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二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作爲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寫教學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們的教學記錄下來,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小學二年級數學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小學二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小學二年級數學教學反思1

“平均分”是人教版二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第一課時內容。本節教材只要是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通過實踐操作明確平均分的含義,在頭腦中形成平均分的表象。首先用準備春遊食品的活動,提供素材,爲認識平均分做準備。例1用爲小朋友準備春遊食品的活動,由“應該每份同樣多”引出“平均分”,讓學生認識“每份分得同樣多,叫平均分”。接着,通過例2、例3,讓學生經歷“平均分”的過程,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

除法概念比較抽象,不易被學生所理解。除法的含義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礎上的。爲此,教學時藉助教材設計,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向學生提供充分的實踐活動機會。“認識來源於實踐”。在生活中小學生有分物品的經歷,但缺乏平均分物的實踐經驗。教學時,由分物品的具體情境引入“平均分”之後,要讓學生動手操作,在擺擺、分分、看看、圈圈等平均分物的實踐活動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學生充分經歷平均分物的過程,明確“平均分”的含義,並在頭腦中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就爲認識“除法”積累了豐富的感性知識。在此基礎上,再去認識除法,就能收到水到渠成、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節課在設計時,立足於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數學知識入手,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同時關注學生動手操作,變知識傳授爲學生動手探究思考的過程。採取讓每個學生動手“分一分”,這是一個充分感知的過程,是認知的第一手素材,必須留給學生充分時間。在集體展示時引導學生進行“分類”,以衆多學生合理分類中,提煉出“每份同樣多”——“平均分”,再讓學生聯繫生活舉例,體現知識來源生活及運用於生活,整個學習活動充滿主動探索,有利於學生知識的合理建構。

小學二年級數學教學反思2

二年級,在整個小學階段佔一定的重要位置。本學期數學教學是落實對兒童少年的素質教育,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初步培養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分析、綜合能力;判斷、推理能力和思維的靈活性、敏捷性等。着眼於發展學生數學能力,通過讓學生多瞭解數學知識的來源和用途,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爲習慣。這次課上,我在教學設計上力圖體現“尊重學生,注重學生”,使學生建立“做數學”的理念,使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主動性、實效性。

1、以學生的活動爲主線。

我爲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整個課堂氣氛活躍,通過擺一擺,配一配、連一連、讓學生在獨立嘗試解決的基礎上進行小組討論交流、彙報都興致勃勃,參與熱情很高。

2、注重層次性和思考性。

活動設計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具有層次性。如“兩兩配”到“三二配”最後到“二四配”,由易到難,重視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讓學生在思考的基礎上進行交流,使學生互相啓發,共同提高。本節課我儘量設計些讓學生體驗數學的價值,這些教學內容很具有層次性和思考性。通過這幾個活動,不但鞏固了所學的知識,而且聯繫生活實際,使學生體會學習數學的意義,體現了數學的應用價值。

3、注重培養學生用數學眼光去觀察問題和有序思考問題的能力。用數學眼光去觀察問題是培養學生的一種數感、一種生活問題數學化的感悟。有序思考問題的能力培養則是檢驗學生思維的有序性。

搭配要按一定的順序,才能不重複、不遺漏。教學中力求做到問題的提出具體、明確、到位。有效的引導學生思維有具體逐步過渡到抽象。抓住學生的認知起點,爲學生提供了充分探索與交流的空間,水到渠成的讓學生掌握了搭配的規律並提升歸納瞭解決此類問題的策略。

當然,在教學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問題:

1、問題的提出不夠明確,是不是能夠放手,讓學生自己試着提下呢?

2、課堂的教學語言不夠嚴謹,特別是有些過渡處理的較爲生硬。

3、課堂教學的評價有待進一步改進。

總之,這節《搭配中的學問》的課堂教學,雖然關注了讓學生從熟悉的生活走進課堂,使數學教學更具體;讓學生學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世界,有助於提出有價值的數學問題,培養創新思維。但是,課堂教學總是有許多的遺憾、許多的瑕疵,在許多的細節中一定還存在着很多的問題,需要我進一步反思和總結。

通過低段組教師的交流與討論後,由我來執教這一節課,我覺得也是給我一次煅練的機會。經過兩次的教學後,感受頗多,現反思如下:

"乘法的初步認識"是乘法部分的起始課,是學生進一步學習乘法口訣的基礎。這個內容的教學與以往的相比有很大的區別:老教材特別強調被乘數和乘數的位置,要求列出的乘法算式,只能把每份數當做被乘數,把份數當做乘數,位置不能顛倒。而新教材則着重使學生親身經歷乘法產生的過程,感悟乘法的意義。"乘法的初步認識"是一節概念課,內容比較抽象。在設計方案時,我思考如何實現新課程標準所明確指出的"要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因此,讓學生親身經歷乘法的產生過程是有其必要性的。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如何充分利用學生所熟悉的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學生自主動手操作,觀察,探究,思考,對乘法產生親切感,逐步體會乘法的意義呢?

