺提供的資料,各級政府可以進行科學決策。

3,採取一些工程措施,比如加固海堤,轉移危房羣衆,漁船靠港等。

4,平時也應該未雨綢繆,儲備一些救災物資,加緊建設沿海防護林。

【小結】在今天的學習過程中,大家表現得非常好。通過今天台風的學習,將來面對其他自然災害時,我們只要充分了解其形成的機制,採取措施進行科學預防,完全可以把自然災害造成的損失降到最低。

六:教學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