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饒的西沙羣島優秀教學反思範文(精選9篇)

身爲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通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優秀的教學反思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富饒的西沙羣島優秀教學反思範文(精選9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富饒的西沙羣島優秀教學反思範文(精選9篇)

富饒的西沙羣島優秀教學反思1

《富饒的西沙羣島》是第三單元中的一篇課文,作者用優美的文字從海水、海底、海灘、海島四個方面向我們展現了西沙羣島的美景,介紹了祖國南疆海防前哨美麗的熱帶風光和豐富的物產。

這一單元的主要教學目標是“讀懂每一節的意思”,這個教學目標不僅是本單元的主要教學目標,也是三年級閱讀訓練的重點,而這篇課文各段的段式結構非常典型,有並列、因果和總分關係。因此,我們在備課時把訓練歸納節意作爲這一堂課的重點,以朗讀作爲主要訓練手段。

通過反覆推敲,我們進行了三次實踐。第一次實踐中,我們錯誤地將教學目標單一化,純粹地以訓練學生概括節意爲教學目標,因而造成課堂氣氛沉悶,知識教學枯燥。將語文課上成了基本技能的訓練課,語文的學習只是停留在“讀”的層面上。一堂課中,學生沒有任何的語言積累和運用。

第二次實踐中我們雖然補充了語言文字的積累與運用,但學生反覆無效的朗讀與沒有估計學生的學情而讓學生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都造成時間上的浪費。沒能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裏完成預定目標。

有了前兩次的經驗教訓,我們做了第三次修改。

1、爲了解決課堂氣氛沉悶,機械地進行節意訓練這一問題。我們從課題進入後,請同學默讀課文,說說寫了哪些地點的景物。找到4個地點後,老師把所有的景物隨意地擺出來,讓學生按地點歸類。這樣做既檢查了學生預習課文的情況,瞭解他們對課文內容的熟悉程度,又能整體進入課堂教學,不像第一次備課那樣把課文分解得支離破碎。爲了更有效地閱讀,我們將第二次實踐中設計的三次自由讀,前二次改爲快速默讀,因爲學生已有了預習的基礎,可以讓學生一目十行地快速讀,按要求找到相關內容即可。第三次讓學生看着黑板上凌亂的小卡片默讀,一邊讀,一邊歸類。這樣的三次讀只須5分鐘,比原來減少一半時間,而且,讀的方式不同,有利於調動積極性。

我們覺得課文的第三小節結構清晰,語句優美,在整篇課文中具有代表性,學生也容易概括,因此把概括節意訓練這個教學重點放在第3小節,其它小節的節意我們決定放在其他課文中有機滲透。這樣做就避免了一堂課中面面俱到,結果反而什麼也學不好的弊病,有效地突出了教學重點。

2、針對教學目標單一的問題,我們在原有基礎上增加了字、詞的指導與積累運用。如在第2小節的教學時,我們覺得學生理解“一塊塊、一條條地交錯着”這句話是個難點。於是,我們畫了三幅圖,通過直觀圖片,使學生明白海水交錯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在一起的交錯。又如在以往的教學中,我們發現“懶”字學生極易寫錯,因此在教學中,我們還強調了這個字的字形。

3、除此以外,我們重新設計了兩次語言實踐活動,把第一次由原來讓學生以“海灘上有許多美麗的貝殼,大的、小的,顏色不一,形狀多樣,真是千奇百怪,無所不有。”這句話作爲總起句,用自己的話說說美麗的貝殼,改爲有坡度的說話訓練,能力強的學生可以多用些修飾詞,能力差的同學說得簡單些也行,使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讓學生真正成爲學習語言實踐者。第二次是學完了課文,我們在黑板上貼了一幅海底世界圖,還將一些海底動物圖片貼出,讓學生作小導遊,用課文中的句子或自己的話來介紹畫面內容,學生興趣倍增。通過介紹,不但使學生積累的語言得以運用,更使他們自主嘗試了各種不同的表達方式,提高了學生的語言能力。

通過這次的三課二反思活動,我們三年級語文教師得到了幾點啓示:

1、要充分了解學生的學情,也就是在我們常說的課前備課這一環節裏,不能只備教材,更爲重要的是要備學生、備學情。不能以老師自己的想像來替代事實。教學目標的編制應建立在學生的學情上,以學生爲本,給學生以主動探索、自主支配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由“配角”變爲“主角”。如果教師把上課作爲執行教案的過程,期望學生按教案的設計來作出回答,那麼學生就成了配合老師完成教案的配角,更談不上主體能動性的發揮了。因此,教師要關注個體差異與不同需求,尊重每一個學生,特別是尊重那些個性特別、學習成績較差、家庭條件不利其成長和經常犯錯誤的學生。要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學習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確保每一個學生在三十五分鐘內都能受益。

2、教學目標的制定應該多元化,而不能過於單一、片面。語文教學是語言文字積累運用的過程,不能只注重知識上的分析而忽略了語言文字的積累。各條具體目標的達成,要服從於語文教學的整體。語文教學的具體目標,大都以課目標的形式體現。葉聖陶先生曾把一篇文章比爲一個圓球,形象地說明了一篇文章具有極強的整體性。我們知道,一篇課文是一個綜合載體,但卻不是字詞句的簡單相加,而是一個由多種因素構成的有機的整體。聽說讀寫訓練也不是截然分開的,而是相互制約、相互促進的整體。一堂語文課也是一個具有深刻的邏輯性、高度的和諧一致的整體。

3、應關注突發問題的調控。課堂上可能發生的一切,不是都能夠在備課時預測的。我們在實踐中發現,教師如果能夠較好地控制課堂教學中突發的問題,其主導作用的有效性就得到了發揮。因此,我們覺得面對課堂教學中突發出現的問題,教師首先不能緊張害怕,不能設法去防止問題的出現,而要積極靈活地去控制。先要去衡量一下這是個什麼問題,是否需要花時間去解決,需要解決的要敢於放下自己擬定的教學任務,解決到位;不必花時間的可以一筆帶過,避免在課堂上沒了主意,跟着學生越走越遠。這種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提高的,而是通過課堂教學中不斷地重視積累逐步形成的。有了這樣的能力,對提高課堂教學中教師的主導作用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富饒的西沙羣島優秀教學反思2

中年級的片斷訓練,既是低年級字、詞、句訓練的歸結,又是高年級篇章訓練的基礎。片斷訓練對於培養學生的習作興趣,提高學生認識和表達能力,養成良好的習作習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葉聖陶說:“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習閱讀和寫作技巧。”因此,我根據教材特點,精心選擇讀寫結合點,給學生提供有效借鑑的對象和創造的依據,及時讓學生進行模仿和創造性運用練習,從而使語言運用練習成爲有源之水,有本之木。

《富饒的西沙羣島》是一篇寫景的文章。這篇精讀課文通過介紹西沙羣島的地理位置和它的美麗富饒,表達了作者對西沙羣島的熱愛之情。全文圍繞題眼“美麗、富饒”展開,行文思路條理清晰、結構嚴謹,構段句羣典型且多樣,遣詞用語精確且具體,所以教學這篇課文除了讓學生感受語言文字的優美外,還應該鼓勵學生學習段落的寫法。特別是描寫魚的一段,結構、句式都是孩子們寫作的典範。我在預設這節課時,針對三年級孩子的特點主要從兩方面去思考:

第一,突出“美”字。這篇課文的一個特點是用優美的語言描寫了美麗的景象,是學生積累語言的好素材。所以我在第一、二課時的教學中也採用了多媒體教學,在情境美之中學習語言美,並在語言環境中學習了生字、新詞,學生對課文內容有了一定的理解和感悟。

第二,突出“練”字。三年級是作文的起步階段,針對我班學生作文不具體、事情敘述不清楚等情況,結合本組課文的訓練重點“重視語言的積累”,我又設計了第三課時,重點是積累語段和仿課文寫片段,目的是通過加強有感情的朗讀和背誦指導,讓學生主動記憶,摘抄美詞佳句,真正把積累語言落在實處,自覺養成積累語言的習慣。另外是通過創設語言運用的情境,引導學生把課文中的詞語、句式、段落,遷移到生活中的人、事、景、物、活動中進行重組,引導學生圍繞一句話把內容說清楚、說具體。這是對教材內容的一種拓展,是對語言學習的一種發展,讓學生在課內學到方法,讓他們在離開了課堂、離開了教師、離開了教材,也能夠自己去發展學習。

