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教學計劃合集八篇

光陰迅速,一眨眼就過去了,新的機遇和挑戰向我們走來,請一起努力,寫一份教學計劃吧。如何把教學計劃寫出新花樣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教學計劃8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推薦】教學計劃合集八篇

教學計劃 篇1

  一、基本情況分析:

1、學生狀況分析:

本學期本人教授高中5、6兩個班,學生的基礎較好,認知能力強。總體來說,作爲高中新生,對於歷史的學習還停留在初中階段的認識水平。

2、教材簡析:

高中歷史必修一以古今中外政治文明歷程爲主題,着重反映了人類社會政治領域發展進程中的重要內容,分九個單元,30課進行闡述。教材的編寫採取中外合編的專題史體例,每個單元集中探究一個比較宏觀的歷史問題。每個單元分爲若干課,每課涉及一個比較具體的歷史問題。對於專題史的學習,要求學生具備一定的知識積累,才能高屋建瓴。

  二、教學目的及任務:

按照課程標準的要求,通過對歷史必修課的學習探究,除理解重要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和歷史現象外,還要重視對歷史思維能力的培養。要讓學生學會從不同角度全面分析歷史進程,正確認識歷史發展過程中整體與局部的關係,辯證地認識歷史與現實、中國與世界的內在聯繫。同時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弘揚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三、教學質量目標:

在期中考試中,爭取學生的合格率爲90%,優秀率爲25%

在期末考試中,爭取學生的合格率爲95%,優秀率爲30%

  四、重點工作:

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學習方法,養成學習習慣,夯實知識基礎,穩步提高學習成績

  五、具體措施:

1、做好初高中銜接,放慢講課速度,讓學生學會高中歷史的基本學習方法。

2、在具體教學過程中綱化教學,使學生明確學習內容,有的放矢。

3、抓好課堂效率,擴大提問範圍,關注每一位學生,觀察學生上課狀態。上課力求精幹、實在。上課要求每個人在教材上做好筆記,課後進行知識整理,

4、因材施教。

5、做好知識的鞏固,注重課後反饋,每節課後完成練習,每個單元結束後,進行總複習和考覈,增強學生的應試能力。

6、注重授課語言的精確,準確適用以下詞彙“瞭解”“掌握”“重點學習”“知識遷移”

教學計劃 篇2

本學期,除了全校一到六年級音樂課外,我還兼代了三年級的科學課.下面,就將本學期的科學教學計劃列出如下:

本冊科學共五個單元,分別是:

第一單元:我們都是科學家

第二單元:我眼裏的生命世界

第三單元:生命之源——水

第四單元:它們是什麼做的

第五單元:提出可以研究的問題

綜合以上幾個單元,我計劃從以下幾點展開科學教學:

一、從問題入手

科學的本質就是從提出問題到解決問題,特別是日常生活中人們所關心的問題。本學期科學教學的目的就是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和努力去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得他們親近科學,在日常生活中運用科學,從而把科學轉化爲對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導。

二、強調親歷科學探究的過程

從提出問題到做出預測或假設,然後自己動手尋找證據進行驗證,經過思維加工,自己得出結論,並把自己的認識用於解決問題的實踐。

三、重視過程中數據資料的收集與積累

科學課程強調對事物不僅要有質上的認識,更要從量上的分析得出結論。要使學生學會科學地看問題和想問題。定量分析會使他們的頭腦更精確化、更科學化,只有能用一定數據來描述事物時,纔算達到了對事物性質的真正瞭解。

教學計劃 篇3

一、教材分析

本冊教科書有四個單元:“電”“新的生命”“食物”和“岩石和礦物”。

“電”單元是從“什麼是電”開始的。同學對靜電有比較豐富的生活體驗,讓他們適當地瞭解一點有關電荷的知識,可以使後續課中電流、電路的學習更有基礎。這一單元將通過與電相關內容的實驗、交流、預測、檢驗、測量和推理、解釋等活動,使同學形成關於電的初步概念,同時獲得一些基本實驗操作技能。

“新的生命”單元是從“觀察油菜花”引入的。由植物的花、果實和種子的系列觀察活動,過渡到動物的卵、繁殖的觀察和研究,從而使同學獲得植物和動物如何繁殖新生命的認識,並形成關於生命的一系列發展性概念。教科書中的觀察實驗,特別是一些探究性的實驗,都是在支撐有關生命概念的建立,並在此過程中使同學獲得對生命的理解。

