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趕海》教學反思(15篇)

作爲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教學反思能很好的記錄下我們的課堂經驗,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學反思吧!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趕海》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趕海》教學反思(15篇)

《趕海》教學反思1

《趕海》是一篇婉轉動人、帶有濃濃童趣、童真的課文。主要記述了“我”童年時代跟舅舅去趕海的事,生動展示了趕海的無窮樂趣,表露了作者對大海、對生活的熱愛。

在教這篇課文時,我一直立足於本課的“趣”,展開教學。

一、找趣

文中描寫了追趕浪花、摸海星、抓螃蟹、捏大蝦幾件事,我便讓學生通過讀讀、圈圈畫畫的方式去文中尋找趣事,再進行板書,讓幾件趣事深入人心。再從字裏行間感受“趣”,比如語氣詞“嘿”的驚喜、“咦”的疑惑、“哎”的好奇、“哦”的欣喜等,再比如動詞“東逃西竄”、“不敢束手就擒”等,讓學生邊找邊看圖邊感受其中的有趣。

二、讀趣

在找趣得過程中,讀是不能少的。三沒有反覆的閱讀,沒有進入情景的朗讀,文章不能走進學生內心,學生就很難理解課文。因此,我利用多種形式、給予學生足夠的時間讀,讓學生在美美地讀中品味《趕海》的情趣。學生的表情告訴我,他們讀懂了追趕浪花的興奮,讀懂了小夥伴抓螃蟹的激動,讀懂了自己抓大蝦的喜悅與驕傲。

三、演趣

在找趣、讀趣的過程中,我又穿插了表演,讓學生們一起跟着小作者追趕浪花、抓海星、捉螃蟹、抓大蝦、唱歌謠等,體會文中“威風的大蝦再也神氣不起來了!”,體會小夥伴的一聲“哎喲”以及不停地甩手……在動情的表演中,學生們更能體會到其中的“趣”。

四、說趣

在學習課文的基礎上,我讓學生說說自己的童年趣事,以此激發回憶自己的童年經歷,通過自己的快樂體會小作者的快樂。

《趕海》教學反思2

一、教材分析:

《趕海》是一篇婉轉動人、帶有濃濃童趣、童真的課文。在文中,一直縈繞在耳邊的就是那首動人的歌曲“小時候,媽媽對我講,大海就是我故鄉??”對呀,小作者對大海的這一份依戀、這一份濃情、這一份長大後仍揮之不去的大海情結,就構成了這飽含深情的趕海??課文將趕海的經歷描寫得生動而具體,富有童趣。全文的內容也緊緊圍繞“趣”字來展開,重點描寫了“追趕浪花”、“摸海星”、“抓螃蟹”、“捉大蝦”“滿載而歸”等場景來展開的。語句讀來妙趣橫生,情景交融,留有回味的地方很多。

二、做得比較好的方面:

1、在執教這篇課文時,我一直立足於本課的“趣”,設計了多個環節引導學生們去讀趣、找趣、說趣、演趣。還把體會作者的心情這條線索穿插其中,處處以學生的感知、感悟爲主題。因此,本節課的優點是課堂氣氛和諧,課堂充滿了生命活力,學生敢說、敢評、敢演、敢問,真正做到了生生互動、師生互動。

2、把學生帶入情境。課前,我首先播放了《大海啊,故鄉》這首歌曲,優美的旋律縈繞在課堂裏,立即讓學生們的思緒插上了翅膀,她們腦海中想到了美麗的大海,看到趕海的圖片,更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於是一起趕快進入到課文的學習中,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

3、抓住趕海“趣”字,再現趕海的快樂。文中描寫了追趕浪花、摸海星、抓螃蟹、捏大蝦幾件事,我便採用讓學生讀讀、想想、演演、再讀讀的方式去再現課文的情境。如有個孩子在做完“摸”的動作後,讀“摸海星”這段時,讀得特別慢,我笑着問他:爲什麼這樣讀?並通過對比讀,更能體會那一聲摸到海星後“嘿”的驚喜了!在理解“抓螃蟹”、“捉大蝦”重點部分時,除了讀之外,還加上了生動的表演,其實孩子們在表演中已理解了文本,通過不同的表演讓孩子們體會文

中“威風的大蝦再也神氣不起來了!”的句子,學生們在興致勃勃中對動詞“捏”的準確使用更心領神會了。當然我所指名錶演的是班上比較有表演天分的學生,他的一聲“哎喲”以及不停地甩手等,爲課堂增添了好的氣氛,在“捏大蝦”我讓他伸手頭頂扮大蝦,並說說大蝦的想法,好多學生暢所欲言,精彩的語句給課堂帶來了歡樂的氣氛。