引導學生圍繞一句話把句子寫具體、寫清楚,我主要抓住第二和第六自然段進行教學。

(1)第二自然段圍繞“西沙羣島一帶海水五光十色,瑰麗無比”寫了海水的顏色和形成原因,句中的“五光十色”、“瑰麗無比”就具體、形象得多了。

(2)“西沙羣島也是鳥的天下”是概括性的一句話,如果把它當作中心句,隨後從海鳥多、鳥蛋多、鳥糞多等方面加以分述,句子就具體了,也讓我們感受到西沙羣島的確是“鳥的天下”。

(3)引導學生圍繞“春天真美啊!”進行說話,說說如何將這句話寫具體,寫清楚。孩子們紛紛圍繞春天的花、草、樹等進行敘述,將這句話進行了詳細的描述,讓我們感受春天的美麗。在仿寫時,學生順着我的提示說到:“春天真美啊!小草從地下探出頭來,春姑娘給小樹換上了綠色的春裝,花園裏,五顏六色的花開了……”其實我已經感動孩子的智慧,但如果我再進一步追問除了植物的變化,從動物、人的活動等方面去引導,我想孩子的回答會更精彩,遺憾的是我沒有走這非常必要的“進一步”,沒能讓孩子的智慧深入迸發。

靜下心來想,如果我在教學設計時,預設課堂的容量不要那麼大,重點只體驗學習課文的第二段和第六段,孩子們對語言文字的理解感悟會更加到位,所以教學的設計也要考慮到孩子的接受程度。其次,對課文第二和第六自然段的分析不夠細緻,引導不夠到位,學生對課文的寫作方法理解不是很透徹。再次,老師對學生的評價語言過於貧乏,以後應該加強學習,豐富評價語言。

課堂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但我們寧可去追求真實的遺憾,不要虛假的完美!

富饒的西沙羣島優秀教學反思3

這節課,我引導學生運用看圖片、想象畫面、聯繫下文、對比等方法理解“五光十色”、“瑰麗無比”這兩個詞語,讓學生感受到語文與生活的聯繫,從而產生熱愛語文的情感。

在寫字時,我用甲骨文、金文,小篆的“武”字來激發學生寫字的興趣,讓學生猜一猜我們要寫什麼字,又根據這個字的字理(“戈”在古代表示一種兵器)幫孩子們記住了這個字。

但在積累描寫小魚的那一段文字時,我沒有讓孩子邊想象小魚的樣子,邊充分地讀這些句子,所以對於積累這一目標沒有落實。

作爲一名年青教師,我覺得我還有很多的不足,比如說在課堂上與孩子的情感溝通不足;我的語音語調沒有高低起伏的變化,不夠吸引學生;我的課堂機智還不夠靈活,對於學生的評價也不夠到位……

今後我要在課前細緻地備好每一節課,把每一節課都當做對自己的鍛鍊,努力在以上方面完善自己,落實好每一個目標。

富饒的西沙羣島優秀教學反思4

最近,我執教了《富饒的西沙羣島》這篇課文,感受很深。

這篇課文按海面、海底、海灘、海島的順序介紹了位於我國南海的西沙羣島的美麗和富饒。學習本課一是讓學生了解我國南海水域的廣闊與富饒,西沙羣島風光的美麗;二是感受課文語言的優美,積累好詞佳句。由於有課件,所以在教學本課時我決定充分發揮網絡優勢,將信息技術與我們的語文教學進行充分的整合。這樣,抽象的事物具體了。

如在第4自然段魚的教學中,由於生活經驗和生活環境的侷限,學生對海里奇異的魚缺乏感性認識。一組圖片的播放立即將學生引入一個全新的世界。在此基礎上又引導學生賞讀內化,讀出了海水的美,讀出了魚的種類繁多。另外,許多相關資料的瀏覽使學生開拓了眼界,課文內容也得到了拓展和延伸。

其次,在教學這一課時,我採取以“讀”爲主的教學過程,努力營造一種“平等、信任、激勵、自主”的教學氣氛,使學生們主動地學、自信地學,興趣盎然地學,達到紮實有效的課堂效果。