一,創設情境,參與活動,激發學習興趣。

利用學生感興趣的動畫片來進行導入,並提出問題,讓學生在問題情境中進行學習,產生學習新知的需要。

二,發現問題,合作探究,解決問題。

這是本節課的中心環節。通過觀察加法算式,引導學生進行比較,讓學生認識相同加數。在說與寫長長的同數連加算式的活動中,使學生親身體驗到相同加數連加用加法算式表述確確實實很麻煩,從而促使他們積極主動地思考:怎樣讀簡便再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交流,自主探究出一種比較簡單的表示方法。教師根據學生的展示彙報情況,適時地引出乘法。這樣學生可以親身經歷乘法產生的過程。乘法的知識並不是教師硬塞給學生的,而是學生在體驗了簡化的加法,有了自己的簡化方法之後才呈現出來的。這樣的教學不再是教師機械講解,學生被動接受的過程,而是學生在不斷思考,探索和創新中得到新發現,獲得新知識,感受成功體驗的過程。

三,應用新知,自主練習,解決生活問題。

這是本節課的練習環節。先通過觀察公園遊樂場的情景圖,提出數學問題,讓學生在這些問題中自主選擇,並用今天學習的乘法知識解決問題。再呈現一些鞏固練習,讓學生進一步地體會到乘法的意義,乘法與加法之間的關係。最後一道開放題。放手讓學生思考,討論,交流,促使學生髮現不同的方法,培養學生從不同角度觀察思考問題的習慣,體現解決問題策略多樣化的教學思想。在活動中練習,在練習中交流鞏固,雙基得到了很好的落,開闊了思維,培養了能力。

四,學生小結,暢談收穫,前後呼應。

這一環節的設計主要引導學生自己對知識進行梳理,從而培養他們的歸納能力。

但課無完課,在教學中,有的環節點得不夠多,不夠透。特別是在說乘法意義的環節中,學生對於幾個幾的理解還沒有到位。還有在教學過程中,對於學生的評價與練習的處理上不夠到位,特別是第一節試教時,練習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有點走過場的味道。在第二次教學時雖然注意到了這一點,但處理得還是有點倉促。在時間的安排上也需要一定地調整,分配得不是很貼切。

小學二年級數學教學反思3

上完這節課,我聽了其他各位老師對我的評課及自己的感受覺得這節課在這些方面上得比較成功

本節課,我爲學生提供了大量的從事操作活動和交流的機會,比較注重學生的操作實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活動。讓學生在操作實踐中,比較兩個物體的輕與重,讓學生不斷體驗、感受物體的輕與重。通過讓學生“掂一掂、拎一拎和吊一吊”等數學學習活動,讓學生理解物體的輕與重和掌握判斷物體輕與重的方法,同時,讓學生在這個過程中感受到物體體積大不一定重的道理,以及在不同情況下可採用不同的判斷方法。如:兩個物體重量差不多,用手掂不出,可以用橡皮筋吊一吊,又如,比較兩堆物體的輕與重時,用拎的方法較爲合適等。

其次,教學環節層次分明,一環緊扣一環。課中通過創設情境和設置懸念,讓學生展開思維的翅膀去猜想、實踐、體驗、論證。如兩個物體掂不出(重量差不多時)如何來判斷,實踐中又產生新的問題:兩堆物品又如何比較輕與重,五件物品選用什麼方法比較好等等。通過這一系列的情境設置,激活了學生的思維,掌握了判斷方法,培養學生估測能力和解決簡單問題的能力。整堂課體現了思維性、興趣性、活動性和自主性,學生學得愉快、有趣、活潑,學得紮實。

不足之處

在教學過程中,我設計了這樣一個練習,讓學生把五件物品按輕到重的順序整理。其實在前面的學習中學生已經掌握了“掂一掂、拎一拎和吊一吊”等比較物體輕重的方法,這時候完全可以放手讓孩子自己去尋找好方法來完成這一教學活動,因爲不同的孩子會有不同的方法,然後可以讓他們說一說你爲什麼會用這個方法來判斷?你比較出來的結果又是怎樣的?最後讓他們討論並驗證得出結果。可在本節課中,我卻直接採取了讓學生用“吊一吊”的方法進行比較(也就是老師把方法直接告訴了學生),其實在這個環節學生是完全能夠自己得出結論的。如果當時用這個方法通過學生的實踐與交流,發現用掂太煩,根據從材料的特點來判斷出最重的和最輕的,最終通過合作交流統一認識選用吊的方法來判斷,從而自己解決了這一問題,就可以更好地體現學生的自主性。

小學二年級數學教學反思4

《比一比》是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生活中的大數》中的第3節內容。本節課的重點是理解並掌握三位數和四位數的大小比較方法。知識不算難,孩子們在生活當中接觸的比較多,一般來說是會比較的,主要任務是把學生的知識從生活層面提升到數學的層面。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所以在本節課中,我利用“喜羊羊和灰太狼寫數比賽”來激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並從中學習探究知識。通過喜羊羊和灰太狼三個回合的比賽使學生探究並掌握了“萬以內數的大小比較”的學習要點。

