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課教學的“空白”藝術

“空白”,即於教學過程中設定一定的時間,讓學生自己組織學習,或預習複習,或歸納演繹。“空白”作爲教學中的藝術,在強調素質教育的今天,尤其值得我們研究和探討。

思想政治課教學的“空白”藝術

一、“空白”的意義

(一)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空白”藝術的主旨在於留給學生相當的時間,由學生自己對學習內容進行解析、消化,使學生由被動接受變爲主動思考。這將激發每個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熱情,使之真正成爲課堂的主人。

(二)逐步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素質

“空白”藝術要求教師放棄“滿堂灌”“填鴨式”的傳統教學方法,徹底克服教者“包辦代替”、學者“生吞活剝”的現象。教師將由演員變成導演,學生則由臺下的觀衆變成領銜主演。在“空白”中,學生在教師的指點下,按照自己的思路來解析概念、歸納原理,根據自己的特長來確定掌握內容的具體方式,從而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應用能力和自學能力,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自覺性。

(三)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

“空白”藝術的特點是:教師指導,學生操作。在“空白”中,學生既要動腦又要動手,或“悟”,或“做”,或“記”,靈活多樣的學習方法必將誘發學生的學習靈感,不同思維特點的學生皆可找到用武之處,從而增強教學過程的趣味和學生學習的信心。

(四)大幅度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運用“空白”藝術,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都能得到比較充分的發揮。一方面,教師必須於課前對課堂教學作精心的研究和策劃,科學地組織教學內容和教學過程,每道題、每句話都應充分準備。另一方面,學生必須積極參與,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在“空白”中,教與學得到有機統一,學生對學習內容的認知和掌握程度必然會有較大的提高,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空白”的操作

(一)在“空白”中“悟”

“悟”是領會,是理解,是溫故知新,是由感知到思辨的昇華。思想政治課的內容理論性強,一些概念、原理十分抽象,單憑教師分析講解顯然不夠,至於希望通過“講得多、講得細、講得深”達到學生的透徹把握更是緣木求魚。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這個“思”,就是“悟”。

在新授概念時,教師應在點化之後讓學生自己去“悟”。譬如物質概念中的“客觀實在”,教師應該告訴學生,所謂“客觀實在”,就是“不依人的意識爲轉移”,所謂“不依人的意識爲轉移”,就是“無論你看得見看不見,摸得着摸不着,相信不相信,承認不承認,它都實實在在地存在着”,然後就留足學生思考的時間。

任何眉飛色舞、精闢絕倫的講解、例舉,都取代不了學生自己對馬克思主義哲學這一最基本概念的感悟。

概念如此,原理也不例外。教師要指導學生由論據“悟”論點,由論點“悟”論據;由理論“悟”實踐,由實踐“悟”理論;由世界觀“悟”方法論,由方法論“悟”世界觀。只有這樣,才能弄清原理的來龍去脈,把握它的.深刻內涵。“悟”是抽象思維的過程,要求開動腦筋,展開思考,由此及彼,由表及裏。在這裏沒有任何捷徑可走,教師的越俎代庖只會使學生徘徊於思維的迷宮而達不到真理的頂峯。

(二)在“空白”中“做”

“悟”的結果是懂,但懂的僅僅是理論。理論還要與實踐相結合,這就要求學生去實踐,去“做”。常言道,聽一百次不如做一次,“做”能出真知。理論聯繫實際是思想政治課最基本的學習方法,“做”也就理應成爲學生學習的主要手段。

講授新知識前,教師應該指導學生預習,讓學生初步瞭解新內容,特別是要讓學生髮現自己理解的“難點”。這樣,學生帶着問題聽課,有備而來,目的和重點自然明確。

課堂內容的總結和原理的歸納,也應讓學生自己進行。教師的責任只在引導學生得出全面而準確的結論,不應把現成的結論強加給學生讓他去死記硬背。

練習是檢查理解廣度和深度的工具,是比較重要的“做”。只“悟”不“練”,對知識的掌握難以全面、深化和鞏固。教師應該精心設計一定量的選擇題、思考題,讓學生於練習中發現知識點的誤區,通過比較、辨別,加深對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理解。

有時還需要把課堂上的“空白”延伸到課後,要求學生走出校門,到農村、到工廠去調查研究,把理論用於實踐,在實踐中檢驗理論。“做”是學習的根本,是學習的捷徑,只有“做”得出色纔算是真正領會,才能把書本內容變爲自己的知識。

(三)在“空白”中“記”

“悟”了、“做”了好“記”,“記”了更好“悟”,也更好“做”。“記”是對舊知的回憶和對新知的記憶,既是鞏固又是提高。理解了並不一定能夠記住,記住了才能進一步加深理解。與學生交談常常會有這樣的對話:這個原理你懂了嗎?懂了。這個原理的內容是什麼?記不得了。既然記不得,又怎能說是懂了呢!誠然,死記硬背是學習思想政治課的大忌,但切不可因噎廢食。

重複是記憶的重要形式,然而教師的重複絕對不是學生的記憶。每新授完一個基本概念或基本原理,應要求學生即時強化記憶。給定較短的時間,明確具體的內容,當場抽查。有理解作基礎,加上時間的限制、氣氛的壓力,往往能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充分發揮其記憶能力。

複習舊課時,教師更應堅持“提問——記憶——回答”的原則,或回憶概念,或歸納原理,或比較關係,都要讓學生先作準備、先“記”。在這個過程中,“記”是目的,其他是手段。

課堂教學要儘可能地利用“空白”讓學生記憶那些該記的內容,不要把“記”留到課後,這不僅僅是爲了減輕學生的負擔,更重要的是遵循教學規律,趁熱打鐵。

三、“空白”的原則

(一)求實原則

具體概念或具體原理的新授與複習,留不留“空白”,留下的“空白”是“悟”,是“做”,還是“記”,沒有固定的模式,應從實際出發,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反對生搬硬套的形式主義。譬如,哲學要多“悟”,政治學要多“記”,而這兩門課都要多“做”。至於經濟學,最好走向社會、走向市場,多瞭解些實際知識,這樣更能加深學生對經濟現象、經濟規律的理解和把握。

(二)適度原則

提倡“空白”,講究“空白”藝術,是爲了更好地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提高課堂效率,適應素質教育的需要。“空白”藝術依賴於教師的指導,沒有導演的高屋建瓴,就不可能有演員的精彩表演。如果一味“空白”,面對新知舊知,教師什麼都不講,什麼都不說,甚至將整節課都交給學生“自由”支配,則是放任自流,違背教與學的基本規律。那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空白”,更談不上什麼“空白藝術”。教師絕不可放棄自己的主導地位,該講則講,該空則空,講空結合,這纔是“空白”藝術的要義。

(三)科學性原則

“空白”作爲教學過程的藝術,是一種方法,是一種手段,肯定不是教學科學的全部內容。教師在教學中應勇於探索、勇於革新;一方面要不斷豐富“空白”的內容,提高“空白”的水平;另一方面還要拓寬自己的視野,探求更新更好更適應現代化素質教育的教學方式,形成互補,互相促進。這樣,“空白”藝術才能在思想政治課的教學中真正煥發出無限的魅力。

“空白”是思想政治課行之有效的教學藝術,是教師主導作用和學生主體作用的有機統一。它是教學過程的深化,而不是教學過程的中斷,“此時無聲勝有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