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曲》教學片斷與反思

我在一次新教師考覈課上,我上了《月光曲》這一課,在《月光曲》中有一個情節:當貝多芬彈完一曲後,盲姑娘激動地說:“彈得多純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貝多芬先生吧?”貝多芬沒有回答,卻又彈了一曲。”“貝多芬沒有回答”這是一個內涵非常豐富的句子,我設計原因模糊的開放題來理解句子,進行創新教育。貝多芬爲什麼沒有回答盲姑娘的話?”引導學生思考“沒有回答”的多種原因,這是一道討論題,當學生看完題目之舌,就開始七嘴八第三舌地討論起來,而我也參與了進去,不出30秒;就已經人急不可待地想發言了,我假裝沒有看到,繼續蜻蜓點水般地穿梭於學生之中。

《月光曲》教學片斷與反思

在參與討論期間,我瞭解了大多數學生的看法:他們認爲貝多芬沒有回答是默認了,但也有一些學生的看法與大家不太一致,情況多種多樣。於是,我就開始讓學生自由發言,以下是學生們暢所欲言的片斷實錄:

學生1:“我認爲那是貝多芬默認了。”

學生2:“我的意見與他一樣。”

學生3:“我想那是貝多芬謙虛。”

學生4:“貝多芬怕被人知道,會有很多人來看他。”

學生5:“貝多芬醞釀《月光曲》進入情境,沒有聽到盲姑娘的話。”

學生6:“貝多芬急着要把《月光曲》彈出來,顧不上回答。”

學生7:“貝多芬認爲遇上了知音,非常激動,說不出話來。”

聽了學生們的這些話之後,我覺得結論是什麼已經不重要了,而重要的是我看到了我的這些學生們個個充滿信心的模樣,通過討論回答,他們掌握了新的知識,感受到了尊重,並學會了自尊、自信、合作、獨立與堅韌等高貴的品質和精神,同時也訓練了他們語言的邏輯性及思維的深刻性和科學的研究問題的態度,我想,他們是一羣具有健康學習心理的學生。

上完這一堂課之後,我深深感受到了源自這堂課的啓發,心情十分歡暢,於是,我作了一次較爲深刻的思考與總結。

我在課上所設計的題目是一道討論題,它的答案不是單純的同意或者反對,不是簡單的回答,而是要讓同學們進行交流、對話,但我發現,整個解決過程其實也不等同於“討論”這麼簡單,如果當同學們發表完畢統一一個標準的話,無疑是給學生一個“金箍圈”,使學生不敢創新。

文學藝術的形象既是鮮明的,又是模糊的,具有一定的張力,魯迅先生在論《紅樓夢》曾指出:“經學家看見易,道學家看見淫,才子看見纏綿,革命家看見排滿,流學家看見宮闈祕事。”可見“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學生閱讀課文的過程,實質是對文章的一個“再創造”過程。不同生活經歷,個性特徵的學生就有不同的理解和感悟,教師切不可依戀灌輸式教學的那種呆板的“簡單劃一”和“一錘定音”,板書的“唯我獨用”,解詞的“統一標準”,分段、中心思想的“步調一致”等等,課堂教學中要允許學生有不同答案,允許學生個性張揚。教師要善於抓“模糊”點,讓學生各抒己見,充分創新。

這一堂課讓我深深地感到,真正的學生是相互的,而不是簡單的或者權威的由上而下主宰的,對於學習者而言,教師的.作用不再那樣至高而上,學習者不僅有機會說,而且共同決定着說的內容和形式。由於學生身心得到了徹底解放,他們的學習就不再是被動的接受,而是積極參與。只有把思考與行動結合起來,才能提出真正重要的問題和提供有效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如果掌握一套死板的知識而不知知識是如何得來,不知如何應用,即使得到了完整的知識,也不算是一個有學問的人。應該既知道事物是什麼樣子,又知道它爲什麼會是這個樣子的,不僅擁有關於事物的真理,又擁有一套如何發現真理的真理。

從此以後,我在課堂上多設計類似的討論題,多讓學生各抒己見,學生積極創新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