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二年級語文上冊《識字7》教學反思教學反思

身爲一名人民老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學,藉助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那麼應當如何寫教學反思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蘇教版二年級語文上冊《識字7》教學反思教學反思,歡迎閱讀與收藏。

蘇教版二年級語文上冊《識字7》教學反思教學反思

蘇教版二年級語文上冊《識字7》教學反思教學反思1

《菩薩兵》是講朱德總司令關愛藏胞的一個故事,我在講授的時候是按照朱德總司令的三句話爲依據,從這三段話中感受那種關愛,感受他的急。第一段話中,通過“怎麼”、“這麼”、“得想......呀!”感受急和關切。第二段話從“節氣不饒人”、“趕緊”、“搶”體會急,並從“這也......”感受朱總司令爲人着想。這前面還有翻譯的一段話,烏雲代表什麼,孩子們能表達出是藏胞們怕紅軍糟蹋他們,也就是一種誤解。第三段話,“盡心盡力”、“自己的地一樣”體會菩薩心腸。種子僅僅是指糧食麼?播下去的還有紅軍的關愛。想讓這份關愛在藏民們的心中生根發芽,讓他們知道紅軍一心爲民。課文最後還有藏民們的一段話,,表面紅軍們懷着菩薩一樣的善良的心腸愛護藏民。

我把語言組織好,然後讓孩子們抄寫下來,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其實我一直在想,孩子是懂的,是否可以讓他們自己組織語言呢?以前我也這麼幹過,但是發現效果不好,我發現並不是孩子答的不好,而是批改時對三年級的孩子要求過高,答案過於統一,這樣逼迫我去規定好語言讓他們去背下來,我覺得這可能對孩子的語言組織能力並不是一種鍛鍊,孩子只有自己在日常的組織中才能領會如何組織好語言,慢慢找到方法,而現在似乎限制了他們,讓他們習慣不動腦思考,只想着老師的答案,並且考試中無法記起老師的答案,便亂寫一通,因爲他們沒有經過自己的思考,所以無法表達。所以只有在實際的組織中才能鍛鍊語言,加深知識的記憶與理解,可是針對考試卻又是一個難題了,到底如何是好?

蘇教版二年級語文上冊《識字7》教學反思教學反思2

本文是一篇散文,以歡快的筆調描寫了春遊的兒童和春天裏充滿着旺盛生命力的花兒,字裏行間洋溢着一種生機和快樂。

冰心是著名兒童文學作家,文學功底深厚。她春遊歸來,偶遇一羣接一羣的小天使,不禁聯想起兩句古詩“兒童不解春何在,只揀遊人多處行”,而且反其意而用之,變成了“遊人不解春何在,只揀兒童多處行”,同時以其中後一句作爲標題,然後以“尋春”爲線索,緊扣題意,集中到“兒童多處”去寫,目光不離兒童,從頤和園門口“飛涌”而出的兒童,寫到知春亭畔有說有笑的兒童,背倚樹根看小人書的兒童和湖面上乘船盪漾的兒童,再寫到玉瀾堂院落裏“圍聚”過來的兒童……兒童多的地方,春天就在那裏。文章1—4自然段正是描寫了以上鬧嚷嚷的場面,無論讀到哪兒,兒童就多到哪兒。真是一幅生機勃勃的景象!如何讓學生與充滿生機的兒童融合在一起呢?那就是讀!課堂上,我指導學生反覆誦讀句子,突出關鍵詞語,把兒童熱鬧的場面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

在本文中,作者以濃墨重彩描寫海棠花,把開得密密層層的海棠花比喻成陽光下“幾座噴花的飛泉”,非常“飽滿”,非常“爛漫”,甚至情不自禁地“在花下大聲讚歎”。這樣用墨,其意何在?作者是在借花喻人,海棠花歡暢活潑地開放,令人舒懷、快樂,實際上是暗喻兒童,他們生氣勃勃,活力無限,不正是春天的所在嗎?兒童是祖國的花朵,是祖國的未來,是祖國的春天!這正是文章的精妙所在,也是冰心文學功底深厚的最大體現,她善於發現、熱愛兒童的情感真實感人!爲了讓學生也能感受到這一點,我在讓學生感受花兒繁多、爛漫的基礎上指導學生分組朗讀,在朗讀中體會兒童與春天的花兒一樣多,一樣生機勃勃!

