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學數學教學計劃(精選5篇)

時光在流逝,從不停歇,又將迎來新的工作,新的挑戰,請一起努力,寫一份教學計劃吧。好的教學計劃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人教版小學數學教學計劃(精選5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人教版小學數學教學計劃(精選5篇)

小學數學教學計劃1

現階段作爲數學教師的自我爲了培養學生自主探索的本事,幫忙學生理解數學知識,瞭解現實生活中的數學,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合作交流與自主探索的氣氛中學習。我制定了一年級數學第一學期教學工作計劃。

一、班級情景分析

我班學生大部分上過幼兒班,他們天真可愛,活潑調皮。開學初,經過和學生初步接觸瞭解,這些學生由於常規訓練少,一些起碼的常規知識還不懂,他們還像在幼兒園一樣沒有任何約束,想來就來,要走就走,上課時亂走亂動。針對學生的不一樣特點在教學過程中,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我將注重對學生進行思維的開拓,創新本事的培養,使他們每一個人都成爲一名優秀的小學生。

二、教學資料

本學期教材資料包括下頭一些資料:準備課,10以內的數的認識和加減法,數學樂園;認識圖形,活動園地;11至20各數的認識,2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最簡單的加減法應用題,我們的學校,數學實踐活動;總複習。

三、教學重、難點

這一冊的重點教學資料是10以內的加減法和20以內的進位加法。這兩部分資料和20以內的退位減法是學生學習認數和計算的開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廣泛的應用,同時它們又是多位數計算的基礎,是小學數學中最基礎的資料,是學生終身學習與發展必備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必須讓學生切實掌握。

四、本學期教學的主要目的要求

1、知識和技能方面

(1)使學生正確地數出不一樣物體的個數。逐步抽象出數,能區分"幾個"和"第幾個",熟練地掌握10以內數的組成,會正確,工整地書寫數字。

(2)使學生認識計數單位"一"和"十",初步理解個位和十位上的數所表示的意義,能熟練地數出20以內的數,正確地讀、寫20以內的數,掌握20以內的數是由一個十和幾個一組成的。掌握20以內的數的順序,會比較20以內數的大小。使學生初步認識三種符號,會使用這些符號表示數的大小。

(3)使學生初步明白加和減法的含義,直觀地瞭解加法交換律和加法與減法的關係,能熟練地口算10以內的加減法和20以內的進位加法。能比較熟練地計算20以內的連加、連減和加減混合表達式題。

(4)使學生會根據加、減法的含義解答比較容易的加減法一步計算的圖文應用題。明白題目中的條件和問題,會列出算式,註明得數的單位名稱,口述答案,能看實物或直觀圖口述題意,簡單的講述和與求剩餘的數量關係。使學生直觀地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對這些圖形有初步的瞭解。

(5)結合主題圖和插圖及有關資料,對學生進行愛祖國、愛科學的教育,培養學生認真做題,正確計算,書寫整潔的良好習慣,學會有條理,有根據地思考問題。

2、數學思考方面

能運用生活經驗,對有關數學信息作出解釋,並初步學會用具體的數據描繪現實世界中的簡單現象。能對簡單物體和圖形的形狀、大小、位置關係、運動的探索過程中,發展空間觀念。在教師的幫忙下,初步學會選擇有用的信息進行簡單的歸納。

3、解決問題方面

經歷從生活中發現並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瞭解同一問題能夠有不一樣的解決辦法。有與同學合作解決問題的經驗。初步學會表達解決問題的大致過程和結果。

4、情感與態度方面

(1)在他人的鼓勵和幫忙下,對身邊與數學有關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進取參與生動、直觀的教學活動。在他人的鼓勵和幫忙下,能克服在數學活動中遇到的某些困難,獲得成功的體驗,有學好數學的信心。

(2)經歷觀察、操作、歸納等學習數學的過程,感受數學思考過程的合理性。在他人的指導下,能夠發現數學活動中的錯誤,並及時改正。體會學習數學的樂趣,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建立學好數學的信心。使學生從小養成認真學習、認真作業、書寫整潔的良好習慣。

