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強》教學反思

作爲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我們要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學習到很多講課技巧,教學反思要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壓強》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壓強》教學反思

《壓強》教學反思1

這是一堂《壓強》的複習課。《壓強》這一章共有壓力壓強、液體壓強和流體壓強三部分組成。對於初三第一輪複習的具體情況,這節複習課我設計的基本思路是:突出重點知識兼顧全面複習,始終以壓強的概念貫穿整節課,以之爲主線,把各部分知識緊緊聯繫在一起,並結合生產生活中的實例開展課堂討論,強化基本能力的訓練,重視課堂反饋,用以來達到提高複習教學的效果。

在這節複習課中,學生充分體會了物理與信息技術課程整合的實效性,能讓學生的知識面更加寬廣,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爲基礎的學科,在網絡教學中考慮到知識應用和鏈接的問題,卻忽視了實驗教學,忽視了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在今後的教學中應注意互相結合,使學生課堂更加有效而豐富多彩。

在誠惶誠恐中,我嚴格按照教材所設計的思路和步驟進行教學設計與實施(注:我們使用的是人教版教材),絲毫不敢有所改變。首先,我按教材所設圖片創設物理情境,使學生體會到壓力在不同條件下作用效果是不同的,順勢引入“壓強”的這一概念的物理意義,然後和學生們一起對“影響壓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進行實驗探究,進而導出“壓強”的定義和公式,然後對公式中的相關物理量的單位和適用範圍進行強化講解,接着又對公式進行了變形拓展,最後講解例題和聯繫生活實際。這一節課雖然有一些落堂,但總體上自我感覺還是很不錯的。然而在隨後的一節習題課檢測中卻發現教學效果並不理想,沒有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在一絲沮喪中,我認真反思,查找問題的癥結。反思課堂之上,雖然我對“壓強”概念的物理意義和定義講授下了很大功夫,花了大量時間,課堂上學生探究活動。

《壓強》教學反思2

壓強是生活中廣泛應用的一個概念,它不僅貫穿本章的學習,還是後面學習液體壓強、大氣壓強、浮力的基礎。所以壓強的概念在初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因此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是壓強的概念。在教學過程中貫徹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理念;採取分析現象,找出原因,提出猜想,進行實驗驗證猜想的研究方法,從而理解壓強的概念和掌握控制變量法。

一、教學設計的成功之處:

我是直接通過生活中的一些常見的例子來描述壓力,利用壓力的示意圖,讓學生自己體會壓力,並對壓力的概念下定義,接着讓學生畫出已知的重力的示意圖,通過對示意圖的觀察,說出重力和壓力的區別,主要是讓學生明白,壓力不等同於重力。

在分析講解壓強的概念、公式時,做到由淺入深,一步步的深入,讓學生很自然地接受並理解壓強的概念。在講解例題時,通過讓學生計算大象和芭蕾舞演員對地面的壓強,讓學生深入理解壓力是指力的大小,而壓強是指壓力的作用效果的物理量。增加學生的生活常識,激發他們學習物理學的興趣,落實物理――社會。在增大壓強和減小壓強的方法的講解中,從公式P=F/S、生活現象出發,並結合實例分析、運用來鞏固。在總結時注意啓發學生在生活中要用學過的物理學知識進行解決問題,進一步落實“生活――物理――社會”

二、存在問題:

對學生了解不夠好,沒有很好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學生回答問題不夠勇躍,進度比較緩慢。學生看書回答問題,不能很好地跟隨教師的教學步伐,致使學生利用書本上的將要講的知識進行回答,常常使教師陷入窘境。

三、今後改進措施:

要認真備好學生,改進時間安排,爭取在25分鐘內結束課程,留下充足的時間進行訓練。備課時要靈活,以便能應對時刻出現的突發事件,發揮想象,積極思維來解決問題。

課堂上要學會關注學生的需要,充分發揮學生主動學習的精神,全面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教師要發揮主導作用,引導幫助學生,把學習的過程真正轉變爲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並在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中加強學法指導。

《壓強》教學反思3

這堂課如期完成既定教學目標,學生總體反應非常好。我認爲是非常好的一堂有效教學示範課!我個人認爲這堂課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引入有效:“瓶吞蛋”實驗抓住學生的好奇心,引入大氣壓幫忙把雞蛋壓入瓶內。

二、教學設計有效:教學理念新穎、教學設計合理。新課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學生髮展爲本,讓學生參與是新課程實施的核心。如何實施,應尊重學生,還學生學習的自由,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優化教學環境,加強交流與合作;給每位學生以期望和激勵,讓學生有成功感。依據新課程理念的要求:從大氣壓強的存在到大氣壓強的測量再到大氣壓強的應用。特別重視物理概念和物理規律的形成過程。