蘇教版二年級語文上冊《識字7》教學反思教學反思3

1、學以致用。在學習拼音的時候我就教給孩子“小小拼音用處大,看書識字需要它。大家都來學拼音,規範說出普通話。”在《認一認2》教學開始,先請出“麻、皮、禾、米、谷”,這幾個生字的拼音學生可以拼讀,這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動性,讓學生在拼讀中感受“原來拼音真的可以幫助我們識字啊”!尤其是如果學生沒有這幾個字的識字經驗,藉助拼音後他們認識了這幾個字,對他們來說是多麼有成就感的一件事啊。所以,教師要努力爲學生創造“自主識字”的機會。

2、教給方法。“授之魚不如授之以魚”,學生藉助拼音認識了“麻、皮、禾、米、谷”,“絲、毛、竹”的拼音沒教過,於是,教師提問:“拼音沒教過,我們怎麼學呢?”這樣,學生自然而然想到了看圖。圖是直觀的物象,可以幫助學生理解字義;漢字又是音形義的結合,尤其是象形字,它把要表達的物體外形特徵,具體的勾畫出來,所以,看到圖就想到字,看到字腦中又呈現圖。看圖識字也是識字的重要方法,讓學生從圖中認字,比教師聲嘶力竭地教讀更科學、有效。

3、忠於教材,高於教材。有的孩子對“禾、谷”認識不清,教師利用課件告訴學生“禾苗種在土地裏,慢慢長大變成稻穀,稻穀的外面有一層皮,把皮剝掉就是燒飯用的米”,這樣學生不僅認識了字,更獲得了有關農業的小知識。我想,學生回到家一定會欣喜地告訴爸爸、媽媽:米是禾苗種到土裏,慢慢長大變成稻穀,再把稻穀的皮去掉就是米。同時,學生也能理解“粒粒皆辛苦”的含義,比老師刻板地說教“要愛惜糧食”更有教育價值。

蘇教版二年級語文上冊《識字7》教學反思教學反思4

《艾滋病小鬥士》講述的是南非兒童——恩科西艾滋病頑強鬥爭並號召全世界人民都來關心艾滋病患者的故事。我們現在的生活似乎距離艾滋病還很遠,怎樣讓孩子們既對艾滋病能有一個科學的認識,同時又能在學習課文時領會小主人公頑強鬥爭的精神,並懂得正確地面對自己生活中的挫折甚至災難,樹立一種堅強的人生觀? 1、有機拓展相關知識,爲課文學習作鋪墊。由於學生課前沒有有效的途徑自己蒐集資料,爲了讓學生對艾滋病這種可怕疾病有個初步認識,教學中,我就地取材,從課文中挖掘了一些語言,讓學生初步感受,同時運用多媒體課件出示一些圖片,學生對艾滋病有了感性的認識,爲學習下文設下感情基調。2、研習文本,體會人物品質。本堂課教學的是第一課時,主要讓學生感受恩科西所遭受的不幸以及初步感受恩科西面對病痛和挫折頑強不屈的品質。教學中,我主要採用研讀文本的方式讓學生深切感受,通過抓關鍵詞語品讀句子、有感情地朗讀和個性化的解讀引領學生走進文本,走近人物。不幸的遭遇是小主人公恩科西無法改變的,在不幸的命運面前,恩科西沒有選擇悲觀失望,而是坦然面對。這需要多麼大的勇氣和力量。教學中,主要引導學生抓住句子“他竟然一直挺到了上學的年齡”中的“挺”字和第五自然段中的兩組關聯詞語來感受恩科西的頑強與付出的不懈努力。