五、本學期提高教學質量的具體措施

1、從學生的年齡特點出發,多采取遊戲式的教學,引導學生樂於參與數學學習活動。在課堂教學中,注意多一些有利於孩子理解的問題,而不是一味的難、廣。應當研究學生實際的思維水平,多照顧中等生以及思維偏慢的學生。重視對數概念的理解,讓學生體會數能夠用來表示和交流,建立數感。

2、計算教學應體現算法多樣化,允許學生採用適宜的方法進行計算。根據兒童生活特點,從感必經驗出發直觀認識立體和平面圖形,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經過"用數學"的教學,培養學生初步的應用意識和用數學解決問題的本事。注意培養學生從生活中發現並提出簡單的數學問題的本事。

3、設計安排貼合學生年齡特點的實踐活動,注意應用意識和實踐本事的培養,使學生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關係。充分利用教材資源,教學方法應體現開放性和創造性。組織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儘量注意使創設的情境爲探索數學問題供給豐富的素材或信息。教學中充分利用直觀教具和學具。

六、教學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實現多維目標,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教學過程要體現活動性。注意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使不一樣的學生在數學上得到不一樣的發展。教師應創造性地開發、利用課程資源。實施多元化的評價。

小學數學教學計劃2

一、指導思想:

本學期我校數學教研組繼續以新課程改革爲核心,以上研究課爲載體,圍繞“自主互助、誘導探究八環節課堂教學模式”形成自己的教學模式,以形成學生小組合作學習模式、培養名師爲目標,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教學質量、爲根本,加大教學研討力度,堅持科學育人,紮實有序地開展數學教科研工作。使我校的教育質量更上一個臺階。

二、工作目標:

加強學習新課程標準,形成獨自的教學行爲。圍繞“自主互助、誘導探究八環節課堂教學模式”教學模式,引導學生開展小組自我學習、合作學習和創新學習。鼓勵教師積極開展教學研究,探索新穎有效的教學方法,全面提高教學質量。

結合新課程標準的實施,強化教研過程,培養名師。鼓勵教師留心收集優秀的教學案例,養成反思習慣,積極開展課題的研究和論文的撰寫工作,全面提高教師的業務素質。同時還爲教師積極搭設展現自我的舞臺,倡導“科學、嚴謹”的教學風氣,做好差生的轉變過程,提高優等生的解題能力,力爭在質量檢測中考出好成績。

三、主要工作及措施:

1、學習《新課標》。

思想是行爲的指導者,有咋樣的思想就有咋樣的教學行爲。作爲教育者,我們必須有先進的教育理念來指導我們的教學行爲。組織科組老師繼續認真學習新課標,用課標的要求來指導我們的教學行爲,提高自己的專業素養。

2、繼續堅持每週三的業務活動,採用理論學習、座談交流、網絡研討、集體備課研討、專題輔導、課題活動、校本研究、上研討課等形式開展有針對性和實效性的教研活動,對教師參加業務活動時的到會情況和參與情況嚴格按照《教師教研活動量化細則》進行量化考覈,並記於教師個人教研積分,作爲教師教研先進個人的評選依據之一。

3、教研活動工作。

結合我校的實際情況,數學科組內所有老師每人至少上一節校內研討課,爲使教學能力得到進一步提高,互助互益共同提高教學水平。加強教學研討交流,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藝術。

4、鼓勵教師積極撰寫教學論文、教學案例與反思,積極投稿,爭取一年內有一篇論文獲獎,從而提高我校教師的知名度。

5、積極開展圍繞“自主互助、誘導探究八環節課堂教學模式”這方面進行重點研究,做到人人蔘與,形成自己的教學模式。

6、繼續認真組織落實數學組的兩個教研課題的研究工作,使其向縱深發展,發揮輻射作用。把課題研究作爲我們數學教研組的一個亮點,通過課題研究,使教師從“研究型”向“專家型”轉化。

7、嚴把作業質量關,切實減輕學生課業負擔。對於作業的設計、佈置、批改,力求做到“四精四必”,即“精選、精練、精批、精講”和“有發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評、有錯必糾”。嚴格控制作業量及作業時間,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調動學習積極性。作業批改要及時、認真、細緻、規範,不允許錯批、漏批、學生代批的現象發生。對學困生的作業要儘量做到面批面改,及時輔導,以增強學習信心,提高學習成績。

