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美術史課件

引導語:如何設計一份中國美術史課件?接下來是小編爲你帶來收集整理的文章,歡迎閱讀!

中國美術史課件

教學日期:XX月XX日 星期X

教學要求:

使學生瞭解史前美術。

 教學重點:彩陶

授課過程:

第一章 史前美術

第一節 概述

史前美術的概念是指沒有確切文字歷史記載之前的歷史。這是一個相當漫長的歷史空間。目前學術界較爲通行的分類方法是將其劃分爲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就現有的出土文物來看,寬泛意義上的美術已初見端倪。舊石器時代的美術主要體現於這一時期所使用的石器工具上。新石器時代的美術則轉向了器用。陶器的發明,在實用性的前提下,發展了美的造型和裝飾。所以新石器時代的美術絕大部分都與陶器的發展密切相關,這時期的繪畫和雕塑也在陶器的造型和裝飾上得到表現。另外,巖畫、地畫、壁畫、玉石雕刻等工藝也得到了發展。

第二節 時代分期和主要遺址

目前我國所知出土有古人類化石和舊石器文化遺物的遺址大約有兩百多處,下面僅介紹其中較爲重要部分:

舊石器時代早期

山西 城西侯度文化遺址,距今約180萬年,是中國最早的舊石器時代遺存,發現有石器工具、動物化石和火燒遺蹟。

雲南元謀人文化遺址,距今約爲170萬年,發現有中國已知最早的人類化石以及石器工具、動物化石和火燒遺蹟。

此外,河北陽原小長樑、東谷坨文化遺址,距今約100萬年;陝西藍田公王嶺藍田人文化遺址,距今約100萬年;北京周口店龍骨山北京人文化遺址,距今約70萬年~20萬年,均發現有人類化石、石器和火燒痕跡。

舊石器時代中期

山西襄汾丁村人文化遺址,距今20萬年,發現有人類化石、石器工具和動物化石。

陝西大荔甜水溝大荔人文化遺址,距今10萬餘年,有人化石、石器工具和動物化石。

山西陽高許家窯人文化遺址,距今19萬餘年,有人類化石、石器工具,骨角器和動物化石。

舊石器時代晚期

遼寧海城小孤山文化遺址距今4~2萬年;山西朔縣峙峪人文化遺址,距今2.8萬年;寧夏靈武水洞溝文化遺址,距今2.5~1.6萬年;北京周口店龍骨山山頂洞人文化遺址,距今1.8萬年等等,均發現有石器工具、骨角器、裝飾品和動物化石。

中國的新石器時代大約起始於公元前8000年,一直延續到公元前2000年左右。已發現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達7000多處,它們的文化面貌多樣,內涵豐富,各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大體上可以分爲以下4個區域:

黃河流域

早期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主要集中於河南中部的裴李崗文化,約公元前5500~前4900年;河南北部的磁山文化,約公元前5400~前5100年和主要分佈在渭河流域的大地灣文化,約公元前5200~前4800年。

中期主要一在黃河中游分佈甚廣、延續時間久長的仰韶文化(約公元前5000~前3000年,分爲半坡類型和廟地溝類型)爲主,還有黃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月公元前4300~前2500年)。