4、以讀感知。在整堂課的學習中,我反覆讓學生進行朗讀,每一遍都有不同的要求,真正做到了在讀中理解課文,在讀中感悟課文。這樣一次一次的閱讀理解,全體學生都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來,學生真正地成了學習的主人。《大綱》中明確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在教學過程中要加強學生自主的語文實踐活動,引導他們在實踐中獲取知識,形成能力。學生自主學習,既避免了教師的煩瑣講解,又培養了他們獨自發現並解決問題的能力,使教學活動真正建立在學生活動、自主探索的基礎上。三年級的語文學習,其實讀還是最重要的,沒有反覆的閱讀,沒有進入情景的朗讀,文章不能走進學生內心,學生就很難理解課文。因此,我利用多種形式、給予學生足夠的時間讀,讓學生在美美地讀中品味《趕海》的情趣。

同時,通過反覆的閱讀,學生逐步加深了對課文語言的感悟和內化,促進了語感的積澱,有利於以後寫作水平的提高。

三、做得不足的方面:

1、教學時重視了各種形式的讀,但品詞品句部分做得不夠。在以後的教學中應該注重教會學生“品詞品句”的方法。使學生學以致用。

2、引導學生說趣做得不夠。課文後面有一題是“說說在你童年的記憶裏,發生過哪些趣事?”本來打算在課中最後一個環節引導學生打開想象的閘門, 讓學生們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發揮想象,口頭練說,課外與課內有機結合——說說自己童年的趣事?然後再把它放在課後進行小練筆,這樣效果就會更好些。但因爲前面花的時間較多,後面時間較緊,因此,我最後就把這個環節省略了。

3、課文中有許多動詞用得非常好,例如:“抓”“摸”“捏”等,

應該引導學生品味,然後結合寫作,讓學生懂得以後在寫作中可以通過使用動詞這種形式把文章寫得更具體、更生動有趣。

我覺得自己的教學設計還不夠完美,教學語言雖然生動有趣,但是有時口語太多,教學語言還不夠精煉。希望各位領導能提出寶貴的意見。

《趕海》教學反思3

《趕海》這篇課文我是上週五開始準備的,時間也不算很長,但我還是時刻地在思考着怎樣上好這節課,也是因爲前兩次聽了馬老師和戴老師的課,感觸很大,覺得她們的課上的真的很好,自己也收穫了不少,當然也希望自己能上好這節課了。

在教學中,我始終緊緊抓住文中的“趣”,讓學生自己去讀,去體會,再深入地感悟。趕海,對於生活在海邊的孩子來說是很熟悉的,但班上的學生沒有一位見過海,更別說趕海了,但爲了讓學生能更深入地體會到趕海的樂趣,我抓住一些主要的動作詞和語氣詞去引導學生,如:“摸呀摸呀”、“嘿、咦、哦”等,從動作上感悟用詞的準確性,從語氣詞中理解意思,體會“抓海星”“捉螃蟹”“捏大蝦”的樂趣。爲了增加趣味性,我在指導過程中試着讓學生邊通過動作演示邊朗讀體會,其中我還讓學生表演了“捉螃蟹”這件趣事,當然我所指名錶演的是班上最有表演天分的一個學生,他的一聲“哎喲”以及不停地甩手,爲課堂增添了好的氣氛,在“捏大蝦”我讓他們伸手頭頂扮大蝦,並說說大蝦的想法,好多學生暢所欲言,精彩的語句給課堂帶來了歡樂的氣氛。

反思這節課,我也發現了一些不足的地方,如在“鬧”字的理解上,雖然我讓學生結合實際生活去體會,但指導不到位,沒有引導出“不達目的誓不罷休”,反而是後來的環節中提到了;還有在“追浪花”這一趣事上,沒有讓學生充分地想象浪花不時回頭,小作者追浪花會和浪花相碰的情景,這纔是追浪花的樂趣呢,我竟然沒有讓學生去想象,這都說明我在備課時的不足,沒有關注到各個環節尤其是一些細節方面。不過這節課還是有所收穫,能發現自己的不足不也是進步嗎?

《趕海》教學反思4

《趕海》是一篇婉轉動人、帶有濃濃童趣、童真的課文。在文中,一直縈繞在耳邊的就是那首動人的歌曲“小時候,媽媽對我講,大海就是我故鄉”對呀,小作者對大海的這一份依戀、這一份濃情、這一份長大後仍揮之不去的大海情結,就構成了這飽含深情的趕海課文將趕海的經歷描寫得生動而具體,富有童趣。全文的內容也緊緊圍繞“趣”字來展開,重點描寫了“追趕浪花”、“摸海星”、“抓螃蟹”、“捉大蝦”“滿載而歸”等場景來展開的。語句讀來妙趣橫生,情景交融,留有回味的地方很多。

1、把學生帶入情境。課前,我首先播放了《大海啊,故鄉》這首歌曲,優美的旋律縈繞在課堂裏,立即讓學生們的思緒插上了翅膀,她們腦海中想到了美麗的大海,看到趕海的圖片,更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於是一起趕快進入到課文的學習中,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

