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課後教學反思(通用7篇)

作爲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教學,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學習到很多講課技巧,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教學反思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閱讀課後教學反思(通用7篇),歡迎大家分享。

閱讀課後教學反思(通用7篇)

閱讀課後教學反思1

“羣文閱讀”帶給孩子什麼?美國研究閱讀的專家吉姆·崔利斯說過:閱讀是教育的核心,學校中幾乎每一科的知識都是通過閱讀來學習的。英國科學家培根說:讀書給人以樂趣,給人以光彩,給人以才幹。可見閱讀在我們生命中是多麼的重要。我們常說的語文閱讀課堂,僅僅是單篇課文的教學,甚至一篇精讀課文常常佔據我們3課時的時間才能完成,多數教師是教教材而並非用教材教,語文閱讀課堂也緊緊圍繞教學目標開展師生問答形式的課堂教學。然而“羣文閱讀”這個全新的課堂,將會帶給孩子們全新的體驗。

給學生一個“交流的課堂”,以前的語文課堂,學生只是可憐的傾聽者,談不上和誰去“交流”,而“羣文閱讀”教學中我們要還給學生一個“交流”的課堂,羣文閱讀教學是教師、學生和文本交互作用的過程,是在交互中產生新的視界融合的過程。從真正意義上實現“文本對話”、“師生交流”和“生生交流”;給學生一個“開放的課堂”,教學不僅僅是一種告訴,更多的是學生的一種體驗、探究和感悟。給孩子多大的舞臺,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課堂是什麼?課堂是激情燃燒的動感地帶,是他們求知、創造、展示自我、體驗成功的平臺,學生的潛力是無限的,關鍵在於教師是否給了學生足夠大的平臺。

在羣文閱讀教學中,教師不傾向於告訴學生固定的答案,而是組織學生一起圍繞着文本進行建構。給學生一個“快樂的課堂”,羣文閱讀的課堂中把閱讀的自主權還給學生,教師僅僅是學生的引導者、陪伴者,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享受快樂地閱讀、快樂地交流、快樂地分享。

閱讀課後教學反思2

“羣文閱讀”帶給老師什麼?教學是老師和學生的雙邊活動,在這個雙邊活動中,也可以促成雙盈,那麼“羣文閱讀”課堂又帶給老師些什麼呢?給老師一個“思考的課堂”,從“一篇”到“一羣”它意味着“教”的改變和方法的突破,讓學生自己去讀,讓學生在閱讀中學會閱讀。“一節課讀一羣文章”的課堂裏,教學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教師要學會抓住重點、突出要點、把握難點,一句話,要學會有所放棄,所謂“捨得”,即有所舍纔能有所得。爲此,如何利用“羣文”教學提高我們的課堂效果成了我們又一個思考。給老師一個“挑戰的課堂”,如何讓“羣文閱讀”的教學價值最大化實現?突破點是在如何組合文章上,與此同時它考驗着教師的視野、眼光、智慧和對閱讀教學的理解。

這對於長期以單篇教學爲主的老師們而言,何不是一種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戰呢?給老師一個“學習的課堂”,課堂上,如果要讓學生讀“一羣”文章,就意味着教師要去讀更多的文章,因爲只有精神豐盈的教師,才能以她獨特的魅力吸引學生。爲此,就需要我們語文教師要不斷豐富閱讀積累,不斷地加強自我學習,從而提高教師個人休養,促進教師專業成長。一個普通教師能走多遠?洪宗禮告訴我們,心有多遠,路就有多遠。一個普通教師,只要有堅持不懈的追求和行動,也能成爲一個教育家!讓我們大膽嘗試“羣文閱讀”教學,給語文課留下一定的時間,讓學生更自主、更愉悅地閱讀、理解、質疑、發現,從而達到提升其閱讀能力的效果,讓我們一起享受閱讀創造的幸福人生!

