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量代換教學反思

通過活動,幫助學生理解所學知識的本質屬性,促使他們瞭解掌握相對完整的知識形成過程。以下是爲大家整理的等量代換教學反思,希望對你們有所幫助!

等量代換教學反思

篇一:等量代換教學反思

《等量代換》是三年級下冊“數學廣角”中的內容,其目的是向學生滲透一些初步的現代數學思想方法,並用這些思想方法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生活問題和數學問題。鑑於此,這節課在設計和教學中始終體現了:

1、教學設計注重讓學生在獨立思考、合作交流中感悟體會等量代換的思想方法。整節課有一個鮮明的主線和層次,如以學生熟悉的《曹衝稱象》引入新課,感受“相等的纔可以替換”,從而引出新課;例題要求“1個西瓜和幾個蘋果同樣重”,爲了能讓學生把自己的思路理清,我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先讓學生獨立思考,再在全班交流討論中得出兩種解題思路,最後總結出方法,把思維和和語言表達結合起來,幫助學生形成清晰的表象,初步感受等量代換的思想方法,再內化爲自己的認識,爲今後的學習打下必要的基礎;練習設計層次分明,採用獨立思考、同桌交流的形式進行學習。教學全過程是以學生爲核心組織開展學習活動,力求體現“以生爲本”的新理念。

2、尊重學生的認知規律,充分挖掘教材。考慮到學生都是初步接觸等量代換,在運用教材時,從“換”字入手,化解學生對等量代換的陌生感覺,同時又充滿了趣味。另外我又充分運用了教材,從量的代換,到物品價值的代換,再過渡到圖形代換、物的代換,都取自教材。

3、恰當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動態圖像演示技術,利用媒體信息傳播的豐富性、形象性和生動性,將比較抽象的知識加以直觀地演示,幫助學生理解所學知識的本質屬性,促使他們瞭解掌握相對完整的知識形成過程。如:把用4個蘋果等量代換1個1千克砝碼的過程形象地演示出來,使學生深刻理解一個西瓜和16個蘋果同樣重的道理。從而在腦中建立等量代換的表象,進一步理解該如何進行等量代換,突破了難點。

因水平有限,在教學中存在諸多不足之處,還請在座的各位不吝賜教。

篇二:等量代換教學反思

在這一課的教學設計中,我從學生熟知的故事《曹衝稱象》中引入“等量代換”的思想,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曹衝稱大象實際上稱得是什麼?怎麼石頭的重量就是大象的'重量呢?學生能從字面感知只有相等才能互換。在主題圖的講解中,三者之間的等量關係,在這個環節多讓學生說說代換的過程,加深學生的理解。如提問:西瓜和蘋果沒有直接的等量關係,但他們都和誰有直接的等量關係?要求1只西瓜和多少隻蘋果同樣重,首先要知道1只西瓜和多少個砝碼同樣重,再利用砝碼和蘋果的關係進行等量代換。這裏不但要強調一個砝碼可以用4個蘋果來代替,更應強調4個砝碼可以用多少個蘋果來代替,或4個砝碼可以用多少個蘋果來代替?也可讓學生同桌交流等量代換的過程,以好帶差。

讓學生對本知識點進行層層遞進。在練習做一做的過程,引導學生解決方法的多樣化。讓學生利用“等量代換”進行了多樣化的換算。在鞏固練習題中進行題式變化,提高學生的推理能力,從不同角度鍛鍊學生的推理能力。最後引入了圖形代換題,學生利用同桌交流和小組合作的不同方式進行合作學習,培養學生互助合作交流的意識,學會與人合作、聽取別人的意見,讓所有的學生都參與到學習的全過程中。在這一課內,學生能夠理解等量代換的含義,但是表達不清,學生簡潔的表達需要老師的引領,讓學生把自己內在的思維和言語相結合,使學生的思維進一步再提高。練習題中鴨和雞的重量相比較時,可以再加一個“4只鴨和4只雞”進行比較,再推到“鴨和雞”比。在圖形題,可以課件方式再展示“□“和”△“的關係,讓學生深刻體會到等量代換的思想。在第二個圖形題,可以讓學生髮散思維,多樣化進行解決。最後,可把得到的結論進行驗證。在做“等量代換”題時,可以讓學生把題中的各種量都用數學中的不同圖形代替,然後,通過簡易的圖形代換得出題中數量之間的關係,通過圖示幫助學生更好地解題。

疑惑:從本節課的教學效果來看,是優等生學得輕鬆,能用不同的方法解答,而差生卻很難知曉。在本堂課中一個重要的着眼點就是學生怎樣把已知的條件與問題相聯繫,是從哪個條件出發,尋找相應的條件,或者是從問題出發去尋找相適應的條件,類似於我們以前分析應用題的分析法和綜合法。要讓每個學生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解題思路,確實非常困難,何況此課在生活中運用不是非常廣泛,怎樣才能讓中下層的學生能瞭解解題思路,充分讓優等生起到領頭羊的作用是我們老師現在的當務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