正是由於多媒體計算機提供的這一豐富的圖像及聲音信息,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激起了學生的求知慾望,促使學生進入注意力集中、思維敏捷的最佳狀態。在學生情緒高漲時,我緊接着提出要求:“這麼好的地方,課文中是怎樣寫的呢?請大家打開書,認真地把課文讀一讀。”一下子將學生的注意力引到了課文中,孩子們開始興趣高昂地讀起課文來,有的同學讀完一遍,還情不自禁地讀第二遍。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我再次運用多媒體教學軟件,重點展現西沙羣島海里奇形怪狀、色彩鮮豔的珊瑚,懶洋洋的海蔘,威武的大龍蝦,以及那些沒見過甚至是沒聽說過的形態各異的魚兒,由形象的畫面理解自然過渡到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自始至終地調動着學生多種感官的參與,使學生的情緒始終處於亢奮狀態,思維的積極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

讀,是學生開啓智慧之門的鑰匙;讀,是學生理解感悟、思考的前提。全國小語理事會理事長崔巒強調:“一定要把課文讀對、讀通、讀順、讀好。”這是學好語文的基礎,也是理解課文的前提。因此在這次教學中,我結合三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採用聽讀、初讀、速讀等不同的方式讓學生充分地讀課文。在學生讀書的過程中,我發現問題及時解決,讓學生做到將課文讀對;在熟讀生字的基礎上,讓學生把課文讀通、讀順;在精讀、理解的過程中,又結合具體的語言環境和朗讀內容指導學生將課文讀好。在這樣有目的、有層次地閱讀指導中,學生逐步學會了讀書。

當然,我的這次教學還存在着許多不足,其中讓我體會最深的有以下三點:

1、沒有將本課時的教學內容講授完整。在教學過程中,由於對學生情況把握的不準,導致這一課時的個別環節用時較長,特別是請兩個人單獨讀寫魚兒的段落,太浪費時間了。

2、雖然也嘗試建構一種多層面的課堂,希望能通過一節課教給孩子更多的東西,但是,許多方面考慮得還不夠周全,補充素材在課堂上成爲一種資源的浪費,浪費了一些寶貴的時間。

通過這次教學實踐,我充分地認識到自己還應繼續加強教育理論的學習,鑽研教學方法,潛心搞好教學研究,努力提高駕馭課堂的能力,使自己的教學水平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富饒的西沙羣島優秀教學反思5

《富饒的西沙羣島》一課,線條清晰,結構明顯,全文按海面、海底、海灘、海島的順序介紹了位於我國南海的西沙羣島的美麗和富饒。學習課文就是讓學生了解我國南海水域的廣闊與富饒,西沙羣島風光的美麗,感受課文語言的優美,積累好詞佳句。

開課時,我讓學生圍繞題目中的“富饒”讀文來解釋,大部分同學一下就能找到全文的中心句。學習中就圍繞中心句來具體說明,充分朗讀。

我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進行課堂教學活動。

一、以讀爲主線。

通過多種形式的讀讓學生了解我國南海水域的廣闊與富饒,西沙羣島風光的美。

二、潛心涵詠,體會字句。

1、把概括性句子寫具體。

(1)“海灘上有許多美麗的貝殼,大的,小的,顏色不一,形狀多樣,真是千奇百怪,無所不有。”“海灘上有許多美麗的貝殼”是概括性的一句話,如果把它當作總述句,隨後從貝殼的大小顏色、形狀、姿態等方面加以分述,句子就具體了。有的同學說有的貝殼像珊瑚,有的貝殼像蝴蝶等等,這樣學生口語表達能力和想象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鍛鍊。

(2)“西沙羣島一帶海水五光十色,瑰麗無比:有深藍的,淡青的,綠的,淡綠的,杏黃的。一塊塊,一條條,相互交錯着。”“西沙羣島一帶海水五光十色,瑰麗無比”是靜態的概括的描寫,其後補充具體的顏色,並寫成動態,句中的'“五光十色”、“瑰麗無比”就具體、形象得多了。

