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六年級數學教學反思範文

作爲一名人民老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通過教學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那要怎麼寫好教學反思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小學六年級數學教學反思範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小學六年級數學教學反思範文

小學六年級數學教學反思1

數學活動是讓學生經歷一個數學化的過程,也就是讓學生從自己的數學經驗出發,經過自己的思考,概括或發現有關數學結論的過程。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主動學習。

一、現代教學觀認爲:

教材處理的核心問題是從學科世界走向學生的生活世界。當數學和學生的現實生活密切結合時,數學纔是活的,纔是富有生命力的,才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例如在討論“圓的周長是不是直徑”時,有的學生運用直觀的“看”、“比”或“量”的方法來判斷半圓弧比直徑長,而有的學生卻運用“兩點之間的曲線比線段長”來推理,這是兩種不同水平的思維。最後教師可以將學生的思維從具體思維水平又引向抽象邏輯思維水平,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象這樣給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學生在觀察中思考,在思考中猜測,在操作中驗證,在交流中發現,在閱讀中理解,使課堂形成多方的互動,多向交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從而不僅僅是獲得知識,更重要的是態度、思想、方法,是一種探究的品質,這對他們後續知識的學習將有較大的影響,爲學生的終身學習奠定了堅固的基礎。

二、根據新課標的要求,我們提出兩個層次的目標——基礎目標和發展目標。

基礎目標是對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掌握程度的要求;發展目標是針對學生個性的發展、能力的提高而設計的。我在自己的教學過程中這兩個層次的目標體現較好,課堂教學以學生活動爲中心,活動內容切合學生需要。恰當的放手,讓同學們自學,給予學生充分展示的機會。例如,在教學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時,我以小組爲單位,讓學生動手操作、探尋長方形的面積計算方法。活動過程具有自主性、創造性、實踐性、開放性,從而最大限度地尊重和保證了學生活動的主體性、差異性,使學生參與課程生成具有更大的創造性和主動性,這樣做及時擴展了教學內容,給予了學生創造、展示的機會。學生的學習興趣被調動了起來,自學的效果就格外的明顯。這種做法,改變了以往教學中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的學習方式。

另外,創設了學生主體參與的民主氛圍,和諧、民主的師生關係是主體性得以實現的基本保證,因此,我在課堂中常常與學生建立民主、和諧的氣氛,這樣,學生學習熱情很高,積極性很強。

三、 每次教學之前,我充分的備好課,我深知備好課是上好課的關鍵,而備好課重要的一點是要備學生。

教學之中,我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去吸引學生,用多種教學方法去感染學生,促使他們喜愛數學,願意學習數學,比如,在進行分數的初步認識教學中,我利用實物教學,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在進行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的'教學中,我讓學生動手量,畫等方法,提高學生的參與意識。對待優生,我充分讓他們吸飽、吃夠;對待中等生,我讓他們牢固掌握基礎知識的同時,逐步培養他們的思維能力、表達能力等;特別是對待差生學習積極性不高這方面,我更加的重視他們,讓他們體驗成功的喜悅,培養他們學習的信心。教學之後,我基本做到每課後立即反思,寫在教案上或寫在教科書上,及時總結自己在教學工作中的得失,以便在後面的教學中發揮優點,克服不足,同時,積極學習有經驗的張教師和白老師的優秀經驗,聽他們對某一知識點的教學看法,有什麼教學中的困惑去請教他們。經過我和學生的共同努力,學生的成績有所提高,學生的學習氛圍有所加強,學習興趣有所提高,一部分學生會積極主動的學習。

因此,在今後的教學中,還應注重以下幾個方面的轉變:

第一、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即在興趣培養及習慣養成中體驗數學。

第二、在生動、具體的教學情境中感悟數學。

1、圍繞生活實際設計數學活動。

2、在活動中實現學習方式的轉變。

第三、解讀教材,在有機整合和知識重組中呈現數學。

由此,我覺得新課程下的課堂教學,充分體現了以人爲本的教學理念,教師應是學生學習的設計師、引路人,是課堂討論的平等參與者。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當然還要注重聯繫生活實際,創設平等、民主、和諧的課堂氣氛,培養學生良好的情感,這樣才能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在體驗中發現知識、掌握知識、應用知識。

小學六年級數學教學反思2

新課程標準指出:

“在課堂教學中要堅持以學生爲主體,讓學生的手、腦、口都動起來,以小組爲單位,合作探究,引導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從實際的教學情況來看,學生的積極性很高,潛能也被充分的挖掘和調動,但隨之而來的困惑也較多.