2、抓住趕海“趣”字,再現趕海的快樂。文中描寫了追趕浪花、摸海星、抓螃蟹、捏大蝦幾件事,我便採用讓學生讀讀、想想、演演、再讀讀的方式去再現課文的情境。如有個孩子在做完“摸”的動作後,讀“摸海星”這段時,讀得特別慢,我笑着問他:爲什麼這樣讀?並通過對比讀,更能體會那一聲摸到海星後“嘿”的驚喜了!在理解“抓螃蟹”、“捉大蝦”重點部分時,除了讀之外,還加上了生動的表演,其實孩子們在表演中已理解了文本,通過不同的表演讓孩子們體會文中“威風的大蝦再也神氣不起來了!”的句子,學生們在興致勃勃中對動詞“捏”的準確使用更心領神會了。當然我所指名錶演的是班上比較有表演天分的學生,他的一聲“哎喲”以及不停地甩手等,爲課堂增添了好的氣氛,在“捏大蝦”我讓他伸手頭頂扮大蝦,並說說大蝦的想法,好多學生暢所欲言,精彩的語句給課堂帶來了歡樂的氣氛。

3、以讀感知。在整堂課的學習中,我反覆讓學生進行朗讀,每一遍都有不同的要求,真正做到了在讀中理解課文,在讀中感悟課文。這樣一次一次的閱讀理解,全體學生都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來,學生真正地成了學習的主人。《大綱》中明確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在教學過程中要加強學生自主的語文實踐活動,引導他們在實踐中獲取知識,形成能力。學生自主學習,既避免了教師的煩瑣講解,又培養了他們獨自發現並解決問題的能力,使教學活動真正建立在學生活動、自主探索的基礎上。三年級的語文學習,其實讀還是最重要的,沒有反覆的閱讀,沒有進入情景的朗讀,文章不能走進學生內心,學生就很難理解課文。因此,我利用多種形式、給予學生足夠的時間讀,讓學生在美美地讀中品味《趕海》的情趣。

同時,通過反覆的閱讀,學生逐步加深了對課文語言的感悟和內化,促進了語感的積澱,有利於以後寫作水平的提高。

不足也有很多

1、教學時重視了各種形式的讀,但品詞品句部分做得不夠。在以後的教學中應該注重教會學生“品詞品句”的方法。使學生學以致用。

2、引導學生說趣做得不夠。課文後面有一題是“說說在你童年的記憶裏,發生過哪些趣事?”本來打算在課中最後一個環節引導學生打開想象的閘門,讓學生們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發揮想象,口頭練說,課外與課內有機結合——說說自己童年的趣事?然後再把它放在課後進行小練筆,這樣效果就會更好些。但因爲前面花的時間較多,後面時間較緊,因此,我最後就把這個環節省略了。

3、課文中有許多動詞用得非常好,例如:“抓”“摸”“捏”等,應該引導學生品味,然後結合寫作,讓學生懂得以後在寫作中可以通過使用動詞這種形式把文章寫得更具體、更生動有趣。

《趕海》教學反思5

《趕海》是一篇富有情趣的文章。敘述了“我”童年時代跟舅舅去趕海的事,生動展示了趕海的無限樂趣,表露了作者對大海、對生活的熱愛。

對於大海,學生並不陌生,有的自己親眼目睹過大海的雄姿,有的在電視或書上見到過,但大海給他們的印象只是表面的,如“一望無邊的大海”、“遼闊的大海”、“波濤洶涌的大海”等等,那趕海是怎麼回事呢?不少學生都很難理解,那怎樣讓學生理解趕海並體會到趕海的樂趣呢?我想應該抓住文本語言,藉助多媒體、朗讀等多種形式,啓發學生想象,從而感悟趕海的樂趣。

全文共五個自然段,文字優美,富有情趣。教學第一自然段時,通過播放學生熟悉並喜愛的歌曲《大海,我的故鄉》,創設情境,喚起學生對大海的嚮往和回憶,抓住“每當……便……”的句式,體會趕海給“我”留下的深刻印象。

第二自然段一個“鬧”字特別有趣,童年時代都喜歡玩、鬧,帶有一種興奮的心情。通過師生對“鬧”的表演,使感受到趕海的快樂和有趣。

第三自然段是全文重點,圍繞“趣”字,讓學生找找文中“爲了表現趕海的趣,作者抓住了哪幾件事來寫的?”學生很迅速找出了“追浪花”、“摸海星”、“抓螃蟹”、“捉龍蝦”。“這幾件事中你最喜歡的是哪一件?爲什麼?比較詳細的是哪一件?你從什麼地方看出來的?”通過這幾個問題,引導學生進行多種形式的朗讀,從不同的角度去感悟趕海的快樂。有趣的幾個情境,還讓小組的同學進行表演,使學生入境悟情,加深情感體驗中講了哪些有趣的事情尤其是抓住幾個語氣詞的朗讀,從而既體會到樂趣,又理清了課文的條理,並教會學生在平時開展過活動進行習作時也要象課文一樣有條理的寫清每一件事。