三、提問有效:不再是簡單的設問,學生不是簡單的用“是”或“不是”來回答。例如:大氣壓怎麼把雞蛋壓入瓶內?讓學生體會瓶內氣壓小於瓶外氣壓大氣壓強起作用。這樣提問有較強的啓發性與針對性,教給學生的不是簡單的知識,而是思維的方法。

四、教學活動實在有效:課堂氣氛活躍,互動有效,讓學生真正動起來。例如:學生上講臺親自拉馬德堡半球、學生做覆杯實驗親自體驗大氣壓強的存在。

學生上來喝飲料,一位同學能喝到、另一位不能。讓學生在快樂的氛圍中理解平時吸飲料如何利用大氣壓強的。

“實驗也有失敗,請耐心等待”充分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地位。

五、學生學得有效:教師充滿激情的講解感染着學生、鼓舞着學生,獲得很好的教學效果。教師語言清晰、生動有吸引力,充分彰顯教師的人格魅力。課堂問題得到合理、機智地解決,充分反映教師的基本素養,使學生“善學、樂學、會學”

大氣壓的測量是本節的難點,如何設計實驗?我用逐漸增高的管子,把無形的大氣壓的測量轉換成液體壓強的測量,學生輕鬆理解、掌握該難點。

六、多媒體使用合理有效:一個是托裏拆利實驗用水銀,不方便在課堂上演示;另一個是大氣壓可托起多高水柱也是在教室中無法完成的,利用多媒體可以達到與實驗同樣的效果。

不足之處:課堂上兩個女生拉吸盤偶然拉開了,應及時讓他們解釋問什麼拉開了,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兩位同學在做馬德堡半球實驗時不慎將細玻璃管踢碎,給後面的講解帶來不便,我靈機一動用試管代替矮一些的玻璃管,達到了同樣的教學效果。

總之,我認爲:這是一堂非常難得的有效教學示範課,充分展示了授課教師紮實的教學基本功和良好的教學素養。

《壓強》教學反思4

這是一堂集新課講解和實驗探究教學的課。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從“教學目標”出發,充分利用多種教學方法,因材施教,循序漸進,多點開花,充分體現了新課程標準下的教學理念。

課堂剛開始時,情景設置的導入激起學生的好奇和興趣,而問題的提出讓學生明確課堂研究的內容,積極參與到課堂活動中。其後的課堂教學無論是問題的提出、器材的選擇、方案的設計、結論的得出都是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我只是在適當的時候加以引導。重視學生知識形成過程,讓學生在獲取知識過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悅。

物理是實驗學科,很多物理現象都要通過實驗去呈現、去驗證。本節課,物理實驗貫穿教學全過程,從液體中是否存在壓強到液體內部壓強的方向及壓強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都給每位學生提供探討用的實驗。

教學中我利用每次探究的機會,引導學生提出問題---猜想---實驗探究---得出結論。步驟分明,並結合實驗,讓學生對轉化直觀法、轉化放大法、控制變量法有所體會。堅持下去,必能提高學生探究問題的方法、動手操作能力、研究解決問題的能力等多種能力。

不足:

1、在有些環節中我的語言不夠簡練,浪費了時間,導致課堂教學時間超過規定要求。

2、沒有板書,過於依賴多媒體教學

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會進一步研究教材,充分了解學生的學情,從學生的興趣和已有的更貼近的感知水平出發,設計更合理的教學環節,使學生在“做中學,學中做”的輕鬆氣氛中學習,全面提高課堂效率。

《壓強》教學反思5

一、教學內容的反思

教師的授課必先確定教學內容是什麼,重點、難點如何把握,時間和內容如何合理的分配。但在一堂課或一個單元的教學過程中,往往會出現深度與淺度相差懸殊,師生互動交流並非融洽,教法與學法相脫節的現象發生。通過對一堂課或一個單元的教學反思,就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失誤,可對下一知識點的教學產生催化的作用在講授九年級物理液體的壓強一節的內容時,把教材的編排順序通過由淺入深的原則,根據以往授課時學生認知規律的特點給予調整,使學生學習輕鬆易懂,可以使教學創新有了智慧的沃土。

二、教學方式的反思

教學方式的反思是反思的重中之重。它應包含課堂環境條件,(或是課堂氛圍)是否讓參與教學活動的人產生積極向上的情緒是否提高、增強人的活動能力,教師激情是否高漲,學生學習熱情是否高亢,怎麼樣才能創造既有舒適感又有生活情調的高雅活動場所,同時,內容怎樣處理,順序如何調查,語言怎樣運用,教學手段如何利用,課堂結構如何佈局,學生興趣怎樣激發,師生互動交流平臺怎樣構建等。在本節課中,體現了新課改教學的三維目標: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讓學生經歷了觀察----猜想----探究-----應用的物理科學探究過程,在探究過程中我比較恰當的把握學生的經歷水平、反應水平、領悟水平。在教學中基本做到了三講三不講,注重了規律、思路、技巧和方法的教學。特別是在科學探究方法上,注重了利用已有知識進行理論推導,又用實驗驗證結論的可靠性。結果是異曲同工,從而使得學生綜合運用知識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大大提高。