8、做好差生的轉化工作,充分利用小組的作用,努力提高全體學生的學習成績,提高優等生的解題能力,力爭在質量檢測中考出好成績。

小學數學教學計劃3

一、班級情況分析:

四年級共有學生27人,其中男生17人,女生10人,外地學生2人。從三年級的期末考試成績看,學生的計算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相對比較差,認真程度不夠,學習習慣還是比較差,全班成績處於全鎮中游。

針對以上的班級實際情況,本學期的教學目標是:

(1)培養學生上課專業聽講的能力,積極思考發言的能力。

(2)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態度和學習習慣,主要體現在作業書寫端正,正確率高。

(3)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積極參與課堂知識的學習。

(4)提高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建立學生的自信心,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二、教學內容:

本冊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內容:大數的認識,三位數乘兩位數,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角的度量,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認識,複式條形統計圖,數學廣角和數學實踐活動等。

三、教學目標:

本冊教學目標是使學生:

1、認識計數單位“十萬”“百萬”“千萬”“億”“十億”“百億”“千億”,認識自然數,掌握十進制計數法,會根據數級讀、寫億以內和億以上的數,會根據要求用“四捨五入”法來求一個數的近似數。體會和感受大數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進一步發展數感。

2、會筆算三位數乘兩位數的乘法、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會進行相應的乘、除法估算和驗算。

3、會口算兩位數乘一位數(積在100以內)和幾百幾十乘一位數,整十數除整十數、整十數除幾百幾十數。

4、認識直線、射線和線段,知道它們的區別;認識常見的幾種角,會比較角的大小,會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數,能按指定度數畫角。

5、認識垂線、平行線,會用直尺、三角板畫垂線和平行線;掌握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特徵。

6、結合生活情境和探索活動學習圖形的有關知識,發展空間觀念。

7、瞭解不同形式的條形統計圖,學會簡單的數據分析,進一步體會統計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

8、經歷從實際生活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體會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綜合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9、初步瞭解運籌的思想,形成從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的意識,初步形成觀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0、體會學習數學的樂趣,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建立學好數學的信心,養成認真作業、書寫整潔的良好習慣。

四、提高教學質量的措施

(一)、自身素質提高措施:

1、認真學習文化知識及專業知識,不斷提高、豐富自己;

2、認真參加各種教研活動,虛心向優秀教師請教,學習他們先進的教學方法,不斷提高自身的教學能力和業務水平;

3、認真閱讀各類教學雜誌,做好讀書筆記,寫好心得體會

(二)、改進教學方法,提高學習效果措施:

1、深入鑽研教材,準確把握教學目標,密切聯繫學生實際精心設計教學方案,安排教學環節;

2、努力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主動探索中獲取知識。

3、重視學法指導,使學生從“學會”向“會學”轉變,達到“教是爲不教”的目的。

(三)、轉變差生方法及措施:

1、堅持多表揚少批評,及時發現他們的閃光點,幫助其樹立信心;

2、教育學生明確學習目的,端正學習態度,逐步培養他們的自覺性及上進心;

3、利用課餘時間給予耐心輔導,並進行“一幫一”結隊的活動,師生共同幫助他們提高。

4、與家長聯繫,使學校與家庭達成共識,共同培養好學生。

小學數學教學計劃4

一、教材分析

本單元教材劃分爲除法的初步認識、用2~6的乘法口訣求商兩節,包括下面一些內容:除法的初步認識,用2~6的乘法口訣求商,解決問題。

表內除法是學生學習除法的開始,它是今後學習除法的基礎。讓學生體會除法運算的意義,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用2~6的乘法口訣求商的方法及解決問題,是本單元教學的重點。本單元教學的難點是:除法的含義,用除法運算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1.“除法的初步認識”內容編排,分兩個層次:第一,以生活中常見的“每份同樣多”的'實例和活動情境,讓學生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第二,在建立“平均分”概念的基礎上引出除法運算,說明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