第四自然段略寫,寫的是趕海之後海邊的“平靜”,習作寫活動時很多學生結尾都是“今天真開心呀”,教會學生寫活動之後平靜下來做什麼了,能給文章一個很自然的結尾。

第五自然段又播放音樂,讓學生感受到趕海的樂與美,首尾呼應。

學習課文,既要讓學生體會到文章的樂趣,同時又要教會學生寫作表達能力,這纔是語文課應該教給學生的。

《趕海》教學反思6

一、教學設計

《趕海》是蘇教版第六冊第11課,敘述了作者童年時代跟着舅舅趕海的一些趣事,抒發了熱愛大海,難忘童年生活的真摯情懷。全文的內容緊緊圍繞“趣”和“樂”來展開,重點描寫了“追浪花”、“摸海星”、“抓螃蟹”、“捉大蝦”等有趣的場景。課文行文流暢,內涵淺顯明朗,字裏行間充滿活潑和真摯,很貼近小學生的生活和情感實際。分析通篇課文,寓意簡明,可深挖的“點”不多,教學回旋餘地相對較小,故採用抓朗讀訓練學生語感,引導學生領會課文生動活潑的寫作特點,以讀寫結合的方法訓練學生寫作結束的教學方式。

二、做得還比較滿意的方面

1、在執教這篇課文時,我首先立足於本課的“趣”,開動腦筋,設計多個環節,千方百計引導學生們讀趣、找趣、說趣、品趣、因此,本節課課堂聽講、課堂討論的氣氛活躍,學生參與學習的熱情高漲,整節課充滿活力,令講者和聽着有回味之感。

2、先把學生導入意境。開始上課,首先播放《大海啊,故鄉》這首旋律優美,意境深長的歌曲,動人的旋律迴盪在教室,接着我用優美的語言對大海的美景進行描述,喚起學生對大海的美好印象和無限嚮往。在課文結束時,《大海啊,故鄉》的旋律又一次響起,讓學生隨着美妙音樂進入意境,再次回味趕海的樂趣。

3、創設閱讀場境,體味趕海快樂。文中描寫了追趕浪花、摸海星、抓螃蟹、捏大蝦幾件趣事,我採用“有扶有放”的教學方法,巧妙設計教學情景,在教學中引導學生主動學習,開動腦筋,讓身心沉浸在作者文字所呈現的意境之中。

4、讀寫結合,培育寫作能力。創新是課文教學中一個重要目標,小學生模仿能力強,課文中的某個詞語,某個句子,或者寫作技巧都是學生模仿、提高寫作技能的對象和樣板。

三、需要改進的方面:

1、語文課上要有琅琅讀書聲。這裏說的“充分地讀”,並非是無目的、無要求的泛讀,我們提倡的朗讀是一個要求逐漸提高,螺旋上升的訓練過程,是指有理解、有體驗、有感受、能傳情達意,包含着讀者以良好的基本功,對文本的思索與體驗的朗讀。在以後的教學中,應該注重引導學生根據對文本的理解大膽朗讀。

2.我再一次體會到了教學機智,感受到了教師備課、精心設計各種有新意的教學思路的重要,目的只有一個——就是爲學生的“學”“悟”服務,讓學生更有興趣、更輕鬆地學習,豐富語文知識,提高語文讀寫能力,從而提高語文素養。

《趕海》教學反思7

情景圖呈現的是海水退去以後小朋友們撿拾各種海產品的情形,也既“趕海”的情形。小朋友們嚮往大海,常常是從大海中的小魚、小蝦等開始的,用“趕海”的情形來呈現素材,自然地引出了這些小動物,同時也能把大海物產的豐富自然地引出。對於海邊的小朋友來講,這是非常熟悉的活動;對於沒有見過大海的小朋友來講,雖然情景中的場景是陌生的,但與小朋友們一起活動的情形是熟悉的。相信小朋友讀了這樣的素材以後,會有身臨其境的感覺與“自己也來試一試”的想法。

教學目標的定位與豎式計算的關係: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能夠會口算100以內數的不進位加法,而不是用豎式來計算100以內數的不進位加法;豎式計算的方法是爲以後計算更爲複雜的計算作鋪墊的。當然在一定意義上來說,豎式計算也能爲學生口算100以內數的不進位加法建立表象。但是,教學目標的達成不能過多地依賴豎式。

算法多樣化與算法的優化:在數的認識與計算這個大的體系與領域中,我們應該不能忘記“十進制”的數學思想,不管是數的認識還是數的計算,都是在這個思想的支配下來進行的,特別是在以後更爲複雜的豎式計算時,相同數位對齊,滿十進一,都是對這一數學思想最好的解釋,所以能夠促進學生思維與智力發展的就是這一數學思想的滲透。所以在算法的優化上可以採取整合橫式與豎式的對比觀察的方法,自然地把十進制數學思想滲透其中。

《趕海》教學反思8

《趕海》這篇課文是蘇教版小學語文第六冊第七單元的一篇講讀課文,文章以倒敘的寫作方式爲我們回憶了“我”在童年時代跟舅舅趕海的 “趣”事。文章處處趣味四溢,洋溢着濃濃的真摯情懷。

這節課我的設計主要是抓住這篇課文當中趕海的幾件趣事展開的!藉助課件,通過讓學生觀察、品讀來達到預期的效果。課堂中學生很活躍,但也體現出了一些不足。

首先,在展開幾件有趣的事時,讓學生進行了表演,這樣課堂有些亂,所以,課前應預設好安排學生有序的體驗,在表演的過程中,可以讓對某件事表演的好的學生上臺給大家展示。

其次,在最後的練筆環節,如果能讓學生當堂練習的話效果會更好,課下再讓學生練習,操作起來就很困難了!

