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仲永》教學反思

身爲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通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課堂經驗,優秀的教學反思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傷仲永》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傷仲永》教學反思

《傷仲永》教學反思1

上完了這節課,走下講臺,心怦怦直跳,雙腿發軟發抖,我完全還沉浸在那課堂緊張的氣氛中。回想這節課,無論是學生的合作交流,還是師生的互動,每個環節都感覺不盡人意。也許是因爲的心理素質不夠好,以及對學情的預設不夠充分,使整堂教學出現了許多的不足之處:

1、對重點生字及朗讀的指導不夠。

原本在備課時我對這方面已經有了預設,但面對陌生的學生及學生的反應不夠積極時,我基本沒有了預設的幫助。比如當學生聽完錄音後就該展示小黑板讓學生劃分句子節奏及標出生字詞的音,同時把通假字等內容指出來,這樣既掌握了字音及朗讀節奏,又瞭解了文言知識。然而,這一切都被我當時的緊張混淆了。

2、在整個教學中,教師的激勵性語言太少。

七年級學生如果能恰到好處的進行表揚、鼓勵,會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興趣。如:當學生在小組合作疏通完文意後開始交流,有學生提出了“我想知道方仲永爲什麼由天資過人變爲一個普通人?”對這樣的能體現課文主旨的問題教師應及時鼓勵,但教師只說等會再講,這樣勢必會挫傷學生質疑的積極性。

3、教給學生正確的學習方法較少:

誦讀原本是文言文教學的基本理念。在這節課中,我卻只是讓他們小組讀課文,齊讀的太少。沒能很好地採用各種不同的方式讓學生讀,以讀促思,從讀中感悟,從而實現“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4、教師的語調平淡、單一,不能做到抑揚頓挫。

但是,回頭再好好想想,我也並不完全一無是處。雖有不足,但自我認爲還是有一些可取之處:

1、努力地落實了“自主、合作與探究”的學習方式:

學生課前自主學習的習慣基本養成,預習做得較好。在上課之初,給予學生適當的時間進行小組討論口譯課文,這樣就節省了大量的字詞教學時間,爲課堂上後來進行訓練提供了時間的保證。具體授課過程中,十分注意將學生的獨立性融入小組中,既有共性,又有個性。

2、與學生建立平等對話的關係:

在課堂上,我視學生爲一個個活潑的生命體,尊重學生,平等對話,允許學生髮表自己不同的見解。在教學中,圍繞教學重點這一大方向,放手讓學生在課堂上真正成爲課堂的主人。有放有收,既讓學生掌握了知識,又讓學生充分體會到學習的樂趣。

3、各種能力訓練滲透其中。

雖然只是短短的一節課,但注意了知識的綜合,注重知識之間、能力之間以及知識、能力、情感之間的聯繫,重視積累、感悟與語感的培養,致力於語文素養的提高。如“說”的訓練,就有讓學生複述故事,談感想等。

說實話,上完這節課我最大的感觸是:世界好大,我好小!水太深,我行的地方太淺!也許,這夠我一生享用,也讓我隨時警醒!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我將爲成爲學生心中的好語文老師而奮鬥!

《傷仲永》教學反思2

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如何向課堂四十五分鐘要質量,這是我們做教師工作的亙古不變的探究話題。在課改教學過程中,我校創建的“三高”課堂分步教學法的課堂教學模式,以它減負增效充滿生機、充滿和諧的課堂氛圍的藝術魅力,深受廣大師生的喜愛。下面結合自己在“三高”課堂彙報課的活動中做的《傷仲永》第一課時的教學,談“三高”課堂分步教學法的幾大特點。

第一,教學目標明確,重難點突出。“三高”課堂首要環節就是要公佈教學目標,體現課堂的重難點。我把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爲朗讀和翻譯。朗讀的重點是讀準字音和掌握句中停頓,其中掌握句中停頓又是難點。翻譯的重點是積累文言詞語,掌握常見的文言現象,其中掌握常見的文言現象又是翻譯的難點。這樣做能很好地起到提綱挈領、綱舉目張的作用。

第二,實施分步教學,有序地完成教學目標。每節課教學目標不是單一的,如何有序地完成教學目標,分步教學法是切實可行的好方法。我在完成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時,設置了以下幾個環節:步驟一,檢查預習環節,首先掃除同學們認讀方面的字詞障礙。步驟二,讓同學們試讀課文,尋找句中停頓的規律。步驟三,翻譯課文,積累文言詞彙和常見的一些文言現象,總結翻譯文言文的規律。步驟四,圍繞教學目標,進行知識反饋。步驟五,留體驗、創新式作業。這樣把教學內容科學地劃分幾部分,分散了重難點,學生化整爲零地學習,即減少了學習的難度,又循序漸進地掌握了知識點。

第三,自學與討論相結合,高效率地梳理知識點。“三高”課堂最突出的特點是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每個環節都重視了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探究能力。特別是在自學環節中,學生人人蔘與;在討論環節中,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營造了寬鬆和諧的課堂氛圍,高效率地梳理了知識點,並在反饋環節中,很快地鞏固了知識點,達到了高參與率、高效率和高達標率的教學目的。