一、從教材的內容編排看

新教材改變了傳統的教學大綱對教學內容的輕能力重知識的要求,出現了許多新的教育思想把教材的內容分解成一個一個的小步子,一會兒幾何知識,一會兒代數知識,好比一臺機器,把所有的零件放在學生的面前,作爲教師就是要讓學生自己去探究如何組裝機器.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通過近幾年的教學實踐探究,使我清楚地認識到,必須要改變以往的以教師爲中心,學生機械模仿教師的解題過程,死記硬背,這種方法已在教臺站不着腳.同時,新教材還有獨特的一面,那就是緊密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心理和年齡特點考慮:七年級的學生還很喜歡色彩鮮豔的圖片,所以教材編排了很多想想做做、剪剪拼拼遊戲中的數學,如教材中出現的“觀察與思考”,看圖時的錯覺,學生觀察得到的結論,由於視錯覺原因經常不正確,要實驗檢驗.檢驗的結果與他們觀察到恰好相反,這樣會極大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枯燥的數學變得有趣了,變的學生好容易理解了,這樣不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體驗到數學的魅力.

二、從教學的方面看

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幫助者,學習情境的設計者和信息資源的採集者,好比“機器零件”供應商,要從講臺上的“獨奏者”轉變到後臺的“伴奏者”.教師必須要認真地鑽研教材,找準教材的重點與難點,處理好教材、學生、教師的關係.尋找相關數學資源、圖片、實物模型,創造和平共處的學習環境,有利於培養學生用數學的眼光來看待現實生活,體會現實生活也離不開數學.增強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與決心.比如商品中的打折銷售,對於學生來說,買賣服裝是生活中最平常的事,但其中的數學知識學生知道的還不是很多,只要教師收集的資料準備真實有效,學生的會很感興趣用數學的知識去解答這些問題.教師要不斷更新教學語言、素材.生動的素材能在學生心目中留下永恆的記憶.而活潑的語言,又是激發學生求知慾的良方,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有自己的思維方式和思維習慣.針對他們的特徵,選擇適當的素材,採用貼切的語言才能做到預期的效果.

總之,教學過程是一個與教材,與學生,與課標,與教學思想保持協調一致的,注意時刻改進,時刻提高,時刻反思的過程,教到老學到老.

小學六年級數學教學反思3

上週,我講了第六單元“圓的周長與面積”,然後進行了單元測試,總體成績還算比較滿意,但從試卷上和平時的作業上來看反應出來的問題還是比較多,下面就這一單元近來的教學作出如下思考。

一、存在的問題

1、學生對有關圓的概念認識不深刻。

(1)圓周率是圓的周長與直徑的關係,學生寫成周長與面積或其它的關係,認識不清;如:圓的周長除以它的直徑,所得的商是xx。有的學生填寫的是一個固定的數,還有的同學填的是3.14,準確答案應是圓周率或π。

(2)半圓的周長總容易理解成圓的周長的一半,其實是圓周長的一半加上它的一條直徑或兩條半徑。

(3)對圓的周長和麪積公式有點混淆。明明知道是求面積,可是卻去求周長,自己還不知道錯了。

2、學生對有關圓的生活實際不熟悉。

(1)在實際生活運用中不知道“牛圍繞木樁”是什麼樣的,不能把實際生活與所學知識聯繫起來。繮繩的長是圓的半徑,不是直徑。木樁的位置,是指圓心。

(2)不知道鐘面上的分針是圓的半徑,常常理解成直徑,造成解題錯誤。

3、學生對組合圖形的周長認識不到。

(1)“周長”是指圖形一週所有線的長度,小學六年級階段所認識的“線”只有兩種可以計算長度的線,一是線段,二是圓形的曲線。學生往往會把不在一週上的線段計入周長,也會不計凹進圖形的線,或者減去凹進圖形的線的長度。