本節課的教學總體是成功的,但仍有不足之處:

1、在理論推導過程中應給學生再多一點時間,充分讓學生進行展示。

2、在知識的應用,特別是拓展應用-----液體壓強的傳遞這個環節,鼓勵學生聯繫生活實際多舉例,或老師提供給學生更多的素材。

3、在有些環節中我的語言不夠簡練。

《壓強》教學反思6

學生日常生活中所接觸的物理世界是豐富多彩的,他們目之所見、耳之所聞的大量物理現象都可以成爲學習中感性知識的來源。教師要善於尋找生活中的物理因素,讓學生把生活體驗同物理知識結合起來,並且上升爲理性認識。

這課堂課,總的來說,這節課成功的地方多,失敗的地方少,現反思如下:

1、大氣壓知識比較抽象,因此教學中要注意聯繫實際,加強實驗,通過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和隨手可得的小實驗使學生獲得更多的感性認識,激發興趣,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和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本節課我特別注意實的設計。如“覆杯實驗”、“瓶吞氣球”“兩個皮碗口對口擠壓”等實驗的設計,比較巧妙地利用了大氣壓使實驗比較成功,趣味性較強,看到學生們一個個臉上可愛的笑容,我也很開心。

2、重視獲得知識的結果,更要突出知識形成的過程。在教學中,注意弄清物理知識的來龍去脈,而不是隻要學生僅僅記住某些結論,進而發掘學生學習物理的潛能,把握物理知識內在的規律,培養學生對物理規律和概念的領悟能力,是提高教學效益的有效途徑。比如:托裏拆利實驗──測大氣壓的大小,爲何選擇1米長左右的玻璃管?爲何選用汞,而不用水或其他液體?等等,通過一系列引導和討論,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重溫”科學家經歷的實踐過程,最後達到“水到渠成”的熱愛科學,熱愛大自然的目的。可以說:過程比結果更重要,

3、實驗較多,課堂氣氛良好。由於本堂課的實驗較多,學生的參與面較廣,能夠積極投入到一系列問題的討論。

4、除了做一些演示實驗之外,我還應引導學生到生活中去找原型,說出證明大氣壓存在的有關生活事例。學生們經過回憶可以列舉出大量事例,其中僅與“吸盤”有關的常見事例就有:

(1)把帶有掛鉤的塑料吸盤按在玻璃上,能掛很重的衣服而不掉下來;

(2)帶有塑料吸盤的玻璃茶几,能把桌架和桌面緊緊吸附在一起,甚至只擡桌面就能把桌架帶起來;

(3)有一種尾端帶吸盤的羽毛球,球被投過來時,只要用一個光滑的塑料板迎着它,球就能牢牢地吸在板上;

(4)疏通下水道用的橡皮吸盤,擠壓出空氣後,需要用很大力氣才能向上提起;

(5)兩塊玻璃之間放一點水,就很難把它們分開。

這些事例能夠配合課堂上的演示實驗,讓學生通過切身實際感受到大氣壓的存在,學生學習起來感到親切,對知識掌握得更牢固。

有待完善之處:

1、課堂中實驗較多,學生由於好奇、好動,比較興奮,導致整課堂的紀律不是最好。

2、由於容量較大,所以時間顯得有些緊張,感覺本節課的結束有些倉促。

《壓強》教學反思7

首先通過圖片展示水壩上窄下寬,潛入海中不同深度時需要穿不同的潛水服,引出液體壓強的概念,並使學生從感性上認識到液體深度不同時壓強可能不同,有助於學生體會學習液體壓強的實際意義,調動學習的積極性。

通過141頁的迷你實驗室小實驗,讓學生明確感受到容器側壁也受到壓強作用,並分析裝有液體的容器底部,同樣受到水的壓力作用,因此水對容器底部也有壓強。

在探究液體壓強的過程中,先進行理論推導,再實驗驗證的思路和方法,突出了科學探究中的分析論證對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對於液體壓強的應用及傳遞,結合現實生活中的實例總結出連通器的特點,以及帕斯卡原理的應用。

本節課雖然知識點不多,但需要理解應用的多,且原理複雜,對於簡單地應用學生基本能理解,但對於較複雜的設備,比如課本上的液壓千斤頂圖,理解起來有些困難。液體壓強推導時有些同學不理解,在作業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壓強和壓力概念混淆,密度的字符書寫不標準,液體壓強計算公式應用起來不熟練,這些問題在習題課時都需要加以強調,尤其注意對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

《壓強》教學反思8

《壓強》是蘇科版八年級下冊第九章的重點內容,它是後面學習液體壓強、大氣壓強、浮力的基,。因此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是壓強的概念。在教學過程中貫徹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理念;採取分析現象,找出原因,提出猜想,進行實驗驗證猜想的研究方法,從而理解壓強的概念和掌握控制變量法。