屬於晚期的有黃河上游的馬家窯,約公元前3000~前2050年,按其發展順序可分爲石嶺下、馬家窯、半山和馬廠4個類型。它與仰韶文化有一脈相承的繼承發展關係。

長江流域

早期主要有河姆度文化(其下層文化約爲公元前5000~前4600年)和馬家濱文化,約公元前5000~4000年。

中期主要有分佈於長江中下游的大溪文化,約公元前4400~前3300年,和長江下游地區的北陰陽營文化,約公元前4000~3300年。

晚期以繼承馬家濱文化發展而來的良渚文化爲主,約公元前3300~前2250年,還有屈家嶺文化約公元前3000~前2600年。

華南和西南地區

早期有仙人洞一期文化(發現於江西萬年仙人洞,約公元前6800年)和廣東粵西地區的陽春獨石寨,封開黃岩洞等。

中期有臺灣大 坑文化

晚期文化遺址分佈較廣,主要有石峽文化、山背文化、鳳鼻頭文化等等。廣大的華南地區西南地區,存在着面貌多樣、相互關係複雜的新石器文化。

北方地區

早期的新樂文化(發現於遼寧瀋陽新樂,約公元前5300~前4800年)分佈於遼寧東南部,中期的紅山文化(發現於內蒙古赤峯紅山,約公元前3500~3000年)分佈於遼寧、內蒙古和河北交界地區。

到新石器時代晚期,各地文化類型有相互交流、影響以至融合統一的趨勢,而中原地區文化的先導地位也日益突出。

第三節 陶器和彩陶

陶器的分類

陶器依用途可分爲飲食器、炊煮器和儲藏器。其中盆、鉢、碗、杯、豆、勺屬飲食器;鼎、鬲、簋、釜、竈屬炊煮器;壺、罐、瓶、甕屬儲藏器。

如果按陶質來分有紅陶、灰陶、白陶和黑陶。如以器表裝飾情況來劃分,則有素陶、彩陶、印文陶和擬形陶。裝飾紋樣有動物、植物和人形,但就彩陶來看,絕大部分是組合方式變化多端的幾何紋樣。

彩陶

一、仰韶文化彩陶

仰韶文化因首次發現於河南省澠池縣的仰韶村而得名,其年代爲公元前5500年到公元前3000年。考古學界根據時間和地區的差異將陶器分爲不同的類型,有半坡類型和廟地溝類型。

1.半坡類型

以西安半坡村和臨潼姜寨遺址出土的彩陶爲代表。其造型以圓底鉢、圓底盆和平底盆較多,還有折腹盆、細頸壺、直口尖頂瓶以及大口小底盆等,造型風格厚重樸實。

彩繪紋樣中除幾何紋樣外,還有人面、魚、鹿等形象,這些紋樣一般都畫於陶器最顯眼的地方。代表作品有《人面魚紋盆》、《魚紋盆》和《鹿紋盆》等,紋樣形象生動自然,手法簡練,筆觸粗獷,特徵鮮明。幾何紋樣中主要有並列折線,並列斜線、三角形面構圖的二方連續裝飾帶,單純而富有裝飾效果。二方連續紋飾在我國早期的裝飾圖樣的'發展中,可以說是一個劃時代的進步。

半坡類型彩陶紋樣的造型特點是將虛實、疏密、正反、陰陽等關係較好地協調組織在一個空間平面之中。圖樣的多次重複,使看上去簡單的圖樣顯得豐富多彩,富有魅力。

2.廟地溝類型

以河南陝縣廟地溝和陝西華縣泉護村遺址出土的彩陶爲代表,距今有5000多年。陶器有大口小底曲腹盆和碗。曲腹盆盆口較大,口部有折沿;碗型較小,並且是直口。盆的造型挺秀飽滿,輕盈但很穩重。紋飾的色彩大多是黑色,一切都飾於器物外壁的上半部分。裝飾風格由半坡的寫實轉向變形,而且是幾何花紋居多,通常用圓點、弧型線構成的新月型、葉形、花瓣形等紋飾,以及弧線與直線相交而成三角形紋飾圖樣。

二、馬家窯文化彩陶

馬家窯文化是以首先發現於甘肅臨洮的馬家窯而得名,年代爲公元前3190年到公元前1715年。它與仰韶文化相近似,也可能是仰韶文化所派生出來的。馬家窯文化的彩陶一般分爲三種類型:馬家窯類型、半山類型和馬廠類型。

