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文《臺階》教學反思

身爲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通過教學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那麼問題來了,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課文《臺階》教學反思,歡迎閱讀與收藏。

課文《臺階》教學反思

課文《臺階》教學反思1

《臺階》一課是一篇新教材,自己讀到它時,當時的觸動遠遠比《背影》要大。細膩的文筆,質樸的敘述,近乎悲壯的人物刻畫,辛酸、悽婉的氛圍營造,深深地折服了我,當時就有一種要把這篇文章上好的強烈衝動。如何教好呢?

我在深入分析教材的基礎上,初擬了“教學流程”。

1、一讀課文,概述文章的主要內容,說說你對父親形象的感知。

2、二讀課文,找出文中最讓你感動的細節談談自己的鑑賞。

3、三讀課文,思考如何理解父親完成了自己一生的心願卻悵然若失?你對本文的主題如何理解?

4、四讀課文,聯繫自己的家庭談談自己的感受。

教學的主體是讓學生自己去體驗,自己在課堂上只是充當教學的組織者和引導者。

一讀採用默讀,因爲新課標要求學生能每分鐘讀五○○個字以上,在這給他們記了時間,大都在七分鐘左右,速度還能達到要求。但雖然文章敘述的事情簡單而清晰,但很多學生被作者細膩的描寫所矇蔽,繞不開細節,所以大都概括得很繁瑣。我不得不提示他們:文章以什麼爲線索?──臺階。要求抓住文眼概括。所以在這裏消耗了一些時間。在完成一讀的第二個任務時倒有意外的收穫。請到第一個學生,他的答案是:父親是一個不甘人後、希望受人尊重、老實厚道、堅忍不拔、有志氣、但自卑的人。基本已概括了父親的所有特點。我以爲答案過於完美,顯然不善誘發討論,正躊躇如何引導,有很多學生質疑:父親沒有“自卑”這一特點。我就趁勢把這問題拋回給那學生,他以十九自然段“父親老實厚道低眉順眼了一輩子,沒人說過他有地位,父親也沒覺得他有地位。”爲理由。同學們還不是很折服,我再把問題拋給大家,同學們再深入教材,越找越多,特別是二十一、二十七自然段,父親的無所適從大家越品越有味,我們一起把自卑上升爲謙卑。經過這一過程,大家對父親的形象把握一下子深入了許多。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二讀中,要求學生先跳讀,再細讀,找到自己最感興趣的或最有觸動的細節談談自己的鑑賞。學生直感較好,找到了第五和第二十七自然段,都是較典型的片段。第五段多角度的描寫,二十七自然段反覆的渲染都很有可讀性,我於是指導他們反覆閱讀,效果較好。但在一學生提到十九自然段時,我當時一震,但又有點茫然。與學生直言,這一細節描寫的確頗有深意,但老師也有隻能意會不能言傳之感(引用了剛纔一學生的說法,所以大家都笑了),你能談談自己的高見嗎?學生的回答是:霧寫出了時間早,體現了父親的辛苦。我問大家對這樣的賞析是否滿意,同學們基本上都搖了搖頭。於是我們又繼續討論,學生的回答還是較表層,如:寫出了父親因理想快要實現的興奮之情。這個答案本已牽強附會,有的還別出心裁:文中父親頭上的小水珠凝結成大露珠的過程象徵着父親勞動的積累過程。這些答案是隻能肯定其思維活躍的。在學生的反覆商榷中,我也不禁頻頻插話。後來我們較一致地認定:霧的環境描寫在文中起到了烘托父親形象──艱辛而又執着的作用。這在文中“艱難地挑着”這幾個詞中有所體現。當時我也提出另一種想法:霧是虛幻的,在這裏也是否暗示父親的興奮會轉瞬即逝呢?不過,沒有時間詳研就已經下課了。有時,教學準備是怎麼也不會充分的。

三讀,學生對前一個問題基本能理解,但主題的把握就?夏眩本不應該講,似違背了新課改的初衷,但終又忍不住,心想:學生鑑賞能力的提高也是一個從認知到感悟的過程,只有讓他們多接觸一些更高一級的鑑賞,才能拔高他們的視野。到此完全背離了原先的教學設想,教師自身不僅是教學的`組織者更融入了學生之中,與他們共同探討,成爲他們學習的合作者和引領者。不知是老的教學思想作祟,還是本身的思想保守,我對新教改後的一種常見現象──教師對學生的所有回答一概讚賞有加一向不大以爲然。知識性的不說,主觀題的答案雖說大可不必拘泥於一種,但即便在看一些特級教師的教學實錄時,也看到教師對學生一些毫無道理的回答不僅不於指出,更不於否定。一般教師上課的應變能力本身有限,更可打着新教改的旗號對學?“唯唯諾諾”。固然,這似乎維護了學生的積極性,也遵循了文學鑑賞獨創性特點。但文章賞析又豈是空穴來風,可以牽強附會。且賞析也有高下之分,教師恰中肯罄的評價,高瞻遠矚的觀點對他們無疑更有指導和借鑑意義。當然並不是都講,只是我們沒有必要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