一、教學設計的成功之處:

我是直接通過生活中的一些常見的例子來描述壓力,利用壓力的示意圖,讓學生自己體會壓力,並對壓力的概念下定義,接着讓學生畫出已知的重力的示意圖,通過對示意圖的觀察,說出重力和壓力的區別,主要是讓學生明白,壓力不等同於重力。

在引入壓強的概念時,我先讓學生複習了壓力的作用效果,即使物體發生形變,進而通過生活常見現象和小實驗,例如,風箏線切香蕉,菜刀切菜,壓路機軋路等,初步感受壓力作用效果與哪些因素有關。然後通過實驗探究驗證猜想,正陽及讓學生體會的知識的演變過程,和知識間的聯繫,有培養了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實驗中,分組實驗,可以形成互相比對,公平競爭的課堂氛圍,極大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另外,探究過程中,給學生提供較多器材方便他們發散思維,學生找到了很多種驗證猜想的方法。介紹公式時,做到由淺入深,一步步的深入,讓學生很自然地接受並理解壓強的概念。在講解例題時,通過讓學生計算大象和芭蕾舞演員對地面的壓強,讓學生深入理解壓力是指力的大小,而壓強是指壓力的作用效果的物理量。增加學生的生活常識,激發他們學習物理學的興趣,落實物理——社會。在增大壓強和減小壓強的方法的講解中,從公式P=F/S、生活現象出發,並結合實例分析、運用來鞏固。在總結時注意啓發學生在生活中要用學過的物理學知識進行解決問題,進一步落實“生活——物理——社會”

二、存在問題:

由於壓強概念較抽象,學生難於理解,對學生引導不夠,是學生探究方向性不明確,學生回答問題不夠勇躍。學生看書回答問題,不能夠拓寬思路,致使學生利用書本上的將要講的知識進行回答,常常使教師陷入窘境。

三、今後改進措施:

要認真備好學生,改進時間安排,爭取在25分鐘內結束課程,留下充足的時間進行訓練。備課時要靈活,以便能應對時刻出現的突發事件,發揮想象,積極思維來解決問題。

課堂上要學會關注學生的需要,充分發揮學生主動學習的精神,全面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教師要發揮主導作用,引導幫助學生,把學習的過程真正轉變爲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並在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中加強學法指導

《壓強》教學反思9

課堂剛開始時,情景設置的導入激起學生的好奇和興趣,而問題的提出讓學生明確課堂研究的內容,積極參與到課堂活動中。物理是實驗學科,很多物理現象都要通過實驗去呈現、去驗證。本課,物理實驗貫穿教學全過程,從液體中是否存在壓強到液體內部壓強方向及壓強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給每位學生提供演示實驗。

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會進一步研究教材,從學生的興趣和已有的更貼近的感知水平出發,設計更合理的教學環節,在教授過程中進一步完善“自主高效,多維互動”的開放式創新性課堂教學體系;刪去無效課堂環節,進一步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突出因材施教;使師生的合作學習活動更默契。加強自身素質的提高,爲學生創設更感興趣的情景,使學生從身邊的生活實例中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再利用所學知識從物理走向社會。同時還要加強學生思維的發散,使之學習、掌握、應用多種科學探究方法,做到“授之一漁勝過授之一魚”;在學生的探究實驗中要加強對學生的實驗導,使學生在“做中學,學中做”的輕鬆氣氛中學習;注意學生的差異,做到因材施教,全面提高課堂效益。

《壓強》教學反思10

《壓強》是滬科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8年級物理第八章第一節,是學生學習了前兩章有關力學基礎知識的延續,又是學習後面浮力有關內容的基礎。本節內容的重點是壓力概念,壓力作用效果影響因素,增大和減小壓強。難點是壓力概念,探究壓力作用效果的影響因素,壓力、壓強是生活和生產中應用廣泛的概念,同時在解釋一些自然現象中也經常用到。但是由於本塊知識需要綜合運用力、二力平衡等知識,思考有關問題,解決有關現象時需要一定的分析表達能力,學生學習起來有一定難度。因此我在教學中加強了科學探究活動,在活動中,一方面使學生積極參與、主動體驗、交流合作,培養他們的科學態度、情感和價值觀,另一方面在活動中啓發學生的思維,培養他們主動提出問題、思考問題,設計實驗、觀察現象、收集證據,合理進行解釋的科學探究能力。

對於新課引入,我採用了讓一個大力士男生和一個小巧女生比賽訂釘子,結果小女生出乎意料的贏了,這給大大調動了同學們的求知慾。

對於壓力概念的提出,我以小孩坐在木板上,木板發生形變,圖釘按進牆壁,牆壁發生形變的圖片爲例,讓學生從共同點歸納壓力的概念。再通過學生生活中有關壓力現象的舉例來認識壓力。壓力的大小是一塊較爲複雜的內容,物體水平放置、豎直放置和斜面放置,壓力大小和重力大小的關係均有差異。考慮到作爲第一課時的新授課,教學中運用多媒體課件直觀、形象進行講解,以免增加學習難度。