蘇教版二年級語文上冊《識字7》教學反思教學反思5

本節課是一節數學綜合實踐課,這節課的主要讓學生應用畫圓的方法制作一些美麗的圓形圖案。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通過欣賞和繪畫圓形圖案,進一步加深對圓的認識,體會圖形的變換,增強空間觀念。讓學生進一步體驗圖形與生活的聯繫,瞭解數學與生活的廣泛聯繫,感受平面圖形的學習價值,接受美育薰陶,培育創新意識,提高數學學習的興趣和自信心。通過操作,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感受平面圖形的應用價值,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在加深對圓的認識的同時,體會創造美的愉悅。本次活動,我分爲四個部分進行教學,過程如下:

第一部分:導入新課

總結上幾節課學習的知識,然後多媒體出示一些圓形的美麗圖案,體會“圓無處不在”並讓學生將自己收集的圖片展示給同學們看。接着,出示課本112頁兩個圓形圖案,讓學生觀察,進而讓學生感受到由圓組成的圖案非常的美,激發學生製作圓形圖案的興趣和願望。

第二部分:指導作圖

通過欣賞圖片,讓學生嘗試分析他們是怎樣畫出來的,進而通過呈現具體的步驟讓學生弄清圖案分幾步完成,各圓的圓心分別在什麼位置,是怎樣確定的,各個圓的半徑或直徑間存在着怎樣的關係等問題。教師指導學生跟隨老師用畫圓的方法照樣子完成一個美麗的圖案。

第三部分:獨立模仿製圖

呈現兩個用畫圓的方法得到的圖案,讓學生通過觀察和思考弄清它們分別是怎樣畫出來的,自主分析後,學生嘗試畫出其中的一個。

第四部分:創作圖案

讓學生自主設計並製作一個圓形圖案,之後讓學生看看同組的作品並相互評價,最後全班進行交流,重點引導學生自主分析。

蘇教版二年級語文上冊《識字7》教學反思教學反思6

本課的教學內容是關於一個風景名勝的介紹,文字的表述不足以讓學生充分感受到西雙版納的美麗。而且,學生對於西雙版納都比較陌生。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藉助網絡資源,蒐集了大量的關於西雙版納的植物、動物、建築、服飾的圖片,配以極富民族特色的音樂,爲學生創設了一個較好的學習環境。多媒體在本堂課中的作用是極其重要的,大量的圖片使學生能直觀感受到西雙版納原始森林中的野生動物生活得十分悠閒,使學生充分領略到西雙版納的別有情趣的建築和服飾,使學生認識了奇特的植物,不僅豐富了學生的知識,而且加深了學生對於西雙版納的美麗的情感體驗。

在進行說話練習時,我先通過一個連線的練習題,讓學生熟悉練習說話時所需要用到的句型。然後,我通過圖片,讓學生知道如何來描述動物的動作,發揮想象。最後,我又通過課文以外的一些圖片,爲學生提供了說話的素材。由於有了由淺入深的不同層次的學習,所以學生都能發揮自己的想象,說出不同的句子。

