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Will you take your kite?》 教學反思

第四模塊第一單元的學習內容是用句型“Will you take your...?”以及回答“Yes, I will./ No, I won’t.”來詢問別人是否帶某東西。通過學習本課知識培養學生制定計劃、細心認真、小組合作等學習能力。對照其他參賽教師的授課反思自己的備課,我發現自己還存在着一些不足。

關於《Will you take your kite?》 教學反思

一、文本處理粗枝大葉

在文本內容已定的前提下,教師對文本的處理能夠充分顯示出他的備課水平和思維方式。而這種水平高低的差異恰恰顯示在教師對文本尤其是細節的處理上。當初在準備這個課題時,我非常犯愁。覺得這節課的文本知識非常枯燥,想設計出一些有意思有趣的活動非常不容易。因此在實際操作中對於文本的處理顯得比較粗糙。

我的設計是第一次帶着“Will Amy take her kite tomorrow?”的問題進入文本。在問答對話出現後,馬上進行了機械式的對話訓練。第二個小問題“Will Amy take her ball tomorrow?”我處理成了判斷題目的形式。但是反思後我覺得對於這個問題的處理欠缺了一遍“聽”的過程。可以直接讓學生聽文本的這一小部分,然後再來回答這個問題效果會更好。另外,備課的初衷是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自主提出問題“Will you take your kite?”結果因爲我的指令下達的不明確清楚,所以當時學生的反應不夠及時。

對於文本的處理我只是從大處着手,沒有從細節上處理。在自己家磨課時,我和聽課老師都有感覺是文本點擊的太頻繁,就是機械的帶着問題“三進三出”。可是看了小武老師的授課後,我才明白了原來文本還可以這麼“細緻”處理:第一遍帶着簡單問題“On Saturday, we’re going to ______.”由學生的答案引出詞彙picnic。而我的第一遍備課處理是讓學生在第一遍初進文本後回答“On _____ we’re going to have a picnic.”這樣的處理方式使文本的處理點發生了變化,可以說我的這個問題設置毫無意義。這個句子的側重點是詞組have a picnic而不是野餐時間on Saturday,在備課時,我一直跳進了一個思維定式,明明知道第一遍要讓學生站在一個宏觀的角度進入文本並且處理一個簡單的問題,卻不知道自己在問題的設計上產生了偏差。

二、環節過渡生硬不自然

都知道英語課要設計很多的活動環節,教師們精心設計的這一個個匠心獨運的活動就是那一顆顆明珠,而恰當、簡潔、明瞭、自然的過渡便是那條舉足輕重的金線,只有一條好的金線才能把這些璀璨奪目的珍珠串聯成價值不菲的上乘之品。

在操練和拓展活動中,我一共設計了兩個小活動。在第一個活動中還包含有另外一個小活動。我先是出示了Daming and Lingling的ic plan,直接讓學生利用學習的問答句來進行pairwork練習,然後才又生硬的出示了物品被遮蓋的第二個小活動,當時設計的初衷是想調動起孩子們的興趣,讓他們更加積極的投入到互動中去。反思後,我發現這兩個小活動的順序應該調整一下,先利用“火眼金睛”猜物品的活動調動起孩子們的積極性,在部分學生的帶動下,學生們能夠熟悉本節課的重點問答句型。然後是再完整出示所有的物品,再指示全部學生做兩兩對話,這樣活動的承接也會比較順暢。對於學生的指導也實現了從“部分-全體”的過渡。

通過觀摩其他同仁的授課我發現了自己身上存在的問題,深深的感受到了自己的不足,希望自己能從這次比賽中吸取經驗教訓,認真學習其他教師的長處和優點,“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希望自己能在以後的教學中有所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