“食物”單元通過對一天中所吃食物的回憶和分類,引起同學對飲食的關注,發現自己在飲食中的不良習慣,並在以後的生活中,能科學、合理、均衡地飲食。食物的變化和獲取食物信息方法的研究也是在幫助同學進一步認識事物的特徵及其變化規律。

“岩石和礦物”單元是同學初次對構成地球固體物質的探究。通過對岩石、礦物的觀察、分類和描述,使同學形成關於地球物質的一般性概念,並對保護、開發和利用地球資源的重要意義有進一步的瞭解。

二、教學目標

1、培養同學科學的思維方法,努力發展同學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得同學們在日常生活中親近科學、運用科學,把科學轉化爲對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導,逐漸養成科學的行爲習慣和生活習慣;

2、瞭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讓同學親身經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從中獲得科學知識,增長才幹,體會科學探究的樂趣,理解科學的真諦,逐步學會科學地看問題、想問題;

3、繼續指導、引導同學學習運用假設,分析事物之間的因果關係,注重觀察實驗中的測量,特別是控制變量、採集數據,並對實驗結果作出自己的解釋,學習建立解釋模型,以驗證自己的假設。

4、保持和發展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與求知慾,形成大膽細心、注重證據、敢於質疑的科學態度和愛科學、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

5、親近自然、欣賞自然、珍愛生命,積極參與資源和環境的保護,關心現代科技的發展。

三、同學情況分析:

進人四年級以後,同學對科學課的學習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求知慾和參與科學活動的願望明顯增強。同學已掌握許多的科學知識和科學的方法,對科學探究活動非常喜歡,並能以自己的方式觀察到許多細節的地方,興趣濃厚,已經具備初步的探究能力,動手能力。另外,在進行着觀察、提問、假說、預言、調查、解釋及交流等一系列活動時,同學的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得到大大的增強。但由於同學年齡的侷限,觀察的深度、準確度還不夠,觀察或描述的方法還不會實踐運用。大部分同學知識面不廣,勤於動腦的同學佔的比例不是很大。還有的同學在活動的時候常常耗時低效,不能很好地利用寶貴的課堂時間,這現象尤爲突出。因此,本學年是培養同學科學素養的至關重要的時期。教學中要因勢利導,積極引導同學在學習中逐漸養成尊重客觀事實、注重證據、大膽質疑的科學品質和思維方式,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和學習質量。 四、教學措施

1、瞭解同學對所學科學主題的初始想法,特別是一些概念理解過程中出現的想法。只有充分了解同學在概念的形成過程中的思維變化,才能做出正確的教學判斷,並避免客觀事實與同學的想象混淆。

2、指導同學對實驗結果進行比較和描述。教科書中涉及了大量的觀察、比較活動,這些活動可以幫助同學發現觀察對象在屬性、結構、功能、關係等方面的特點,是同學建構科學概念的重要認識基礎。

3、引導同學在觀察和實驗的過程中做好記錄。教科書中給出了各單元相應的記錄表,並

提示同學用文字、數據、簡筆畫、氣泡圖、網狀圖和柱形圖等進行記錄。教學中要指導同學客觀的記錄觀察到的現象,並隨時

提示他們將自己的記錄與小組同學的記錄進行比較、修正,教師每週都要對同學的記錄進行督促和檢查。

4、引導同學用準確、恰當的詞彙描述觀察到的現象和事實。活動中需要同學進行描述的內容很多,有些甚至是實驗過程的描述,這種描述能夠幫助同學提高科學思維能力,教學中應耐心引導。

5、指導同學對觀察和實驗結果進行整理、加工,形成正確的解釋。尤其要重視同學在觀察實驗過程中,從證據、表格、圖形獲得的一些科學信息,並引導他們合理地使用這些信息做出科學解釋。

教學計劃 篇4

一、教學目標:

培養學生正確的觀察和表現方法,掌握正確的作畫步驟,學會初步的構圖知識,掌握正方體、柱體、圓球體等幾何石膏體的畫法。解決對物體大小的形體關係,學習掌握對畫面的細部刻畫能力,分析形體的變化及空間的處理。

二、教學內容:

透視、空間表達、體積塑造、明暗、構圖、素描表現技法、質感練習。

三、教學過程:

1、線條練習:線條是素描繪畫的根本,通過不同線條的訓練,掌握不同線型語言帶來的體會同時平穩的心態更是畫好素描的前提。

2、體積感訓練:講解概括之後的素描精要,目的在於提高基礎的造型能力,訓練概括的能力。

3、單體訓練(簡單):針對素描繪畫中會出現的各種主體的基礎訓練。

4、單體訓練(複雜):針對素描繪畫中會出現的各種主體的提高訓練。

5、單體組合訓練(簡單):將以上的內容組合起來訓練,關鍵在於掌握物體之間的空間關係,虛實關係。

6、單體組合訓練(複雜):將以上的內容組合起來訓練,關鍵在於掌握多個物體之間的空間關係,虛實關係。

7、完整空間訓練:整體物體空間練習,到此基礎訓練基本結束,開始構圖、黑白灰虛實關係訓練。

本階段目標:

1、瞭解正確的作畫步驟,讓學生能夠獨立完成組合形體的作。

2、培養學生較準確地表現物體形體,結構,比例,明暗,虛實。

透視解剖造型能力。以及對物體大體積,大空間,質感,量感的繪畫能力。

通過學習幾何石膏,逐步讓學生認識和理解素描的含義、意義和種類,掌握其所表現物體的造型、結構、空間、透視、光影、體積、質感等基本的繪畫表現方法。逐步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理性思維能力,培養學生對生活美的感受!

教學計劃 篇5

一、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質教育的決定》爲行動指針,認真落實第三次全教會和省、市、縣基礎教育工作會議精神,堅持教研教改中心,全面推行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研究,深化教學指導,教學管理和教學評價改革,加強教研隊伍建設,加強課題研究,開創我校教育科研工作的新局面。

二、基本情況

我校一線教學人員36人,學歷層次其本合格,其中青年教師佔絕大多數,具有一定的創新意識,在去年縣組織的“青年教師課堂創新”教學競賽中,一人獲得一等獎,兩人獲得二等獎,這些都爲我校教研工作的開展奠定了基礎。

三.工作任務

1、 加強教研課題研究。

① 不斷深化原有課題的研究實驗,鞏固提高語文“讀寫結合”、英語“六步循環教學法”、理生“雙重反饋教學法”。

② 做好各級課題的申報、立項、管理、研究、驗收和推廣工作。

③ 根據課程改革的需要,加強信息技術課、綜合課的研究。

2、 努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益。

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提高課堂教學效益是教研工作的重中之重。

① 不斷優化課堂教學思路,積極探索以基礎性、主體性、開放性、探究性、獨創性、情感性和發展性爲主要特徵的創新性課堂教學新模式。

② 開展課堂教學比賽,促進課堂成果的交流。並積極組織有關教師觀摩、督促教師自覺掌握和運用現代教育技術,規範基本的教學思想,教學方法和教學行爲。

3、 狠抓務類競賽培訓,提升“素質+特長”的層次。

各級各類的競賽活動,既是展示學校和教師良好形象的平臺,又是激發學生潛能和創造力的重要渠道,抓好各類競賽,一方面要完善激勵機制,另一方面又要制訂切實可行的訓練機制,要求各教研組在培養特長生方面要有具體措施。

四.工作措施

1、 嚴格教學管理、落實常規教學

熊市中學教研工作計劃

學校堅持由教導處牽頭,教研組、年級組相互配合進行教學常規月檢查制度,加強集體備課,引導教師在鑽研教材,優化設計和落實備課效能上下功夫。

2、 進一步完善教學評估和監控機制。

① 突出教學質量管理,嚴格質量評估方案。

② 突出教學成績,監控管好課堂教學。

3、 強化師資培訓,努力提高教研隊伍素質。

①通過開展教研活動,引導

4、 精心組織教研活動。

主要活動

九月份:1、 成立教研組、研討教研任務,制訂教研計劃。

2、 織開學工作檢查。

3、 開展教研活動。

十月份:1、 組織開學工作檢查。

2、 教研組組織召開課題研討會和新課程培訓學習。

3、 創新教學競賽活動。

十一月份:教研活動開放月

十二月份:1、 總結前期教研經驗,繼續開展教研課活動。

2、 學論文徵集、評選。

3、 組織一次學科競賽活動。

元 月 份:1、 各教研組工作總結。

2、 期末教學大檢查。

教學計劃 篇6

一、對班級的管理

對班級的管理要科學,育人工作也要高效有用,這幾乎是我們這些做班主任的一直在追求的目標。完成這個目標,我們班主任首先要高度認識德育教育的重要意義,它是激發自己努力工作的內驅力,其次,班主任要認識到“德育爲首”的重要性。再次,德育作用於集體、集體又作用於德育,絕不是“單打一”,而應該是“合打一”。這樣做,才能取得班主任教育工作的效應。特製的班主任工作計劃如下:

1、制定多一些的家訪次數,爭取得到學生家長的理解與支持,要讓家長們明白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讓他們明白我們的教育目標與計劃,這樣才能與我們既同心,又同步。學生在校的表現還可以,不代表在家裏的表現也及格,要的家長在家裏非常的溺愛孩子,導致孩子學習和生活上都有些消極。其中部分原因是因爲學生不懂事,但也有部分是因爲家長教育缺失,不支持班級教育。所以,爲了更好的開展教育工作,一定要通過家長,讓學生們在家裏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2、多與學生進行交流,瞭解他們的性格和優點缺陷,及時調整對應的教育方案和方法,比如,有的學生比較調皮,總是在班裏搗亂,缺乏上進心,自制能力也差,時常不能控制自己,上課愛隨便說話,或做些小動作。我們就要針對這種情況及時調整方案,多與學生私下交談,瞭解對方的困難,幫助他解決問題,不要辜負學生對自己的信賴。

二、工作目標

1.爭取獲得這一學期的先進班集體。

2.教育敦促學生們遵守學校的規章制度,團結班集體。

3.形成勤奮好學,積極向上的班風,學生的學習成績有明顯進步。

4.將成績差的學生的成績提高,思想覺悟方面也要做好工作。

三、主要工作

1、第一週召開班委會議,明確具體分工,並聽取班幹部的班級建設計劃,使班委工作正式運作。

2、第二週調整部分學生座位,使學習小組達到最優化組合,均衡力量,建立幫扶。

3、及時調整值日安排表,加強值日組長職責,確保各塊衛生乾淨整潔。

4、及時進行班風校紀的教育,以常規管理爲載體,規範學生的各項管理要求,重申學校各方面的要求,防患未然。

5、開展禮儀教育和人文素質教育,從學生的吃穿住行等方面入手,養成良好的習慣,同時進一步優化人文素質環境,增強集體凝聚力。

6、開展法制監督員值日活動。讓每一位同學成爲溝通老師和學生的紐帶,帶頭做好老師佈置的各項工作。特別是在一些師生之間、同學之間的矛盾化解上起到橋樑和紐帶的作用。

7、繼續做好後進生工作,穩定、激發同學們的集體主義觀念和積極上進的學習自覺性。

8、繼續開展寫週記、日記活動,徵求同學們的意見,及時把握學生的心理狀態,做到和學生時刻保持心靈上的溝通。

9、以學習委員爲核心,以各科課代表爲主的自習課和午間自主學習活動,開發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和創造力。

10、充分利用課餘時間辦好黑板報和學生的手抄報活動 。

11、制定適合班級實際情況的各項管理制度,進一步約束同學們的思想行爲。

12、嘗試實施班幹部輪換制度。

13、倡導在班級工作和學習中大力實行《中學生一日常規活動》,培養競爭意識,開發創造力。

14、嚴格請假制度,堅決杜絕私自外出和隨意缺課現象的發生。

15、力加強安全教育,時時處處講安全,以防爲主,同家長經常取得聯繫,防止各類事故的發生。

16、充分利用考試的槓桿作用,每次考試結束要求每一位學生寫出考試的得與失,查找經驗與不足,並列出整改計劃和下次考試的目標。

17、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增強學生的心理品質,擺正學生的同學交往觀念,確保主要精力放到學習上。

總之,希望在上一學期的基礎之上,在全體同學的努力之下,我們的`班級能在各方面都更上一層樓。

教學計劃 篇7

一、教學目標

1、 知道社區是人們共同生活的家園,能瞭解自己社區的特點及發展變化,正確使用社區的各種公用設施。

2、 懂得與鄰里要和睦相處,知道一些社會公益活動,對弱勢人羣有同情心和愛心,並願意盡力幫助他們。

3、 知道在社會生活中離不開各行各業的人們,培養尊重普通勞動者的情感。

4、 學會如何合理消費,養成合理、文明消費的習慣。

二、教學重點

1、 對社區的認識,激發對社區的喜愛之情。

2、 對愛心的理解,怎樣處理好鄰里關係。

3、 明白勞動者的辛苦,能設身處地爲他人着想。

4、 怎樣合理消費。

三、教學難點

如何根據學生已有的生活實際,創造性使用教材,特別是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培養學生熱愛生活以及多姿多彩的文明成就的感情。

