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級下冊數學《用除法解決問題》教學反思(通用16篇)

身爲一名剛到崗的教師,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寫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那麼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二年級下冊數學《用除法解決問題》教學反思(通用16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二年級下冊數學《用除法解決問題》教學反思(通用16篇)

二年級下冊數學《用除法解決問題》教學反思1

本節課存在如下問題:

1、在學生展示自己的方法時,應注重擺的過程,如在擺學具的方法時:第一題應強調有15只蠶寶寶,先擺3個盒子,因爲是分成3份,求每個盒子裏是多少;而第二道題應強調有15只蠶寶寶,先取出5個放到一個盒子裏(馬上追問:爲什麼要拿出5只蠶寶寶。生:因爲每個盒子裏放5只),求要用幾個盒子。

2、應在學生展示完自己的方法後,放下所有的學具,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敘述一下題的意思,以加深學生對題意的理解。

3、應對學生“放手”!如學生解決問題過程的處理,應放手讓學生自己試着解決,在學生彙報自己的解題過程時,若出現問題教師再加以引導,以學生爲主體,把課堂還給他們,關鍵處糾錯,更能引起他們的注意。

4、在比較兩題的異同時,應對學生的回答靈活處理。

二年級下冊數學《用除法解決問題》教學反思2

這節課主要是學會解答“把一個數平均分成幾份,求每份是多少”和“把一個數按照每幾個一份來分,看能分成幾份”的除法應用題,會寫單位名稱。通過提供豐富的、現實的、具有探索性的學習活動,感知生活與數學的緊密聯繫,激發學生對數學的興趣,逐步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和創新意識。新教材着重加了畫圖理解這一環節,加深對除法兩種含義的理解。

學生基本能掌握這兩種類型的題是用除法計算,但在表達方面還是比較弱。所以我在讓學生根據解決問題的三步曲來進行回答。讓學生根據所畫的圖進行比較,突出兩個問題的結構特徵,明確條件和問題,直觀感知數量關係。引導學生結合圖,動作用自己的語言表達思考過程,將對數量關係的分析與平均分聯繫起來,說明選擇除法的道理。通過比較異同,認識到平均分雖然不太,但都是平均分,都用除法解答,在比較中突出除法含義的本質。在課堂上我先讓學生個別說,讓表達能力較好的學生帶動,然後同桌說,但發現在說的過程中有部分學生比較懶散,沒有認真說,對於中下生來講說的環節還是挺困難的。以後可能在表達的環節要採取鼓勵的辦法,讓好生帶動差生,加深除法含義的理解。

二年級下冊數學《用除法解決問題》教學反思3

本節課因爲學生已經具備先前的知識經驗,在熟練利用乘法口訣求商,學習了表內除法(一)中的解決問題等知識,教學本節課相對簡單,學生較易理解。

首先,明確教學設計的各個環節,分爲溫故互查、探求新知、鞏固練習、拓展練習、課堂總結幾大部分。其次,教學的重難點應該放在區分兩類問題上(包含和平均分),並且能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再次,設計習題時注意層次性,有梯度進行訓練。最後,要強調孩子的學習習慣等細節問題。

在組織教學時,圍繞購物的事情,創設一個現實的生活情境,把學生的學習活動同現實生活緊密聯繫起來,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望,體驗到生活是數學的源泉,瞭解了數學的價值,增強了應用數學的意識。同時爲學生提供了自主探究、主動獲取新知識的時間和空間,充分讓學生通過看、想、說、算等實踐活動,感知新知和舊知的內在聯繫;從而調動學生的主體意識,培養髮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但是,這節課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仍然存在一些的不足,還有以下幾點沒有達到預期目標:

1、總結部分,教師在最後總結時過於寬泛,重點不夠突出,應該重點強調本課有關表內除法解決問題分爲兩種類型(包含和平均分),使學生明確本課重難點。

2、教師語言,在本節課中教師的語言還是不夠精煉,各個環節的過渡語用得不是很好。

3、小組合作學習有待提高。

二年級下冊數學《用除法解決問題》教學反思4

這節課是教學用除法解決“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實際問題的。是在學習了除法計算的基礎上進行的,學生有一定的知識基礎。本節課通過複習引入新課,鞏固舊知,爲接下來的新課做了很好的鋪墊。通過老師擺一架飛機用了5根小棒,學生擺兩架、三架、四架飛機,分別用了兩個5根,就是10根……