理解壓力是爲了進一步理解壓強的概念,而壓強的概念對於學生來說比較陌生。所以通過科學探究,從產生的現象出發,提出問題。首先我讓學生通過親身體驗,談談感受。考慮到影響壓力的作用效果有兩個因素,而課本中的活動僅從一個因素體驗,對學生科學探究的順利開展有一定困難。爲此,我又設計了用手指輕壓和重壓鉛筆尖,比較手指凹陷程度的體驗,從而幫助學生直觀感受這兩個因素的影響。然後,我向學生提出了探究的問題:壓力作用效果的影響因素?學生建立猜想,各小組利用教師提供的實驗器材設計實驗方案。活動前,我特別強調科學探究中的重要方法——控制變量法,以減少設計難度。接着派兩個小組成員上臺實驗演示講解,師生歸納總結,得出科學結論。這樣便順利提出了壓力作用效果用一個物理量——壓強來表示。把壓強的運用提到壓強的計算前來上,降低了知識的難度,跟生活聯繫更爲緊密,有利於戰勝學習壓強計算這一難題心裏。最後我在教學中設計了有關三塊磚塊立放在海綿寶寶頭上時壓力和壓強的比較,讓學生解決如何讓海綿寶寶舒服些,學生們積極地回答出自己的解決辦法。接着又讓同學體驗一下從超市買一大袋的東西要順利提回家,用什麼辦法更舒服,同學們的辦法可是讓你大開眼界,這體現了把所學的物理知識運用於現實生活的目標。

回顧整堂課,教學思路比較清晰,活動開展順利,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較高。通過本節內容的學習,學生知道了壓力的概念,壓力的方向與接觸面垂直,壓力的作用效果與兩個因素有關,理解了增大、減小壓強的辦法。科學探究活動提供了和諧的情境,學生在交流和總結的過程中獲取知識的同時,能用所學的知識分析簡單問題,培養了知識的實際應用能力。從而進一步激發了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我覺得這節課最大的亮點在於課前讓學生自己準備實驗器材,課後又讓他們解決最常見的提重物,讓學生感受到物理知識就在身邊,學生充分發揮了他們的聰明才智,不侷限與老師分發的實驗器材,所進行的實驗、解決方法多種多樣,這時你會深深的感受到學生的獨立性及獨特性。

課後,通過教研組其他教師的建議和幫助,我認識到自己在教學中的不足,在許多方面需要改進,比如:

1、 在教材分析中,對於壓力大小的講解花的時間過少,可以增加物體不同放置情況下

的壓力大小比較,適當的知識拓展有利於一些優秀學生的有效學習。

2、教學流程中有些細節設計需要完善改進,比如展示圖釘按進牆壁的圖片,牆壁變形

不明顯,如果教師親自實物演示效果會更好。教師提供實驗器材時,應該對器材進行具體介紹和展示,對探究開展有幫助。在實驗演示時,沒有考慮到後排學生的可視情況,應該將實驗器材位置放高,這樣展示就清晰明瞭了。

3、在教學內容的設計中,把最後的壓強知識應用提到壓強的計算前來上,壓強公式的提出太突然。

這次的教研活動不但給我一次鍛鍊的機會,更多的是教研組成員的幫助和提點使我在教學上受益匪淺。科學教學是知識聯繫生活的過程,也是讓學生親歷科學探究的過程,教師在課堂中要始終以學生爲主體,教師作爲一個組織者和引導者,幫助學生開拓思維,培養學生學科學、用科學的意識和交流合作、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壓強》教學反思11

今天上了《壓強》這節課,袁老師來給我和蘭甜甜指導,每人各上兩節課,過程很折磨但是真的受益匪淺。

週末接到袁老師要來聽課的通知,電燈熬油的做學案,做課件,理清思路,週一早上急急忙忙準備實驗,自認爲準備還算充分,上過一課,自認爲還算順利,只是覺得學生不是很活躍不是很配合,但還是沒有發現問題所在,袁老師幾番點評之後,恍然大悟。