閱讀課後教學反思3

《月亮的味道》是一本由波蘭作家麥克·格雷涅茨創作的著名圖畫書。這是一本非常簡單的圖畫書,單看一幅幅精美的圖畫就能猜出故事大概。故事本身淺顯易懂,講述了月亮和一羣小動物之間的故事。同時,這又是一本充滿童趣和智慧的圖畫書。

《月亮的味道》這個語言活動,非常富有趣味性,故事輕快幽默,富有想象力。《綱要》中指出:語言能力的發展就是要創設一個讓幼兒想說、敢說、喜歡說、有機會說,並能得到積極應答的環境。鼓勵幼兒大膽,清楚的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嘗試說明、描述簡單的事物或過程,幫助幼兒發展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讓幼兒大膽的在集體面前表現自己的想法,用語言描述月亮的味道是我們這個活動的目標。

月亮掛的高高的,小動物們怎樣才能嚐到月亮的味道呢?他們會怎麼做呢?在集體活動前,我通過問題“你們知道月亮的味道嗎?”讓幼兒進行了一次討論,孩子們的發言都很積極,大家都爭着發表自己想法,大家的想法意見都不相同。有的小朋友說月亮的味道是甜的,有的小朋友說是鹹的,有的說是酸的。我以講故事內容,讓幼兒理解故事感受故事的有趣和奇妙爲突破口,邊根據幼兒的回答靈活的調整動物圖像的疊加順序與月亮圖像的變化,體會小動物們一起分享月亮味道的愉悅,最後根據幼兒自己對故事的理解和想象,用語言描述月亮的味道。通過本次活動,我也發現了自己對教材把握不夠,對孩子的已有經驗也瞭解不夠。相信在以後的活動中,我會更好的從多方面考慮問題,讓我們的孩子得到更好的發展。

閱讀課後教學反思4

前幾天終於結束了說明文閱讀的教學。看了近三年的中考試卷後發現,每年的閱讀題都會在說明文閱讀和議論文閱讀中選擇其中一種來考試,分值在8—10分,難度比記敘要低得多,但奇怪的是,學生似乎更怕做說明文閱讀閱讀。

授課時我先介紹說明文的文體知識,再讓學生自己根據平時的答題經驗總結了一些答題技巧,然後我再進行了一些補充,告訴了他們一些答題套路,答題術語等等,教學設計都是由知識到技能,由淺入深,最後再選擇一些說明文閱讀題來讓學生做,教學設計及訓練程序,看似不存在什麼問題,可是學生難以領會,原因在哪呢?我總結了一下,得出了以下結論:

首先是學生對說明文的閱讀量不大,還不能準確地把握說明文的特點,對說明對象的特點不能精確地把握。

其次是學生對說明文沒有閱讀興趣,因爲它不像記敘文那樣有動人的故事情節,這樣一來,學生連仔細看一遍文章的興趣都沒有,又怎麼能答好題呢。

另外,我在評講過程中,不能抓住關鍵環節。如某種考點的提示語,甚至題後的分數的暗示作用,加上學生在答題技巧上積累不多,得到的答案就不夠精確了。

還有就是說明文的練習量不夠,以爲簡單就可以少訓練,在學生記憶中沒有形成“定勢”,常常會與“議論文”相混淆。

基於以上情況,以後說明文閱讀訓練可作如下調整:

(一)多讀一些典型的說明文,加強學生對說明文的感性認識。

(二)讓學生積累一些答題技巧。這些技巧知識可在訓練前聽寫,以加深印象。

(三)訓練形式要多樣化,以增加趣味性。

閱讀課後教學反思5

這一週過得是充實的,週四晚上,聆聽了王秀芳校長的講座——《求“簡”的閱讀教學》。王校長在講座裏介紹了很多優秀的教學案例。現在我們的語文教學越來越注重簡簡單單教語文,家常課受到了更多人的歡迎,因爲它更能體現語文的知識教學,因爲它讓學生真實的懂得了怎樣閱讀,並切實的關注了學生主體地位,可是我想“簡簡單單教語文”的真實含義是什麼?聽了王校長的講座,恍然大悟。

我是一個很“墨跡”的老師,每堂課總覺得有很多很多話要說,很多很多知識要講。聽了王校長的講座,感到找到了方向:內容上要突出一個“取捨”,一課一得。一篇文章,蘊含的信息是豐富的,教師一定要有取捨意識。怎樣取捨?用階段目標、學生實際、課文特點造一個“篩子”,用這個篩子去過濾,就能準確有效地取捨。

王校長所講的“環節整合”,也這是我應該努力的方向,在平時的課堂上,有時就會把課文掰碎,一句一句地出示,現在想來都是沒有“整合”的原因。

這學期開始,我上課時,儘量不用課件,讓學生都回歸到文本。另外,讓孩子們把預習都寫到書上,改掉以前寫在本上,只“預習”不“讀書”的毛病。不知道這樣堅持會不會有好的效果,努力吧,正如於永正老師說的那樣:“語文再簡約一點,就是讀和寫。這兩個字抓牢了就會有效。”語文教學的簡單,不是刻意追求的簡單,這簡單是一種境界。把課講簡單些,其實是意味着把課上得精煉一些,就是去掉一些本不屬於語文的東西,簡單不是單調乏味,不是機械刻板。有位哲人說,簡單到極致,就是美麗。簡單的語文必然是美麗的精彩的語文。從這個意義上說,簡單語文其實並不簡單。

