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下科學浮力教學反思

浸在液體或氣體裏的物體受到液體或氣體豎直向上託的力叫做浮力。大家不妨來看看小編推送的五下科學浮力教學反思,希望給大家帶來幫助!

五下科學浮力教學反思

五下科學浮力教學反思【一】

一、教學設計反思

從新課程“從生活中走向物理,從物理中走向社會”的理念出發,設計本節課時主要從日常生活中的現象着手,例如:輪船、天鵝浮在水面、熱氣球和氫氣球向上飄向空中,引出浮力的概念,進而從“下沉的物體是否受到浮力”的疑問進一步探究浮力的規律。在設計時讓學生動手實驗探究貫穿整節課,從而對浮力有了最直接的感性認識,然後通過學生分組實驗活動總結和教師的引導將學生的感性認識提升到理性認識,使學生進一步理解浮力的定義、產生的原因以及影響浮力的大小的因素;再通過實驗測出水中的物體受到的浮力和排開的水的重力的關係,最後由分析加表達式推導得出阿基米德原理,這樣層層推進,分散難點。 設計存的不足也有很多,本節未增加一些在生活中重要的應用,以產生學習浮力可服務於社會主意識。對浮力的概念理解可進一步深入,舉例說明,增強對“浸入、向上”理解。對阿基米德原理的也可再挖掘,以突出浮力與被排開的液體的密度和排開體積的關係。在過程中應多點及時積極的過程評價。

二、教學過程反思

1、在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自主參與意識。

引導學生邊上課,邊做實驗,邊進行觀察。讓學生多動手、多動腦、多動眼、多動口。使學生自己在活動中體驗到學習的快樂。體現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主體性、探究性。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這個學習的主體就會主動地參與到實際設計和實施實驗中。學生成爲課堂的主人,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大大引發了學生的潛在創造動因。

2. 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注意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競爭意識。

在活動過程中,學生能發揮協作的團隊精神,分工合作,有序進行。採用"新課-實驗-觀察"一體化的教學方式,實踐表明,選用小組教學方法,有利於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有利於形成合作精神和良好的人際關係、有利於充分發展問題解決和決策的技能、有利於提高學生組織和表達自己見解的能力、有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利於思維能力的培養、有助於相互確認、相互補充和相互啓發的團體性思考和創造等要求。同時,教師能及時瞭解情況並給予指導。

3、親切交流,創設愉快和諧的課堂環境

建立一個良好的課堂氛圍,是進行創新教育的前提之一。教師的態度和藹可親,表情豐富、幽默,教學氣氛輕鬆自然,力圖使教學活動活潑,激起學生興趣,尊重學生,允許學生出錯,經常運用表揚鼓勵性評價,耐心啓發引導,使創新思維得以充分發揮。

不足之處也很多:課堂氣氛不夠活躍時,教師應增強身的調動學生能力;學生聲音輕時,沒有很好消除膽怯;學生探究時間把握不夠好,有待改善。

五下科學浮力教學反思【二】

《浮力》是五年級第二學期第一單元“沉與浮”中的一個內容。感受浮力的存在、浮力的基本特點,掌握“物體浸入水中的體積越大,受到的浮力也就越大”的科學概念。

1.以“生活化”作爲主線貫穿整個環節。在導入環節就以常見的生活場景——河面上漂浮的垃圾,引出水的浮力,感受一些物體(塑料袋、泡沫塊、瓶子、木塊等生活中丟棄的物品)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在探究環節,最後教學總結環節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2.放手讓學生操作。學生在實驗中只要測量拉力,計算出浮力就可以了。意圖就是想讓學生多進行測力計的使用操作,達到鍛鍊操作技能的目的,雖然這樣多耗費了一些時間,而且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使用混亂,但還是值得的。

這一課上完,感覺有以下幾個不足:

1.時間還是控制不好,解決問題環節一個如何使皮球浮起來的問題沒有提出,只解決了一個問題。主要原因還是學生在進行實驗時,耗費時間過多,實驗操作不熟練,實驗程序不明確引起的。

2.學生的實驗操作技能還有待於提高。測力計的操作上學期上過一課,現在使用感覺還不熟練,一些學生實驗記錄表格也看不明白,不知要採集哪些實驗數據,實驗時,小組成員協作意識不強,沒有進行很好的實驗分工。