對於小學生,尤其是低段的學生,比較適合創設孩子們感興趣的情境,以激發他們學習主動性的方式。因此在整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創設學生非常感興趣的情境,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原有的知識基礎.讓他們藉助舊知識和已掌握的方法進行遷移應用,主動獲取新知,自主發現、總結比較大小的方法。在學生感興趣的情景中讓學生深刻地體悟到“數的大小”與“位數”的關係,以及“高位”的決定性作用。學生在每一回合比賽中感悟並總結出比較萬以內數大小的方法,真正體現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同時本節課爲了鞏固萬以內數的比較方法,我還設計了有層次的練習題,以鞏固萬以內數的比較方法。首先我設計了“遊覽風景勝地”的情境讓學生練習兩個數之間比大小,緊接着安排了6個數之間比大小,引導學生在進行比較大小之前可以先進行分類。然後設計了填空題:5□7<523 706>□01 32□>325這樣在鞏固了全班的基礎上,使每個程度的學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最後我設計了遊戲“購物街,猜價格”。通過遊戲,學生不僅中鞏固了本節課的知識點,還保持了學習熱情,學習氣氛高漲。

當然本節課可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處:

1、在課堂中,學生的數學語言還不是很規範,日後還是要加強數學語言的規範性。

2、學生回答問題時,沒有及時糾正學生出現的錯誤。

3、教學時心太急,怕耽誤時間,沒有充分的讓學生動口說,給予式的講解有點多。

4、教學時激情不夠,沒有完全融入到課堂。

小學二年級數學教學反思5

這是一節在課堂教學中某些地方的處理臨時發生了變化,可能是因爲時間關係怕完整的教學結構無法展示給聽課的領導,以學生髮展爲本思想被淡化,關注學生的地方自然少了些,相當多的孩子在學乘法口訣的時候,並不是一張白紙.所以我在設計課的時候考慮到了學生的學習起點。也想給學生一個機會展示自己,教育學生學習不僅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知道光會背乘法口訣而不知道其意義和來源是不行的,應該進一步的深入研究。還有一個原因是因爲在5的口訣教學中是從算式入手來編制口訣,在這裏想打破前一課時的教學順序讓孩子覺得新穎,或者是想讓聽課的老師也感覺有點新意吧,根據學生的回答師按照順序並全部板書在黑板上,原本打算在學生全部列出乘法算式後,對照算式和口訣有什麼關係的時候,會恍然大悟,口訣原來於此處編制的。對於這種教學思路我還是比較滿意的,但是遺憾的是在引導觀察兩者之間的關係時,只問了一句你知道這些算式和口訣的關係嗎?當學生還在愕然中便如蜻蜓點水般草草收場,此環節的教學在我的拉拽下學生一句一句的找到了口訣所對應的算式,教學過程不算輕鬆而且也沒有出現我想要的“大悟”。 李老師說的沒有錯:知道自己要達到一種什麼目的,思考透了,課堂上纔會收放自如。在這一環節上雖然知道自己想達到什麼目的但是根本沒有想清楚通過怎麼樣做怎樣引導才能達到這種目的,人們常說細節決定成敗,事實上在一節課上關鍵地方的成功與否也是如此。如果真正的關注學生的心理和感受的話,在此時完全可以多花費一點時間,引導學生髮現口訣和其對應的算式的相同與不同,比如算式只是比口訣多了一個乘號,算式是由數字和符號組成的,口訣是中文大寫,如果把算式中的乘號蓋住的話就能得到其對應的乘法口訣,那麼口訣的來源也顯而易見了。想要學生的“恍然大悟”也由不得學生“不悟”了。

在這節課中顧及過多,想展示的也過多,反而顧此失彼,一些傳統教學中的優點也給忽略了。

小學二年級數學教學反思6

從現代課程理念來看,教學過程應該是一個學生主動發展的過程。因此評價一堂課,最重要的是要看學生在課堂上是否自始至終參與了學習的全過程,他們學習的情緒是不是達到了興奮點,是不是獲得了主動發展。基於這樣的觀點,我的反思如下:

首先,我試着在促進學生主動發展方面做了一點嘗試。

1、創設故事情境,讓學生樂於參與

《標準》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這些內容要有利於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和交流。”這就要求數學教學從內容到方法要更貼近兒童,儘可能順應兒童活潑好動的天性,要不斷地觸發他們的興趣點,從而促使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的過程。課一開始,我就通過事先設計好的一個事例,讓學生能從生活中的事例,感知東西要分門別類的放好了,這樣纔不會出錯,其目的也是爲了使學生產生了濃厚的學習興趣,正所謂“未登殿堂,先入佳境”。再用計算機向學生呈現了一幅動物運動會的畫面,這幅畫面既富有現實生活的氣息,又充滿了童話的色彩,一下子就緊接着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仔細觀察,操場上有哪些小動物?他們參加了哪兩項活動?”從而迅速把學生的注意力遷移到統計問題上來,接着就是要讓學生通過幫小動物們“發運動服”、“訂午餐”等一連串的問題,產生按不同的標準分類統計的意識。

2、引導學生經歷統計過程

在本堂課的教學過程中,我沒有把教學目標僅僅侷限在掌握簡單的分類統計方法上,而是着眼於讓學生感受統計問題的產生,體驗統計方法在生活中的應用。首先,通過學生自主提出想知道的問題,引發統計的需要,這種需要很自然地轉化爲學生經歷統計過程的內在動力。

其次,我又試着在教學的安排上做了一點嘗試。

1、授課的大部分形式是教師與學生共動。

具體細節:在填統計表的教學過程中,我讓學生報數我在電腦前操作。我的想法是:這樣做,可以讓學生更具體更直接的看到圖表的製作過程,使學生在”潤物細無聲“下將知識內化。但也有讓學生獨自完成的學習活動,如:學生自己動手完課本第95頁上的“想想做做”的第2題。我的目的是:讓學生感到自己也能行,感到只有“動手又動腦,纔能有創造。”。