老師及時提出問題:你們擺的飛機架數是老師擺的幾倍?學生直觀看出擺兩架飛機用了兩個5根,用前面所學的“倍”的知識,就容易理解同學用的小棒是老師的兩倍,也就是理解爲10裏面有2個5也就是10是5的2倍,揭示倍的含義。

通過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表述數量關係,講述倍的含義,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滲透數學裏德轉化思想。通過轉化,將“求一個數裏有幾個另一個數”的道理遷移到“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從而使問題得到很好的解決。這節課還有很多的不足之處。課堂容量太大。一節課要完成兩個例題和一部分的習題的教學,課堂容量很大,尤其對於低年級的學生。還應注重設計一些拓展題,以提高孩子們的思維。

介紹解題方法時,太繞。比如“要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就是要你求一個數裏有幾個另一個數”,本意是在總結一種解決問題的方法,可是忽視了二年級學生的理解能力。其實,只要在課堂上不斷讓學生模仿老師這樣說就可以,比如:“要求15是3的幾倍,就是要你求15裏有幾個3。”這樣反覆的說,學生自然能明白,並記住。如何讓孩子們更容易理解,板書設計還可以考慮更加的清晰明瞭。

二年級下冊數學《用除法解決問題》教學反思5

本節課是第23頁例3《用除法解決問題》一課的主要教學是通過學習,使學生初步學會解答“把一個數平均分成幾份,求每份是多少”和“把一個數按照每幾個一份來分,看能分成幾份”的除法應用題,會寫單位名稱。通過提供豐富的、現實的、具有探索性的學習圖片,感知生活與數學的緊密聯繫,激發學生對數學的興趣,逐步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和創新意識。使學生掌握解答簡單的除法應用題的思考方法,即根據除法的兩種意義來解決簡單的除法問題。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會兩個問題的內在聯繫,受到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的啓蒙教育。在課堂教學中,我覺得在這幾個方面做得比較可以:

1、這節課中我充分利用教材,從教材出發卻又不侷限於教材,最大程度地發揮教材的教學作用。教學時,我引導學生一步步理解、解決問題:第一步,由觀察題目使學生髮現問題;第二步,讓學生從中找出數學信息,提出數學問題;第三步,讓學生用除法獨立解決“每個紙盒放幾隻?”“要用幾個紙盒?”這兩個問題;第四步,回顧解決問題的方法,並比較兩題之間的關係,發現相同點與不同點,進而使學生明確多留心身邊的數學信息和問題,並解決這些問題。

2、注重學生的說。在課堂中,呈現了不同的說的方式,個別說、跟着同學一起說,全班齊說,給了學生充足的時間與空間。讓學生通過說展現思維過程,表達自己的想法。在說的過程中理解“把一個數平均分成幾份,求每份是多少”和“把一個數按照每幾個一份來分,看能分成幾份”的除法應用題的數量關係,掌握解決方法。在實現教學目標的同時發展了學生的表達能力、自主能力以及對不同觀點的審視能力。

但也有許多不足之處:如在比較兩題的異同時,應對學生的回答處理不夠靈活。在讓學生找出兩道題之間的不同後,我忘記了通過小結來讓學生進一步理解除法的兩種意義,這裏難點不夠突出。還有有的學生說出了意義不同,我沒有及時進行深入提問,錯過了一個讓學生體會的時機。

總之,做爲教師,不僅要好好研究教材和教參來輔助教學,還要多和教師交流如何教學,多聽課、上課,多討論,在實踐中積累經驗,讓自己一點一點進步!