1.馬家窯類型

馬家窯類型以甘肅臨洮馬家窯遺址出土的彩陶爲代表。陶器的製作方法沒有太大改變,形制卻比以前豐富,主要有盆、鉢,罐、甕、壺、盂、碗、豆、瓶、杯等。陶器彩繪以黑色爲主,盆、鉢等器物使用內外彩繪,少數瓶、壺通體彩繪。紋飾有幾何紋、人物紋和動物紋,以幾何紋居多,紋樣爲波浪紋、旋渦紋或垂幛紋。紋飾線條生動流利,裝飾圖案構成繁密,變化豐富有序。具有代表性的一件是出土於甘肅永靖的雙耳四系大彩陶甕,其造型穩定勻衡,紋飾由旋渦紋、圓圈紋、波狀紋、弦紋組成,線條生動流暢,弧線旋轉造成強烈的運動感,堪稱我國早期彩陶的傑作。

2.半山類型

以甘肅和政縣半山遺址出土的彩陶爲代表。長頸小口、寬肩大腹的雙耳罐是最常見的器物。它們造型圓渾厚重,大方穩定,外型輪廓線轉折變化最爲考究,是工藝製作最成功的陶器之一。

半山陶器彩繪以黑色爲主,也兼用紅色,組成的黑紅間用的類型也較多。紅黑的強烈對比與胎地的橙黃色交織在一起,構成了絢麗多彩的效果。陶器的裝飾面積較大,有的裝飾帶有四五條之多,主次分明,相互配合呼應,結構嚴謹、規整,形成一個變化多樣統一的整體裝飾色彩。裝飾紋樣多是幾何紋,最常見的有連旋紋、葫蘆紋、平行線紋、大圈紋、波狀紋、折線紋、方格紋、鋸齒紋等。半山彩陶紋樣均以寬窄不同的二方連續樣式展開,合圍整個陶器。從陶器的頂部俯視,其圖案變爲優美的適合紋樣,妙趣橫生。

3.馬廠類型

以青海和縣馬廠遺址出土的彩陶爲代表,基本上沿襲半山類型的器物。馬廠彩陶裝飾紋樣略顯粗獷簡率,最具特色的紋飾是大圓圈紋,捲曲紋,蛙形紋和勾連紋。處理方法上是在二連紋飾的單位中,填以不同的紋飾。同時首次出現雷紋,它與勾連紋爲後來的回紋形成奠定了基礎。

三、龍山文化的黑陶

在整個龍山文化系統中,又以山東龍山文化的氏族部落制黑陶器最爲發達,其年代大約爲公元前2010到公元前1530年。由於陶坯經過磨光,加上封窯嚴密,又有意識地讓煙燻黑,表面光亮如漆。形制類型較彩陶明顯增多,如盆、碗、豆、杯、鬲、鼎、罐等。

黑陶以造型見長,精細俊巧,樣式繁多,獨具風格。其工藝技術有黑、光、薄、棱、鼻五個特徵:色調烏黑;器物表面光亮如有釉;胎質細膩緻密而堅硬,有的厚度僅是0.1~0.2釐米,被稱爲“蛋殼陶”;黑陶的轉折關係棱角清楚分明,有的黑陶上刻有凹凸的弦紋;有的器物有蓋、把手或穿繩的鈕鼻。

彩陶上的繪畫

史前彩陶上的繪畫,嚴格來講還是一種“寬泛”意義上的繪畫,它們僅僅是人類早期對器物的“美飾”。彩陶上的幾何紋飾和具有一定寫實風格的魚、蛙、鳥、蟲、獸的動物紋飾,以及枝葉花朵的植物紋飾等這些裝飾性繪畫,都說明原始人類具備了對美的初步體驗與藝術表現的基本能力。陶器上的這些裝飾性繪畫,不但反映了當時人類的生存活動,而且充滿了濃郁的原始巫術禮儀的宗教觀念。

半坡彩陶紋飾的動物形象已有接近寫實水平的能力,尤其是關於魚的形象,同時還有大量的關於鹿的形象的描述。廟地溝彩陶中,鳥和植物花卉的形象較多,風格寫實。彩陶器中的人物形象並不太多。西安半坡出土的彩陶上畫有人面紋。更有名的是青海大通孫家寨出土的舞蹈陶盆,內壁上畫的是原始人載歌載舞的景象。