同時又安排了活動和實踐作業部分,讓學生動腦想一想:生活中還有哪些可以用今天學習的知識進行統計的?我考慮到學生可能一下子發現不了,我就作一些小小的提示:“全班的小朋友,你想怎麼分類呢?”,接着課件出示“中國象棋”和“積木”幫助他們開動腦筋,他們的想法會可能很幼稚但仍需鼓勵,並鼓勵他們將自己的想法在課下實施。我的用意是讓他們懂得統計在生活中的作用。

在實際教學中還存在很大的不足:

如:在教學的第二個環節“合作學習,探索新知”,我如果這樣設計或許會更好些:先讓學生自己試着把看到的小動物“數一數記下來”,當學生用以前學的一個統計表來統計自己提出的小狗、小兔、小猴各有幾隻,跳高、賽跑的動物各有幾隻時,他們遇到了一個麻煩,那就是由於分類不清,讓人很難一下子看明白到底一共有幾隻小動物(看圖數是13只,看統計表算是26只)。這時,學生便對掌握更好的統計方法產生了期待。當學生面臨這個新問題時,他們產生了極大的興趣,思維異常活躍,都紛紛投入到尋找新的統計方法的探究過程中,我想這時的參與將會是更深層次的參與。

運用以前的統計方法進行統計,學生的“記錄”顯然不夠科學,別人不易看懂,感受到了“挫折”,正因爲有了這種“挫折”,才激起了他們主動尋科學的統計方法的積極性。接着,讓學生經歷了一個從獨立思考到小組討論、班級交流的過程。最後,把分類統計的方法告訴學生。在這樣的過程中,更能體現學生始終是在自主探究,對分類統計這一方法的認識不斷加深,從而充分的經歷了統計的過程。

再如:由於某些原因,沒能充分的讓孩子說說通過觀看這兩個統計表你知道的什麼,尤其是“對於同一件事物可以有多種不同的分類標準”上分析得不夠透徹。

小學二年級數學教學反思7

《數松果》的教學目標是:

1、結合具體情境,經歷5的乘法口訣的編制過程;

2、會應用5的乘法口訣進行乘法計算,並解決生活中簡單的實際問題。本課是學生學習乘法口訣的第一課時,雖然有些學生已經會背乘法口訣,但還沒有真正地理解乘法口訣的含義。

因此,教學時,我把本課的教學重點放在編制5的乘法口訣的方法及探索5的乘法口訣的規律上。學生掌握了編制乘法口訣的方法,爲後面學習其他乘法口訣打下紮實的基礎。

本節課力求讓學生學得輕鬆,成爲數學學習的主人,在備課時預設學生第一次編制口訣有困難,準備師先講解示範編前三句口訣,再多用些時間進行探索和交流,而在實際教學中發現有部分同學已會背口訣,編制時脫口而出。因此,編口訣的時間縮短,把學習重點放在探索5的乘法口訣的規律上,使學生在真正理解口訣含義的基礎上加以記憶應用。

總之,本節課從童話故事入手,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通過獨立思考,合作交流,解決問題的教學設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了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學習效果良好。

小學二年級數學教學反思8

《數學課程標準》在課程實施建議中明確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教師要讓學生在具體的操作活動中進行獨立思考,鼓勵學生髮表自己的意見,並與同伴進行交流。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會了計算方法。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生活經驗和知識,隨時引導學生把所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去探索和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解決身邊的數學問題,使他們更瞭解數學在生活中的實際作用,感受數學知識的魅力,體會學習數學的重要性,激發學習的興致。在以學生熟悉的購買商品的具體情境中學習解決問題的方法及學會計算方法。學生都能正確表述自己的想法,解決問題,突破了重點。

然而,在實際的教學中:個別學生雖然能夠列出算式,但不能正確表達自己的見解;有的不會計算;在練習與作業中錯誤驚人地多,像混合運算的格式不正確、計算不準確,兩步計算的應用題列成綜合算式對於運算順序一部分學生不能正確的使用小括號。今後在計算訓練和習慣培養上都應下功夫。

小學二年級數學教學反思9

數學預習是學生自主學習的重要體現。學生自主學習是新課程改革的主旋律,“以學生爲主體”是當代教學的基本思想。激發學生興趣,使學生成爲學習的主體,讓學生的學習變爲主動,是終身學習的基礎。從而我認爲,數學預習是課堂教學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

一、數學預習,有利於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愛因斯坦說:“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在自學課本時,學生由於認知能力的侷限,往往不能很到位的理解某些知識,只是有一些模糊的認識,讓學生大膽提出不懂的問題。儘管在老師看來非常簡單,但這些問題是學生思考後的思維斷點。由於學生間存在較大差異,有的問題具有思考的價值,有的甚至幼稚,我們重在培養學生提問題的意識。長此以往,水滴穿石,學生提出的問題肯定越來越精彩。