針對這次實驗暴露出來的問題,讓我更加深切的感覺到一定要加強學生的實驗技能操作,在平時的實驗中,多放手讓學生去操作,在一次次的失誤和失敗中鍛鍊操作技能,同時學會實驗數據的採集和分析,真正讓實驗成爲得出科學結論、總結科學規律的一個有效歷程。

五下科學浮力教學反思【三】

今年我面對的學生物理基礎非常薄弱,不瞭解物理學科的特點,沒有建立起物理的思維模式,對物理學習存在爲難情緒,浮力課的教學反思。而物理教材又特別講究知識體系、科學嚴謹,是一門很嚴肅的科學。但是這種道貌岸然的面孔卻很難提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很難激起學生的學習熱情。學生的現狀也就迫使我們改進教學方法,靈活使用教材。它古板,你想辦法讓它生動,它嚴肅,你想辦法讓它活潑。以下兩件事給了我很大的啓發。

一件事是幾年前看到中央10套播放的科普節目,是美國錄製的,節目中的兩個主持人打扮成小丑,通過大量的實驗、實物場景拍攝、通俗的講解讓孩子們瞭解物理知識,一點也不讓人覺得艱澀難懂,看完後你會覺得科學真是有趣。我也一下子覺悟:原來課還可以這麼上,如果我們的課堂也這樣,哪還有那麼多孩子討厭物理呢?

另一件事是從孩子身上得到的啓發。有一次到北方圖書城給還在小學的女兒買了一本《孩子喜歡的一百個實驗》,她回家自己照着書忙乎了幾天後開始對我問着問那,我敷衍她說:“太難了,等你長大就學到了。”可是她卻不一不饒的糾纏。被磨不過,給她講了點,居然聽得頭頭是道。原來科學離孩子並不遠,只是缺了一個指路人。小學生尚且如此,何況我們初中三年級的大學生呢?關鍵是學習時的心態不同、興趣不同、目的不同,我們的教學即灌壞了學生,又可惜了知識。

因此,在傳授基礎知識的課堂上,儘量採用最直白、最生活的語言,儘量採用實驗引出知識點,儘量讓學生自主發現,儘量創造條件讓學生自主探究、自己實驗。充分挖掘學生的形象思維,通過實驗建立直觀印象,先入爲主。讓學生從根本上理解知識,然後再進行理論驗證。絕對不能先用理論推導得到結論後再去驗證,更不能連驗證性的實驗都不做。本節課的設計很多處都是圍繞這一原則展開的。

本節課圍繞着五個實驗展開,前三個實驗是重複生活中的場景,通過已經學過的知識發現新問題、引出浮力這個新知識點。通過對實驗的分析,可以得出什麼是浮力、浮力的方向、浮力的施力物體、測量浮力的實驗方法等,教學反思《浮力課的教學反思》。實驗中學生會觀察到簡單的浮沉現象,‘物體的浮沉條件’這一個知識點要到下一節才能解釋清楚,但是本節雖然不能從理論上分析透徹,但是沒有必要回避,可以先通過受力分析,使學生了解表象,同時併爲下節課的教學設置懸念。

實驗四是本節課的關鍵,起到承上啓下的作用。只有得出浮力的大小隻跟液體的密度、物體排開液體的體積(物體在液體中的體積)有關,才能通過分析,得出物體所受到的浮力的大小,可能跟它排開液體之間存在某種定量關係。真正從理念上認識到浮力的大小取決於液體,而非物體自身的形狀、大小、輕重等因素,糾正生活中形成的錯誤意識。並學會利用已有器材,發現儘可能多的結論,培養學生自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實驗五是本節課的重點。作了這麼多鋪墊,就是爲了讓學生自主發現並理解物體所受的浮力,其大小等於它排開的液體重。結合阿基米德的故事和並進式學生實驗,激發學生勇於探求科學真理的熱情,培養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這節課教學容量大,所以反饋和鞏固主要留待課後完成。如果課堂上有剩餘時間,可請同學回顧板書內容,歸納出通過本節課學到的四種測量浮力大小的方法。一是稱量法。二是受力平衡法,指出懸浮和漂浮的區別。三是求壓力差法,指出這是浮力大小的決定式。四是阿基米德原理,指出這是求浮力的普遍適用式。