2、比喻,是本課用得最多的修辭。

教學比喻句不能只滿足認得什麼像什麼,而要引導學生準確地認識比喻義,這樣的教學纔到位。如:“海底的岩石上長着各種各樣的珊瑚,有的像綻開的花朵,有的像分枝的鹿角。”本體與喻體的相似點是形狀,而把“西沙羣島”比喻成“南大門”,本體與喻體的相似點是意義和作用。

3、運用誇張,可以生動、形象、深刻地表情達意。“西沙羣島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魚”、“西沙羣島也是鳥的天下”,教學時要指出:兩句都從“密度”的“高”進行誇張,說明數量的多。同時,要告訴學生,誇張要注意可信的“度”。對以上重點句的教學,要講清特色,教給方法,引導靈活遷移,切不可只滿足於機械的模仿。

三、運用文本,感悟寫作技巧。

培養學生讀書時,能利用句羣判斷、理清文章脈絡,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在作文時,採用各種句羣的表意功能,寫好片斷。從而提高學生的讀寫能力。文中的第四自然段是總——分——總句羣,屬總分句羣的一種。在學文時,我讓男生讀第一自然段,女生再讀最後的自然段,同學們一下子明白了,作者的寫作方法,我在課堂上用“頭、身子、尾”來解釋“總、分、總”的寫作方法。

整節課教學思路很明確,要教給學生什麼知識,要培養學生什麼能力,都體現得很突出,教學各環節過渡自然,板書的設計也很新穎,緊扣文意也吸引學生的注意。

這堂課也存在着許多不足:

一、學生的主體地位不夠突出。

新課程最強調的就是學生的主體性,教師的主導性。而我在這節課安排中的謹小慎微卻讓這堂課有了一些遺憾。如描寫魚的這一小節。我在安排的時候以“讀了這段,你最大的感受是什麼?”爲切入點,接着就從魚的數量多說到種類多,雖然乍一看沒有問題,但我在本堂課中問題設計地過於細碎,以至於有一種牽着孩子的鼻子走的感覺。可能由於自己對孩子的能力不夠信任,使得孩子們的手腳被束縛住了,思維沒有完全打開,課堂上缺少了孩子們那充滿童趣和想象的話語。

二、語言訓練的力度不夠。

語文課除了要注重學生的體會感受外,語言文字的訓練也非常重要。所以,在本堂課中,我利用文本的特點抓了兩個比較有價值的語言訓練點。但在第二小節中安排的“因爲______,所以______。”的句式訓練力度不夠,只是形式性的帶過,沒有讓學生加強反覆訓練。

多學習,多思考,讓教學中的經驗教訓引導自己在教學中走向完善。

富饒的西沙羣島優秀教學反思6

在第二課時的教學中,我以豐富的圖片配合課文學習和朗讀爲主。

因爲考慮到課文內容雖然很豐富,描寫得很生動,但學生對海底的生物畢竟接觸很少,如果要學生能體會到文字所描繪的那樣充分深刻,單憑老師的分析講解和學生的誦讀體會是達不到這樣的效果的。所以,在備課時我利用網上資源,查找了很多珊瑚、海蔘、大龍蝦、貝殼、海龜、海鳥、鳥蛋的圖片,學生在各種各樣的珊瑚、成羣結隊的魚、千奇百怪的貝殼、遍地的鳥蛋的圖片中,感受着西沙羣島的美麗富饒,看着孩子們聚精會神、目不轉睛地欣賞,我知道,他們此時學到的東西比我的直接教授不知多多少倍。當我播放五光十色的海水、珊瑚、數不清的魚的視頻時,學生不斷髮出驚歎聲,這些就像爲他們打開了一扇窗戶,他們看到了從沒見過的美景。有了這樣直觀的感知,學生再來學習課文語句,他們可以說是熱情高漲,十分投入。我們經常說要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其實,想方設法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當學習真的成了學生的內需,他們就像一部已經發動了的機器,他們會全程主動地學,主動地探求知識。這時,老師加以適當的引導,指導學生在讀中品味課文,就能達到事半功倍的結果。