1、教師要充分把握的目標。領悟課程所蘊含的課標精神。

2、以教材爲範例、話題。創造性地使用好教材,整合教材,開發教材。特別是資源的開發和利用

3、充分組織學生課前調查。如通過上網查找資料,培養學生收集資料、整理資料的能力,讓學生了解自己的家鄉,觀察周圍不同行業的勞動者等等,培養他們的合作和創新的能力。

4、結合班隊活動,展示學生作品。

5、由近及遠、由點及面,逐步擴展兒童的生活空間視野;迴歸生活,積極利用孩子已有的生活經驗,讓孩子學會對生活中的人和事充滿感激。

四、教學措施

6、充分組織學生活動,提高活動實效性。

五、課時安排

1我生活的社區 4課時

2身邊的朋友 2課時

3不一樣的社區 2課時

4遠親不如近鄰 3課時

5心裏想着他們 3課時

6都有一份愛 4課時

7生活中不能沒有他們4課時

8行行出狀元 2課時

9讓我說聲謝謝你 2課時

10到哪兒去買 3課時

11購物小竅門 3課時

12不當家不知柴火米貴 2課時

期末複習考試 5課時

教學計劃 篇8

【知識目標】

1.理解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是表示物體運動快慢的物理量,知道速度的定義。

2.知道速度是矢量,知道速度的單位、符號和讀法。瞭解生活實際中的某些直線運動的速度大小數據。

3.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知道平均速度的定義式,會用平均速度的公式解答有關的問題。

4.知道瞬時速度的概念及意義,知道瞬時速度與平均速度的區別和聯繫。

5.知道速度和速率以及它們的區別。

【能力目標】

1.運用平均速度的定義,把變速直線運動等效成勻速直線運動處理,從而滲透物理學的重要研究方法等效的方法。

2.培養遷移類推能力

【情感目標】

1.通過解決一些問題,而向複雜問題過渡,使學生養成一種良好的學習方法。

2.通過師生平等的情感交流,培養學生的審美情感。

【教學方法】

1.通過例題和實例引導學生分析如何辨別快慢。

2.通過討論來加深對概念的理解。

【教學重點】速度,平均速度,瞬時速度的概念及區別。

【教學難點】

1.怎樣由速度引出平均速度及怎樣由平均速度引出瞬時速度。

2.瞬時速度與平均速度之間有什麼區別和聯繫及在運動中瞬時速度是怎樣確定的。

採用物理學中的重要研究方法──等效方法(即用已知運動來研究未知運動,用簡單運動來研究複雜運動的一種研究方法)來理解平均速度和瞬時速度。

【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1.教師通過舉例,讓學生自己歸納比較快慢的兩種形式。

2.通過實例的計算,得出規律性的結論,即單位時間內的位移大小。

3.教師講解平均速度和瞬時速度的意義。

【教學過程】

初始位置/m

經過時間/s

末了位置/m

A.自行車沿平直道路行駛

20

100

B.公共汽車沿平直道路行駛

10

100

C.火車沿平直軌道行駛

500

30

1250

D.飛機在天空直線飛行

500

10

2500

問題1:比較A和B誰運動的快,爲什麼?

問題2:比較B和D誰運動的快,爲什麼?

結論:比較物體運動的快慢,可以有兩種方法:

1)一種是在位移相同的情況下,比較所用時間的長短,時間短的物體運動快,時間長的物體運動慢;

2)另一種是在時間相同的情況下,比較位移的大小,位移大的物體運動得快,位移小的物體運動得慢。

問題3:比較B和C誰運動的快,爲什麼?

一、速度

1.定義:位移跟發生這段位移所用時間的比值,用v表示。

2.物理意義:速度是表示運動快慢的物理量。

2.定義式:。

3.單位:國際單位:m/s(或m·s-1)。

常用單位:km/h(或km·h-1)、cm/s(或cm·s-1)。

4.方向:與物體運動方向相同。

說明:速度有大小和方向,是矢量。

二、平均速度和瞬時速度

如果物體做變速直線運動,在相等的時間裏位移是否都相等?那速度還是否是恆定的?那又如何描述物體運動的快慢呢?

問題:百米運動員,10s時間裏跑完100m,那麼他1s平均跑多少呢?

回答:每秒平均跑10m。

百米運動員是否是在每秒內都跑10m呢?