袁老師指出了兩個大的問題,問題一是關於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的問題。我們課堂教學的目的是爲了讓學生會,讓學生有求知慾望,讓他跟你“要”知識,而我卻更多的把精力放在了製作學案,完成學案,完成教學任務,讓課堂的知識點完整上,這樣的做法只會讓學生對知識的認識停留在接受的層次上,他們並不興奮,並不渴望得到知識。如關於壓力作用效果的引入,我的做法是,讓學生觀察圖片,也可以自己嘗試圖3的實驗,完成學案中活動一的內容。很好的一個激發學生興趣的機會就這樣被完成學案的任務性給抹殺了,按氣球,按筆,都是爲了完成學案上的任務,而不是體驗這種感覺,我本末倒置了,正像那句經常被說的話,我們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同樣,我們是用學案教,而不是完成學案。袁老師指導之後,下午的課上完,頓覺神清氣爽,學生完全被我提出的一個個問題吸引,能感覺到他們強烈的求知慾望,我突然就覺得,同樣是上午的設計,老師只不過變換了問法,創設了一點點小懸念,效果就完全不同,比如在學生整理了壓強的基本知識之後,上午我就是直接介紹1PA是多大,壓強的意義是什麼。下午就是以提問的方式,關於壓強,你還有什麼問題想問老師嗎?學生果然問不出來,老師這個時候再說,“你們覺得都理解了,那我問你們一個吧,你知道1Pa是多大嗎”這樣一問,學生的好奇心馬上就上來了,比之前的效果要好很多。但是下午在這個地方的教學仍然可以繼續做深做大,但是由於準備時間還是較短,一些問題沒有跟上,就過去了(比如關於將課前圖片拿出來分析壓強大小,幫助學生理解壓強)

第二個大問題,是關於如何根據學生上課的反應反思自己的教學設計的問題。上午課學生的反應讓我不舒服,但是在袁老師點評之前,我並沒有想到這是由於我提問的方式和教學設計的不得當造成的。比如小組彙報的時候老師給出了一些提示,要從哪些方面彙報,我自認爲提示的很細緻,但是實際上,學生並不會回答,而且這樣的結果造成了學生在彙報的時候是回答問題,而不是在演示和講解實驗,下午在重新上這個課的時候,我把問題進行了修改,把中間彙報的提示由考點改成了“你進行了怎樣的操作,觀察到了什麼現象,通過對現象的分析,你能得出什麼結論”提示很籠統,但是學生彙報的比上午要更順利。而教師想要的那些“考點”完全可以利用點評這個好的機會和平臺,這時候的點評學生不僅能聽得進去,而且老師可以從學生的彙報中發現問題,更加有針對性的進行指導,但是這樣做就要求教師課前要做好充分的準備,以前總是覺得,學生彙報的環節老師不需要準備什麼,現在越來越覺得,其實小組彙報的環節纔是教師需要下功夫最多的環節。1、任務佈置要明確清晰,讓學生知道應該做什麼,記錄什麼2、教師心裏必須要很清楚,希望學生彙報出哪些內容,如果彙報不出來怎樣引導3、教師心裏要很清楚,學生彙報的時候會有哪些不同的層次,我希望他們達到什麼樣的高度,這些教師提前都應該預設好,這個環節其實也是設計中最難的。4、教師的點評要有昇華提升的作用,一些學生做不到或者想不到的問題,教師要幫助學生提升。如實驗的科學性問題,實驗的次數問題等等。

本節課學生反應不好的除了探究實驗部分,就是壓強的應用部分,而這兩部分恰恰是本節課的重點。關於增大減小壓強的方法,上午我帶着學生從公式分析了增大和減小壓強的方法,然後就讓他們分析學案上的幾張圖片分別屬於增大還是減小壓強。我是採用了小組合作的方式,難度稍微降低,而甜甜的課上讓學生自己去說,學生幾乎答不上來。袁老師指導後我們知道了,是我們的設計出了問題,學生對於壓強的概念本就陌生,而且壓強並不像摩擦力那樣常見,那樣好理解,所以學生答不上來是正常的,那麼這個時候老師的作用就應該體現出來了,老師可以從理論上分析了方法之後,舉些生活中增大和減小壓強的例子,這樣,一方面可以讓學生感受所學知識的.實用性,知道壓強是有用的,另一方面又幫助學生把理論和實際的橋樑建立起來,如果想讓學生更好的分析,在前面壓強的概念教學時,應該把對壓強的理解做透,怎麼判斷壓強是大還是小,是增大了還是減小了?應該看被壓物體的形變程度。可見,一個重點的完成和一個難點的突破,並不是只要把這個知識點多講即可,而是應該注意前後的聯繫,尤其是要將概念性的知識講透,如果能做到這一點,很多內容的教學都能輕鬆很多,效果還會更好。

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就要主要鍛鍊自己利用評價的機會進行教學的能力,和從學生的角度思考教學,這兩方面去提高自己

《壓強》教學反思12

這是一堂《壓強》的複習課。《壓強》這一章共有壓力壓強、液體壓強和流體壓強三部分組成。對於初三第一輪複習的具體情況,這節複習課我設計的基本思路是:突出重點知識兼顧全面複習,始終以壓強的概念貫穿整節課,以之爲主線,把各部分知識緊緊聯繫在一起,並結合生產生活中的實例開展課堂討論,強化基本能力的訓練,重視課堂反饋,用以來達到提高複習教學的效果。在這節複習課中:

1.成功運用了多媒體,有效的進行了物理與信息技術課程的整合

在這節複習課中,我將平時的powerpoint演示課件改成prontpage的網絡課件,讓學生以上網的形式在網上自由瀏覽以達到自主學習的目的。由於是複習課,可以放手讓學生複習自己薄弱的部分,這樣既節約了大量的課堂演示時間,又在儘可能短的時間裏將整個複習的知識網絡展現在學生的面前。時間充裕的學生還可以點擊瀏覽相關的知識鏈接,在internet上了解更多的壓強知識。這也充分體現了學生自主學習的主體,有效利用了物理與信息技術課程的整合。

2.設計與生產生活有關的flash動畫,讓學生從實踐中複習鞏固本節的重點知識

在複習增大和減小壓強方法的過程中,我選用了生產生活中的一些實際應用,例如,鋒利的刀口、鐵軌鋪枕木、駱駝的腳掌比較大等等實例,以flash動畫的形式展現在學生的面前,讓學生討論其中的道理,自然而然的知曉了增大和減小壓強的方法,使學生的印象非常深刻。

3.尋求實際與知識點的有效結合

在複習到氣體流速與壓強的關係時,我在網上搜尋並截取了一段關於龍捲風的視頻,讓學生親眼見識到了龍捲風的威力。讓學生很自然的想到這是空氣流速與壓強的關係,從而使學生牢固的掌握了它們之間的關係,從而進一步鏈接到飛機的外型與升力的關係。

4.設計有答案提示的反饋練習

在本節課最後,我精心挑選了一些有針對性的練習題,這些習題都是當學生作出自己的答案之後會給出詳細的分析是對還是錯,完全讓學生自主的學習,自己把握複習的深度。

在這節複習課中,學生充分體會了物理與信息技術課程整合的實效性,能讓學生的知識面更加寬廣,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爲基礎的學科,在網絡教學中考慮到知識應用和鏈接的問題,卻忽視了實驗教學,忽視了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在今後的教學中應注意互相結合,使學生課堂更加有效而豐富多彩。

《壓強》教學反思13

《壓強》是九年級物理十四章的主要內容,包括壓強、液體壓強、大氣壓強、流體壓強與流速的關係四部分內容,壓強知識與學生生活息息相關,在力學中佔據重要地位,在生活、生產中應用廣泛。我們整個備課組對該單元的教學非常重視,無論從備課、上課、實驗構思、作業設置、單元檢測等方面都進行了充分的準備和反覆研討,取得了一定的教學效果,備課組也進行了認真的課後反思和討論,總結得失如下:

一、成功之處:

1、在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方面非常成功。一是突出重點,儘量控制學習難度,保持學生的學習信心;二是每個課時的教學我們都準備了豐富的素材,如視頻、圖片、實物、模型、實驗等等,首先從感官上刺激學生的興奮神經,調動他們的求知慾望,同時這些素材也可以幫助學生加強對知識的理解和接受。三在實驗的安排上努力創新,一方面儘量選擇學生身邊的器材,簡單有趣,容易操作,同時改變實驗的教學形式,變演示實驗爲操作實驗,變操作爲競賽、變實驗爲魔術,如《壓強》一節的踩雞蛋魔術,《大氣壓強》中的“瘦身大法”“掀起你的蓋頭來”等,《流體壓強與流速的關係》的硬幣跳高比賽、吹紙帶大賽等,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參與熱情,使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始終可以保持濃厚的學習興趣。

2、科學探究卓有成效。本單元教學緊緊圍繞學習的中心環節——科學探究來開展的。科學探究的能力形成依賴於學生的學習、探究活動。在教學中依託了“壓力作用效果跟壓力的大小、受力面積的大小有關”、“液體壓強與液體的密度、液體深度、方向的關係”、“流體壓強與流速的關係”等物理知識,通過讓學生動手動腦、親自實踐,在感知、體驗的基礎上,由學生自行實踐得出科學結論。通過教師指導,學生在科學方法、科學技能、科學知識、科學精神等各方面均有所收穫,特別是培養學生的分析歸納能力有明顯效果,此類教學方法如果能堅持下去,一定能夠有效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同時也發現許多學生科學探究的積極性比較高,同一個實驗在器材的選擇上有很大的靈活性,方式也多種多樣。要鼓勵學生多動腦、多實踐,同時也要培養他們嚴謹的科學態度,潛移默化教給他們正確的科學方法。另外還要通過種種措施和手段,激發學生在課後仍然保持科學探究的熱情,由課內到課外、由被動到主動,逐漸使學生自然地學會科學的想事情、做事情,這也是組織科學探究活動最終目的之一

3、精講精練,及時鞏固,有效課外延伸。每個課時精心設置足量練習,有機穿插在各個知識點後,一方面及時對知識進行鞏固、反饋;一方面以問題爲載體,爲學生搭建動口、動腦平臺,體驗物理思維過程,培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同時練習中有比例進行課外延伸拓展,對培養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和豐富課外知識有一定促進作用。