二、數學預習,有利於突出重點,提高教學效率

經過預習,有些簡單的問題學生自己可以解決,教師應放手讓學生解決。學生都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的興趣,對自己疑惑的問題肯定會倍加關注。教師要及時抓住學生的“模糊點”進行有針對性的探究和澄清,鼓勵學生學有所思,思有所疑,疑有所得。經教師的點撥後,“山重水複疑無路,柳岸花明又一村,”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快樂。對教師來說,間接實施了因材施教。對學生來說,易突出學習重點,突破學習難點。通過預習,當認知發生衝突時,學生能及時反思學習成果,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三、數學預習,有利於學生舉一反三,構建知識網絡

由於學生生活的背景和思考角度的不同,對同樣的知識構建的途徑必然也是多樣的。但因課本編排的侷限,不可能將各種想法全部展現出來,這就要求我們尊重學生,鼓勵學生在借鑑課本想法的基礎上,展現多樣化的見解,撞擊出思維的火花。在預習的基礎上,教師要鼓勵學生不滿足於課本知識的獲得,敢於向課本挑戰,從不同的角度提出不同的見解,運用自己的智慧填補課本的空白點,從而達到對課本知識的深層次理解,構建自己清晰的知識網絡體系。

四、數學預習,有利於提高教師駕馭教材的能力

在學生預習後,教師要相應的改變教學策略,必須站在學生髮展的高度,根據學生預習的情況,從學科的總體目標擬定出每節課的教學目標,再根據教學內容與學生實際,靈活的選用教法,設計合理的科學的教學過程。在教材處理上做到以教材爲依據但不拘泥於教材。靈活多變的處理教材,讓教材爲師生服務,不要成爲教材的奴隸。學生預習時往往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認識浮淺。()因此教師更應深入鑽研教材,結合學生實際,精心設計教學過程,巧妙的將教材的知識思路轉化成學生易於接納的教學思路,並注意爲學生的學習提供合適的空間。學生的心理結構、接受能力受諸多因素的影響存在較大差異,做到因材施教,分層教學。例如,原文用的除法例子:課本上是12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怎樣分?重點是平均分及如何平均分。爲了防止學生背答案而不去深入思考,可以改爲:12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怎樣分?

誠然,小學生年齡小,還不知道如何去預習,這就需要教師有步驟的分階段進行輔導。對於剛剛起步的小學二年級的學生,教師可以在一節課結束時流出5分鐘時間來一起預習下一節課的內容,教給學生預習的方法,爲他們在家如何預習給予示範,以此逐步培養學生預習的能力和意識。在預習過程中,要鼓勵學生髮現問題、並設法自己解決問題。高一數學教學反思七年級數學教學反思新課程數學教學反思

小學二年級數學教學反思10

一、創造性使用教材。

新課標要求教師根據實際情況可以創造的使用教材,本課教材通過兩次測量鉛筆的長度引出長度單位分米和毫米的概念。但在實際教學中要準備大量長一分米的鉛筆太費時,而且學生在測量的時候容易產生誤差。因此在教學中我設計讓孩子通過在紙條剪出一分米和兩分米和測量磁卡的寬兩個活動自然的引出分米和毫米的概念。

二、從學生的已有認知出發進行認知

教學前許多孩子對分米和毫米已有初步的瞭解,在教學中教師以學生的已有認知爲基礎,讓學生自己說出要學生的知識,即尊重肯定了學生的認知,而且激發了孩子的求知慾,使其熱情高漲的進入下一步的探究活動之中。較之教師的直間灌輸教學效果要好,同時注重了學生的情感需要。

三、在活動中充分感知體念所學知識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在於讓學生充分的體驗長度單位分米和毫米。教學中通過比一比,估一估,量一量,想一想,說一說,找一找等大量的活動,讓學生感知1dm和1mm有多長。

四、教學環節緊湊,知識出現自然流暢

通過思考“書桌高約7()”,使學生產生認知衝突,導入長度單位分米。在老是和學生猜磁卡的寬是多長的爭論中,學生通過測量驗證從而引出毫米的概念。教學過程環環相扣,流暢自然。

五、緊密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

教學活動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緊密相連。比如讓學生猜猜衣架和筷子的長度,使學生感覺到非常親切自然,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的身邊。

六、小組合作,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意識

利用同桌估測比賽,小組比賽找一找,說一說活動以及小組之間的互評互助培養孩子的分工合作,團結協作。

小學二年級數學教學反思11

一、教學背景:

《認識釐米》是人教版實驗教科書小學數學第三冊第一單元第一節數學課的內容,也是小學階段學習我國法定計量單位的開始。讓學生深刻地感知並建立1釐米的長度觀念是本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二、教學片段:

T:故事:有一天,小豬能能和他的好朋友小兔、小狗和小牛爲一個問題爭論不休。他們想知道數學課本的寬是多少呢。他們每個人都想了辦法:小豬用小三角形來量,小兔用回形針來量,小狗用小正方形來量,小牛用一角硬幣來量,他們量得的數據都不一樣,但是他們都說自己量得結果纔是正確的。

T:小豬是這樣擺的。課件演示,你估計這邊有幾個小三角形那麼長?

T:待會兒幫助你喜歡的小動物進行測量。活動要求:(1)每人從信封中選擇1件物品去量。(2)測量前估一估,測量後與同桌交流方法和結果。

T:爲什麼量的都是數學課本的寬,而量出來的數據卻是不一樣的呢?

