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認識圖形》的教學反思(通用5篇)

身爲一名剛到崗的教師,我們都希望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我們的教學經驗,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有關《認識圖形》的教學反思(通用5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有關《認識圖形》的教學反思(通用5篇)

《認識圖形》的教學反思1

本單元在學生上學期的學習立體圖形的基礎上,繼續學平面圖形的初步認識。

第一課時爲認識常見的平面圖形,目標是使學生直觀認識幾種常見圖形(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圓),能夠辨別和區分這些圖形,初步建立學生的空間概念。

這一課時我我先帶了一些禮品盒,讓大家說一說什麼物體的面是什麼圖形,應道學生從物體中分離出面,再從物體表面抽象出平面圖形,初步體會面在體上。再讓學生摸一摸自己的左面,文具盒的面,書面有什麼感覺,體會面的手感。接着出示本課立體圖,問他們有什麼好辦法能把這些積木的面畫下來,學生操作實物,師巡視指導。展示學生畫的面,並標註上各個平面圖形的名稱。學生通過分一分,認識各個平面圖形的名稱。學生進行小組進行分類活動,並說明分類理由。小組內利用尺子、繩子、剪刀等工具,量一量、比一比、折一折平行四邊形、長方形和正方形,比較着三種圖形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學生彙報相同點:三種圖形都有四條邊,都有四個角。不同點:長方形和平行四邊形的上下兩邊、左右兩邊相等;正方形四邊都相等。

這節課整體上的非常有條理,就是活動太多,時間沒有控制好,最後的鞏固練習都沒時間來做了。

《認識圖形》的教學反思2

一、教學設計反思:

本課和實際生活的聯繫性很強,生活中有各種各樣的立體圖形,比如:藥盒,魔方等等。根據這一特點,我設計了主要有動手摸一摸立體圖形並分類的活動,還有就是學生感興趣的遊戲活動,通過猜一猜的遊戲來記憶立體圖形的特徵。

二、教學過程反思:

本課的主要教學過程是新授部分,在這一部分我主要設計的是:

①動手摸一摸物體的樣子

②動手把形狀相同的物體放在一起

③說一說爲什麼這麼分

④教師歸納整理,教學物體的名稱及特點

⑤觀看主題圖找一找四種立體圖形

⑥找生活中的立體圖形。這一部分中,在第一步到第二步之間沒有一個良好的銜接,以及第三步到第四步的過渡有點快。

三、存在的主要問題反思:

1、首先,學生手裏收集了一些生活中的物體,對學生來說比較新奇,這樣就分散了他們的注意力,感覺整堂課散漫,學生的注意力沒有在主要的學習任務上。

2、對於正方體和長方體的區分,只是簡單的用直觀觀察使學生了解,以及它們分別的特點,長方體是長長的,平平的,正方體是正正方方一個樣。並沒有給學生立體圖形邊和麪的概念,在這裏我是有困惑的,不知是否該給學生這些概念,如果不給怎麼可以讓它們記住並能區分呢。

3、一個看似像正方體的長方體圖形在課堂上沒有講給學生,也沒有準備這樣的立體圖形和生活的實際物體。

四、改進措施:

1、課堂中的細節要在備課時考慮周全,要結合本班學生特點提前想到學生可能出現的反應,並增加對這樣的反應的應對措施。

2、課需要提前準備,提前準備所用的教具,做到不遺漏。

在備課時遇到問題,一要看書,看教參,二要及時請教其他教師學習經驗!

《認識圖形》的教學反思3

在《認識圖形》這一課裏,我安排了許多對認識圖形有助的搭、折、剪、分等教學活動,目的是爲了幫助學生感受圖形的特徵及圖形間的聯繫,發展初步的空間觀念。

所以,在認識四邊形、五邊形和六邊形及後面的練習時,我直接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操作、探究。利用搭一搭、折一折、剪一剪、分一分,讓學生自己動手去試一試,學生在前三步動手操作時都很順利,到第四步分一分的操作時開始有點困難,覺得無所適從,但慢慢地就覺得有樂趣了,自己不斷地分,轉來轉去地分,學生分得可開心了!,因爲可以分的方法太多了,除了書上提到的圖形,其他圖形學生也都分出來了……其實,這些活動過程既認識了新圖形,又對已經認識的圖形進行了進一步的深化,還了解了各種圖形之間的關係,學生的空間觀念得到了發展。而且學習的積極性非常高,個個都爭着舉手回答問題,搶着彙報自己的發現……

所以,我覺得認識圖形是一種載體,探究是一種學習方式,空間觀念的發展是探究中的一種有價值的獲得,而且學生自主的探究活動所帶給學生的不僅是數學知識的獲得,數學思考方面的`提高,動手能力的協調能力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在於學生在操作過程中的思維活動和心理體驗對學生以後的發展的作用。

《認識圖形》的教學反思4

《認識圖形》這一單元新課有2課時,第一課時主要是讓學生認識長方形、正方形、圓、三角形這幾個平面圖形,第二課時的教學內容就是在認識平面圖形的基礎上再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這幾個立體圖形。

我在認識立體圖形的教學過程中設計了各種操作活動。

一、是通過創設情景堆積木複習學過的物體。

長方體、正方體和圓柱。再通過摸一摸從老朋友中來找新朋友,激發學生學習新知的興趣,由此引入新課的教學。

二、是出示長方體模型。

讓學生動手摸一摸模型的底面,提問:你有什麼感覺?促使學生獨立發現它的面是平的、光滑的,同時激勵學生想出不同的辦法,從而體會面在體上;再描一描、畫一畫、用手比劃等實踐活動中是學生體驗探究的過程,培養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進一步體會面與體之間的關係;學生學會從體上找面的方法,並充分體驗到與人合作及成功的快樂。