在理解“他們是這個地方最美麗的風景。”這句時,我也是先讓學生看了許多圖片,並配上了好聽的音樂,學生的情感一下在得到了昇華。

總的說來,多媒體教學手段對於教學的幫助是非常大的,它能爲學生提供更直觀的體驗,將一些抽象的、陌生的知識形象地傳輸給學生,豐富教學的內容,活躍課堂氣氛。

蘇教版二年級語文上冊《識字7》教學反思教學反思7

《桂花雨》是蘇教版第七冊的一篇閱讀課文,課文以“桂花雨”爲題,以“桂花香”爲線索,寫了“我”童年時代的“搖花樂”,表達了對家鄉親人和美好生活的眷戀。“搖桂花”是本文的重點段。教學時,當學生讀到“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爲了引導學生更好地體驗到“我”搖桂花時的歡樂,我笑着對着孩子們說:“孩子們,搖桂花多帶勁呀!咱們也來搖一搖好嗎?來,伸出我們的小手,盡情地搖吧。媽媽是不會怪你們的!”孩子們一聽都勁頭十足,不禁伸出小手“搖”了起來。“嘩啦拉,嘩啦拉……”我搖了搖頭,故作嘆息道:“唉!太可惜了。這麼點力氣哪能搖下這桂花呀?快!再用勁!加油!”這下,孩子們真的放開膽子了,看,個個搖得搖頭晃腦,小臉蛋紅撲撲的,搖啊搖,孩子們咧嘴笑了。我看時機成熟,問道:“孩子們,快擡頭看哪!你都看到什麼啦?”

龐雪媛說:“我看到桂花飄落下來,好美!”

邢書慧說:“啊,桂花紛紛從樹上飄落下來,就像一隻只黃蝴蝶在空中翩翩起舞!”

鄭晨曦說:“老師,老師,我覺得我身上落滿了桂花,成了一個桂花仙子,還渾身散發着香氣呢!”說着,小C竟離開座位不由自主地在我面前旋轉起來,惹得孩子們哈哈大笑起來。

“老師,我覺得桂花還像個調皮的孩子,看,它還悄悄鑽進了我的頸脖子,溼溼的,癢癢的!”李家琪迫不及待地叫起來。

聽着孩子們美妙動聽的描述,我已深深感受到他們已都沉浸於“搖花樂”中了,此時,他們都已經成了作家筆下的“我”了。而我也被他們的這種真誠與天真感動了感染了。

蘇教版二年級語文上冊《識字7》教學反思教學反思8

教學反思:

本課教學內容是在學生認識100以內的數並會比較數的大小的基礎上安排的。通過教學,使學生會使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等詞語描述兩個100以內數的大小關係,進一步培養數感。針對教學目標,應把本節課的教學重點落實在以下幾個方面:

1.着力於學生的語言發展,能用完整的語言,準確地描述“多些、少些”,來表示兩個數之間的關係

2.密切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進行教學,充分讓學生體會生活中的數學。

利用身邊的例子引入。上課開始,我就問學生:教我們的老師有多少?我們班有多少人?學生興趣挺高,一起在數教我們的老師有多少人,然後再數我們班有多少人,這樣既鞏固了學生數100以內的數,也讓學生學習的勁頭高漲。數出:老師7人,學生51人(板書)。然後由這兩個數據讓學生明白:“多得多、少得多”的含義。然後還是用身邊的例子:男生和女生的人數(人數差不多),來引入本課的另一個知識:多一些和少一些。這樣,學生學習興趣濃厚,能夠積極的參與到學習中來,學習效果挺好。

3.採用歡快輕鬆的教學方式,避免單調的模仿和說教。

在學生初步理解了“多得多、少得多、多一些和少一些”的含義後,讓學生舉一些生活中的例子,以便更加熟練理解。讓孩子們互相舉例子,更加鞏固含義。然後全班交流:孩子們舉的例子挺好:比如說:我又10支鉛筆,小紅又50支,小紅的比我的多得多等例子,加深學生多兩個數之間大小關係的理解,發展學生的數感。

蘇教版二年級語文上冊《識字7》教學反思教學反思9

這是一篇寫人的文章,基本可按“遇險、救援、殉職”的順序來理解。文章詞語豐富、深刻,是讓學生領悟語言妙處的好載體。

在學習“諾曼底”號船“遇險”部分時候,我分兩部分完成此部分教學。1.遇險前,抓住“薄霧籠罩”、“沉沉夜霧”這兩個詞,讓學生結合生活談“那是怎樣的天氣?”來理解這是造成事故的重要原因。2.遇險中抓住了“突然”、“冒出”、“一聲巨響”、“奔跑着”、“呼喊着”、“哭泣着”這些詞,讓同學們想象,面對突發的災難,人們慌忙逃生的混亂場面。