T:用不同的標準測量物體,結果會不同,甚至有時候會五花八門,爲人們的交流帶來了不便。那該怎麼辦呢?

引出刻度尺。

T:人們規定:從0刻度到1刻度的長度是1釐米。在刻度尺上從哪個刻度到哪個刻度也表示1釐米?

感受1釐米。

T:這張紙條的長度也是1釐米。

T:出示5釐米的紙條。你們猜這根紙條有幾個1釐米那麼長呢?

師小結方法:測量物體長度的時候,我們把尺子的0刻度對準物體的左端,物體的右端指着刻度幾就是幾釐米。

出示10釐米長的紙條。T:你猜測這根紙條有幾釐米長?

量一量數學課本的寬大約是幾釐米。

T:老師這有一道聰明題,想不想挑戰?

用沒有0刻度的尺子量物體的長度

三、教學反思: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要充分發揮他們發現者、探索者的作用。整個教學過程,我把時間和空間交給學生,讓他們通過觀察、操作、獨立思考、討論、交流去獲得數學知識,使學生得到主動發展。

1、在生活中發現數學,激發探究興趣。

孔子說“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樂之者”。小學低年級學生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因此,教學要以遊戲化、生活化的形式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引導學生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獲得成功的體驗,培養探究的興趣。

2、在體驗中學習數學,發展思維能力。

正如法國雕塑家羅丹所說:“拙劣的藝者,常帶着別人的眼鏡。”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的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在本節課中,我注意將主動權放給學生,引導學生操作、思考、交流,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凡學生能自己探索出來的決不包辦代替,凡學生能獨立發現的決不暗示。通過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想一想、摸一摸、說一說等活動充分調動學生多種體驗感受,並形成1釐米的空間觀念。

3、在生活中應用數學,提高解決問題能力。

“有價值的”數學應與生活密切聯繫,解決問題的方法在學生的“做數學活動”中產生,方法的選擇也讓學生在“做數學活動”中領悟,在實踐中應用所學的知識使學生增強探究和創新意識,提高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比如:用沒有0刻度的尺子量物體的長度,既要求學生會用最基本的方法量,又要求學生對刻度尺上的“幾釐米”較較深入的認識,是尋找刻度尺上“1釐米”的深入和發展。這一環節的設計培養了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真實生活情境中問題的能力,逐步完善了自己的思考過程,使學生實踐能力得到進一步培養。估算是解決數學問題的一種策略,它是一種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和數學能力。這節課,“猜測”貫穿於整個教學過程。

只要教師放開你的雙手,還孩子充分的時間和空間,就會發現,孩子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和創造者。

小學二年級數學教學反思12

教師複習舊知,爲新知識做鋪墊,然後設計了認識除法的教學活動,組織“分一分,寫一寫、讀一讀”的學習活動,以及讓學生反覆動手操作,多次經歷用除

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過程,從而領悟除法的意義,大部份學生已經能很好的掌握本章的內容。

小學二年級數學教學反思13

《用乘法口訣求商》,是一堂計算課,是在學生掌握了平均分、認識了除法之後學習除法計算題的開始,是計算方法的教學。教學目標就是讓學生經歷用乘法口訣求商方法的探索過程,能根據具體算式正確地用乘法口訣求商。

成功之處:

在教學例題時前,我設計了兩個熱身。

挑戰一:補充口訣和算式。這個版塊主要讓學生補充乘法口訣和算式中缺少的部分,爲今天的學習做好鋪墊。

挑戰二:看積想口訣。這部分設計是想求乘法算式的商。進而提出乘法口訣還有其他的本領呢!小朋友們想知道嗎?用這樣的語言激發起孩子們學習乘法口訣新本領的學習願望。當孩子們充滿着好奇的願望想學習這種新本領時,讓同學們看一段他們親身經歷的秋遊活動,直接過渡到例題的教學。

例題我是這樣設計的:教材上的例題是12個小孩做鞦韆,每2人一組,分成幾組?整個例題用孩子們喜歡的視頻呈現,將靜態的圖片變成了動態的動畫,激發了孩子們學習的興趣。問題出現後問孩子們,你會列式嗎?這個問題難不倒孩子們,他們剛學過除法的意義,能正確的列出算式。這時我問孩子們:你爲什麼會列出這道除法算式呢?目的在於複習放學過的除法的意義。122=?先讓孩子們自己動手探究,用12個圓片代替12個同學,每兩個圓片一組,讓孩子們動手探索,能分成幾組?孩子們通過自己的動手很快會發現,都分成了6組。教師讓孩子們看看是怎麼分的,兩隻一組同樣也是分成了6組。這時我提出:當我們沒有圓片時,不能動手分一分了。還可以想出哪些辦法也得出102的商呢?請孩子們集中大家的智慧,小組討論討論,看能想出多少種方法。孩子們討論時,我也進行了適當的指導幫助,幫助孩子們組織自己的語言,鼓勵孩子們多表達自己的想法。當孩子們提出不同的想法時,給予適當的鼓勵,孩子們需要老師讚美!

