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站在鐵索橋上的教學反思

核心提示: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但怎麼能讓學生知錯能改,更好地成長起來呢?作爲教師,不可以無原則地遷就學生,對學生的過錯應義不容辭地予以提醒和規勸。倘若規勸不能達到預期效果,就要採取批評的方式,促使學生省悟和悔過...

我站在鐵索橋上的教學反思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但怎麼能讓學生知錯能改,更好地成長起來呢?作爲教師,不可以無原則地遷就學生,對學生的過錯應義不容辭地予以提醒和規勸。倘若規勸不能達到預期效果,就要採取批評的方式,促使學生省悟和悔過,以確保他們的身心健康發展。批評,是一種負激勵教育手段,運用得當,可獲得較好的教育效果;運用不好,其負面效應可能大於正面效應。因此,批評不僅是教育學生的一種手段,更是一門科學,一門藝術。是科學,就要講它的科學性;是藝術,就要講它的方式方法。

一、注重批評語言的溫度

教師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應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身心發展規律,本着尊重學生、愛護學生的原則,去善待每一個犯錯的學生,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作爲班主任,高明、機巧、貼切、受聽的語言更受學生歡迎,這種語言不僅能達“逆耳忠言”之效,而且讓人如坐春風、豁然開朗。“順耳忠言”更能展示教師的德才、教養和風度!

1、語言要“簡捷精練,醍醐灌頂”

有些班主任在做學生的思想工作時,事無鉅細,大包大攬,想說就說,喋喋不休,一張十足的“婆婆嘴”。當你囉哩囉嗦地說一堆話時,一開始學生還能認真地傾聽着,就在你漫無邊際地展開來說時,學生沒有了耐性,也不知道你說的重點是什麼?沒能受到預期的效果,甚至還與你所要達到的目的向背而行,得不償失。批評學生,要針對學生實際,或含蓄或直露,力求切中要點,以求醍醐灌頂之效。班主任的語言只有簡明扼要、有的放矢,才能讓學生心悅誠服,思索警惕。

2、語言要“善解人意,尊重人格”

批評時“極盡挖苦”只能弄得師生關係僵持,達不到批評的目的。善解人意,化‘冷’爲‘熱’的“順耳忠言”,在做學生的思想工作時不僅能很好溝通師生間的.感情,善意地提醒學生改過,而且常常有出人意料的功效!

還有些班主任批評學生喜歡“揭底”,喜歡老帳新算!只要學生做錯了事,某些老師就將學生一年甚至是幾年前犯的錯誤一一列舉出來,讓學生無地自容,認爲唯有這樣學生才能痛心疾首地認識自己錯了,纔會徹頭徹尾地改過自新。實際工作中,這樣的班主任最遭學生的反感,反而讓學生覺得你老師無能,除了翻一些老賬之外,沒有任何能耐,從他的心底裏已經把你瞧扁了,已經看不起你了,這怎麼可能讓他親其師而信其道呢?筆者認爲,批評、教育學生,千萬不能將“事”與“人”或“此事”與“彼事”攪纏在一起,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好心”的批評中,不要侮辱學生的人格。例如“上課都遲到了,你還能幹什麼好事?”倘若對一位途中幫助他人的學生,只因爲遲到,班主任便甩上一句“你還會幹出什麼好事?”給學生心靈上的傷害那就不僅僅是“甚於刀戟”了!如果教師意識到這一點,不妨將上面這句話稍作修改:“你在我眼裏一直是位守紀律的學生,今天遲到,能不能給老師講講原因?”同樣的教育學生,不同的說法,修改後的語言就容易被學生接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