2.遵循由易到難的原則,教材對用2~6的乘法口訣求商的編排,按被除數從小到大的順序分成兩段。第一段,被除數不超過12。第二段,被除數不超過36。

3.本單元的解決問題是結合除法計算出現的。

二、教學目標

1.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體會除法運算的含義。會讀、寫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

2.使學生初步認識乘、除法之間的關係。能夠比較熟練地用2~6的乘法口訣求商。

3.使學生初步學會根據除法的意義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4.結合教學使學生受到愛學習、愛勞動、愛護大自然的教育。培養學生認真觀察、獨立思考等良好的學習習慣。

三、教學建議

1.讓學生充分參與“平均分”的實踐活動。

除法概念比較抽象,不易被學生所理解。教學時,要讓學生通過實踐活動獲得較多的感性認識。

2.設置情境或通過直觀讓學生初步理解乘、除法的關係。

教學用乘法口訣求商,關鍵是讓學生了解乘除法的關係。教學時,要設置情境或通過直觀,使學生初步理解乘除法的關係。

3.合理組織練習,使學生達到“比較熟練地用2~6的乘法口訣求商”的教學目標。

這裏的合理組織練習,強調要做到以下幾點。

(1)爲學生提供必需的練習內容。

(2)適當加大課堂練習密度。

(3)練習形式要多樣化。

4.重視創設解決問題的情境。

本單元教學,應讓學生初步學會根據除法的意義和算法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教學中要充分利用教材資源(或用學生身邊的實例),爲學生創設發現數學問題的情境,使學生獲得從數學角度提出問題的機會。對於提出的需要用新知識解決的問題,讓學生自主探索解決方法。

四、教時分配

本單元可用13課時進行教學。

小學數學教學計劃5

一、教材分析

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經對質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認識,建立了初步的質量觀念。本單元在此基礎上,教學一些計量質量的知識,幫助學生認識質量單位,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觀念,知道1千克=1000克。本單元教材在編排上有下面幾個特點。

1.注意以學生已有經驗爲基礎,提供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幫助學生理解數學知識。

數學課程要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體驗是《標準》的重要理念之一。教材編寫應力求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發,選擇學生身邊的事物,提出有關的數學問題,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動機,使學生初步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

2.通過多種方式幫助學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觀念。

學生在生活中都接觸過質量問題,已經明確要想知道物品的輕重不能靠眼睛觀察,必須要用秤稱一稱,建立了初步的質量觀念,但是對質量單位還缺乏認識。克和千克是兩個基本的質量單位,如果學生對這兩個單位的實際“大小”形成了較鮮明的表象,就可以正確運用他們進行估測或實測,也容易掌握單位間的進率。反過來,學生在進行實際測量的活動中,也能進一步加深和鞏固這兩個質量單位的觀念。

二、教學目標

1.在具體生活情境中,使學生感受並認識質量單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觀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使學生知道用秤稱物體的方法,能夠進行簡單的計算。

3.在建立質量觀念的基礎上,培養學生估量物體質量的意識。

三、教學建議

1.克和千克的認識。

認識質量單位,不僅要讓學生知道質量單位的名稱和單位之間的進率,更重要的是瞭解每一個單位的實際有多重,能夠在實際中應用。爲了做到這一點,教學時應注意讓學生通過掂一掂、比一比、量一量等實踐活動,瞭解1克、1千克大約有多重,從而初步建立起1克和1千克的觀念。

2.解決問題。

教材第87頁選擇學生身邊的事物,讓學生提出有關的數學問題。教學時,教師可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設計生動有趣的數學教學活動。如讓學生調查家裏買的蘋果和雞蛋的質量和數量,並推算一下大約多少個蘋果重1千克,大約多少個雞蛋重1千克。還可以讓學生根據教材中所給的素材提出一些計算的問題。使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加深對克和千克的理解。

3.培養學生的估測意識。

在學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觀念後,教師應給學生們提供先估測再實測的練習。如在教學教材第87頁“做一做”中第2題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分小組活動。在小組內活動時,依次出示大家帶來的物品,讓每個學生都先估一估,記錄下來,再選擇合適的秤稱一稱,比較估測與實際測量所得結果的差別,從而不斷修正自己的估測策略。

四、教時分配

這部分內容可以用2課時進行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