總之,採用“自主探究法”組織教學。即由教師提供或由學生任選材料和器材,圍繞“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關?”這個主題,讓學生自主猜想,提出假說,自行設計進行探究,讓學生去參與自己設計的實踐性活動,在實踐探究中去總結、發現阿基米德原理。抓住F浮=G排液這個關鍵點設計課堂教學,針對學生易出現的思維障礙“對症下藥”,有意識地運用科學方法來引導學生的思維,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參與意識,讓學生在自主的探索過程中發現新知,嘗試創新,發展實踐能力。

五下科學浮力教學反思【四】

學生對於浮沉現象有大量的生活積累,而且有些同學還知道“浮力”這個詞語;知道不同的物體在水中的浮沉是不同的,知道物體下落是由於地球的引力造成的。這對認識浮力都是很好的基礎。本課的浮力是專指水的浮力,這是學生第一次從科學的角度認識力。

課堂教學時,學生們知道質量大的物體提起他來會用比較大的力,在前一個單元他們有了初步設計對比實驗的經歷,這爲設計證明下沉的物體是否也受到了浮力的實驗做了很好的鋪墊。

大部分學生錯誤的認爲下沉的物體沒有受到水的浮力——這是本課的難點,需要重點解決。

學生不知道浮沉的真正原因是什麼,他們樸素的認爲輕的物體會上浮重的物體會下沉。這種前概念不能說是完全錯誤的,我個人認爲是片面,雖然在本課不能解決,但是教師可以利用它引發矛盾激發學生進一步探究的興趣。

基於以上情況,我在本課教學中採取了一系列的教學策略,經過實施,真是有得有失,回顧反思,有以下體會:

1、導入部分以“力”爲切入點,避免在輕、重這個地方糾纏。

實例:

演示:手拿泡沫塑料、勾碼,舉到沒水的水槽上面。

提問:這是兩個固體,如果我一鬆手會怎樣?(落下去)什麼原因造成這種現象?(地球的引力)。我不鬆手爲什麼沒有落下去?(手的的拉力)

演示:將兩種物體放入有水的水槽中。

提問:現在發生了什麼現象?(泡沫塑料上浮,勾碼下沉)

提問:你認爲泡沫塑料上浮,勾碼下沉的原因是什麼?――如果學生認爲是因爲泡沫塑料很輕而上浮,教師可以追問――剛纔(指沒水的狀態)也很輕,怎麼沒有上浮?這說明物體上浮和什麼有關係?……

本課的主旨是認識水對浸入的物體都會產生浮力,這和物體的輕重沒有關係(浮力的大小在一定條件下和輕重有關係)。因此,爲了避免總在輕、重這裏糾纏,我就採用了“水槽中沒有水,和水槽中有水”物體放入其中的現象對比,使學生意識到,放入水中不下落首先就是與水有關係。然後直接感受水的浮力。這樣做的主要目的就是突出“力”的概念,這也是本節課的特殊色。(沒見過其他老師講浮力這樣導入)

2、先理性認識再感性認識。

人們對於事物的認識一般認識是先感性,後理性,對於本課學生認識“下沉的物體也受到浮力”我是採用了先理性――定量認識(用測力計測量在空氣中提起勾碼和放入水中後提起勾碼所用的力,然後對比),再感性――定性感受(掂一掂物體在水中和在空氣中的不同)。因爲導入部分首先用到了勾碼,在由於學生剛認識了上浮的物體受到了水的浮力,直接提出下沉的勾碼是否受到浮力,我覺得問題具有一定的挑戰性,然後就物用物,直接利用勾碼進行實驗,學生的思維比較專注。教材上安排的提石子的活動我作爲體驗認識來進行的。

3、開放性問題與具體問題結合。

教學過程中,對於要了解學生想法的問題,我的問題呈現方式就是開放式的。比如課的伊始,一些學生提出了“浮力”這個詞,我就問他們:你認爲什麼是浮力?這樣可以瞭解學生的真實想法,爲教師如何調整預設的教學設計提供依據。對於本課要研究的問題,我就用採用封閉式提問。比如在研究下沉的物體是否受到浮力時,對於下沉的勾碼,我直接問學生:下沉的物體是否受到了水的浮力?學生的回答只能有兩種,這樣使後面的研究直切主題。而不是提出這樣的問題:勾碼爲什麼會下沉?這樣的問題學生的回答就比較分散,教師還要費時費力的將問題引導到自己想要的問題上來。何必呢。