二年級下冊數學《用除法解決問題》教學反思6

教學時,我採取“自主探究的教學方法”。通過引導教學、實物操作、合作交流等教學手段,創設一定的學習情境與和諧民主的學習氛圍,讓學生經歷將一個具體問題抽象爲數學問題的教學過程時,在學生解決“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實際問題中,經歷運用除法含義確定算法的過程。採取多種教學手段使學生初步懂得應如何思考問題,如何用數學方法來處理有關的信息,合理地解決問題。一節課下來,多數學生能吸收本節課的內容,但仍存在以下幾點不足:

1、課堂上教師過多的牽制學生,沒能給學生足夠的空間去自己理解自己去說倍數間的關係。

2、本節課練習形式過於單一,學生學到後邊的時候有些枯燥,應該設計多些形式的練習,如,選擇、填空、判斷等。課前準備的練習紙在課堂上也沒能利用上,導致學生動手寫的比較少。

3、學生主動建構新知。知識不僅僅是教會的,而更應該由學生自己學會的。要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樹立“以學生主動發展爲本”的現代教學理念。本課爲學生提供了自主探究、主動獲取新知識的時間和空間,充分讓學生通過擺、看、想、說、算等實踐活動,感知新知和舊知的內在聯繫,在此基礎上理解“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數量關係。教師穿針引線,適時點撥,幫助學生完成新知的主動建構。

4、應把數學問題生活化、情境化。數學來源於生活,數學學習中解決問題的很重要一部分,就是要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

二年級下冊數學《用除法解決問題》教學反思7

這節課的教學內容是把“一個數平均分成幾份,求每份是多少”或“把一個數每幾個一份,看能分成幾份”,這節課是整冊教材的重點,也是本冊教材的難點,目的是幫助學生認識除法的意義,在理解除法意義的基礎上,解決實際問題。反思本節課的教學如下:

成功的地方:首先對教材的充分理解與把握。新課程標準對教師提出更大的挑戰,它要求教師對教材有深刻的理解,理解編者的意圖,充分挖掘教材所提供的有用性,要求教師恰如其分的把握教材,選擇教材,利用教材,最大限度的發揮教材的教學作用。所以在教學時首先讓學生髮現問題,從中找出數學信息,提出數學問題,再讓學生獨立解決每組有幾人?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效果良好。

其次:本節課在教學時,注重學習方法的優化,讓學生說,並呈現出不同的說的方式,比如:個別說、小組討論說、和同學一起說等,給了學生充足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通過說展現思維過程,表達自己的想法在說的過程中理解“把一個數平均分成幾份,求每份是多少”和“把一個數每幾個一份,看能分成幾份”的除法應用題的數量關係,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在實現教學目標的同時,發展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自主能力以及對不同觀點的審視能力。

不足的地方及對策:由於學生年齡小,對應用題的理解能力有限,有些學生遇到問題感到無從入手,這需要給學生一定的時間,慢慢消化吸收。

二年級下冊數學《用除法解決問題》教學反思8

本節課的內容選取學生熟悉的素材開展教學,這樣就保證了所有學生都具有參與學習的經驗和基礎,在教學素材的組合上,既充分考慮了知識之間的內在邏輯,聯繫呈現方式,圖文並茂,形式多樣。“例5”主要目的是讓學生能運用有餘數除法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讓學生感悟到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應用於生活。同時通過解決問題,進一步加深對餘數意義的理解,鞏固有餘數除法的計算方法,這課也是後繼學習其他解決問題的基礎。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讓學生認識“進一法”和“去尾法”,並初步能根據具體情況合理使用“進一法”和“去尾法”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課前學生通過預習已經對所學的內容有所瞭解,課堂上,重點幫助學生理解“最多坐4人”“至少”的含義,然後同學學生看、想、畫、說、算等實踐活動,幫助學生理解餘數在這時候就需要“進1”。爲了讓學生理解餘數除法的另外一種情況,設計了“買麪包”的場景。“有10元錢,買3元一個的麪包,最多能買幾個?”10÷3=3(個)……1(元)還餘下1元呢,應該再加上1個麪包嗎?剩下的1元不夠再買一個麪包,所以用“去尾法”最多隻能買3個麪包。在學生初步學習完“進一法”和“去尾法”之後,引導學生把兩種方法進行對比,讓學生透徹理解兩種方法的聯繫和區別。

