扇形統計圖教學反思(精選5篇)

作爲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我們需要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教學的心得體會可以總結在教學反思中,那麼什麼樣的教學反思纔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扇形統計圖教學反思(精選5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扇形統計圖教學反思(精選5篇)

扇形統計圖教學反思 篇1

通過這節課的教學,課後我進行了及時的總結與反思,有以下兩方面:

一、較好之處

1、給學生提供生活化的學習材料。

讓學生在感興趣且較熟悉的生活問題中,複習條形統計圖與折線統計圖的特點,進一步體會到用統計圖來整理數據、說明問題的優越性。從生活中選擇數學元素,會讓學生深刻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數學來源於生活,數學服務於生活。

2、激發學生思維,給學生更多的思考空間。

課上我是通過提問發散性問題來激活學生思維。如:“從這幅圖中你能獲得哪些信息?”學生回答五花八門,多是膚淺的問題,但參與面很廣。接着第二次提問:“根據獲取的信息你還可以提出什麼數學問題?”學生的回答轉向一些具體問題。通過這些問題的設計和啓發,學生的發言令我欣慰。

3、在學生已有經驗基礎上進行教學。

課標中指出要從學生已有知識經驗出發,讓他們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基於這樣的理念,我注重讓學生與已學過的條形統計圖進行對比,在對比中理解和掌握扇形統計圖的特點和作用。這樣的設計不僅有助於學生對扇形統計圖的理解和掌握,而且通過對比學生還會進一步理解每種統計圖獨特的作用。

二、不足之處

1、從統計圖獲取的信息中所提出的有些問題難度大,將簡單知識複雜化了,不適於差生的學習。

2、教學方式單一,我雖然也設計了討論交流,但沒能真正的放手讓學生充分的討論交流。課後我深深認識到討論交流是一種開放式的學習,通過在教學過程中,圍繞某一問題展形討論,學生會相互補充,產生各種靈感和火花。學生在討論中可以不斷完整自己的知識。

扇形統計圖教學反思 篇2

扇形統計圖是在學生學習了條形統計圖和折線統計圖之後,在小學階段學習的最後一種統計圖。它的特點和作用是本節課的重點。

課堂上,我首先讓學生回憶以前學過的統計方法。然後,出示例題透過提問發散性問題來激活學生思維。如:“從這幅圖中你能想到什麼”學生回答五花八門,多是膚淺的問題,但參與面很廣。之後第二次提問:“從這幅圖中你還能想到什麼”學生的回答轉向一些具體問題。最後,我出示自學討論題:

1、從圖中你明白了哪些數學信息?

2、圖中的整個圓表示什麼?每個扇形分別表示什麼?

引導學生在觀察,比較中,交流和討論中,使學生真正地讀懂扇形統計圖。瞭解扇形統計圖的特點和作用(透過扇形的大小來反映各個部分佔總體的百分之幾。如果要更清楚的瞭解個部分數量同總數之間的關係,能夠用扇形統計圖。)扇形統計圖能夠讓一些雜亂無章的數據變得清晰透徹,使人看上去一目瞭然,便於觀察。學生在落實知識目標的同時,潛力目標也得到提升。

在鞏固運用階段,我設計了三道練習題。是思考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背景出發,聯繫生活,培養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潛力。

透過調整後的課堂實踐,我最大感受是:

1、本堂課力爭做到由“關注知識”轉向“關注學生”,由“傳授知識”轉向“引導探索”,由“要我學”轉向“我要學”。“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組織者、領導者。”將課堂放手給學生,讓學生自己收集信息、分析信息,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參與知識的構建。

2、“讓學生學有價值的數學”,從創設情境、探究學習一向到佈置作業等環節,處處聯繫學生日常生活實際,既提高了學習興趣,也體現了“數學來源於生活,也服務於生活”。使學生不僅僅在學數學,也在用數學。

3、運用探究法。探究的方法屬於啓發式教學,探究學習的資料以問題的形式出此刻教師的引導下,學生自主探究,讓學生在課堂上多活動、多思考,自主構建知識體系。引導學生收集資料,獲取信息併合作交流。

4、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直觀生動,增加了課堂容量,提高了課堂效率。

總之,教學流程的再設計上實現了“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潛力”的目的,在本節課多次實踐中力求實現關注活動中的每個細節,讓學生成功的親歷知識構成、發展、應用的過程,創造性實現預期目標。

扇形統計圖教學反思 篇3

在統計教學中,學生已經學過條形統計圖和折線統計圖,對條形統計圖和折線統計圖的特徵和表現形式有一些基本認識。但學生沒學扇形,卻要學習扇形統計圖,這就要老師居高臨下,化難爲易,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扇形統計圖的學習是基於折線統計圖、條形統計圖以及圓的知識。但是,學生對於扇形的知識尚屬於空白,因此,我在教學時,充分考慮學生的知識現狀,從扇形的感性認識入手組織教學。