在四讀後要求學生談感受,我預想將會水到渠成,學生一定都會有話可說,但實際情況卻不如預想的好,有些學生甚至說他們的父母都挺享福的,可能一則現在的生活條件愈來愈好,二則他們對父母肩上的責任感受不深。對父母的艱辛體會到的不多,有一個學生講起父母爲自己的升學苦苦掙扎、四處奔波,真實動人;還有一學生父親是菜農,早出晚歸,辛苦耕耘勞作,她的感受也是深切的。之中,我也談起自己的一些情感體驗,營造更爲平等、融洽的暢談氣氛。可惜時間有限,有些剛被激發的靈感與激情在鈴聲中告斷了。

回顧《臺階》一文的教學應該說基本上完成了我的教學目標。在教學中,我也發現,雖然學生思維活躍,感情投入,對父親的人物形象有了較深的體驗。但學生對文學作品的感悟力顯然還遠遠沒有達到一定的高度,對作品的賞析很多都是膚淺的、片面的。課後,我總有意猶未盡之感,所以又選了一篇較爲感人的短文《與父同寢》與學生一起研讀。課後,佈置作業,以父親或母親爲素材寫作一篇真實感人的文章。並隨後小組交流、互評,推薦上臺全班交流,評出“最爲感動人的父親或母親”。我希望藉此吧我的第三個教學目標更加落實到位。

到此,我自感在這一週營造了一個感悟親情的高潮。真希望能與他們的父母溝通一下:孩子是否比以前體貼、懂事了?如能這樣,這段時間的教學就不僅是教學上的收穫,也算是對父母們的一種告慰吧!

課文《臺階》教學反思2

《臺階》一課中,父親覺得自家的臺階低,望着人家高高的臺階,羨慕不已,他不甘心低人一等,立下宏願,也要造一棟有高臺階的新屋。父親體壯如牛,吃苦耐勞,他相信自己的力量,他下定決心,開始漫長的準備。他終年辛苦,準備了大半輩子,積銖累寸,終於造起了有九級臺階的新屋,一輩子的心願得以實現,心頭的喜悅真是無法形容。房子蓋成了,父親卻老了。

這篇小說固然謳歌了父親堅堅忍不拔的毅力和艱苦創業的精神,但是更有一種悽楚、辛酸的情感籠罩全篇。

父親造的新屋,規格並不很高,不過是屋基高些,臺階從三級增至九級。但是他爲此付出了大半輩子的辛勞。年輕時,三百來斤的石板一下子能背三趟,也沒覺得花了太大的氣力。新屋造好了,人也老了,身體也垮了。

小說告訴我們,父親創業的艱難困苦,根源在於農村經濟極端落後。小說深沉地響着時代對先進的生產力的呼喚。

文中有一段話“父親閒着沒什麼事可幹,又覺得很煩躁。以前他可以在青石臺階上坐幾個小時,自那次腰閃了以後,似乎失去了這個興趣,也不願找別人聊聊,也很少跨出我們家的臺階,偶爾出去一趟,回來時,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樣。”父親究竟失去了什麼?這種若有所失的心理該如何理解?

(1)父親一貫辛苦勞累,砍柴、擔谷、抽菸、拾磚撿瓦、挑水,生活很有規律,可他現在忽然無事可做,覺得空虛無聊。

(2)父親一輩子渴望贏得別人的尊重,現在房子蓋好了,臺階高了,他一下子沒有生活目標了,覺得沒奔頭,沒勁。

(3)父親幹了一輩子,年輕時三百來斤的青石板一下子背三趟,還沒覺得花了太大的力氣,如今連水也挑不動了,他失去了生機、活力,覺得自己沒用了,每價值了。

我不由想起了朱自清《背影》中的話“父親少年出外謀生,獨立支持,幹了許多大事,哪知老境如此頹唐!”兩位老父親如此的相似,再想想自己年邁的父親,爲家庭爲生活又何嘗不是含辛茹苦,任勞任怨?還有那些爲社會爲家庭奉獻了一輩子的老人,在老境頹唐之時,他們內心的失落有多少人能夠理解和體會呢?關愛老人吧,讓他們在失去青春、失去活力、失去健康之時,得到一些溫暖吧!

教師引導分析父親形象的意蘊

(1)從人類需要層次論的角度:人都有獲得社會和他人尊重的需要,提高地位,贏得尊重,是父親最大的心願。

造新屋,當然首先是爲了改善居住條件。但是,建築物,無論大小,都具有人文性。“臺階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應高”,這篇小說着眼在臺階,寫父親對臺階的要求,就是對地位的要求,就是對尊重的要求。

人的需要總是在自己視野的範圍裏,由比較而產生的。父親看別人家高高的臺階,目光那麼專注,他羨慕那個氣派,他感嘆“我們家的臺階低!”尊重的需要使他產生希望和理想。

人的需要是建立在現實可能性的基礎上的。父親以他的力量,要造一棟有高臺階的新屋,可謂理想遠大。他的血管裏有民族特質中拼命硬幹、堅忍不拔的精神。

(2)從生產力發展水平的角度:父親創業之所以如此艱難,根源在於生產力水平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