教育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本來設計好要讓學生模仿海底的生物說一兩句話的,但是由於一時的疏忽,這個環節一帶而過,本來在我的設想中,這樣的教學設計不但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因爲學生喜愛這些海底動物),而且可以訓練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語言組織能力和鍛鍊膽量,應該可以成爲這節課的一個小高潮。所以,這點缺陷成爲了我這節課的遺憾,我還將會在本課的練習課讓學生模仿海底的生物說一兩句話。不過,“金無足赤”,在教學中,有精彩的部分,也有欠缺,只有不斷反思,找出不足,加以改進,才能不斷地進步,才能取得課堂教學效率的最大化。

富饒的西沙羣島優秀教學反思7

《富饒的西沙羣島》一課的教學,自己在感受了“技窮”的慚愧和“實踐”的重要之餘,也生出了“再做一次”的打算,畢竟“有效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的研究是以課堂教學爲根基的,沒有教學實踐就沒有發言權和研究權,何況“反思”應該就是持續不斷的。不說空話,實說《富饒的西沙羣島》教學後的“一憾”與“一得”:

一憾——自己的設計本意是在“引導學生以數據統計的形式,感性地認識到西沙羣島物產之‘多’”的基礎上,再進一步地感悟西沙的“富饒”更有“奇麗”、“奇趣”之意。然而,這種深究式的思維操作設計,儘管有其邏輯的合理性,卻還是禁錮了孩子們的主體作用。因爲這種設計太自我,教師的邏輯設計痕跡還是太重,太濃。這是課後反思了好長一段時間,才認識到的。也就是說,教師的設計再縝密,再邏輯,也終究是“設計”,終究是教師的主觀意志。而我們的教學對象是學生,他們的意志、他們的需求、他們的認知方式、他們的發展走向究竟是什麼,這纔是我們設計的起點。對三年級上學期的孩子來說,具體可感的認知方式纔是主要的學習方式,這時期的孩子以感性思維見長,設計課堂上外顯化的學生認知活動,比結構內隱性的思維操作流程更重要。也就是說,這一階段的孩子也應是“行動研究者”,而不是“理性思辨者”。而自己還一味排斥“課件”,這本身更是避“長”揚“短”。因此,自我評價,這節課自己的設計最大的敗筆是——過於邏輯,過於“高年級段”化。假如教學時乾脆放手讓學生合作,甚至獨立完成“多”的數據統計,而把朗讀訓練後移至“美”的感悟之後,或許會好一些。

一得——不謙虛地說,這次反思課也並非一無是處,因爲自己的一個嘗試得到了老師們的認同。一直以爲對“參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認定,不等同於對一節課教學效果的估測,它還應該有新的內涵。只是自己對此也是很模糊的一種意識,只覺得“有效性”應涵蓋學生的語文生活。這次反思課上,嘗試以文本爲起點,引發學生對課外閱讀的關注,起初只是想說明資料的蒐集並非單指課前,也可以課中或課後進行,它能使學生的課外閱讀更具有方向性和訓練性,後來讀了一篇文章,題目叫《用好書美文釀造精神的“底兒”》,忽然又意識到,我們應把“有效”看的更遠些,即應關注學生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的“遠效性”,我們不能急功近利地單純地從一節課的課堂氣氛、課堂密度、課堂容量等方面去評價教師或學生的課堂表現,更應關注學生在有了這節課的經歷之後,所形成的成長走向,也就是在關注“即時效果”的同時,更應關注“遠景效果”。拿《用好書美文釀造精神的“底兒”》這篇文章,把我的設計“美化”了些,勉強算做“一得”吧!

富饒的西沙羣島優秀教學反思8

《富饒的西沙羣島》這篇課文描寫了我國南海西沙羣島優美的風光和富饒的物產。課文語言優美,條理清晰,是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的好教材。教學本課,我主要抓住中心句,讓學生通過讀、看、說、想,從兩大方面感受西沙羣島的美麗和富饒。注重學生品讀語言文字,積累詞語,練習說話。