(2)長方形和其內切圓之間的關係不清楚,看不出長方形的寬就是圓的直徑,找不出長方形的長寬與圓的直徑和半徑之間的對應關係,求不出長和寬各是多少,求長方形的周長就無從下手。

4、學生對組合圖形的面積掌握情況。

(1)由於學生對圖形的平移和旋轉比較感興趣,所以對組合圖形的面積掌握較好,大部分同學都能找到比較簡潔的計算方法。

(2)在求半圓的面積時,有些學生總是在求得圓的面積後,忘記乘二分之一或除以2。

5、學生不願意動手操作或操作能力不高。

對於沒有圖形的解答環形面積的應用題,學生不願動手畫草圖來分析,因此找不對兩個圓的半徑。對動手操作題目不知道怎樣下手。

6、兩個圓的半徑、直徑、周長、面積之間的比的關係。

兩個圓的半徑、直徑、周長的比是一致的,如果半徑比是3:1,則直徑和周長的比都是3:1,也就是長度單位的比相同;兩個圓的面積的倍數關係,是長度單位的平方倍,長度單位是3倍,面積單位就是9倍。

7、有關計算方面出現的問題。

(1)有的同學在計算某數的平方時,如3的平方,應該是3乘3,可總有同學卻成3乘2。

(2)學生在計算碰到3.14時,不能靈活計算,一般把3.14放到最後去乘,比較容易計算,而不靈活的同學不管那一套,3.14寫在哪裏就乘哪,計算花費時間比較多,也容易出錯。

(3)有的同學在解答這部分知識時,列出綜合算式,但是解答時步驟省略或沒有計算結束就不計算了,出現問題也比較突出。

二、解決辦法

發現了問題,我趕緊要想出方法進行補救,不能讓這種狀態持續下去,我是這樣做的。

1、重視公式的推導過程,加強公式的記憶,強化不同公式的區別,先從公式上打好基礎。

2、在解決問題時,先把公式寫上,然後再根據公式列式,這樣的好處是讓學生好好思考到底需要哪個公式,避免出錯誤。

3、整理出這個單元的所有概念及公式,粘貼在書上,便於學生早讀時記憶和做作業時查找相應信息。

4、讓學生記住3.14的倍數的結果,這樣能提高計算的速度和質量。

5、讓學生在列式解答時,計算步驟不能省略,一步一步算出結果,這樣還能避免學生出錯。

6、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入手,如出示了圓形花壇的圖片,設計了在花壇周圍鋪一條小路求小路的面積這樣的問題,創設與學生十分貼近的生活情景,這樣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

7、在教學過程中,把對知識梳理過程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小組交流,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同時給學生相互學習提供一個機會,照顧到每一個學生,不放棄每一個學生。

8、恰當的運用多媒體技術,以形象直觀的課件演示,如“圓的面積”一課幫助學生理解圓的面積的推導過程。特別是圓周長的一半轉化成長方形的長,半徑就是長方形的寬這一教學環節,恰當的運用課件演示彌補了語言描述的不足,而且學生通過觀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

9、分層練習,照顧全面學生。在平時的練習中,注重基礎題、應用題、提高題和拓展題的分層,讓後進的同學,能夠完成基礎題,中等的同學,通過動腦思考,小組合作等方式,基本能夠解決全部題目,對於優秀的同學提倡探索解決拓展題的意識。

總之,在今後的教學中,努力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獲得必要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這一教學目標,在教學過程中,追求積極的教學行爲,運用先進的教學模式,靈活恰當的運用多媒體技術,樹立“爲學習而設計教學”的備課理念、精心設計每一個環節,使教學流程科學、豐富、生動活潑、努力培養學生梳理知識,反思、研究的習慣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