通過課堂練習,讓學生在探究知識的過程中,拓展知識,鍛鍊思維。

二年級下冊數學《用除法解決問題》教學反思9

一、教材的處理

按照教材安排,用分數乘法解決數學問題是在第二單元,用分數除法解決數學問題是在第三單元。如果分開來進行教學,學生由於受定式影響,學分數乘法應用題時,都用乘法;學分數除法時又都用除法,看似掌握很好,一旦混合一部分理解能力較差的學生就會混淆,看來還沒有掌握“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和“已知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求這個數”這類題的分析方法。因此,我們就把兩類應用題放在一節課進行對比教學。

二、運用了體驗式教學模式。

啓動體驗階段。我通過提出“我們爲什麼要學習數學?”來引導學生明確學習的目的性,從而調動學生學好本課知識的積極性。

體親歷時階段。首先是自主體驗,通過學生自己的獨立思考,列式計算;初步獲得解決問題的方法;接着是小組體驗,通過小組討論,逐步形成共識;最後是班級交流,呈現學生的不同解題策略,分享他人的成果。

總結內化階段。引導學生比較兩道例題,找出兩道例題的異同,感悟到解決問題的一般方法。

應用提升階段。這個環節分成2步:

(1)基本練習,通過比較,進一步鞏固解決此類問題的一般方法。

(2)拓展練習,通過讓學生解決較難的此類問題,進一步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關注解決問題的方法指導

這節課,我不僅關心學生是否會解答問題,更關注解決問題是採用了什麼方法。首先通過讓學生獨立做、小組討論、全班交流等方法得出解決這類數學問題的一般方法:先劃出題中的關鍵句、圈出單位“1”,再寫出關係式,然後代入數據,最後列式解答。

四、不足之處

在練習時,大部分學生能用所學的方法來解決問題,但仍有個別學生用自己的方法來解決問題。對這少部分學生,教師既要肯定他們的方法是正確的,但要引導他們最好採用所學的一般方法,這樣便於學習“稍難的分數、百分數的解決問題”。

總之,數學教學注重的是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所以不管在什麼類型的應用題教學中,分析數量關係應該是教學的重中之重,我們應該潛移默化的給學生滲透一些分析問題的方法,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二年級下冊數學《用除法解決問題》教學反思10

本節課是在學生已經剛剛學習了“有餘數的除法”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會運用有餘數除法的知識解決簡單問題。通過解決問題,進一步加深對餘數意義的理解,鞏固有餘數除法的計算方法。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讓學生認識“進一法”和“去尾法”,並能根據具體情景選擇使用“進一法”或“去尾法”解決問題。

通過租船的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通過讀題,讓學生明白“最多”和“至少”的意思,分析題意,利用除法的意義列出除法算式,其次通過畫、圈小圓片的方式讓學生更直觀的理解題意和探索問題的答案,再通過列算式,列豎式的計算過程讓學生知曉每一個數字所表示的意義,充分理解租6條船的道理。最後檢驗。通過做一做第2題,用錢買麪包的問題讓學生體驗並不是所有情況都是商+1,兩種情況的對比,最後總結出“進一法”和“去尾法”,再通過具體的練習加深對知識的鞏固,讓學生透徹理解兩種方法的聯繫和區別。

總之,在這節課的教學中學生對實際情況的分析要比我想象的要好,大部分學生都能正確選擇用有餘數的除法解決問題的方法。只是部分學生總是忘記商的單位,此類問題還需要學生多強調,讓學生養成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

二年級下冊數學《用除法解決問題》教學反思11

這節課的內容是在學生學了用豎式計算有餘數的除法,懂得餘數的意義,知道餘數比除數小的道理後進行教學的。這節課主要的教學目標是使學生初步學會用有餘數的除法,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實際問題,加深對除法應用題的認識。感受數學就在生活中。在教學中我儘量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數學。如“跳繩”、“買書”等,這些素材的運用,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探究的慾望。真實的情境也體現了數學和生活的聯繫,讓學生感受到了數學就在生活中。同時我也發現了自己在本節課教學中華存在的一些問題。

