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種子發芽了》教學反思

《種子發芽了》這是幼兒的一門觀察課程。以下是小編搜索整理一篇大班《種子發芽了》教學反思,歡迎大家閱讀!

大班《種子發芽了》教學反思

大班《種子發芽了》教學反思

第一個活動是觀察種子的結構。在這個觀察的活動的過程,雖然學生帶來的花生仁沒有浸泡,但是這個情況沒有影響學生的觀察。在着這個觀察的活動中,學生能夠仔細的觀察並且能夠把自己看到的畫下來。但是我還是發現一個問題就是由於沒有浸泡,學生在觀察種子的種皮遇到了困難。如果種子浸泡之後,學生就會更好的進行解剖操作。因此,我學生進行試驗的準備活動一定做好,這個能夠上課的活動打下良好的基礎。也因此在這次的活動中,學生將種子分成兩半的活動,遇到一些困難。在學生觀察的 時候,學生對於種子的內部結構觀察的還是比較的仔細的,效果還是不錯的。在觀察的活動中的時候,學生講一些花生種吃了,我想下次如果將花生的種子改變成大豆的種子,這樣學生吃種子的行爲就會不會出現了。現在我想了,如果在上課的時候,我能夠提出問題,你剛纔吃掉的是種子那一部分,這樣就能夠更好的瞭解種子的結構和功能。我先這樣抓住時機,進行教學效果似乎會更好的。

在猜想種子發芽的條件的時候,學生都能合理的進行猜想。雖然學生猜想除了這次上課預想的內容還有其他的內容。我想這樣發散學生的思維更好。對於不在課上研究的問題,可以鼓勵學生進行課下研究。激發學生的興趣。

指導學生研究設計實驗的過程,學生基本上都能能夠進行合理實驗設計。這一點看來,學生對於實驗的設計掌握的還是不錯的。當時我是直接出示一個綜合學生的方法的實驗方案。我現在一直在思考這個方案是否知道學生進行研究的設計呢。如果那樣的話效果會更好的。

大班《種子發芽了》教學反思二

《種子發芽了》這節課我合理地設置教學情境,以探究學習爲核心,適時地引導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大膽猜測,設計實驗方案,大大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逐步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帶着問題學習,激發探究的興趣

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但是怎樣才能讓學生感到有問題呢?教師必須啓發學生主動想象,去挖掘去追溯問題的源泉,使學生意識到問題的存解在。我在本節課先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出發,農民伯伯春天把種子種下,它就會發芽生長,接着揭示課題種子發芽了,圍繞種子發芽你想了解那些知識?讓學生提出自己想了解的問題,從學生想了解的知識中選擇要研究的問題;種子發芽需要那些條件?種子的內部構造是怎樣的?這樣從學生提出的問題中確定要研究的內容,即做到尊重學生,又能激發學生探究的慾望,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

2.尊重學生體驗,調動探究的積極性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尊重學生的體驗,引導其能夠積極主動探究是科學學習的核心方式。種子裏面到底有什麼呢?引導學生提出不同的見解,教師不急於告訴學生答案,而是鼓勵學生動手,讓學生自己去發現種子的構造。同樣在解決種子發芽需要什麼條件時,教師鼓勵學生大膽猜測,在猜測的基礎上選擇出種子發芽的必需的條件,然後自己設計實驗的.方案,在老師的引領下分組選擇不同的研究內容,既有種子發芽與水的關係,又有種子發芽與溫度的關係,把種子發芽需要的幾個條件分組進行設計實驗方案去驗證。而且整個過程老師都是在努力爲學生創設參與學習的條件和機會,引導學生主動探究,幫助學生在主動探究中建構知識,鍛鍊能力。整個過程教師真正起到了引領者、組織者的作用。真正讓學生成爲學習的主體。

3.悉心引導,注重探究的層次性。

本節課選取植物的種子作爲探究的對象,是在學生對植物生長的認識有一定經驗的基礎上,重在設計及探究實驗。因此我在引導學生裁處種子發芽需要的條件有土壤、水、空氣、光、溫度等多個條件時,不是爲其確定,而是引導才用對比的方法設計實驗方案,驗證猜想。並通過師巡視指導學生設計見到的對比實驗表格。然後在全班交流中在設計,先以其中一個組爲範例,交流設計的實驗方案是按照這樣的步驟:想研究什麼問題,你們預測結果會是怎樣的?你們的研究中,改變了什麼條件?哪些條件是沒有改變的?怎樣知道改變的條件是不是對種子發芽產生了影響?這樣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由扶到放,由淺入深,使學生的個性得到了充分的張揚,彼此的發現能互相補充、完善,使探究活動層層遞進。

4.引導課外觀察,體現教學的開放性。

課堂教學不是學習的終點,而是起點。種子發芽與水、空氣、適宜的溫度有關,而且這項實驗不是課堂上40分鐘就能完成的,它需要3—5天的時間。因此在學生設計合理的實驗方案後,鼓勵學生課下像科學家那樣進行詳細的觀察,並提醒學生做好觀察記錄。這樣就將課堂上無法觀察的需要長時間觀察的對象放在課後讓學生繼續觀察,做好記錄,讓學生親歷科學探究的過程,像科學家那樣用科學事實,科學數據說話,培養學生尊重事實,尊重證據的態度,逐步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