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之詠》的教學反思

聽了同年級教師的一堂課,感受頗深,隨筆寫下來與同行們共享。

《花之詠》的教學反思

《花之詠》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第八冊第三單元的第二篇課文,是一篇借物喻人、結構簡潔、文質兼美的散文詩。作者將自己當作花,花即是人,人即是花。借花的口吻表達了自己崇高的理想——追求光明,追求自由。

在教學中教師營造了寬鬆諧和的學習環境。使學生在適當的氛圍中主動學習。教學目標科學、明確,符合學生實際。課堂上學生採用了自發的學認生字詞,同桌互學、互檢,默讀、自由輕聲朗讀、仿讀、瀏覽、細讀、配樂朗讀、等形式完成了對課文內容花“詠”的什麼的感悟、理解、討論、表達、交流。培養了學生的閱讀能力、鑑賞能力、培養了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在學習課文時,每完成一個活動之前,總是讓學生說說應該注意什麼,如朗讀時,聲音大小適度,斷句合理,拿書、站立的姿勢正確等。細讀課文時引導學生用不同的符號做批註,讓學生說出對詞語的理解、讀文的收穫、體會作者煉詞造句的功夫,讓學生畫出比喻、擬人、誇張、排比等句。教師注重學法指導,做到了目標指定的三維並重。開課時,讓學生背誦歌詠花或其他植物的詩,讓學生體會“詠”字在課文中的歌唱的意義。理解了課文內容以後,教師聲情並貌的配樂朗誦、學生的配樂誦讀,這些環節的設置無疑給學生創設了寬鬆的學習氛圍。以讀代講,邊讀邊想、讀中感悟的教學方法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很好的利用了自身和學生這兩個互動的資源,給課堂增色不少。

學習活動設計豐富是這堂課的`另一個亮點。課前蒐集、整理、學習資料,課上交流、展示資料,學認生字詞時同桌互讀、互檢、互幫互學,感知時默讀、瀏覽、略度,精讀時圈點批畫,用各種符號表達自己的感悟、疑問、寫出自己的理解,賞讀、品讀、評讀等。學生積極參與、全程參與,態度積極、充分動手動腦。

課堂上,教師突現了自己富有感染力的普通話,規範,美觀的楷體字。加上飽滿的精神,感染着學生。

這堂課學生學認了生字,有感情的朗讀理解了課文,體會了文章的主旨,學習了散文詩的寫法。教學效果是很明顯的。

教師引領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也有不盡如人意的地方,我誠懇得提出以下建議:

依據教材本身的特點進行教學,《花之詠》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在教學中要讓學生明白借什麼物喻什麼人,知道作者的寫作目的。遵循作者的寫作思路,文章的紋路。爭取使教師的教路、學生的學路和它們協調。其次,這篇文章是一篇結構優美的散文詩,要讓學生充分地有感情地朗讀,讀出聲、讀出意、讀出味、讀出情。

只要是在課堂上安排的環節,一定要進行紮實,一步一個腳印,如整體感知課文以後,讓學生說出文章的主要內容,就要讓學生充分地說,不能只讓幾個好學生說,儘量讓學困生練習說。爲此,應該在平時教給學生抓住課文主要內容的方法,如擴展文章的題目、抓住文章的題眼、抓住文章的中心句段等。精讀文章時讓學生做批註、感悟之後就要及時反饋、交流。看看學生是怎樣進行批註的,用了那些符號,同學們感悟到了什麼,理解了什麼、學會了什麼、欣賞到了什麼、有無疑問等,接着讓學生說,相互交流。

對學生在課堂上可能提出的問題和有可能出現的突發事件進行欲設,準備應急預案、以免當問題出現時措手不及,能夠立即作出準確判斷和恰當的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