1、審題不夠細緻

這節課是用“有餘數的除法”解決問題,也就是有餘數的除法的應用題教學,而應用題教學的第一步就是:審題。審題的過程就是讓學生把主題圖中的信息抽象成文字信息。再通過充分的讀和思考,弄清楚已知條件和問題。在教學時,我只讓學生觀察主題圖,然後就找數學信息和問題,並分析題意,沒有給學生充分的讀題和思考的時間,這樣那些中差生很難理解題意。以後應該注意培養學生審題的習慣,讓學生多次默讀並思考,然後再分析題意。

2、析題的方法單一

在教學例題時,我先出示了主題圖,並沒有出示問題,我是想讓學生根據圖中的數學信息提出一個除法問題。這樣如果學生能提出問題,他也就明白爲什麼用除法解答了,同時還可以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在完成做一做和練習時,我也是讓學生從數學信息入手去思考怎樣解決問題,而忽略了應用題也可以從問題入手,反過來再去找能解決這個問題的條件。

3、注重學生學習方式的改善

教學活動中,教師讓學生主動從情境中收集數學信息,自主地根據數學信息確定不同的解決策略,既有學生的獨立思考,又有學生的合作交流,相得益彰,樸實而紮實。

二年級下冊數學《用除法解決問題》教學反思12

《用小數除法解決問題》是在小數除法計算教學之後的應用問題類型課。縱觀教材,以連除問題爲切入口展開編排,意圖是讓學生在衆多紛亂的實際問題中,體驗解決問題的策略,學會收集、分析信息、處理信息並選擇合適的解決策略,感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

基於這樣的理解,我在設計本堂課時,選擇自學爲主的教學策略。

1、凸顯自學爲主、先學後教的教學理念。

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要有具體的要求引導學生進行自學,讓學生根據要求,先學能自學的內容,引發學生的思考,讓學生帶着問題進行課堂學習,以提高學習效率。

2、以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策略的學習爲線索,鼓勵學生形成一些基本的策略。

解決問題活動的價值不只是獲得具體問題的解,更重要的是學生在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過程中獲得的發展。其中重要的一點在於使學生學習一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基本策略,體驗策略的多樣化,並在此基礎上形成自己的解決問題的策略。

課堂上也反映出了一些問題,因爲條件較多,分析起來的中間問題較多,且例題、做一做及課後練習的數量關係各不相同,只有學生在正確分析數量關係後才能列式解答,所以教師還要尤其關注學困生,加強個別輔導。

二年級下冊數學《用除法解決問題》教學反思13

“用有餘數的除法解決問題”例4是筆算除法最後一道例題。學生已經學習了除法豎式,餘數和除數的關係。學生在已有的用餘數的除法基礎上,用有餘數的除法解決生活中的問題。爲了體現有餘數的除法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我對例題進行了改編。用孩子身邊的大課堂中的一些需要解決的問題呈現本課的。課堂教學之後,我有以下幾點感受和體會:

1、在尊重教材的基礎上,根據學生實際,對學習內容進行合理整合。本節課在充分把握教材每一個活動編寫意圖的基礎上,對某些活動的教學順序進行了適度調整,如將難度較大的.“激流勇進”調整到難度稍小的“叢林探險”活動之前。其次,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興趣,對教材的例題和習題進行加工處理,以學校大課堂活動爲主線。創設了“分隊登山—午餐買食品—峽谷漂流—採樹葉拼圖案”等一系列活動,讓學生經歷“構建基本的數學模型——結合實際靈活處理——解決問題的策略多樣化”的過程,使教學環節環環相扣,層層遞進。

2、體現了新課程中數學教學解決問題的特點,將解決數學問題與解決實際生活中的數學問題融合一起。本節課中緊密聯繫學生生活實際創設學生熟悉的生活場景或者情境,如“分隊登山、午餐購物、坐船、製作標本”等,讓學生聯繫生活學數學——建立模型,迴歸生活用數學——實際應用。