通過這堂課的學習,也給我以後的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會繼續努力,爭取每次課都提前預設好,努力做到最好!

《趕海》教學反思9

下面是我在《趕海》二上時課堂引入部分的教學實錄:

師:同學們,在上課前,先讓我們來欣賞一段音樂。請大家發揮你們的想象力,在音樂結束時告訴我:聽了這段音樂,你想到了什麼?(播放《大海啊,故鄉》,學生閉目欣賞)。(音樂止)

師:聽了這段音樂,你想到了什麼?(生作舉手狀)

生:我想到了美麗的大海。

生:我想到了海邊有海鷗在飛翔。

生:我想到了我們去北海游泳的情形。

生:我想到了海邊沙灘上有小孩在撿貝殼。

……

師:同學們,有一個朋友名叫楊謙。他每當聽到這首歌時,就會想起童年趕海的趣事。這節課,讓我們再一次走進他寫的《趕海》,跟他一起去感受趕海的樂趣。

(師板課題:趕海)

(播放畫面)

師:現在我們已經來到了海邊,此時正好是退潮的時候。你現在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

生:我聽到了“嘩嘩”的海水聲。

生:我看到了大海潮水正往下退,還發出“嘩嘩”的聲音。

生:我看到了浪花一下退下去,一下又涌上來,好像不捨得離開。

師:是啊,退潮時的浪潮可有意思了。看看作者是怎麼描寫的。自由讀第二自然段,並用筆畫下描寫浪潮的句子。

……

自評:

在這個教學片斷中,我根據文本的內容,以欣賞音樂《大海啊,故鄉》來引入課堂,意在創造一種輕鬆、柔美的意境。

同時,我讓學生邊欣賞音樂邊張開想象的翅膀,既是想激發學習學習的興趣,又是想過渡到作者聽此歌想到童年趕海的趣事,從而把學生從課本外走進課本內。這樣的課堂引入帶有相當明確的目的,尤其是所提的問題“聽了這段音樂,你想到了什麼”,它具有明確的指向性。

所以我認爲,這樣的課堂引入爲學生營造了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吸引學生走進文本,應該算是一種有吸引力、有生命力的引入吧。

《趕海》教學反思10

《趕海》敘述“我”童年時跟舅舅趕海的一件事,抒發了作者熱愛大海,熱愛生活的真摯情懷。課文內容淺顯易懂,充滿了生活情趣。短短五個自然段,把趕海的整個過程介紹給了讀者,尤其第三自然段,寫的很具體,很好玩。但,因爲大多數學生並沒有去過大海,沒有看過大海,所以理解趕海,只能藉助這些文字,只能是一種表面的獲取。

怎樣使學生有更深刻的體會呢?我除了讓學生找找文章中你認爲最有趣的句子描寫,還讓他們談談自己的感受,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歷(捉蝦、螃蟹等)體會作者當時的心情,讀好句子,讀出感情。最後,我問“如果你也去趕海,你會做些什麼呢?”頓時,激起千層浪。“我要去捉螃蟹、捉蝦”,“我要去撿海灘上五顏六色、各種各樣的貝殼”, “我要在海灘上用沙子建造城堡”,“我要躺在沙灘上洗陽光浴”……

正因爲虛構式得享受了一次趕海的美,引領他們走入了這個情境中。讓學生建立起一個海的概念,建立起趕海的嚮往。 讓學生感受到趕海中最值得記憶,最值得寫的過程。從而來引導學生談談自己童年記憶中的趣事。

《趕海》教學反思11

今天用了兩節課的時間教學完《趕海》一課。讓我深有體會的是:閱讀教學過程是學生、老師與文本對話、思維碰撞、情感交流的過程。

對本節課的教學,既有成功之處,又存在不足。成功之處有以下四點:

一、結合課文的特點,首尾充分利用了歌曲進行情境的創設和情感的薰陶。

上課伊始,教師首先先播放《大海啊,故鄉》,接着用優美的語言對大海的美景進行描述,喚起學生對大海的美好印象和無限嚮往。在結束時,《大海啊,故鄉》的旋律又一次響起,讓學生隨着美妙音樂進入意境,再次回味趕海的樂趣。

二、立足於“趣”,注重於“實”。

爲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教師設計多個環節,引導學生讀趣、找趣、說趣、品趣。因此,在本課聽、說、讀、寫的訓練中,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特別高,整節課充滿了生機和活力。

