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的排列》教學反思多篇

篇一:《簡單的排列》教學反思(681字)

《簡單的排列》教學反思多篇

這節課是在學習搭配規律的基礎上來學習排列的規律,在學生在經歷對幾個事物的排列過程來探索簡單排列現象中的規律,去應用規律去解決一些生活中的簡單實際問題。

1、經歷解決問題的過程,發展學生的符號感

《新課標》指出:符號感主要表現在:能從具體情境中抽象出數量關係和變化規律,並用符號來表示;理解符號所代表的數量關係和變化規律;會進行符號間的轉換;能選擇適當的方法和程序解決符號所代表的問題。

在教學中創設情境後,直接提出問題:“三個人排成一排照相,有多少種不同的擺法。”我先讓學生小組討論如何排,然後讓一個小組的學生上臺表演,其中三人分別扮演小軍、小明和小紅,另一人就負責指揮,剛開始學生的表演還有挺有序的,可是到後來,學生開始亂了,不知道哪種是排過了,哪種沒排,此時我正好利用這一情況讓學生來說說還有什麼情況沒有排,如果是你上來表演,你有沒有辦法表演的更好,這時學生就爭相回答了,一般同學都會想到去固定最邊上的位置,

接着讓學生用不同的方法來尋求答案,再交流中感受符號表示的簡捷與方便。最後讓學生在理解符號所代表的變化規律的基礎上列出算式。

2、嘗試解決問題,體會排列與組合的區別

在學生經歷解決問題的過程,初步掌握規律後進行生活中一些生活中簡單規律的練習,如“排數規律”“比賽中的規律”“打電話中的規律”“寄賀卡的規律”通過練習,引導學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符號的方法靈活解決問題,體會這些問題的聯繫與區別,初步感受排列與組合的區別。(擺數、寄賀卡與元素的順序有關是排列問題,而比賽和打電話跟元素順序無關,是組合問題。)加深學生對規律的認識,爲今天找規律的進一步學習奠定基礎。

篇二:《簡單的排列》教學反思(970字)

本節課,我是始終圍繞着以下教學目的在進行教學:

(1)使學生通過觀察、猜測、實驗、驗證等活動找到簡單事件的排列數。

(2)培養學生有序,全面的思考問題的意識和習慣。

(3)讓學生感受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嘗試用數學的方法來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

(4)使學生在數學活動中養成與他人合作的良好習慣。並初步學會表達解決問題的大致過程和結果。

爲了更好的完成教學任務,我進行了以下設計:

首先,創設情景,激發興趣。教學中通過學生感興趣的卡通畫和故事吸引學生,讓學生帶着濃厚的興趣進入本節課的知識學習,同時,通過問題的引入,學生很自然的明確了所要學習的知識了。

其次,操作探究,學習新知。這也是我本節課在教學中的亮點之處。在教學中通過以下四個環節進行:(1)看一看,說一說。在學生觀察的基礎上,向學生提出問題:“你發現了幾種搭配方法?你是怎樣搭配的?”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給學生思維的空間和時間,在學生積極的參與基礎上,進行第二環節。(2)想一想,擺一擺。學生在有了一定的認知基礎上,讓學生四人一小組進行合作,討論搭配方法,同時,要求學生帶着問題去思考:“怎樣搭配才能做到不遺漏、不重複呢?”這其實也是本節課的知識難點。在學生的彙報中,有意識的培養學生的小組合作精神,讓小組學生合作,到黑板前進行板演,並說出是怎麼搭配的,有沒有遺漏和重複,經過集體訂正,讓同學們明確有六種搭配。(3)試一試,連一連。這一環節的設置,是教給學生用連線的方法,進行組合搭配,是爲今後學習簡單事件的排列做好了鋪墊。通過學生的展示,學生明確了,用連線能做到快速的搭配,而且能做到不重複、不遺漏。(4)教師做適時的小結。藉助與學生的板演及課件,讓學生真正掌握用連線進行搭配的好處,以及組合搭配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第三,課堂實踐,鞏固新知。當學生掌握了搭配的方法後,緊緊圍繞生活中的典型事例——早餐圖,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並且感受到數學知識與生活密不可分。在此基礎上,我又設計了一道純數學性的知識,意在讓學生知道,搭配不僅與生活密切相關,還在數學領域裏有着廣泛的應用。數字抽拉卡的設計,讓學生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將抽象的知識形象化,讓學生有序的運用兩種方法拉出九個兩位數。在合理的練習中,真正掌握知識的重點——有序的找出簡單事件的排列數。這一環節的設計也讓本節課達到了高潮。

篇三:《簡單的排列》的教學反思(1230字)