4、追問目的性強。

課堂上對學生的追問其實不是教師預設的問題,是臨時生成的。我在課堂常常對學生進行追問,原因首先是:學生的回答不完整、片面,膚淺的教師有針對性的追問,使其完整、全面、達到應有的深度。其次,通過教師的追問可以瞭解到學生真實思維過程。

5、利用完善實驗的過程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

學生設計的實驗往往是大處合理,小地方不完善,尤其是在具體操作的細節上不注意科學合理性,致使實驗失敗,利用完善實驗的過程對學生進行嚴謹科學態度的培養也是我的一貫做法。具體到本課,學生在設計了實驗後,具體怎樣做往往沒有涉及到,這時就需要完善它,。我就採用追問的方式:“將勾碼放入水中時應該注意什麼?爲什麼要這樣?”那麼怎樣放入勾碼、放到什麼位置……等一些操作應該注意的事項就會在追問中得到明確,而且學生也明白這樣做的科學性。不過追問的問題視學生的具體回答而定,這時教師的眼睛就是專挑學生的“骨頭”,然後是通過不斷的.追問使學生自己剔除“骨頭”。

通過本課的教學我也意識到需要改進的一些地方,首先我覺得讓學生感受浮力還不夠充分,活動時間還是短,尤其是感受下沉的物體受到的浮力不明顯。還需要改進。其次,我覺得學生設計實驗的環節還應該做一些鋪墊工作,雖然學生能夠設計出兩種試驗方法,但是能夠設計出來的不到50%,這說明教師的“腳手架”搭建的不合適,有點高了,在以後的教學中,我覺得可以從實驗的對比性入手啓用問題啓發思維,例如可以這樣提問:勾碼受到浮力和沒有受到浮力我們那些感受會不同呢?這樣就可以降低設計實驗的難度,是絕大多數學生體驗成功的快樂。

五下科學浮力教學反思【五】

浮力是力學教學中的重點,也是中考的必考內容,爲了能讓學生更好的理解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我主要採用學生實驗、教師演示實驗、學生探究實驗、教師講解分析等教學手段進行教學。具體教學過程如下:

一、引課:

由於本節涉及的知識點較多,課堂容量大,爲了節省時間,我採用直接點題的引課方式,通過把乒乓球、木塊、泡沫等物體放入水中,讓學生分析這些物體爲什麼會漂浮在水面上,自然引出本節要講的知識——浮力。

二、新授:

通過上面的實驗得出什麼是浮力後,教師板書浮力的概念。(爲了節省時間,處理本節的重難點。)浮力的方向學生不好理解,所以我先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猜想浮力的方向,有的學生列舉出放飛的氫氣球是豎直向天空飛的,有的列舉出把乒乓球按入水中鬆手後乒乓球豎直向上升起而不是斜着上升。看到學生能根據這樣的生活現象想到浮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上的,我感到非常高興。

探究浮力的大小與什麼因素有關是本節課的重點也是難點。爲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先給學生做了一個演示實驗,把一隻粉筆放入水中,讓學生觀察所看到的現象,學生看到粉筆在水中下沉,根據這一現象,我提出問題,下沉的物體受不受浮力?你們能不能用你身邊的器材進行研究,並敘述你的實驗過程及看到的現象和結論。接下來是學生的分組實驗,教師巡視,並對個別不會的小組加以指導。學生們通過研究,能利用稱重法研究出下沉的物體也受浮力,從而我也自然引出什麼是稱重法。爲了讓教學的重點、難點進一步讓學生認識到,我然學生用手中的橡皮泥進行造船比賽,看看哪一組造的船承載的硬幣數量最多,並觀察,放入不同的硬幣,水面上升的高度是否相同?你能從中獲得什麼啓示?你認爲浮力的大小可能與什麼因素有關?接下來就是學生的造船活動,有幾組造的船還沒等承載重物就已經沉沒,有四組同學造的船承載了三枚硬幣。爲了是活動推向高潮,我用同樣大小的橡皮泥造了一艘船,和學生進行比賽,結果我造的船承載了5枚硬幣。我引導學生分析,爲什麼老師造的船比你們承載的硬幣多呢?你們看出了有什麼不同?這時有不少學生齊聲喊道:“老師造的船比我們造的船大,橡皮泥捏的薄,在水中排開的水多。”之後我又學生利用彈簧測力計鉤碼重複一次稱重法測浮力,並注意觀察:“當鉤碼接觸水面,到全部浸沒在水中以及在水中下沉時測力計示數的變化,並觀察水面高度的變化,從看到的現象中能分析歸納得出什麼樣的結論來?”通過這兩個實驗,學生基本上能認識到浮力的大小可能與它排開液體的體積有關。這樣使教學的重點一點點突出,而難點在學生的實驗中逐步被化解。

