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法運算律教學反思範文(通用3篇)

作爲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我們要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寫教學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們的教學記錄下來,教學反思要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加法運算律教學反思範文(通用3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加法運算律教學反思範文(通用3篇)

加法運算律教學反思1

這節課主要講的是綜合運用加法結合律和加法交換律來解決實際問題。

這是我講的第一節課,課前雖然做了很多準備,但是到了課堂上還是覺得不夠充分,做教案和課件時所想到的情況遠遠不足以應對同學們課上所做的反應,比如一道題的解法,我準備三種,但是學生就可能想出十種、二十種,甚至更多。這就需要我在課上隨時注意捕捉同學們的想法並理解和解決引導。雖然上課時我並不緊張,但是在應對同學們的種種想法解題思路時還是很侷促。在講到這節課的重點:計算李叔叔騎行總路程時,需要運用加法交換律和加法結合律,在這裏我只講到了原式之後的第一步交換兩個加數的位置,第二步四個加數兩兩結合,最後得出結果比按步驟計算要簡便,卻沒有想到同學們早已經把四個數按原來順序相加的原式省略掉了,直接就是交換位置之後兩兩結合的式子了。直接導致這樣講定律的運用時就不知如何下手,很是被動。

在以後的課堂上,我一定會注意將課前的準備工作做的很細緻才行,方方面面要想到。尤其注意跟隨一些接受能力比較快的學生的方式用比較“方便”的方式來思考問題進而注意在課堂上應該怎樣引導他們;還要注意不能忽視部分接受能力比較慢的同學,其實講課大部分時間是要將給他們的,只要他們能接受,能聽懂,那麼這堂課就差不多達到目標了。

課堂剛開始同學們非常積極,可能因爲本身加法結合律和加法交換律對於同學們來說都不是很困難,掌握的比較好,所以會很樂意來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也可能大家對於我這個新來的老師比較好奇,課上想表現自己,所以還比較活躍。但是畢竟小孩子的注意力集中的時間有限,在課堂進行一段時間後就不再像開始那樣氣氛活躍了,僅僅是一部分平時一貫活躍的同學繼續對我提出的問題積極迴應做答,其他同學不再積極,甚至可能開小差了。對於集中同學們注意力這個問題,以後應該及時注意同學們的反應,適時調動他們的積極性,比如強調一下注意聽講,比一比誰坐的好,誰反應快哪一個小組領先等等方法來吸引同學注意力;也可以通過表揚做的好的同學來激勵其他同學,多鼓勵少批評。

經驗還需慢慢摸索,逐步積累,每堂課都可能暴露出問題。我一定會在以後的課堂上注意這些問題,爭取講好每一節課,讓每個學生都學會。

我覺得王春風第一次講課還是不錯的,能分析自己的不足和自己以後注意的問題,老師能不能根據學生的回答及時撲捉信息引導,甚至糾正或利用學生的錯誤來完成重難點的教學是非常重要的,對於一個實習老師開始不可能做得很好,這也是在情理之中的事情。

加法運算律教學反思2

《加法的運算定律》是一節概念課,由於四年級的學生認知和思維水平還比較低,抽象思維比較弱,對於他們來說規律的理解歷來是教學的難點。爲了解決這個難點,我做了以下的努力:

1.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探尋規律。

英國教育家斯賓塞說過:“應引導學生進行探尋,自己去推論,對他們講的應該儘量少一些,而引導讓他們說出自己的發現應該儘量多一些。”

