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燒雲》教學片斷賞析及反思

語文資源與評價中第二課《火燒雲》的課後習題中有這樣一個問題:火燒雲中的“燒”字能否換一個字?爲什麼?如果在授課過程中直接把這個問題拋給學生,學生肯定有困難。因此我在教學中及時調整了教學方案,改變了問法讓學生在討論交流中得到答案,等再去做練習時,問題就會迎刃而解,再引導學生有感情地讀,體會“燒”字的準確性。

《火燒雲》教學片斷賞析及反思

師:“天空的雲從西邊一直燒到東邊,紅彤彤的,好像是天空着了火”。你們讀讀這個句子,體會體會,你覺得哪個字用得特別好?學生小組合作學習,組內討論交流。

(集體交流中,開始有的認爲是“紅”字,有的認爲是“火”字,經過爭議討論,最後大家一致認爲是“燒”字。爭論中我鼓勵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

生:“燒”字與課題對應。

生:“燒”字與句子中的好像是天空着了火相呼應。

生:“燒”字讓我們感覺顏色特別地美。

生:“燒”字讓我們看到火燒雲在變化。

師:怎樣變化的?

生:“燒”讓我們有天空的雲從西到東移動的感覺。

師:是呀,這個“燒”字用得多好呀!那麼火燒雲中的這個“燒”字能不能換成其它的字?

生:不能

師:對,換了別的字,同學們剛纔所說的意思就沒有了,所以是不能換的。

師:誰能通過朗讀讓火燒雲真的“燒”起來?

生讀

師:有點“燒”起來了,誰能讓火燒雲“燒”得再厲害些?

生讀

師:讀得真好,讓我們齊讀這句話,讓火燒雲一直從東邊燒到西邊。

教學反思

1、新課程理念倡導我們要“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教學應爲學生服務,教師講課不僅要從教師的立場出發,努力完成教學任務,更要從學生角度考慮,看是否能夠引起學生的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把學習的權利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爲課堂的主人。因此根據需要,及時調整教學方案,讓學生在自由表達、相互爭論中得到答案,使較難的問題變得簡單易懂,從而更大程度的挖掘了學生的內在潛能。

2、蘇霍姆林斯基說:“在學生的腦力勞動中,擺在第一的.並不是背書,也不是記住別人的思想,而是讓學生本人進行思考,也就是說進行生動的創造。”在本課中引導學生從“燒”字入手,引領學生走進文本,感悟“燒”字的絕妙,使學生對火燒雲有了更新的認識。學生們有了發現的眼睛,思維便也靈動起來,這樣比直接“給予”更有價值。

3、“讀出感悟、讀出滋味,讀出自我”是新課程理念中所倡導的,在感悟了“燒”字的準確性後,再創造性的讀出來,既活化了學生的思維,培養了語感,更在不經意間對學生進行了語文綜合素養的培養,提高了閱讀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