《簡單的排列》是新課標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第九單元第二課時的教學內容。這節課是在學習搭配規律的基礎上來學習排列的規律,在學生在經歷對幾個事物的排列過程來探索簡單排列現象中的規律,引導學生用數學方法去解決一些生活中的簡單實際問題。

在磨完課後,我對本課進行了反思:

一、強調數學的“生活味”。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爲,學習是學生主動的建構活動,學習應與一定的情境相聯繫,在實際情境下進行學習,可以使學生利用原有知識和經驗同化當前要學習的新知識。在學生的數學學習中,爲了有利於他們理解抽象的數學問題,我們必須爲他們構建生活原型。因此我從孩子的生活引入,尋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再展開探究,體現“生活—數學—生活”的教學過程。如我創設拍照情境導入新課,我幫三位同學拍照留念,並由拍照的過程中引出排列問題,就爲孩子們溝通“數學──生活”搭建了橋樑,抽象的數學知識找到了具體的生活原型作依託,孩子們對於排列的意義理解就更形象了。接着組織了同桌通過擺擺數字卡片進行合作探究;在學生合作探究前,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在合作探究中,保證了合作學習的時間,並深入小組中恰當地給予指導並拿幾個不同順序的學生作品在黑板上展示。合作探究後,我還引導學生觀察黑板上的學生作品,讓學生經歷比較發現重複、或遺漏或無順序排列,從而引出按一定順序排列較好。孩子們的思維過程逐步地“數學化”。同學們在我創設的情境中,學生學得興趣盎然,輕鬆地理解了本節課的重難點。

二、強調數學的“數學味”。

強調數學的“數學味”並非要否定數學的“生活味”,而是要把“數學味”和“生活味”有效地結合,使“生活味”爲“數學味”服務。因此,在本課中,我首先通過“拍照”創設情境,引出排列問題,並以此理解排列的數學思想。接着,讓學生經歷“擺一擺,記一記,說一說,演一演”整個數學化的過程,來解決“簡單的排列問題”,學生通過獨立完成、小組合作交流,引發數學思考,比較有序排列與無序排列,使學生體會有序思考的好處——不重複、不遺漏。對排列的意義的理解得到深化,孩子們的思維過程逐步地“數學化”。正如鄭毓信教授指出,“我們所追求的不應是由‘學校數學’向‘日常數學’的簡單‘迴歸’,而應是兩者在更高層次上的整合”。

當然,本節課還有一些不足的地方。如:不能做到認真地傾聽完學生的'發言再做評價。當時站在講臺上,只怕學生說不到自己設計的那方面,所以搶學生的話,沒有讓他們真正成爲學生的主人。以後一定讓學生在說完後,自己再發表意見,起到主導作用,即使學生沒有按自己的設計說,發生了小錯誤也不怕,也許這正是一個很好的教育資源。以後得充分利用這種教學資源,讓課堂在錯誤的的改正中,有更多的精彩。

通過這次磨課,我更深刻地體會到:課堂應該是真實的課堂,應該是實實在在的課堂,不應該爲了追求課堂的新穎、課堂的與衆不同,而在設計時追求教學設計的花樣。我們應該克服這種傾向,組織有效而真實的數學活動,走生活化之路,讓學生在數學課上品出“數學味”,追求數學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篇四:《簡單的排列》教學反思(571字)

我在二(5)班上了《數學廣角—簡單的排列》這節課,首先要感謝王美芳老師、陳愛嫦老師和陳泳餘老師的光臨指導。通過她們在我備、上、評的過程中提出寶貴的意見,使我對這門課有更深刻的瞭解。

“排列”這一數學思想將一直影響到學生的後繼學習。在二年級階段,根據學生的學習特點,考慮學生思維方法的新穎性與獨特性,學習時要遵循“不重複不遺漏”的原則,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本課教學中我在改變學生學習方式方面做了些嘗試。本節課我運用了分組合作、共同探究的學習模式,讓學生互相交流,互相溝通。比如“1、2、3這三個數字可以組合成多少個兩位數”,這個問題不是學生一眼就能看出的,一下子就能明白的,它需要認真觀察、思考。因此我要求學生獨立思考、獨立完成,小組合作交流後選擇最佳方案再彙報。其目的是通過給學生一個比較寬泛的問題,留出學生自己動腦思考的空間,再通過小組交流,讓所有學生獲得表現自我的機會,也可以實現信息在羣體間的多向交流。

同時,在這節課中,很多同學表現非常出色,對部分同學該怎麼處理?對於一些起點低的同學,是否可以用簡單符號代替實物再去要求他們進一步深化理解?這次的課中,也有很多需要改進和不足的地方嗎,在調動課堂氣氛上,教學語言的嚴謹性和具體要求學生做任務上,這些我是在課堂上欠缺的。在今後,我需要加強這幾方面的培養,爭取把上課中的缺點改進,努力上好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