3、充分發揮問題情境的功能,最大限度的實現教學活動的效能。教師創設了形式多樣的問題情境,每一個情境中不僅蘊含着豐富的數學信息,還對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進行了潛移默化的影響。如玩“峽谷漂流”、“拼樹葉圖案”等活動中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基礎選擇不同的解決策略,體會“進一”、“去尾”在生活中的應用,培養學生解決問題思維的靈活性,讓學生在解決問題過程中體會到,生活中的問題要結合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4、注重學生學習方式的改善。教學活動中,教師讓學生主動從情境中收集數學信息,自主地根據數學信息確定解決策略,既有學生的獨立思考,又有學生的合作交流,樸實而紮實。

二年級下冊數學《用除法解決問題》教學反思14

本課教學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信息,注重了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密切了數學與生活之間的聯繫,營造了愉悅的學習環境,學生學習熱情高,充分體現了課堂教學的生活化、活動化和情感化。本課教學思路比較清晰、流暢。在教學中有以下幾點做得比較好:

1、在教學中注重轉變教師角色,把激發和保持學生學習積極性與提高學習能力放在教學首位,以學生髮展爲中心,引導學生髮現、探究、解決問題。教師成爲學生髮展的促進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同時在教學中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採用動手操作,主動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動口動腦的能力和合作精神。

2、在教學中教師“講”的少,學生“說”的和“做”的較多。我們知道真正的數學學習不僅是對於外部所授予的知識簡單接受,而是主體的主動建構。在教學中要求學生獨立思考,鼓勵學生聯繫生活實際創造性地解決問題,讓學生把思考過程、結果說出來,這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拓寬學生的思維空間。

二年級下冊數學《用除法解決問題》教學反思15

乘除法兩步計算解決問題是二年級下學期的重點也是一個難點,所以學生學習起來比較困難,在本冊的第二單元和第四單元都涉及到了這方面的內容,我認爲解決這一類型的應用題,首先要讓學生通過認真讀題後明白裏面告了一些什麼條件,緊接着學生根據已有的信息和問題理清所告條件之間的關係,這一步做好學生解決起來就容易多了,然後學生確定第一步先計算什麼,這時必須讓學生說清楚第一步求的是什麼,只有這樣在寫單位的時候就不會出錯了,最後第二步就解決了人家的問題了。這些對於我大人來說看起來很容易,可是對於一個二年級的學生就不是那麼簡單了,下面就是我在教了這部分內容後出現的一些問題:

一、學生存在一個最大的問題就是不能認真的審題,所以往往導致解題錯誤,針對這一情況我就利用課堂的時間,放慢講解的速度,每道題都要求學生讀兩次,再找到相關的問題,根據問題想想需要那些信息,看看人家告了些什麼條件,還缺什麼條件,缺來的那個條件就是自己要求的第一步,這樣一段時間下來學生有所改觀,對於一些極個別的學生做到稍稍一懲罰就做得很好,所以對於二年級的學生教師要把握好尺寸,才能更好的駕馭學生。

二、其次學生存在的問題就是第一步算出來不明白寫什麼單位,比如王老師買7元一枝的鋼筆花了63元,那麼買5枝要花多少錢?學生知道第一步是63÷7=9(枝),而一部分學生卻只看問題裏的單位所以經常寫成了“元”,針對這一問題我要求學生說出自己第一步所求的問題,這樣學生就明白什麼單位了,就如上例學生只要說出第一步是求:每支鋼筆需要多少錢?就知道應該寫“元”了。

三、最後就是大部分只能列分步算式,在列綜合算式的時候就不是那麼得心應手了,尤其是有了()的就往往丟了(),比如媽媽用100元買一件46元的上衣,和一條29元的褲子,應找回多少?學生分步是45+29=74元,100—74=26元,在寫綜合算式時就寫成了100—45+29=26元,這是他忘了應該先算加法要加()了,不過這對於二年級的學生不必做硬性要求,所以我只是隨時提醒學生應注意,或者就用分步。