通過多種方法的介紹,我進行小節,實際上這麼多的方法都是可以想我們學過的乘法算式2()=10,進而想到必須用乘法口訣來計算,也就引入了我們今天的教學內容:用乘法口訣求商。這時在看黑板上102=5的這道除法算式想的過程,和孩子們進行回顧。最終我們是用了一句乘法口訣算出了它的商。這時在出現試一試的兩道除法算式,讓孩子們自己解決。當孩子們順利計算出這兩道除法算式商的時候,要強調你用了哪一句口訣?多問幾個孩子,加強孩子們的印象。

例題和試一試僅僅讓孩子們初步接觸了用乘法口訣求商這種方法,還需要大量的練習來鞏固。這時就需要保持孩子們的注意力。低年級的孩子不能僅僅用做第一題,第二題,第三題這樣的練習方式。孩子們的注意力一直都被這種情景所吸引,所以上課時效果很好。由一道乘法算式一道除法算式用同一句口訣,說算式和乘法口訣。這部分的'練習都貫穿着用乘法口訣求商這個重要的內容。整個練習孩子們興趣盎然,注意力集中。

不足之處:

整節課學生都是在經歷探索的過程中尋求新知,我講得還是不少,給學生探討、思索、經歷的時間和空間還是不足,使得他們在自主學習,主動參與,積極性高,這幾方面還有待提高。我覺得這就是生本教育理念的體現。同時這節課都在充滿童趣的情景中讓孩子們學習到了新的本領------用乘法口訣求商

小學二年級數學教學反思14

20xx年11月27日,我執教了《搭配》一課。本課是第二課時的內容,通過第一節課的學習,孩子們已經掌握了用一些方法來輔助自己進行組數。本課一開始,創設了懶羊羊需要幫忙的情境,孩子們幫它解決第一個難題,實際是複習舊知,先由學生自己讀題,再由我帶領學生找出題目中的關鍵詞,分析題目,接下來提供方法,由學生自己完成。本課最大的失誤在於沒有展臺出現問題,沒有使用,只能由學生敘述,其他學生想,這樣對於二年級的孩子來說是非常困難的,所以導致後面學生注意力不是特別的集中。

但是感動於學生把三種方法都講了出來,而且非常完整,表達能力很強。接下來是第二個難題,提供給學生兩種方法自由選擇,由於沒有展臺,我只能板書,帶領學生分析,此時學生注意力已經有些跑偏。接下來的對比分析,學生明白意思,雖然不能很清楚的表述,但是已經不錯。後面的練習學生比較感興趣,一個是3個孩子握手,請學生上臺表演,有的孩子心存疑問,我就抓住這一點,讓他親身體驗,最後終於得出正確的結論。我覺得教師就應該這樣,抓住課堂學生不明白的地方,想最簡單的方法使他明白,學習效果才能最快最有效的達成。之後使用平板電腦,兩各不同的問題,由學生獨立完成,也是由於一些問題,導致個別孩子電腦連不上,而軟件沒有辦法及時提醒我,所以只能展示個別人的答案,沒辦法面向全體。

本課的不足之處:一是沒有使用展臺,很多應該由學生生生互動的內容只能由我代勞了。二是耽誤了很多時間,導致本來安排好的課程內容被刪掉了一個。三是畫一畫那個內容本來應該給學生時間去每個人都畫的,但是還是時間不夠,也被刪掉了。第四是關於有無順序的問題,強調不夠。五是平板的使用和研究需要進一步提高。

小學二年級數學教學反思15

隨着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課程目標已由“關注知識”轉向“關注學生”,課程設計也由“給出知識”轉向“引起活動”。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去體驗數學和經歷數學。因此,在教學中,根據學生年齡特點,認知規律,把課本中的知識轉化爲學生能夠親自參加的、活生生的數學活動。重視創設聯繫生活實際的問題情境和其他活動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探究學習,積極表達自己的想法;重視過程,重視引導求異思維,鼓勵算法的多樣性;注意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習慣等貫徹新理念的教學行爲;讓學生以一種生動、活潑、有趣的方式來學習數學,讓學生不費勁地在不知不覺中掌握數學,感受到數學與我們的實際生活緊密相連。學生經過半個學期的學習,多數同學已表現出對數學的一定興趣,並已逐漸適應,形成初步的學習習慣,特別是在教師引導下已逐漸懂得傾聽他人發言,與同學合作交流等。本學期的課堂教學工作,重點圍繞自主探究這一課題做了以下幾點嘗試:

一、在情境教學中要會“思”

二年級學生聽話效果,理解能力都要相對弱一些,有時教師對同樣一句話重複多次,也只能達到的效果有限。這樣,教師教的吃力,學生學的煩心。怎樣才能取得較好的效果呢?我嘗試在教學較難的內容時,要積極設置活生生的畫面幫助學生分析性學習,例如:小熊從家去學校,已經走了35米,離學校55米,小熊家離學校共有多米?在講這道題時,出示小熊上學去的動畫路線圖課件,着重啓發學生思考小熊從家開始走的35米是哪一部分?離學校還有55米是哪個部分?生動的畫面不僅吸引了學生,而且明白了在小熊上學這一鮮活的情景中的數學道理,即:已經行的路程+剩下的路程=全路程。又如在教學數學廣角中:一個文具盒12元,可以怎樣付錢?這個題的方法多種多樣,但學生對怎樣給錢卻感到有些難度,我在教學中,出示準備好的5角、1元、2元、5元、10元、1角、2角零錢,讓學生在直觀的演示中,帶着濃厚的興趣,帶着一份深深的思考進行正確的排列給合,輕鬆的解決問題。