在學習“救援”部分時,重點抓住了船長的語言描寫,學生很容易就找了第3自然段中船長指揮時說的話,從“怒吼”體會船長聲音之大,內心之急,情況緊迫。通過自讀,指名讀,齊讀,來體會哈爾威船長面對災難臨危不懼,捨己爲人的高尚品質,在千鈞一髮之際,指揮鎮定自若,讓人敬佩。

在學習“殉職”部分時,我放手讓學生自讀,並結合具體的詞和句,體會船長高大的形象。學生彙報時,大膽質疑:“老師,船頭下去,那船尾就會直立起來呀,可書中說船長屹立在艦橋上,他能站住嗎?另外,他是船長,應該會游泳的,他爲什麼不遊走呢?”針對他的問題,同學們展開了討論,最後,大家一致認爲:“作爲船長,他不能棄船而去,而是要與船共存亡”,學生們的爭論讓本課教學達到高潮,也讓學生明白本課的中心,我想這樣的閱讀纔是體現了它的實效性。

蘇教版二年級語文上冊《識字7》教學反思教學反思10

《蒲公英》是一篇童話故事,以優美的語言敘述了一個道理,不要被事物美麗的表面所迷惑,同時也講述了一個自然常識,像蒲公英這類植物在泥土裏才能茁壯成長。

童話故事是學生最樂意接受的,學起來也最容易,只要把故事讀透,故事內容便都能明確!只要在熟悉故事內容的基礎上點播引導,學生們基本能明白其中的小哲理,所以在教學時,我創設了情境,注重學生的體驗,讓他們通過想想、說說、讀讀來感悟這個哲理。

比如:在教學第二自然段中,在通過各種形式朗讀太陽公公囑咐的基礎上,我引導學生進入角色想想說說:蒲公英種子們,現在你們聽了太陽公公的囑咐,想到哪兒去安家了?爲什麼?學生們結合太陽公公的囑咐,有條有理地說出了自己的選擇。我想,學生們在說的同時也已經初步明白了文中所要表達的蘊意。

在指導朗讀完第三自然段後,我問同學們:小蒲公英種子們,看到這兩位小夥伴一顆向沙漠飛去了,而另一顆向湖泊飛去了,你們想不想把他們留住?你會怎樣勸告他們呢?在勸告的過程中,學生們對前面太陽公公所說的話有了進一步的理解。

最後,針對課文所寫的結局,我組織學生展開討論:這些蒲公英種子爲什麼會有這樣的不同結果?在討論過程中尊重學生的體驗,鼓勵學生暢所欲言,在積極的思維和互動活動中,獲得思想的啓迪,潛移默化地讓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明白看事物應當全面,不能被事物美麗的外表所迷惑。有時,有必要聽從長輩的正確教導。

蘇教版二年級語文上冊《識字7》教學反思教學反思11

平移和旋轉現象對學生來說並不陌生,是日常生活中經常看到的兩種現象,學生對此已經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但對平移的距離這一抽象的知識還是有一定的困難,因此構建平移和旋轉概念是本節課的重點,學習平移距離是本節課的難點。在組織學習時,我是通過以下的步驟來和學生們共同探討的,以達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的。

反思整堂課,我覺得有以下幾點值得發揚:

1、以活動的形式展示教學過程

“平移和旋轉”是孩子們在平時生活中見慣了的現象,對他們來說生活與活動過程中經常會做的。所以本節課我安排學生在活動中去認識“平移和旋轉”,在活動中體驗“平移和旋轉”的特點:平移是直直的,方向不變;旋轉是圍繞一個點做轉動。不知不覺中學生就認識了“平移和旋轉”的知識點。

2、遵循了學生的認知規律

讓學生把學習與生活實踐結合起來,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學生學習起來很輕鬆,也很感興趣,學習氛圍非常地足,這纔是真正有效地教與學。通過學生聯繫實際,豐富了學生的想象,培養學生的空間概念。數學的巨大魅力得以張顯,在他們的心目中一定留下了“數學真有用”的烙印。