新石器時代的製陶者在繪畫技法上大多比較熟練。從彩陶上的那些生動流暢的筆觸和某些線條來看,可以推測原始人類使用了某種類似毛筆的工具,這爲中國後來的繪畫確立的發展方向。

陶器上的刻劃符號

在仰韶文化遺址中發現的彩陶器中,有的在口沿上刻有符號,約有二百七十多例、五十多種不同的符號,有的重複出現幾次,有的集中發現與某一遺址,有的相同符號出現在不同遺址。

馬家窯文化彩陶器上則發現用黑色顏料畫的符號,僅柳灣墓地就有一百三十餘種。

在山東莒縣的陵陽河、諸城前寨等大汶口文化遺址中發現的陶器刻劃符號,則具有濃重的圖畫色彩,如陵陽河出土的刻符陶尊上的符號,好象太陽在雲氣之上,雲氣下面有五峯聳立——這已經是一種通過形象組合表示較抽象含義的表意符號。

1974年在江蘇吳縣澄湖遺址出土的一個陶罐上也有數個刻劃符號其中一個八角形符號似受大汶口文化影響。

這些考古發現證明,中國文字的起源是多元的。

第四節 其他形式的美術活動

雕塑

就目前爲止,我國發現的最早的雕塑作品是在新石器時代。從其材質來分,可分爲陶雕、石雕、玉雕、骨雕;從題材內容來分,主要有人物、動物以及少量植物。

一、陶雕

陶雕人物一般是原始人所喜歡的氏族成員的形象,從現有的陶雕作品來看,多是婦女兒童的頭像,人面五官是陶雕的主要部分。陶雕除了人物外,還有大量的動物雕塑作品,造型頗具匠心,生動簡練。

二、玉雕

玉雕的出現是新石器時代對自然硬質材料工藝加工的自覺。原始於雕造型勻稱,種類繁多,製造精細巧密,並結合了使實用和審美的雙向價值。代表作品有:山東日照龍山文化墓葬遺址出土的碧玉斧、玉刀和玉鏟;內蒙古翁牛特旗出土的一件玉龍;遼寧阜新紅山文化墓葬出土的玉龜、玉鳥等。

工藝美術製品

舊石器時代的工藝美術製品主要是經過打製的鋒利的石器。新石器時代的工藝美術有:染織,骨器和編織等。

小結

中國史前藝術的特色集中體現於七千年至四千年前新石器時代的陶器和玉器上。從這些出土文物來看,儘管已經具有了一定的寫實能力,但是,單純的視覺審美享受並不自覺。史前美術與同樣產生於原始思維平臺之上的原始宗教之間有很強的相互依賴關係。

術語

原始思維:是相對於文明思維的一種思想認識方法,受自然泛神論影響,不分物我,長於整體地把握事物。其邏輯前提是感覺而不是論證。

陶器:是用陶土作坯胎,用火燒製而成的器物。窯溫一般在攝氏600到1000度之間。

彩陶:在打磨過光滑的橙紅色陶坯上,以天然的物質顏料進行描繪,用赫石和氧化錳作成色元素,然後入窯燒製。在橙紅色的胎地上呈現出 赫紅、黑、白諸種顏色的美麗圖案,形成紋樣與器物造型的高度統一達到裝飾美化效果。是製陶工藝中最成功的一種裝飾藝術手法。

弦紋:是指在輪製成型時用工具接觸器物,使得器物表面出現粗細寬窄不同的平行紋線,起到很好的裝飾效果。

思考題

1.簡述陶器的分類和裝飾手法。

2.試分析仰韶文化彩陶的分類和特點。

3.簡述馬家窯文化彩陶的分類和特點。

4.歸納原始思維與文明思維的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