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四月》的教學反思

《鄉村四月》表現出詩人對鄉村景美人勤的讚美。品味、感悟古詩之韻,實現有效教學是我們語文教學追求的目標。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較好地達成了本課的教學目標。反思本課教學,我認爲有三大亮點:

《鄉村四月》的教學反思

亮點一:讀中品味,詩意盎然。

新課標提出:“閱讀教學要重視朗讀,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教授本課時,我結合本單元“走進田園”的特點,帶領學生領略古代江南鄉村的美景。在詩歌文字不深奧的前提下,如何領略詩人描繪的意境呢?我採用“以讀代品”的教法,指導學生反覆誦讀,在熟讀的基礎上圍繞讀準確、讀通順,讀懂,再有感情吟誦、背誦,讀出詩的節奏美、語言美、詩境美、詩情美。例如當學生抓住詩眼“遍”、“滿”品味詩句時,就讓學生帶着豐富的想象讀出遼闊的'境界!當學生讀懂農民們的緊張忙碌時,我就順勢引導學生逐層遞進的誦讀,想象豐收的情景,明白此時農們耕作的心情!正如朱熹說過:“觀書,先須熟讀,使其言皆若出於吾之口。”逐層深入地吟誦,詩歌的意境就躍然於胸。

亮點二:品中感悟,詩情畫意。

新課標指出: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古詩教學也應該引領學生最大限度地走進詩的國度,潛心學文,會心涵詠,使這種文化滋養學生心智成長。因而我緊扣“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展開教學,利用悅耳的古箏音樂,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彷彿看到什麼畫面,再拉近鏡頭、轉化鏡頭,把“綠原、白川、子規、煙雨”的意象巧妙串聯,變抽象爲具象,“披文入情”使一幅完美的圖畫呈現眼前。“多誦讀、看註釋、抓詩眼、想畫面”的學法指導也在不經意中得以強化,這不正是“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嗎?緊接着放手讓學生品味三四句,體現學生能力的遷移,體現由“扶到放”的過程,使學生形成閱讀古詩的能力。這樣,從詩句背後的情味和意蘊感悟古詩,把平面的詩句通過學生地想象生成爲一幅幅鮮活的畫面、一曲曲優美的旋律,學生投身其中,感詩人所感、想詩人所想。

亮點三:縱橫千里,詩猶未盡。

課伊始,我鋪陳引入,從回味現代迷人的田園風光到欣賞古代鄉村四月,我充分進行資源整合,採用一詩帶多詩,用舊知引新知,適時拓展了相關的綠樹成蔭的詩句、雨景的詩句、田園的詩句,增加了信息量,使課堂更有厚度!學生在詩歌的王國裏縱橫千里,領略詩的魅力。這首古詩雖學完,但意境未盡,所以我巧設“古今對照”的小練筆,讓學生把對自然的感悟用現代文來抒寫,爲學生描繪詩情畫意般的景色打下基礎,達到語文工具性與人文性的和諧統一,再次讓學生享受語言文字的魅力,實現語文學科本位的迴歸。

綜上所述,我在課堂上始終倡導有效的教學,力求教學高效果、高效率、高效益。在有限的時間讓學生紮實地獲得大量的知識,並形成能力,爲今後學生語文學習的持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教學是一門追求完美的藝術。我對學生的調控還有待加強。今後,我會不斷總結,縱使“爲伊消得人憔悴”,我也“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