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玉蘭教學反思範文(通用5篇)

身爲一名剛到崗的教師,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對教學中的新發現可以寫在教學反思中,那麼應當如何寫教學反思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廣玉蘭教學反思範文(通用5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廣玉蘭教學反思範文(通用5篇)

廣玉蘭教學反思1

小學語文教學應着眼於提高學生語文素質,活用學生喜聞樂見的載體,着力語言文字訓練,爲學生提供語言實踐的機會,探索小學語文教學課堂活動化的方法,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讓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在美、趣、做中學母語,從而達到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提高學生語文素質的目的。

中央電視臺二套《鑑寶》是學生喜聞樂見欄目,筆者將《鑑寶》融入到《廣玉蘭》的教學之中,進行了課堂鑑寶的嘗試,收到了奇效。以下是課堂教學片段:

師:老師今天帶來了兩件寶貝,請同學們鑑賞一下。

生:什麼寶貝呀?

師:(打開用紅布包裹的廣玉蘭樹葉)請看第一件寶貝,請各組派代表上臺作近距離的觀察。

生:推薦代表上臺觀察。

師:請各代表描述一下廣玉蘭葉片的細部特徵。

生:廣玉蘭葉片正反面的顏色不同,正面是碧綠的,反面呈黃色。

生:廣玉蘭葉片正面很光滑,摸上去很舒服,反面則毛茸茸的。

生:廣玉蘭葉片邊緣呈波狀,像個大水餃。

師:剛纔各代表都進行了仔細的觀察,描述了廣玉蘭葉片的細部特徵。請你們在小黑板上寫上自己觀察後的總體印象,可以是一個詞、一個成語、一句話。

生:思考後書寫。

師:下面請“專家”點評。專家可不是容易當的,得有豐富的知識。對廣玉蘭葉片的特點我們可以通過讀課文來了解。請下面同學認真讀課文,準備點評。

生:讀課文、同桌交流。

生:剛纔代表們從廣玉蘭葉片的顏色、形狀等方面進行了描述,語言組織不錯。這裏我想補充一點,廣玉蘭葉片背面的顏色應該是鐵鏽色。

生:我覺得廣玉蘭葉片充滿生機、充滿活力。因爲課文中說“密集油亮的綠葉終年不敗,始終透着生氣,透着活潑”。

師:請“專家”在課本中寫下讀課文後對廣玉蘭葉片的總體印象。交流代表和“專家”的印象。

生:有感情地朗讀這部分內容。

然後教師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出第二件“寶貝”——“廣玉蘭花”過程同上。

……

通過課堂鑑寶活動,學生在輕鬆愉悅的氛圍中感受了廣玉蘭葉片的獨特情趣和廣玉蘭花的色美、形秀、香幽,從心底裏產生對廣玉蘭的喜愛。

用“課堂鑑寶”的方法教學《廣玉蘭》啓示我們:可以針對學生的年齡特徵和教材特點,利用各種教學手段、教學方法,把學生喜聞樂見的各種活動引入課堂,將課堂教學活動化,使學生在一種寬鬆活潑的教學環境中,對語文學習產生興趣,自主學習。

廣玉蘭教學反思2

《廣玉蘭》是一篇優美的散文,特別喜歡對廣玉蘭一樹姿態的描寫這一段,覺得非常值得學生去學習和積累。因此也將這一段作爲了一個教學的重點。教學這一段,主要還是通過抓重點詞,品讀語言,指導學生品味作者精緻、生動的語言,通過多種方法來品讀關鍵詞語。如“數世同堂”“生生不息”“迫不及待”“終年不敗”“生氣和活潑”等詞語,先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理解詞語的意思,再去討論這些詞語所表達的情感。最終歸結到作者對廣玉蘭的喜愛之上。

但是,這麼一段看似清楚而簡單的文字,如果沒有仔細去推敲,學生還是會有許多模糊的地方。比如“數世同堂”指的是什麼?“生生不息”又是從哪裏表現出來的?這些看似非常簡單的問題,但是學生回答起來總是模模糊糊,說不清道不明!一直說,到了高段,教一篇課文應該從整篇着手,視野要開闊。誠然,這是對的,可是這只是一個大方向,大方向把握了,未必課堂就真的充實了。細節決定成敗,我們的教學也是一樣的。看到篇,也要看到點。看到點,還應該吃透它,即使不一定要在課堂上完全呈現出來,但作爲老師,自己心中必須要有數。