二、在情境教學中要會“靜”

設置有序的情景、場合進行教學,會非常有力的增強學生對空間的感知,變抽象的知識爲淺而易顯,容易消化的知識。如在教學觀察物體時,讓學生正確辨別從不同位置(正面、左側面、右側面、背面)觀察到的簡單物體的形狀。這樣的教學目標定位有一個很大的好處,就是可以讓四人小組合作學習,每人從一個面來觀察物體,然後進行調換(前後調換、左右調換),讓學生體會到左側面、右側面是不一樣的。我讓學生在很安靜的情況下在室內進行觀察,在互動中靜觀,在靜觀中互動,既保證了講課秩序,又使學生真正的體會到前看、後看、左看、右看,後看,側看的相對性,及方位存於空間的真正含義。從不同的方向看同一個東西可能會看到不同的樣子。

三、在情境教學中要會“動”

在軸對稱圖形中,我讓學生先自己試着剪剪軸對稱圖形,然後把學生的作品貼到黑板上展示讓同學對圖形進行分類,在學生進行分類的過程中,已經滲透了軸對稱圖形主要特徵的認識。然後讓學生思考爲什麼這些圖形是對稱而另外一些不是,從而引出對稱圖形的判斷方法(對摺後看是不是完全重合)。通過找作品中的軸對稱圖形,讓學生進一步認識到:如果把一個圖形對摺,只要摺痕兩邊的部分能完全重合,那麼這樣的圖形就是軸對稱圖形。接着讓剪出對稱圖形的學生來說說他(她)剪圖形的過程。然後讓同學看書本68頁剪一剪,加深同學的印象。最後全班再一起來剪對稱圖形。通過對先對摺再剪的圖形的觀察、比較,學生自己發現了這些圖形的共同之處——摺痕,自然引申出對稱軸這個概念。再讓學生動手自己畫一畫對稱軸(自己剪得對稱圖形)。我利用學生熟悉的剪紙經驗,讓學生“剪一剪、分一分、說一說、折一折再剪一剪、畫一畫”,初步體驗了軸對稱圖形的特徵,學生學得輕鬆、有趣、紮實。

四、在情境教學中要會“記”

數學教學中概念性知識是教師最難講解,學生最難接受的問題,尤其對於二年級學生來說,那就更難了。在學習加法、減法、乘法算式名稱時,教師要求每位學生準備一些卡片,上面寫有一些加法、減法或乘法算式,然後同桌面對面叫準對方所準備的算式卡片中的數字名稱,這樣要求每人交友5次進行對話學習,在具體的遊戲場景中多次重複加數、和、被減數、差、因數、積,學生便會正確加以區分性記憶,不易混淆。

又如在教學長度單位米、釐米的認識及之間的關係時,教師引導學生觀察1米長的尺子上的刻度,先觀察1小格的長度有什麼特點?然後讓學生在自己的尺子上找出一釐米,再用尺子畫出一釐米的線段,真切的感受1釐米的實際長度。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讓學生數一大格有幾小格,1米尺子共有幾大格,共有幾小格,然後用自己的雙手張開感受一下1米大楷有多長讓學生反覆的數一數、做一做,加深印象,歸納得出1米等於100釐米。這種教學方法既讓學生在知識的形成過程中加深知識的記憶,又在記憶的過程中促進了知識的形成,收到了相輔相成的好效果!只要設置一點情境,學生就會增添一份樂趣,達到因材施教,培養素質型人才的目標。

還有在乘法概念的形成過程中我遵循“順學而導,當堂檢測”的課堂教學模式,努力建構數學模型,讓學生親身體會到加法的侷限性,從而使乘法的出現水到渠成,再在實際問題中體會乘法和加法的關係,感受乘法算式相對於加法算式的優點,在練習中明確求“幾個幾”相加的時候用乘法比較簡便。在乘法口訣的教學中發現學生口訣不熟,而導致計算速度慢,還經常出錯,那麼乘法口訣該如何記憶纔好呢?我想口訣不是背的,是用的,光死記硬背並不能使孩子爛熟於心。我想理解口訣的意義是關鍵,在遊戲中熟練是載體。純粹的背會很枯燥,孩子往往會由於興趣的降低而思維混亂、錯誤百出,課堂上的“對口令”、“接龍”等遊戲反而能幫助學生提高興趣。當然最終乘法口訣應該在實際生活中運用,乘法口訣的運用滲透於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若想更熟練的掌握,課堂是有侷限性的,我們需要家長的協作幫助孩子記憶好乘法口訣。

當然,教學中還存在着許多問題,特別是學困生轉化問題,有待在今後的教學中注重方法,在課後多花時間進行溝通和輔導。以上是我在本學期數學教學所做的幾點初步嘗試,雖然還不是很成熟,但它在教學中已經初步落到了實處。

其次,在以後的教學中,對學生自主探究的創新意識培養還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要把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探索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重任,具體落實到課堂教學的每一個環節之中,還需要認真研究和探索、備教材、備學生。通過自己的教學,使我深深體會到,教學中還存在着下列問題。例如教師在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能力面還欠缺,應多加強這方面的培養,特別是要加強學生靈活應用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的培養。學習新的教育理念和業務知識,不斷充實教學水平,這樣才能適應二十一世紀社會發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