答:否。

說明:對於百米運動員,誰也說不來他在哪1秒破了10米,有的1秒鐘跑10米多,有的1秒鐘跑不到10米,但當我們只需要粗略瞭解運動員在100m內的總體快慢,而不關心其在各時刻運動快慢時,就可以把它等效於運動員自始至終用10m/s的速度勻速跑完全程。此時的速度就稱爲平均速度。所以在變速運動中就用這平均速度來粗略表示其快慢程度。

1.平均速度

1)定義:在變速直線運動中,運動物體的位移和所用時間的比值,叫做這段時間(或這段位移)的平均速度,用表示。

2)說明:

A.平均速度只能粗略表示其快慢程度。表示的是物體在t時間內的平均快慢程度。這實際上是把變速直線運動粗略地看成是勻速運動來處理。

B.這是物理學中的重要研究方法──等效方法,即用已知運動研究未知運動,用簡單運動研究複雜運動的一種研究方法。

問題8:百米賽跑運動員的這個=10m/s代表這100米內(或10秒內)的平均速度,是否是說明他在前50米的平均速度或後50米內或其他某段的平均速度也一定是10m/s?

C.平均速度只是對運動物體在某一段時間內(或某一段位移內)而言的,對同一運動物體,在不同的過程,它的平均速度可能是不同的,因此,平均速度必須指明“哪段時間”或“哪段位移”的。

D.平均速度只能粗略地描述一段時間(或一段位移)內的總體快慢,這就是“平均速度”與勻速直線運動“速度”的根本區別。

E.平均速度不是各段運動速度的平均值,必須根據平均速度的定義來求解。

2.瞬時速度

(1)定義:運動物體經過某一時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叫做此時刻(或此位置)的瞬時速度。

(2)意義:反映物體在某一時刻(或經某一位置)時運動的快慢,它能精確地描述變速運動的快慢。平均速度只能粗略地描述變速運動。

(3)對瞬時速度的理解:瞬時速度是在運動時間

時的平均速度,即平均速度在時的極限就是某一時刻(或某一位置)的瞬時速度。

(4)瞬時速度的方向:瞬時速度是矢量,在直線運動中,瞬時速度的方向與物體經過某一位置時的運動方向相同,(若是曲線運動,瞬時速度的方向是軌跡上物體所在點的切線方向(與軌跡在該點的延伸方向一致))

三、速率

1.瞬時速率

1)定義:瞬時速度的大小叫瞬時速率,簡稱速率。

2)瞬時速率的測量:技術上通常用速度計來測量瞬時速率。

2.平均速率:

瞬時速度的大小是瞬時速率,那平均速度的大小是否也可以叫平均速率呢?(NO)其實我們初中所學的速度也不是沒有意義的,我們給了他一個新的名字平均速率。

1)定義:路程與發生這段路程所用時間的比值。

2)速率是標量。

3)注意:平均速率不是平均速度的大小。

【例1】一個做直線運動的物體,某時刻速度是10m/s,那麼這個物體( )

A.在這一時刻之前0.1s內位移一定是1m

B.在這一時刻之後1s內位移一定是10m

C.在這一時刻起10s內位移可能是50m

D.如果從這一時刻起開始勻速運動,那麼它繼續通過1000m路程所需時間一定是100s

【解析】某時刻速度是10m/s指的是該時刻的瞬時速度,不能說物體從此時起以後運動的快慢情況,以後做直線運動或勻變速直線運動,或非勻變速直線運動均可能。所以選項A、B均錯。如果從某時刻(速度爲10m/s)起質點做非勻變速直線運動,從這一時刻起以後的10s內位移可能爲50m,所以選項C正確,如果從這一時刻起物體做勻速直線運動,那麼經過1000m路程所需時間t=100s。正確選項是C、D。

【例2】一物體沿直線運動,先以3m/s的速度運動60m,又以2m/s的速度繼續向前運動60m,物體在整個運動過程中平均速度是多少?

【解析】根據平均速度的定義公式,s爲總位移,t爲總時間,等於前一段位移與後一段位移所用時間之和。

全過程的位移s=120m

物體在前一段位移用的時間爲

後段位移用的時間爲

整個過程的用的總時間爲t=t1+t2=50s

整個過程的平均速度

m/s=2.4m/s

*注意:全過程的平均速度只能由全過程的總位移與通過全路程所用的總時間的比值得出。如果用求速度的平均值去做

=2.5m/s,這樣得出的結果是錯誤的。可見,平均速度概念與速度的平均值概念是不完全相同的。

【鞏固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