廣玉蘭教學反思3

《廣玉蘭》是一篇優美的散文,作者陳荒煤用了詩一般的語言描寫了廣玉蘭花的香幽、色美、形秀以及葉片的獨特情趣,表達了作者對廣玉蘭的喜愛之情。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者認爲有以下幾點較爲成功。

1.巧解詞語

理解“凋落”、“皎潔”兩個詞語的時候,分別讓學生在課文中找一找他們的反義詞或是同義詞。這是理解詞語的好辦法。

在理解“玉琢冰雕”給人怎樣的質感時,教師出示了寶石和霧凇的圖片,通過對以前學過的知識的勾連,通過圖片幫助學生回憶、感受雕琢成的玉器和晶瑩剔透的霧凇給人怎樣的質感,從而形象地感受這個詞語的意思。

學生理解“數世同堂”這個詞語本意並不是難事,但這個詞在文中是什麼意思對於大部分學生來說不是很容易。於是教師讓學生聯繫生活實際談談詞語的意思,並引出一個小故事來加深理解。繼而再說說這個詞語在課文中是指什麼?學生恍然大悟:原來在這裏是指這些各種形態的花在同一株樹中共同存在。

理解“生生不息”的時候,讓學生結合愚公移山的故事,教師相機出示古文中的文字進行拓展,這又是理解詞語的一種好辦法。

理解詞語是語文學習的一項基本技能,通過這樣的學習不僅教給學生這幾個詞語的意思,更是教會了他們理解詞語的'方法。另外,語文來源於生活,服務於生活。如果脫離了生活去學習語文,語文課肯定是枯燥乏味、黯淡蒼白的。只有建起文本世界與生活世界緊密相連的橋樑和紐帶,語文課堂纔會充滿生命的光彩。這樣的教學將抽象的詞語化爲具體可感知的事物,促進理解、加深印象,學生的閱讀質量得以提升。

2.紮實閱讀

在設計教學思路時,我們努力爲學生營造一個個性化的閱讀氛圍。第一課時中一遍又一遍地閱讀課文,每讀一遍都能有明確的目的,都能有所得。課堂上,學生們有較高的閱讀興趣,生成了許多精彩的個性化閱讀體會;在不同學生的情感世界裏,這些含羞待放的;剛剛綻放的;盛開着的;已經凋謝的廣玉蘭花,各有其令人着迷的一面;在學生個性化閱讀的基礎上,紮實了他們的語文基礎。

3.巧用媒體

爲了不削弱文字本身的魅力,在教學的一開始,就播放一系列廣玉蘭的圖片,配上悠揚的音樂,讓學生感到自己已化爲一個個賞花人,彷彿就站在那廣玉蘭樹下,聞着那淡淡的幽香,欣賞着這潔淨、高雅的廣玉蘭花。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進而愛上這廣玉蘭花。

我們的課堂可以針對學生的年齡特徵和教材特點,利用各種教學手段、教學方法,把學生喜聞樂見的各種活動引入課堂,將課堂教學活動化,使學生在一種寬鬆活潑的教學環境中,對語文學習產生興趣,自主學習。

廣玉蘭教學反思4

《廣玉蘭》是蘇教版語文第十二冊第六組中的第一篇課文。這是一篇散文,描寫了廣玉蘭的香幽、色美、形秀,以及葉片滲透出來的無比旺盛的生命力,表達了作者對廣玉蘭的喜愛之情。此文語言優美、用詞準確、生動,比喻貼切。尤其對廣玉蘭花、葉的描寫細緻而且形象。我在本課的教學中努力做到了以下幾點:

一、層次朗讀,以讀促悟

朗讀一向是學生理解文本的重要手段,廣玉蘭花的色美、形秀以及葉片的獨特情趣,需要通過朗讀來感受。因此,我根據教學內容設計了多種朗讀方式,有瀏覽,默讀,自由朗讀,配樂讀,指名讀,男女生讀,齊讀等。除了朗讀形式多樣,我還讓學生帶着不同的要求去讀,學生在讀中思考、讀中感悟,發現美、表達美。通過朗讀讓學生在感受語言文字之美的同時,在腦海中形成畫面,讓學生充盈的心泉在畫面下詩意盪漾,逐步深入而有效地訓練學生對文本的解讀。