在初步認識了28+17=17+28這樣的等式以後,我問:這樣的等式你還能舉些例子嗎?(學生爭先恐後地回答)。接着,我啓發道:這樣的等式有很多,你可以用你們喜歡的方式來表示。這一開放性問題的出現,學生興趣盎然,課堂氣氛十分的活躍。經過一番合作,學生的.探究結果出來了,主要有這樣幾種:甲數+乙數=乙數+甲數;△+○=○+△;a+b=b+a等等。我追問,如果一直這樣說下去,能說完嗎?(學生馬上回答我:不能。)這時我又讓他們用文字敘述這一規律。然後我小結:在很平常的一些四則運算中包含了一些規律性的東西,我們把這些規律叫做運算定律。你能給它起個名字嗎?然後指着板書,有學生說叫“加法交換律”。我追問道:爲什麼?(生答:因爲這是兩個數相加,只交換位置)。

接着,讓學生用同樣的方法探究加法結合律。 整個過程教師都是教學的組織者和引導者,這樣的設計,緊密圍繞並運用好問題情境,師生之間積極互動,教師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規律,並學會用多種方法表示,讓學生有一種成就感。然後引導學生運用前面的研究方法開展研究,由扶到放,初步培養學生探索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語言的組織能力。

2、對加法結合律的教學看法

在加法結合律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在教學的時候延續了加法交換律的教學方式,通過實際問題的解決,得出等式;再給出兩組式子,通過計算得到也能用等於號連接;然後學生自己舉例。這樣的教學讓學生感受加法結合律的特點:加數位置沒有改變,運算順序改變了,和沒變。這樣的教學顯得順暢,但是新意不夠,學生投入的激情不夠。

加法運算律教學反思3

加法的交換律和結合律一課是四年級上冊的內容,是在學生經過較長時間的四則運算學習,對四則運算已有較多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學習的。學生從小學低年級開始就接觸過加法的驗算和口算等方面的知識,對此有較多的感性認識,這是學習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的基礎。教材安排這兩個運算律都是從學生解決熟悉的德育教育的情景引入的,讓學生通過觀察、比較和分析,初步感受運算的規律。然後讓學生根據對運算律的初步感知,舉出更多的例子,進一步觀察比較,發現規律。教材有意識地讓學生運用已有經驗,經歷運算律的發現過程,讓學生在合作與交流中對運算律地認識由感性逐步發展到理性,合理地構建知識。

課程標準提出“讓學生經歷有效地探索過程”。教學中以學生爲主體,激勵學生動眼、動口、動腦積極探究問題,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觀察比較——舉例驗證——得出結論”這一數學學習全過程。學生掌握了學習方法,就等於拿到了打開知識寶庫地金鑰匙。

在教學加法,乘法交換律時,主要是滲透“觀察比較——舉例驗證——得出結論”這一學習方法,這其中要注意方法的科學性,因爲學生往往只通過一個例子就輕率的得出規律,這時教師就應該引導學生本着嚴謹科學的學習態度,只有通過一些的舉例,和練習來驗證,得出規律,體驗不完全歸納的數學方法。

到了加法結合律就要讓學生嘗試運用這種方法自己去探索規律了。由於加法結合律是本課教學難點。教學中安排了三個層次,首先學生在觀察等式,初步感知等式特徵的基礎上模仿寫等式,在模仿中逐步明晰特徵。第二層次在觀察比較中概括特徵,通過“由此你想到了些什麼”引發學生由三個例子的共同特徵聯想到是否具有普遍性。從而得到猜想:是不是所有的三個數相加都具有這樣的特徵,再通過學生大量的舉例,驗證猜想,得出規律。

本課圍繞“觀察比較——舉例驗證——得出結論”這一數學方法展開,從學生的學習情況來看,通過本課的學習不但掌握了加法交換律,加法結合律的知識,更重要的是學會了數學方法,所以到課尾出現了學生由加法運算律引深到加法的結合律知識,顯示學生掌握數學方法後產生強烈的學習願望和熱情。這正是老師努力培養學生終身學習必備的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從循序漸進觀察比較,因勢利導舉例驗證,到自然而然結論推出,要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創新,充分引導學生自行歸納,實現了運算律的抽象內化運用的自我和認識飛躍,同時也體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和成功情感。不能說是這節課的完美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