二、不足之處:

1、發現課堂教學時間普遍比較緊張。一是課堂容量設置過大,二是實驗安排較多,特別是探究實驗耗費了大量時間。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要想充分發揮學生對探究問題的自主性、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則時間的矛盾總是存在的,把握不好就會使一個問題的討論面太大,時間拖得太長,還會遠離研究主題,浪費時間。三是練習量的控制不力。所以在組織教學過程中,必須使每個環節十分嚴密,力爭排除一些客觀干擾因素,也就是要把握好引導的“度”,對於如何更好地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和興趣,培養髮散性、創造性思維等方面的問題也值得再討論。

2、一些重難點問題還沒有解決好。如壓力和重力還是有些混淆不清;壓強的計算問題中對疊加物體壓力的確定容易只考慮一個物體產生的壓力,缺乏整體意識,面積大小的確定也經常出錯;固體壓強和液體壓強、壓力問題的求解程序錯亂、混淆等等。雖然這些問題出現預先已有心理準備,但沒有提前拿出有針對性的有效解決措施,還需要進一步改進。

3、注意對實驗課堂的有效控制。本單元爲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凸顯實驗的教學功能,四個課時都安排了豐富的實驗內容。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個別環節有點失控,一是時間方面的失控;二是研究內容方面的控制;三是實驗是否只是表面的熱鬧繁榮,還是真正解決了問題;四是紀律方面控制。這也是我們備課組成員需要去認真反思、積極改進的地方。

《壓強》教學反思14

在滬粵版初中物理《9.4神奇的升力》這一節中,安排了三個“流體的壓強與流速的關係”的實驗活動:實驗A(a)吹氣時,互相平行的兩張紙條相互靠攏;實驗A(b)吹氣時下垂的紙條向上飄動;實驗B通過漏斗向下吹氣,乒乓球在漏斗內不會掉下來;實驗C用一根塑料吸管做個簡易噴霧器。這些實驗現象,新奇明顯,通過親身體驗,可讓學生感受流體壓強和流速的關係,激發學習興趣,並可嘗試解釋一些簡單的物理現象。

但也存在一些問題。比如,實驗A,一方面實驗簡單易行,有些學生已作課前預習,已有體驗,課堂上重複實驗已不具吸引力;另一方面,一個班準備那麼多的紙條,從某種角度說,隨意撕紙條是一種資源浪費,同時製造了“垃圾”。造成一些負面影響。實驗B,受條件限制,一般只是演示一下,但乒乓球在漏斗內不會掉下來,有時可能是因爲球和漏斗是溼的,被水“粘”住了。降低了實驗的可信度。

那麼,怎樣解決這些問題呢?我認爲,對於實驗A來說,我們可以借用人教版的硬幣“跳高”比賽實驗,硬幣、筆——“欄杆”,一般學生都隨身帶有,取材更容易,現象更新奇有趣,極具吸引力,若以比比誰的硬幣“跳”得更高的方式進行,更富挑戰性。人人都可實驗,參與者廣。再者,不存在資源浪費問題。對於實驗B,應確保球和漏斗是乾爽的,應該先將乒乓球在漏斗內但不吹氣,鬆開手試一下,表明乒乓球在重力的作用下是會掉下來的。可請幾個學生進行查驗並完成實驗,以增加實驗的可信度。

《壓強》教學反思15

我國著名教育學家陶行知認爲:"生活即教育。"因此,作爲物理教師應當把學生的生活經驗與生活世界作爲寶貴的課程資源來開發與利用,發展他們對科學的探索興趣,鼓勵學生在鮮活的日常生活中發現問題。通過課內和課外的交流互助,解決問題,使學生養成主動探索未知世界的良好習慣。

流體的壓強與流速的關係這一節與生活中許多現象有着密切的聯繫,因此在實驗的設計上,我努力尋找學生熟悉的、現實的,學生又非常感興趣的例子和實驗,在引入課題時,我用電影中的一個片斷,爲學生創造了一個情景,從而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慾望。在吹杯子的實驗中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本節課的最大特點是學生實驗多。爲了防止實驗過多造成課堂混亂的局面,我將實驗分成幾個層次,通過演示實驗、分組實驗的方法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在學生分組實驗時,根據學生層次的需要,我通過圖片提示的方法幫助學生順利地完成了實驗設計。

由於本節課的內容與生活實際緊密聯繫,因此在課堂上充分挖掘生活中和流體壓強與流速關係的實例,並用所學知識解釋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培養了學生理論聯繫實際的能力,也體現了中考的理念。。

本節課還有需要改進的地方:

1、兩艘輪船並排同向行駛容易發生相撞事故的例子,可以在學生展示兩個泡沫相靠近的實驗後直接引出,這樣可以使知識與應用銜接得更緊密一些。

2、學生在展示分組實驗的時候,如果能用實物投影,效果會更明顯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