首先,我帶領學生複習我們已學的條形統計圖和折線統計圖的知識,讓他們回憶統計圖的作用和優點。

接着,我揭示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學習扇形統計圖,讓學生自學教材。

在學生自學時,出示學習提綱:在學生自學後,交流學習效果。在講到扇形統計圖時,讓學生觀察扇形統計圖,你能發現什麼信息?這部分內容比較簡單,學生概括的也比較全面,讓學生感知扇形是圓的一部分。對於扇形統計圖部分與整體的關係,學生比較容易掌握。我在教學的過程中讓他們自己分組交流討論,憑着自己的發現、自己的想法來探索扇形統計圖的特點,我在這裏面只是起到一個引導作用,不再是絕對的主體的作用。接着我又發問:你還想知道哪些問題?有個學生問道:我想知道怎樣畫扇形統計圖,這裏我在設計導學案時已經預料到了。這裏雖然教材上沒有要求,但是我還是作爲重點來探究,我認爲我們是爲了教學生知識,而不是爲了教教材,只要是學生想知道,我們就要滿足他們,可以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我雖然沒有讓學生畫,但是從我對學生的瞭解,我認爲他們已經會畫扇形統計圖了。在後面的問題解決中,從學生的課堂發言觀察,我認爲學得比較好。整堂課的教學中,切實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背景出發聯繫生活講數學,把生活經驗數學化,體現“數學源於生活,寓於生活,用於生活”的思想,以此來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更加堅信,嫺熟的知識儲備和教材體系的熟練程度對於教學所起到的作用。但是本堂課也有不足之處:本班學生積極發言的程度,還是有待提高。課後我調查原因:有得學生表現得比較自信,有得學生表現得比較膽怯,不敢發言,怕說得不到位。以後再這方面我會更加註意培養學生,讓高效課堂真正落到實處。

扇形統計圖教學反思 篇4

有一定的距離,教學的成功與遺憾也會相依相伴。反思這一節課的教學,我認爲最成功的是在尊重教材的同時創造性的處理了教材與教學的關係。具體的說,主要表現在以下的'幾個方面:

一、在教學中我找到數學與生活的切入點。設計了同學們喜聞樂見的情景(介紹我國悠久歷史的膳食寶塔等環節),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充分讓學生在熟悉、親切的生活背景素材中自然地抓住新舊知識的銜接點,啓發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縮短學生已知和未知的差距。

二、讓學生在豐富且熟悉的生活問題中,複習條形統計圖的特點,進一步體會到用統計圖來整理數據、說明問題的優越性;初步認識到用條形統計圖和用扇形統計圖表達時所需的數據不同等;都爲學生下面進一步學習做好知識點的準備。

三、選取、呈現與學生生活學習聯繫較密切的扇形統計圖,要求學生說說從這些扇形統計圖中各獲得什麼信息,使學生對扇形統計圖特點有着豐富的感知。引導他們觀察、比較兩種統計圖的異同點,讓他們在小組交流討論、合作探討中初步體會出扇形統計圖與其他統計圖描述數據的獨特點,使他們傾聽能力、合作能力、思考能力等均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爲學生的終身學習打好基礎。

靜下心來思考,在整節課中存在許多不足之處,如果教學中語言更精練,提問更有針對性,讓學生自由支配的時間更多一些,大膽讓學生根據信息提出數學問題,練習設計更有坡度一些,有綜合性,能跟百分數運用聯繫起來,我想本節課效果會更好,學生能更好的理解扇形統計圖的特點。

扇形統計圖教學反思 篇5

我上的是統計這章的內容。讓學生學習統計,就要引導他們收集和整理數據,然後把整理的這些數據用統計形式表現出來,經歷對統計的數據進行分析、判斷的過程,從中理解並掌握一些有關統計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學習解決實際問題的技能。

本堂課“扇形統計圖”是在學生學習了條形統計圖和扇形統計圖之後,在小學階段學習的最後一種統計圖。跟已經學過的統計圖一樣,內容比較枯燥,如果按部就班的教學,學生們很難提起興趣。針對這一現象,採用將老師對本班學生最喜歡運動項目的調查作爲切入點,給學生創造豐富的素材和想象的空間,同時引入新課。當學生們面對這個熟悉的生活問題時,課堂的氣氛一下子活躍起來,每個學生都主動參與到統計的學習中。

在授課過程中,我通過以下的提問如:“從這組數量中你還想知道哪些東西?”“從這幅扇形統計圖中你瞭解了哪些信息?”等發散性問題來激活學生的思維,儘量讓學生自己探究出扇形統計圖的特點,以及與條形、折線統計圖的區別。學生們均積極地進行思考和提問。

與此同時,充分發揮多媒體的輔助作用。情境的創設更加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根據學生當場的調查結果,首先隨機生成了條形統計圖和折線統計圖,讓學生複習了兩種統計圖的特點和區別,爲接下來學習扇形統計圖作了鋪墊。整個課堂,不斷努力地體現着新課標中以學生爲主體,教師爲主導的理念。

然而,在課堂中,由於涉及到很多開放性的問題,學生的回答各式各樣,再加上自己教學經驗尚淺,比較容易忽視某些跟自己預想不符的回答,或者不夠認真聽取,可能會影響該部分學生的積極性。而且,在課堂時間分配上面也不夠合理,過分追求學生的主動性,讓學生自己探究出扇形統計圖的特點,導致在該過程浪費了不必要的時間。

總之,作爲一個從事教學工作兩年的年青教師,我非常珍惜每一次上公開課的機會。每一次的公開課,不僅讓我嘗試了寫教案、反覆試講、反覆改教案、正式上課,寫反思的過程,而且每一次都讓我收穫頗多,滿載而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