不足之處:

對“旋轉”學生的'認識還比較好。對於“平移”學生掌握的不夠好。特別是課後練習“給小魚塗顏色”,我讓學生到黑板上,通過平移,找到能夠重合的魚兒,有一個學生,做了兩次,都不知該怎樣平移,他雖然把魚兒移到了紅魚的位置,但不是平移,在移動的過程中有旋轉和平移。

今後的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創設生動有趣的教學情景,製作一些實用的教學課件,使我們的數學課堂變成生動的課堂,提高我們的課堂教學效率。

蘇教版二年級語文上冊《識字7》教學反思教學反思12

1、激發興趣,導入習作。贊可夫說過,“只有在學生情緒高漲、不斷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獨有的想法表達出來的氣氛中,才能產生出使兒童的作文豐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詞語。”因此,本次習作教學從學生樂於接受的談話開始,打開學生的話匣子,引發學生情感傾吐與交流的慾望,做到“情動而辭發”,以積極的心態對待這次習作。

2、用好例文,指導習作。首先,新聞“主體”部分的寫作是教學的難點。學生受以往寫記敘文的影響,往往會把主體部分寫得詳盡具體,繪聲繪色。教學中,利用兩段文字,一段是記敘文式的詳細描寫,一段是新聞式的概括描寫,讓學生進行品讀、比較,使學生感悟到新聞主體的寫作要領是:用概括的語言寫出大體經過,爲學生後面的習作練習做好鋪墊。其次,新聞報道的“題目”是畫龍點睛之筆,先對例文上的標題進行品評,再在後面練說遇難時,運用“劉翔奪冠”的幾個標題進行品讀,發現其特點。這樣以後,學生對於標題的擬定就找到了一塊摘果子的跳板。

3、取材生活,落實生活。《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於動筆,樂於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 這次習作正是遵循了這一理念,自始至終,引導學生關注現實,關注周圍的生活。由準備時的看新聞,到上課伊始的說新聞到品析標題,再到最後寫新聞,都與學生的生活息息相關。這樣的習作學生不會爲“無米之炊”而愁煞。

4、作文講評,放扶有度。五年級的學生,已經形成了一定的修改習慣和修改能力,因此,對習作的修改,老師只是提出提示性的修改建議,具體的修改過程,交由學生自主思考、操作,並提供生生交流的平臺,讓學生學會修改。

蘇教版二年級語文上冊《識字7》教學反思教學反思13

《蠶姑娘》一文用兒童化的語言介紹了蠶變成蛾的過程。雖然介紹的科學知識的難度較高,但是全文讀來趣味較濃,學生通過語言文字的理解還是能掌握蠶一生的變化過程的。在學文前,我通過猜謎的形式導入學習的主題,學生...

《蠶姑娘》一文用兒童化的語言介紹了蠶變成蛾的過程。雖然介紹的科學知識的難度較高,但是全文讀來趣味較濃,學生通過語言文字的理解還是能掌握蠶一生的變化過程的。在學文前,我通過猜謎的形式導入學習的主題,學生帶着這份好奇心在課餘時間預先做好對蠶的瞭解工作。我讓學生在自己瞭解的文字與初讀課文對比,課外知識介紹有何特點,書本知識介紹有何特點。學生自然會發現書本上介紹的語言生動有趣,段式迴環往復,句末注意押韻。課文的第二至五自然段的構段方式基本相同。