一、適當地運用多媒體課件,拉近學生與西沙羣島的距離。

由於西沙羣島離學生的生活實際比較遠,我便藉助多媒體展現西沙羣島的有關視頻資料,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課文內容,更深刻地感受作者所表達的情感。生動形象的視頻畫面彷彿把孩子們帶入了一個新奇和嶄新的世界。我們一起欣賞了奇妙的海水,一起到綠樹叢生的海島上和海鳥交朋友,又一起潛入海底,看到了各種各樣的珊瑚,懶洋洋的海蔘,威武的大龍蝦和成羣結隊的魚,孩子們被這些新朋友深深地吸引着,彷彿置身於西沙羣島神祕而富饒的海底,有的孩子還情不自禁地叫出各種魚的名字來。極大的激發了學生的興趣。使孩子們在讀文的時候更加投入。

二、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

在教學中,我還很注重電教媒體的適時使用,注重不能用過多的形象的畫面代替學生的想象,注重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比如學習海灘一段,我讓學生閉眼想象,想象海灘上有什麼,有的孩子說看到了美麗的貝殼,有的說看到了漁業工人在翻龐大的海龜,有的說看到了一羣小朋友在海灘上撿貝克。當我讓孩子想象千奇百怪的貝殼是什麼樣時,孩子們的回答又是讓我一陣驚喜。有說像燒雞腿一樣的貝殼,有說像烏龜殼一樣的貝殼,有說像花裙子一樣貝克。在學過魚這一段後,我讓孩子們把自己喜歡的魚畫出來,孩子們筆下的魚真是各種各樣,豐富多彩,並且還給自己畫的魚起了很好聽的名字。有叫蘑菇魚的,有叫美人魚的。孩子們在放飛自己想象的同時,感受到了無限的快樂。

三、注重語言文字的訓練和培養。

語文課的主要任務就是訓練學生品讀祖國的語言,積累語言,運用語言。本課我主要抓住關鍵詞句品讀課文。比如教學海水這個自然段,我主要抓住“五光十色”這個詞語進行教學,先結合生活實際理解詞語的意思,接着利用電教媒體體會,然後進行詞語對比,理解作者筆下的海水不僅是多種顏色的,而且還是閃閃發光的。感受作者用詞的準確性。在教學魚這一段時,我又讓學生找出描寫魚多的語句進行品讀理解,然後出示比喻句,對比句子的生動性,接着讓學生髮揮想象寫比喻句,充分注重了語文語言文字的教學。

四、教學本課,感覺還有很多不足:

整節課引導得過多,沒有大膽地放手,沒有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課堂上還要更加關注學情,注意傾聽學生的回答,課堂生成不夠。

富饒的西沙羣島優秀教學反思9

《富饒的西沙羣島》是一篇老課文,課文按海面、海底、海中、海灘、海島的順序介紹了位於我國南海的西沙羣島的美麗和富饒。學習本課一是讓學生了解我國南海水域的廣闊與富饒,西沙羣島風光的美麗;二是感受課文語言的優美,積累好詞佳句。由於有課件我希望運用多媒體課件將文字語言還原爲生動可感的畫面,增加學生的直觀感受,就好像自己有看到課文中真實畫面的感覺,這樣學生學習課文時就能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瞭解到課文生動的描寫,讓學生充分地感知,將信息技術與我們的語文教學進行充分的整合。這樣,抽象的事物具體了,但是在試上時,卻碰到了一些問題,學生看到圖片後,就沒有再去深入理解課文的內容了,所以在正式上課時,我先出示文字,再出示圖片等。在聽取了聽課老師的一些意見以及自己的反思,我認爲這堂的不足主要在以下幾方面:

1、課堂效率低。一節課,着重處理了“魚”這一段,學生能夠理解,也瞭解了作者的寫法,但課堂容量太少,西沙羣島的富饒不僅僅體現在“魚”的身上。所以,留給學生感悟其它方面的時間還是顯得少了。尤其是後面幾個小節花的時間明顯不足。

2、朗讀形式的單一化。這一節課在朗讀上的形式還是不夠多,齊讀的次數明顯太多了,個性化朗讀沒有很好的體現出來,沒有在讀的形式上有所創新。

3、評價不到位以及不善於抓住學生的回答進行引導。這一點也是平時的課堂中困擾我的地方,對於學生的回答,我不能好地給予評價,往往使一些精彩之處或者說疑難處進行深入地剖析,課堂造成課堂資源的流失。

總之,一節課,讓我看到了自己的許多不足,我會在課堂上繼續研究探索,讓自己的課堂能帶給孩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