二、抓重點詞,品讀語言

在指導學生品味作者精緻、生動的語言上,我主要採取了抓重點詞的方式,通過多種方法來品讀關鍵詞語。我覺得這些詞語還是抓得挺準的,學生在句中讀好這些詞,那對句段的理解是不成問題了。如在學生對“數世同堂”“生生不息”“迫不及待”“終年不敗”“生氣和活潑”等詞語的理解上運用了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圖片展示等方式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而且教師在對學生恰到好處的評價和引導中,使得學生對廣玉蘭花和葉的理解就加深了,朗讀便水到渠成地達到了深情並茂的境界,真正引導學生走進了文本。

三、運用媒體,創設情景

恰當地使用多媒體手段會在課堂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基於此,本課我選用廣玉蘭花開的四種形態的圖片,讓學生充分感悟文字內涵的同時進行欣賞,加深印象,拓展其想象空間。另外,再配上了柔美的音樂,讓學生彷彿在廣玉蘭的叢林中悠然信步,又彷彿能聞到那幽幽的香氣,與作者的情感產生共鳴,走進文本的心靈深處。

四、指導背誦,注重練筆

背誦是內化文章的精彩內容的有效方式。但許多學生對於背誦課文總感到頭痛,這是因爲他們沒有找到作者運用語言的規律。而本課在設計中充分考慮到這一點,讓學生明白這一小節按總——分——總的結構進行描寫,重點內容花開的四種形態。學生在練習背誦自己最喜歡的一種形態的基礎上根據提示試背,難點就突破了,學生當堂背出了就不在少數了。課堂最後,讓學生結合文本的內容進行練筆,來讚一讚這廣玉蘭,再一次深入理解了文本的語言和內涵,同時也是學生從理解到運用的過程。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總的感覺各個教學環節完成得還可以。但有些細節地方處理的不好,未能靜下心來聽學生的發言,還有就是,我的教學停在了文本的賞析上,我覺得本課應該巧妙的滲透寫作手法以此來指引學生小練筆的寫作。否則感覺對六年級的學生來說,要求就顯的低了些。

廣玉蘭教學反思5

今天下午將要學習《廣玉蘭》一課,課前我佈置了預習。正好學校裏有幾株廣玉蘭,花開得正盛,於是我佈置了觀察的任務。當然,爲了防止學生過激的行爲,我規定了只能觀察,不能採摘的要求。對於觀察我還作了具體的指導,具體到了花、枝、葉……上課了,當學到“廣玉蘭的葉背是鐵鏽色的絨毛”一句時。吳光澤突然舉手,說:“老師,廣玉蘭的葉背不是鐵鏽色的絨毛,你瞧……”他舉起了撿來的葉子,把背面展示給大家看。這一看可不得了,全班都笑起來了。原來,他用小刀把葉背的絨毛全颳去了,只留下了青綠色的葉背和清晰的葉脈。顯然,這是一個惡作劇。我在短暫地停頓了幾秒鐘後,馬上走到他的面前,舉起了他的這枚葉子,笑着說:“你能說說爲什麼會這樣嗎?”他很得意又有些膽怯地說“我——用刀颳了。”我微笑着說道:“是啊,同學們,大家拿出你們找來的葉子,看一看,與課文的描寫一樣嗎?用手摸一摸,再用鼻子嗅一嗅,再把課文中描寫葉子的這句話讀好。”接着我對吳光澤說:“如果老師請你給這段描寫葉子的文字再加上幾句,你能做到嗎?大家能做到嗎?”這就成了我們班這節課後的作業。

結果出現了這樣一些描寫:

我用手輕輕摸着這些絨毛,真細膩啊,好像是葉子給自己穿着的保暖衣……

我用刀颳去了這些鐵鏽色的絨毛,發現葉背是嫩綠嫩綠的,淺淺的綠色,大概這纔是葉子的肉吧……

葉子的表面像包着一層蠟,光亮光亮的,葉背上卻是鐵鏽色的絨毛,一位同學把絨毛颳去了,連葉子的血管都能看得清清楚楚,我想葉子會很疼吧,那可是他的外衣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