三、讀寫結合,充分發揮課文的示範性。

本文寫的是童年趣事,因此,教師充分挖掘課文的精髓,在閱讀中進行歸納總結。

四、有扶有放,收放自如。

文中描寫了追趕浪花、抓海星、捉螃蟹、捏大蝦等幾件事,教師採用“有扶有放”的教學方法,巧妙設計教學情境,在教學中引導學生主動學習,開動腦筋,沉浸在作者的語言文字所呈現的意境之中。

五、本課教學不足之處:

1、在精讀感悟環節,預設是留給學生足夠的時間放手給學生自讀自悟,抓住重點詞語體會趕海的“趣”。但交流時學生體會得不到位,而老師的引導不夠深入,學生談得比較淺顯。在對學生的語言訓練方面也應加強些。

2、在評價方面,語言不夠豐富,對於學生的朗讀,回答問題,沒有給出恰如其分的評價和鼓勵。

《趕海》教學反思12

《趕海》一課,初看題目就覺得非常有趣,以此爲題,既突出了課文敘述的中心內容,又激發了讀者興趣,引人入勝。課文敘述了“我”童年時代跟舅舅趕海的一件事,抒發了作者熱愛大海、熱愛生活的真摯情懷。課上完了,但心中有着對這堂課的一些感想。

對於課文導入前的一段聲音、畫面多媒體的結合——《大海啊,故鄉》,一下子就吸引學生注意力,他們的情感得到昇華,彷彿自己就是來到了大海邊,與小作者同趕海,以情感共鳴的開端就牢牢把握學生學課文的興趣,隨即學生邊回憶邊背出第一小節內容,我還發現個別學生的臉上起着微妙的變化,這是我感到最欣慰的。在接下來的講讀課文中我覺得自己在處理每段內容的講解方式上較以前進步多了,至少我腦中有思路,腳踏實地的一步一步引導學生多朗讀,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實踐,來領會課文的思想感情,培養學生的語感,努力使自己做到講課條理清楚,重視以學生爲主的教學方式,有時我通過這樣的提問:你覺得課文中的哪些語句寫得特別有趣?爲什麼?你能讀得讓別人也覺得十分有趣嗎?以此來激發學生的閱讀熱情,引導他們從理解語言、感受形象入手,在閱讀實踐中培養學生自己真正朗讀的本領,以便舉一反三,學生就會學到知識,因而課堂上學生的朗讀水平取得了明顯的效果,但是培養學生運用恰當的朗讀技巧,還應是我在教學中不斷摸索的又一新問題。

當然,說了些自己對本堂課較滿意之處,對於本堂課我也知道自己存在不足之處,課上學生注意力不夠集中,大部分學生動手畫語句時,交流朗讀時,傾聽與說話之間的關係部分學生沒有明確,少數同學在做各自的事情,我覺察到了,更使我想到的是自己要通過生動的教學語言吸引住學生,讓他們在老師的帶動下讀好課文,理解課文,語文教師就應發揮自己的特長,以生動、簡潔的語言引導學生,這樣,學生注意力就會慢慢集中起來。雖然我是在講課,但是我提出的問題都必須清楚,讓學生知道老師問題的意思和接下來做什麼,思維始終要跟着老師轉,而在這堂課中,我引導學生理解課文時所提出的問題,採取的措施還未能讓學生領悟,我本人是清楚的,但重要的是讓學生聽懂和明白自己所做的事情,運用一種使學生能夠接受的語言來領悟問題的內涵。這樣,學生不但能集中注意力,課堂上也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總之,每上完一堂課,心中就有點滴的感想,既有改進之處,又有不足之處,關鍵是今後對於自己有薄弱的教學方面能認識到,還應多下功夫,無論是備課還是在課後都要穩穩當當做好每一步,爭取在以後的課堂上有不錯的表現。

《趕海》教學反思13

自02年下半年開始用蘇教版的教材,我總有一種感覺:蘇教版的文章真美!尤其在教學《趕海》這篇課文上感受頗深。

和學生一起學習《趕海》這篇課文時,因爲事先預習了,所以在此基礎上,學生很容易就把這課的生字掌握了。我們很快就進入了課文的分析上了。

學生對這篇美文開始就有好的感受,這篇文章課後不要求背誦,班上竟然有人主動地背了,一調查,42名學生,有34名同學都背了一兩小節,有3名同學背得差不多了。這篇課文也是挺長的,學生沒有畏懼,這點我還真沒想到,學生給我這麼個驚喜,我太高興了!

