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掏洋芋》教學反思

《掏洋芋》教學反思

一、深入體驗,走進音樂的靈魂

《掏洋芋》教學反思

《掏洋芋》是一首風格獨特的山西民歌,表現了農民豐收時的喜悅情景。歌曲中第一聲部的演唱和第二聲部的唸白有機地融合在一起,使歌曲充滿生活氣息。爲了讓學生深入體驗這首山西民歌的特點,感受歌曲的韻味。我認爲,要讓學生在四十分鐘內有收穫、有提高;在四十分鐘要成果、要長進;在四十分鐘以後有啓發、有思考;我覺得就應該在我們的音樂課堂上爲學生搭建起音樂的臺階,讓學生能拾級而上,讓學生有路可走。

一、想象、模仿,體驗情景 現在的孩子都缺

頭、掘地的動作,雖然只是徒手模擬,但學生在有節奏地揮動中感受到掘地勞動的辛苦,才能更加體會豐收後的喜悅。

這首歌曲有兩個聲部,範唱中是男聲演唱高聲部,女聲唸白,我引導學生想象:這兩個人是什麼角色?這是什麼樣的場景?學生有的說父女倆,有的說祖孫倆(爺爺和孫女),然後請學生分別扮演爺爺和孫女,模擬他們的口吻,體驗到來自家庭的幸福快樂。

二、合作表演,在合作中體驗樂趣

這首歌曲二聲部的融合,使師生、生生之間有了很多的合作機會。在導入環節,教師的演唱和學生的唸白合作,激發了學生的興趣,感染到教師的情緒、歌曲的風格,使學生帶着良好的情緒進入歌曲學習。學習過程中學生之間的合作,既增加了學生合作中的樂趣,又使歌曲的`形象更加生動、具體。學生在合作中培養相互傾聽、配合協調的能力,體驗各人物的形象,體驗生活氣息,較好地表現了歌曲。

整個課堂教學,我感覺細節方面處理得比較到位,但是缺少足夠漓盡致地表現山西民歌的風格和豐收時的喜悅心情,也許和學生的年齡有關,應該要引導學生再粗獷一點、豪放一點、高亢一點、喜悅一點,更好地感受和表現山西民人民的性格特點和音樂風格。

《掏洋芋》教學反思二

記得貝多芬說過:“音樂可以使人們的精神迸發出火花”,我們在音樂課的課堂上也正在努力地讓學生從音樂教學中受到薰陶,增長技能。可是縱觀現在農村小學的音樂教學,簡單而片面的就可以稱之爲“唱歌課”,這無疑顯示出了我們農村小學音樂教學的薄弱。 要讓學生在四十分鐘內有收穫、有提高;要讓學生向四十分鐘要成果、要長進;要讓學生在四十分鐘以後有啓發、有思考;我覺得就應該在我們的音樂課堂上爲學生搭建起音樂的臺階,讓學生能拾級而上,讓學生有路可走。

首先,弄懂歌曲內容,激發學生對音樂的興趣。在本節課中學的是山西民歌《掏洋芋》。學生對“洋芋”是什麼就沒弄明白,如果就這樣稀裏糊塗的教學的話,那麼學生根本不知道自己唱得是什麼,

更談不山西方言,在學唱之前弄明白也是學歌曲的關鍵。搞清楚了意思,學生在學起來就顯得生動、明白多了,可以邊感受歌曲,邊想像山西人民勞動時的場景。

其次,熟悉音符之間的跨度,降低學生學唱歌譜時的難度。部分學生怕開口唱歌,說到底就是怕面對1234567,熟悉的七個阿拉伯數字,怎麼在音樂課上就變得那麼陌生和拗口,長長短短,高高低低。 每當接到一個新的班級時,在第一節音樂課上我總會告訴他們,音階就把它看成音樂的臺階,並且在黑板上畫出臺階的圖形,讓一個個音符“站”在臺階上,以此讓學生在腦海中有形象的音高感覺。在學唱《掏洋芋》之前,我找出了樂譜中跨度比較大的幾組音,比如中音6到高音3,高音2到中音3等,對照音樂的“臺階”感受兩音之間的跨度,再跟琴模唱,這樣就降低了學生接下來學唱歌譜時的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