總之這部分的內容很廣泛,但只要讓學生掌握了其中的道理,舉一反三就容易多了,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比什麼都重要。

二年級下冊數學《用除法解決問題》教學反思16

用乘法和除法兩步計算解決問題,這部分知識學生第一次接觸,對於學生來說,是比較難的,存在一定的難度.要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必須先解決一箇中間問題,而對於要先解決的這個中間問題,很多學生根本不清楚自己要先知道什麼?在備課過程中我把分析、解決問題定爲此節課的難點。在上這節課內容的時候,先給學生一個鋪墊,提醒他們"你會解決這個問題嗎?你覺得你還要知道什麼數據信息?"這樣一來,學生就會去想我還想知道什麼條件才能解決問題,幫助學生掌握解決這樣的問題的步驟。

在教學探究新知(例4的教學)的部分,我讓學生思考:怎樣幫助朋友解決"買5輛小汽車需要多少錢?"這個問題,你覺得還要知道什麼條件才能算出來呢?從而幫助學生去思考要解決這個問題我還得知道什麼,使學生理清解決這個問題的步驟.在主題圖呈現的順序上,我考慮了很多種呈現方式,先出示整副圖;還是先出示問題,再出示條件。最終我決定先出示問題,先讓學生思考現在能不能解決這個問題,拋出問題,引發學生思維衝突。然後我再補充出示條件。問學生現在你們能幫他解決了嗎?這個問題你是怎麼想的?之後讓學生思考和以前的題目有什麼區別(需要兩步來計算),爲什麼?因爲其中一個信息沒有直接告訴我們,需要我們自己列算式去計算.但在讓學生嘗試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沒有提出要整體觀看整幅圖所給出的條件的要求,從而使得學生在經歷聯繫整幅圖、理解題意的過程中沒有注重審題。

在教學做一做及練習的時候讓學生說了說,要解決題目提出的這個問題需要先解決哪個問題,然後再動筆計算,建構學生解決這樣的問題的方法。由於做一做的類型和例題的類型有些不大一樣,導致學生在剛學了新知轉到做一做的變題練習時,有些措手不及,如果我能夠在上了例題之後,先將書後的第一題(和例題題型一致)給孩子練習,效果應該會更好!尤其對一些後進生,纔不至於產生混亂。在整個練習中,由於我在備這節課時把重點擺在讓學生會分析題目上,忽視了對學生審題能力的培養,整堂課都沒有讓學生自己審題,都一直扶着學生做。這點導致了學生在自己做練習時也忽視審題,找不到題目中的已給出的條件。所以他們自己做題時就無從下手。可見認真審題是解決問題的關鍵。應該要給孩子安靜的思考時間和分析問題的時間。在指導學生練習時,應該注重培養學生整體看圖、讀圖的審題習慣,獨立思考、自主分析數量關係的習慣。

這節課講下來,我認爲值得我在以後的教學中多加思考以及需要改進的的問題:

1、教學中應該如何把握扶、放的度。對於學生,我總是不放心讓他們自己獨立解決問題,習慣把題目中的難點告訴他們,引起他們的注意,避免出錯。但這樣一來,學生就失去了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過程。從知識能力角度,學生沒有真正的鍛鍊自己的解題能力。從學生內在需求的角度,低年級學生由於年齡特點,他們需要在學習中通過被肯定來建立學習數學的信心,感受數學的快樂,從而喜歡學數學,成爲學習的主人。而這堂課沒有使他們建立起自己獨立解出題目的信心,學生沒有體驗到學習數學的快樂。

2、課堂中應該充分暴露學生的思維過程,注重呈現學生的錯例分析,讓學生說一說爲什麼會這樣做,理由是什麼?讓學生通過思考、討論、交流等形式,找出錯誤原因,以及各種解決問題的方法。爲學生提供選擇的空間,引發主體探究意識,培養學生髮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

在我這幾個月的教學生活中深深地體驗到作一名好教師太不容易了,我需要學習和改進的地方還有很多,但我有信心、不畏懼,每天、每節課都要超越自己,追求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