我們學習的重點自然放到2、3小節。在這兩小節中作者對看到的和玩的內容寫不少,對心中的感受沒有寫明瞭,大概是留給我們小讀者們體會的吧。首先分析第2小節的“鬧”字,我們換了好幾個字感受了,看能不能用其它的字代替“鬧”,有人說換“嚷”,有人說換“拖”,有人說換“拉”,有人說換“吵”……

學生衆說紛紜,跟原句仔細一比較,都覺得不如“鬧”好,“鬧”字包含有那些動作,“鬧”字更表現出作者的調皮,“鬧”字跟一般的“鬧”的.意思不一樣,這是可愛的“鬧”……說得多好!在第3小節中,單個的表現情感的字有好幾個。“嘿”“咦”“哦”還有連在句子中的如“哩”“哎喲”等,這些字的大量運用真是讓人不感受趕海的“趣”都不行。我們經過這幾個小隊讀這一小節的比賽之後,經過聯繫生活理解這些字的意思之後,經過分析爲什麼讀這些字要變輕聲之後,學生更能體會到趕海的“趣”了。有一學生把手舉得高高的,我問他有什麼問題沒有,他大聲地說了句:“老師,我覺得這是我們學過的最美的課文。”聽了他說的話,我不禁細想了一下,是呀,我教學幾年,還真是對這篇文章最有感覺呢。當時,我就想了,我回去之後,得趕緊把這種感覺留住。我覺得真的要感謝作者,他用了這麼好的字詞,引得學生再找不到另外的字詞來與他相比;真的要感謝編者,選了這麼好的文章,讓學生能從此處進行推敲感受。我感覺學生經過一翻激烈的爭論,已經感悟到了文章用詞的妙處。多美的文章!

接着我們又討論:我興奮極了,飛跑着追趕遠去的浪花。反覆讀了此句,學生感受到了追趕浪花的那種興奮。我問了一句,他能追上浪花嗎?

學生展開討論,結果當然是追不上。浪花到海里去了,能追到海里去嗎?我又問了一句,那“我”爲什麼要去追呢?是呀,爲什麼要去追呢?我發覺問出去之後,糟了,這個問題問難了,學生不一定能感悟得出來的。沒想到的是立即有五、六個學生舉手了。我此時也十分興奮,這是學生帶給我的。

學生說了好幾個答案,其中“我追不到浪花,可是從中卻感到很快樂。”“我追不到浪花,去追到了一種滿足”這兩個答案是最讓我最滿意的。我真的沒想到學生還能說出這樣的話來。這就是對追趕浪花過程的一種體驗。任何事其實我們不一定很注重結果的,我們更應該看重的是過程,小鳥在天空飛過,未留任何痕跡,可是它飛過,它體驗過飛行的快樂。這樣的道理有時成人都不一定能理解的,此時學生卻體會到了,真了不起。我除了對他們佩服之外,擁有的還是佩服。文字中蘊藏着哲理,生活中蘊藏着哲理。多美的文章!

我常常聽說,文章有外在的美和內在的情感。這篇文章外在的美當然就是作者的所見所聞及由此而帶來的趣味性,那內在的情感是什麼呢?

學生都知道,那是對大海的喜愛,對大海的深受,對大自然的喜愛……有一位學生卻跟別人不一樣,他說:“我覺得是表達了作者對大海的喜愛,對母親的讚美。”我聽了詫異了,這怎麼理解呀?又追問,原來是這樣。他把大海比作母親,海中的島嶼比作子女,海浪衝擊到石頭上那是媽媽對孩子的撫摸,浪花就是媽媽的笑容……聽了不覺得笑了起來。我們暫不談這樣的說法對與不對,但憑學生的這種想法我就得給他個最好的表揚。在我理解,這可以算是創新了。“小時候,媽媽對我講,大海就是我故鄉……”有這樣美的句子作開頭,作結尾,學生能不聯繫生活進行想像嗎?從這樣的想像中我們可以看出這個學生對生活的理解。常說要理解生活,要享受生活,我認爲這不能不算是理解生活、享受生活中的一種了。

教了這篇文章,我實在掩飾不住內心地激動想說上幾句:感謝作者,寫出瞭如此的美文;感謝編者,用上了如此的美文。真美!

另:

教完了這篇課文,加深了我對生活的理解,加深我對寫作的理解,以前的日子總是不在意地讓智慧的光芒從身邊閃過,現如今才發覺,邊聽着笛子曲,邊在鍵盤上用靈活的指頭擊打我的智慧是那麼幸福的一件事。課堂是一眼泉,一眼永不幹涸的泉,只要教學,就會發現。我又在等待着自已的新發現。

《趕海》教學反思14

《趕海》是蘇教版第六冊的一篇課文,這篇課文敘述了“我”童年時代跟着舅舅趕海的一件事,抒發了“我”熱愛大海,熱愛童年生活的真摯情懷。這篇課文的內容比較淺顯,文字充滿童趣,在教學時主要通過指導學生朗讀來領會課文內容,訓練學生的語感。

一、激情入境

閱讀教學的最終目的是使學生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和認真閱讀的習慣,爲了達到這個目的,教師就要努力爲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氛圍,激勵學生全身心地、自覺主動地參與到學習新知識的活動中去。

一開課,我就出示了有關大海的優美畫面,喚起了學生對大海的美好印象,接着讓學生用一個詞來表達對大海的印象,最後自然地引入課題“趕海“,這樣做既豐富了學生的詞彙量,又爲學習課文作了鋪墊,同時也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