在大致瞭解課文的語言及段式後,我採用圖文結合的方式,讓學生先有個總體的認知,蠶寶寶的一生經歷50多天,從蠶卵到蛾的變化過程。一張簡單的圖譜,箭頭提示變化過程。學生一目瞭然。在學習課文的第二至五自然段時,每學完一個自然段,我採用一張蠶的相片來總結歸納,學生從“又黑又小 吃 睡 醒 脫下 變 黃姑娘”等詞串說明了二齡蠶的出現,同樣的方法在學生熟讀的基礎上依次 出現蠶各個齡段的相片,學生能看圖找關鍵詞進行總結歸納。在此基礎上,學生能借助板書進行課文的背誦。在段式的迴環往復中,我注意引導學生學習“又”字的用法,注意區分段與段之間的差別。學生養成會讀書,讀懂書的好習慣。

在語文課堂的實踐中,學生在不斷的嘗試與鍛鍊中逐步掌握學習語文的方法才能學好語文。

蘇教版二年級語文上冊《識字7》教學反思教學反思14

這部分內容是本單元的綜合練習。有對數的組成、數位及順序、數大大小比較的練習;有結合實際或統計數量對大數目讀寫方法的練習,有將大數目改寫成用“萬”或“億”作單位的數;有根據實際數據,辨別近似數的練習;還有將大數目改寫成用“萬”或“億”作單位的近似數。整個練習的內容,都是在學生掌握數位順序表的基礎上進行的,通過這樣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練習進一步理解數的意義和讀寫方法,以及的數的改寫與求近似數。同時大數的價值,發展數感。

練習課主要的任務是把學生進行梳理知識,從而構建自己的認識結構,在教學中我主要通過比較來溝通知識間的關係。第一次讓學生對讀寫方法進行比較,發現無論是讀還是寫都是根據數位順序表從高位起一級一級向下讀寫,同時都要注意0的讀寫。第二次讓學生改寫成“萬”和“億”作單位的數進行比較,發現改寫是改變了數的計數單位,而不改變它的大小。第三次比較是讓學生對改寫和求近似數的比較,讓學生認識到它們的本質區別。

這節練習課的內容是豐富了,形式是多樣了,但層次顯得不夠,因此我覺得可以改變這堂課中改變一些習題,對於數的讀寫中我們可以用讓學生用若干個數根據相關要求進行寫數,對於求近似數也可以設計一些開放題,如29□3000000≈30億,方框中可以填幾,29□3000000≈29億,方框中可以填幾。

蘇教版二年級語文上冊《識字7》教學反思教學反思15

今天上了《識字7》,現在就其中“但”字的教學環節做一些反思:在這個環節中,共有3個問題,其中第3個問題“這首詩把我們帶到幽靜、美妙的環境中,能讀好它嗎?”學生能激發學生去積極地朗讀,而且學生能夠容易的達到;第2、3個問題恐怕學生就是跳起來也不容易夠得着,因爲“但”字在這裏的意思和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是無法聯繫在一起的,以其讓學生去毫無目的的去亂猜,不如給學生一點啓迪,所以我在教學中安排了“在字典中,但有這兩種解釋:a、只;b、可是。在這兒應該選擇哪種解釋呢?”這個環節,學生會自己主動把這兩個詞語帶進詩中讀,一下子就會明白了這個字在這裏的意思。而本來我沒有打算把“但”的兩種解釋呈現給學生,後來我思索呀:教學中後寫東西還是要“告訴學生”的,不然學生會在那瞎琢磨。該告訴學生的就告訴學生,最好的技巧是沒有技巧。不要設計了太多的環節,看似精美,結果就作繭自縛了。事實是在聽課時也曾感受到這一點

附:“但”字的教學設計

是啊,林子太深了,樹林裏有那麼多的樹,長得很茂密,小鳥在林子的深處呢。

3、所以是林深不見鳥,但聞鳥鳴聲。

(1)讀準這個字“但”。

(2)你知道這首詩中“但”的意思嗎?

在字典中,但有這兩種解釋:a、只;b、可是。在這兒應該選擇哪種解釋呢?但就是“只”的意思。

4、這首詩把我們帶到幽靜、美妙的環境中,能讀好它嗎?請你先自己讀讀,再在小組內讀讀。之後各小組推選一名讀得好的小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