三、是在生活中找一找這三種平面圖形。

這個環節給學生提供了充分的思維空間和交流機會,並在區分圖形的過程中,相互啓發,發現圖形的本質特徵。

四、是動手在釘子板上圍一圍。

這一過程讓學生通過圍,對這三種圖形有一個理性的認識,在釘子板上是圍 不出圓的。

五、是動手在方格紙上畫一畫。

通過畫學生體會到畫長方形時上下格數相等,左右格數相等;畫正方形時上下左右格數都相等;這一過程培養了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和在操作中發現問題,並解決問題的能力。五是憶中說圖形,加深對圖形的認識,進一步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繫。通過這些活動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在玩中學、動中悟,在自由、輕鬆的課堂氣氛中學習數學。

《認識圖形》的教學反思5

在教學北師大版一年級下冊數學第四單元?有趣的圖形中的第一課時——“認識圖形”這一節課時,我設計的本節課力求體現以下特點:

1、在教學目標上——全面、明確,可操作性強。

2、在學習內容處理上——體現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繫。

3、在組織教學策略上——注意情境與活動教學。

4、靈活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體現大信息量與高效率。

學生在上學期已經學習了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初步認識了這些幾何圖形,形成了一定的空間觀念;同時,學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經驗,比較關注自己周圍的事物。在導入新課的活動中,我沒有從零開始,而是先讓學生來說一說自己已經認識的圖形。這樣就激發起學生探究新知的強烈慾望,激活了學生的思維,發揮了學生的主體性。接着我創設了讓學生看一看、說一說、找一找、摸一摸的學習活動,既注重讓學生以自己內心的體驗來學習數學,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運用數學進行交流的意識,又使學生初步感知這些實物 (模型)的表面,獲得對平面圖形的感性認識,爲學生在下一個環節的學習中更好地體驗出“面”在“體”上,作了很好的鋪墊。然後我又通過引導學生比較立體圖形與平面圖形的異同,深化了對兩類圖形特徵的認識,使學生從具體實物操作和形象感知發展到抽象地認識圖形,進一步體驗到“面”由“體”得和“體”與“面”之間的區別與聯繫。特別是通過讓學生充分參與操作性和探索性的學習活動,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空間觀念、觀察能力、數學語言表達能力、動手操作能力以及分析、比較、概括等邏輯思維能力。在學生初步學會了從“體”上找“面”的方法,弄清了“體”與“面”關係的基礎上,又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嘗試找出怎樣利用物體來描出平面圖形的策略,既體現了教學設計的層次性,又培養了學生合作的意識,進一步加深了學生對所學圖形特徵的認識。通過提問“在生活中,你在哪兒見過這些平面圖形”,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把所學的新知運用到現實生活中,使學生覺得學習數學有用,數學與生活有着密切的聯繫,增進了學生對數學的價值和作用的認識,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最後我通過練習,使學生鞏固了本節課所學的知識。

課後反思自己這節課的教學行爲,成功的主要有以下幾點:

1、在“玩”中學,激發學生的興趣。

一年級孩子注意的特點是無意注意佔主要,注意時間不長。而數學知識一般較抽象,生硬。因此整堂課我設計了很多活動,如摸一摸、貼一貼、評一評、舉一舉、猜一猜、擺一擺等等,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在活動中探索、在活動中感悟。

一開始我就創設一個學生感興趣的情境:與機靈狗一起學習,機靈狗還帶來了禮物,禮物不小心掉在了地上,留下了腳印,誰能想辦法把它們的腳印變出來?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激起思維的火花。讓孩子在興趣、好奇心的驅使下主動地學習新知。在探索階段,讓學生在擺一擺、猜一猜等真實有趣的情景中,經歷、體驗數學知識。

在鞏固拓展時,創設了讓學生摸一摸、拼一拼的遊戲活動,課堂上學生始終樂此不疲,興趣盎然。整個數學學習活動充滿情趣,學生在趣中悟,樂中學。

2、教學語言要有童趣

教學中,要結合兒童的認知特點、興趣愛好、心理特徵和個性傾向等,在不影響知識科學性的前提下,對教學語言進行加工、裝飾,使其通俗、生動,富有情趣。即要結合學生生活實例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當然,口頭語言更應形象、生動,充滿童趣,富有感染力。

如在本課的教學中,當小朋友展示自己的作品,讓一位小朋友當評委評出優秀的作品,我就說:老師想當小記者採訪一下這些畫得好的小朋友,他是怎麼畫的?而在猜一猜這個活動時,我又是這樣說的:這些圖形想和小朋友做遊戲,他們躲起來了,只露出了一部分,請你猜一猜,他會是什麼圖形?這些親切、形象的語言極大地激勵學生積極思考、探究,動手,感到數學問題新穎、親近、有趣。

3、佈置任務要簡單明瞭,也要切實可行

這節課在第一個班先上時,我原來設計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辦法把積木的一面想辦法在紙上表現出來,結果學生對印的方法非常感興趣,不去想別的方法了,而這些印泥的差異很大,有的很濃,有的很淡,淡得印出來就效果很差,所以不但浪費了很多時間,也沒有達到預設的效果。在第二個班上時,我就刪掉了這個環節,直接讓他們用畫一畫的辦法,效果就很好。

當然,這節課也有不足之處:

1、我覺得我對學生學習過程中達到過程性目標的評價不夠。

2、在對教學內容的優化上,還可以出示一些交通標誌,讓學生說說這些圖形能在什麼地方看得到,表示什麼意思,從而有機滲透對學生進行交通規則的教育,這樣更能體現數學與生活的聯繫及其育人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