二、以讀感知

在整堂課的學習中,我反覆讓學生進行朗讀,每一遍都有不同的要求,真正做到了在讀中理解課文,在讀中感悟課文。

在讀書前,學生已經針對課題進行了質疑,所以他們迫切地想通過學習來尋求解答。一開始,我讓學生自己來提出學習要求,在第一次讀書中解決了生字新詞和讀通課文。第二次讀書時,我讓學生帶着自己提出的問題,通過閱讀來理解課文內容,初步理清了課文脈絡。第三次,我讓學生帶着一定的感情,配上音樂來讀書,學生進一步感悟了課文。這樣一次一次的閱讀理解,全體學生都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來,學生真正地成了學習的主人。《大綱》中明確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在教學過程中要加強學生自主的語文實踐活動,引導他們在實踐中獲取知識,形成能力。學生自主學習,既避免了教師的煩瑣講解,又培養了他們獨自發現並解決問題的能力,使教學活動真正建立在學生活動、自主探索的基礎上。同時,通過反覆的閱讀,學生逐步加深了對課文語言的感悟和內化,促進了語感的積澱,並將感悟品位的文字通過激情朗讀表達出來。

《趕海》教學反思15

《趕海》是一篇婉轉動人、帶有濃濃童趣、童真的課文。全文的內容也緊緊圍繞“趣”字來展開,重點描寫了“追浪花”、“摸海星”、“抓螃蟹”、“捉大蝦”等場景來展開的。語句讀來妙趣橫生,情景交融,留有回味的地方很多。

一、做得比較好的方面:

1、在執教這篇課文時,我一直立足於本課的“趣”,設計了多個環節引導學生們去讀趣、找趣、品趣、說趣、演趣。因此,本節課的優點是課堂氣氛和諧,課堂充滿了生命活力,學生敢說、敢讀、敢演,真正做到了生生互動、師生互動。

2、把學生帶入情境。一開始上課,我首先播放了《大海啊,故鄉》這首歌曲,歡快的旋律縈繞在課堂裏,立即讓學生們的思緒插上了翅膀,她們想到了美麗的大海,想到了在海邊捉貝殼的情形,急着趕快進入到課文的學習中,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

3、抓住趕海“趣”字,再現趕海的快樂。文中描寫了追浪花、摸海星、抓螃蟹、捏大蝦幾件事,我便採用讓學生讀讀、想想、演演、再讀讀的方式去再現課文的情境。如有個孩子在完“摸”的動作後, “摸海星”這段時,讀得特別慢,我笑着問他:爲什麼這樣讀?並通過對比讀,更能體會那一聲摸到海星後“嘿”的驚喜了!在理解“抓螃蟹”、“捉大蝦”重點部分時,除了讀之外,還加上了生動的表演,其實孩子們在表演中已理解了文本,通過不同的表演讓孩子們體會文中“威風的大蝦再也神氣不起來了!”的句子,學生們在興致勃勃中對動詞“捏”的準確使用更心領神會了。當然我所指名錶演的是班上比較有表演天分的學生,他的一聲“哎喲”以及不停地甩手等,爲課堂增添了好的氣氛,在“捏大蝦”我讓他伸手頭頂扮大蝦,並說說大蝦的想法,好多學生暢所欲言,精彩的語句給課堂帶來了歡樂的氣氛。

4、以讀感知。在整堂課的學習中,我反覆讓學生進行朗讀,每一遍都有不同的要求,真正做到了在讀中理解課文,在讀中感悟課文。這樣一次一次的閱讀理解,全體學生都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來,學生真

正地成了學習的主人。

此,我利用多種形式、給予學生足夠的時間讀,讓學生在美美地讀中品味《趕海》的情趣。同時,通過反覆的閱讀,學生逐步加深了對課文語言的感悟和內化,促進了語感的積澱,有利於以後寫作水平的提高。

二、需要改進的方面:

1、語文課上要有琅琅讀書聲。這裏說的“充分地讀”,並非是無目的、無要求的泛讀,我們提倡的朗讀是一個要求逐漸提高,螺旋上升的訓練過程,是指有理解、有體驗、有感受、能傳情達意,包含着讀者以良好的基本功,對文本的思索與體驗的朗讀。在以後的教學中,應該注重引導學生根據對文本的理解大膽朗讀。

2.我再一次體會到了教學機智,感受到了教師備課、精心設計各種有新意的教學思路的重要,目的只有一個——就是爲學生的“學”“悟”服務,讓學生更有興趣、更輕鬆地學習,豐富語文知識,提高語文讀寫能力,從而提高語文素養。

這節課學習“追浪花”和“捉螃蟹”時,沒有徹底放手讓學生品讀和感悟,多少有點牽着學生鼻子走過場的痕跡,令人遺憾。在今後的教學中,還需進一步深鑽教材,靈活運用,只有這樣才能真正讓學生成爲學習的小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