在學生完成兩個實驗的基礎上,我爲學生又做了一個演示實驗,即利用稱重法測量同一個鉤碼在兩種液體中所受浮力的大小是否相同?同時引導學生分析實驗果對他們有什麼啓示?通過分析實驗結果,學生都能想到浮力的大小與液體的密度有關。這樣難點逐步被化解,重點也越發突出。

在學生思維最活躍的基礎上,我利用演示實驗完成了阿基米德原理的實驗內容,學生從直觀上認識到,物體所受的浮力等於它排開液體所受的重力。從而突破了本節最後的難點。

由於本節的內容較多,還有很多內容無法一節課全部解決,所以只完成了以上的教學內容。

五下科學浮力教學反思【六】

1、對學習效果的自我評價

這節課上完後,自我感覺還好,主要是從學生學習效果來看的。學生學習熱情很高,全班所有學生都投入了學習活動,都動手做了實驗,在實驗中認真觀察實驗現象,都有新的發現,都能提出有一定質量的問題。學生髮言積極,都能圍繞學習內容進行思考,表現出發現的興奮和成功的喜悅。學生都懂得了水的浮力的有關知識,部分學生表現出具有廣闊的知識面、強烈的求知慾望和積極主動的探究精神。值得特別提到的是,有些學生具有了一定的創造力,能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設計實驗,這也是學生的思維、想象高度活躍的表現。

2、對實現教學目標的反思

回顧本節課的教學,我認爲很多教學目標都較好的達到了,學生能夠知道各種物體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培養了發現問題的能力,部分同學具有了對實驗結論進行驗證的意識,很多同學受到了驗證實驗結論的薰陶,學生思維的嚴密性在發展。叫人興奮的是,學生對實驗研究的興趣得到了加強,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得到了發展,使學生更加關注身邊的事物的發展變化,應用知識的意識也得到了一定的發展。但是本堂課的教學還沒能做到關注全體學生的思維發展狀態,對學生思維發展的訓練還不夠到位。

3、對教學設計和教學過程的反思

我雖然對教材內容進行了調整,認爲自己設計的教學過程比較貼近學生,但是經過教學實踐的檢驗,還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在教學設計中,我是先讓學生實驗後,再說出實驗的過程,而在實際教學中,我是先讓學生說實驗的過程,再動手實驗。這樣做雖然對實驗的規範性、準確性有所提高,但也容易把學生的思維固定死,不利於發展性思維的培養。

在引導學生通過研究得到初步結論後,大多是學生沒有意識到需要進一步驗證,但是對結論進行驗證是一個嚴肅的科學態度問題,需要驗證的觀念是我亮出的,而不是學生積極主動思維的結果,好像把教師的意志加在了學生身上。因此如何讓學生充分的自主學習,這是需要我進一步研究的。

4、產生的新的教學觀念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我有許多感想和體會,也迸發出了一些新的觀念。我認爲:

(1)、引導學生自己提出研究的問題,教師儘可能不直接提出。問題是學生學習的起點。()學生有了強烈的問題意識,也就有了強烈的求知慾。因此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是有效進行探究式學習的前提。而通過對學生問題的瞭解,特別是對基於學生經驗的真實問題的瞭解,可以使教師把握正確的探究方向。

(2)、順應學生,既是尊重學生學習主體的表現,也能展開更多的教學活動,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是學生學習的服務者。課堂教學中教師要依據學生思維發展的流程、興趣特點和發展水平及時調整教學過程、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即順應學生,是現代教學觀對課堂教學提出的新要求。因此我們在教學實踐中要注意按照學生的興趣愛好、已有經驗、個性特點和已有知識來安排、組織教學,根據學生思維發展的程度及時調整教學思路,這樣才能保證學生學習主體的充分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