閱讀課後教學反思6

大綱指出:“對閱讀有濃厚的興趣,閱讀程度適合的文章,能理解主要內容,體會思想感情,領悟表達的一些方法,注意積累語言材料。”“能根據需要收集有關材料。”

課外閱讀中的大多數文章,不但結構嚴謹、情節動人,而且裏面有許多優美的語句,華麗的詞藻。因此本節課我選擇課外閱讀上的《夏夜》和《冬娃》兩篇文章,希望通過閱讀指導,讓學生在語言文字之中體會到晚霞的美麗和小河的迷人,感受到作者對大自然和生活的熱愛,感受到世界的美好、生命的精彩。同時希望通過閱讀這樣的文章,讓學生學會作者的擬人、打比方等寫作手法,爲下一次的習作打下良好的基礎。

教學中,我指導學生自己學會生字,學會詞語,積累優美的語句,並讓學生在朗讀中感受語言文字的優美,從而聯繫到自己的文字如何變得生動、優美起來,讓學生嘗試寫話,老師加以指導,從而達到閱讀的真正目的。

課外閱讀是語文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是素質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減輕學生負擔,提高語文教學質量和效益的有效途徑。形成良好的“智力”背景。

大量的.課外閱讀爲學生提供了良好的“智力”背景,引發學生積極思維,以讀促思,以讀助寫。有些相關背景知識沒有引導學生去掌握。因此,語言的感悟還不是很到位。

教無定法,學無定法。課外閱讀的指導類型也應該是自由靈活,多種多樣的,我認爲“學習知識的目的全在於運用”,“教是爲了不教”,只有充分把握好課外閱讀的作用,搞好閱讀指導,纔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各種閱讀能力,爲提高學生的習作水平打下堅實的基礎。

閱讀課後教學反思7

本次科學活動是選自《幼兒園建構式課程指導》中的“彎彎繞繞”主題。電線既有一定的剛性又柔軟易折曲,是彎折造型的好材料。它可以幫助、支持幼兒自由、充分地表達內心圖景。《綱要》中強調科學領域的教育內容應從身邊選擇材料。是啊,孩子生活的環境中有許多都是俯拾即是的自然物,但這些往往不一定能引起孩子的關注,也常常被我們老師所忽略。但恰恰就是這些取材簡便的自然物,如電線,是我們開展幼兒園科學教育的寶貴課程資源。教師的任務就是關注、挖掘身邊的自然物、自然現象,爲我所用,爲幼兒享用,並以此引發孩子的求知慾望和探索興趣。

家長和孩子們都收集了各種各樣的電線,通過本次活動,讓孩子們知道了原來廢舊的電線可以這麼好玩。有的孩子把電線做成了小魚,有的孩子做成了眼鏡,有的孩子用電線做成了氣球,有的孩子做成了英文字母,還有的孩子做成了帽子,``````孩子們發揮着自己的想象,用電線製作着各種各樣的造型。活動效果很好,在有趣的環節中,孩子們可是探索如何讓電線站起來呢?有的用積木,有的用橡皮泥,有的用透明膠,有的用瓶子,有的開動腦筋,不借助物品直接讓電線站起來。在活動中,孩子很享受這個創造的過程,當看到很多電線藝術品展現在我們眼前時,孩子們的臉上露出自信的笑容。

活動結束後,我發現幼兒的興趣很高,在第三部分讓電線站起來的環節中,我本來設計是幼兒有2次操作過程,第一次是嘗試玩,第二次是根據幼兒的回答在已有經驗上玩,使活動更加豐富性。可是在實際的操作中,我發現孩子們第一次嘗試就興趣很濃,後來我順水推舟直接引入到了第二次操作,可是我巡視一圈後,就有點後悔了。孩子們就在盡情地玩,活動中沒有層次性的突出,顯地很平淡,環節沒有亮點,就連最後的收尾也是延伸到區域中。我發現教師的語言真地很重要,適當的引導很重要,對幼兒提出的要求要明確,更要關注到一些細節方面,我想如果考慮地更加周到些的話效果會更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