第四,教規律和教方法,爲學生搭建閱讀平臺。語文閱讀海闊天空、漫無邊際。如何讓學生以課文爲例子,達到舉一反三,“老師地教是爲了不教”的目的,最好的辦法就是教規律、教方法,爲學生搭建閱讀平臺。圍繞教學目標,我引領學生總結了教學規律。朗讀時讀準字音部分,要注意通假字和多音字的讀音。句中停頓部分,要注意保持詞語和短語的完整意思;無實在意義的詞在句首時,常常要停頓;句中表停頓的詞後面也要停頓;三個字的句子不要再劃分停頓。翻譯課文時,一要注意積累文言詞彙,二要掌握常見的文言現象。三要注意會運用“六字法”直譯課文。課堂教學實踐證明,教師只有引領學生掌握了閱讀規律和閱讀方法,善於爲學生搭建閱讀平臺,就能爲學生高效學習語文打下了良好的閱讀基礎。

第五,緊扣目標,進行知識反饋。這個環節既檢驗了學生掌握知識點的情況,又強化了課堂所學的知識內容。學生通過此環節地學習,既鞏固了知識,又加深了記憶,達到了學習地高效率。

第六,留體驗創新式作業,多角度地把握文本中的人物形象。用逆向思維、現代語言改寫傷仲永的故事,這樣使故事的情節和結局完全和課文的內容相反,從而很好地培養了學生的逆向思維,培養了學生的想象力,也使文本中的人物穿越時空,和現代人交流。重新改寫他的歷史,進行人物的再塑造。學生在完成此作業的同時,也爲自己的人格形成起到了借鑑和指南的作用。這樣既多角度的把握了文本中的人物形象,也爲學生在人生成長的經歷中逐漸完善自己的性格起到很好的作用。

《傷仲永》教學反思3

每教學一篇課文時,我常於課前、課中、課末騰出一點時間讓同學提問。從以前學生提問的情況來看,同學們的提問一般是侷限於課文本身範圍內的。教完《傷仲永》一文時,我照樣留幾分鐘讓同學們提問。我心想,按教學設計,同學們經課堂的認真學習,已經達到了要求,我的教學任務也已完成,同學們大概也沒什麼問題了吧。沒想到高拓同學高舉着手問道:“老師,我想知道方仲永的父親不讓他學習,方仲永當時心裏是怎麼想的?”我一怔,說實話,這問題我心裏也沒底,誰知道他心裏是怎麼想的?但我想,學生有問題老師也不一定都懂得。於是我馬上說:“高拓同學這個問題提得好,又有趣,哪一個同學能回答?”話剛一出,竟有幾個同學先後舉手。崢嶸同學說:“方仲永的父親不讓他學習,拉着他到處拜訪人,四處賺錢,我想他心裏一定非常恨他的父親。”小敏同學接着說:“纔不是,他父親拉着仲永四處拜謁,同縣人都讚不絕口,仲永心裏一定很高興,以爲自己很了不起。”我看同學們的回答都有道理,便立即給予肯定、表揚。這時我順水推舟說:“要是你們是方仲永,心裏會怎樣想?”於是教室裏七嘴八舌,有說要逃脫父親的控制的,有說要懇求父親讓他學習的,也有說要用道理勸說父親讓他學習的(因父親畢竟沒讀書,目光短淺)……最後我請大家綜合出一個較好的辦法:勸說父親,請父親的長輩來做工作,讓“我”繼續學習。看看水到渠成,我趁機說:“既然大家這麼理解方仲永的心思,那就應該更努力學習,好好珍惜現在的大好時光。”同學們齊聲回答:“好!”

問題來自學生,答案也來自學生,學生這樣答那樣答都有一定的道理,都應給予肯定。重要的不在於誰答案更準確(要是以前教師可能經常尋找一個比較“準確”的答案拋出了),而在於在這樣活動的過程中同學的思維活躍了,判斷、表達能力都得到了鍛鍊、發展,語文學習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這事又使我想到,一篇課文教完不等於我的教學任務全部完成了,也不等於同學都懂,或沒什麼大問題了。這次高拓同學提出了這個問題,是出乎我的意料的,它超出了我教學設計的範圍,說明同學的思維有時是超越了教師的要求、教材的範圍的。它讓我深感到,一個責任心強的教師、應善於捕捉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思想、思維火花閃現的一瞬間,及時給予鼓勵、引導。請隨時提供給同學暢所欲問、暢所欲答,盡其所未盡,知其所未知的學習空間吧!要知道,超常的思維更能有超常的創造,“節外生枝”花更豔!

《傷仲永》教學反思4

課前、課中、課末騰出一點時間讓同學提問,效果很不錯。

從以前學生提問的情況來看,同學們的提問一般是侷限於課文本身。教完《傷仲永》一文時,我留幾分鐘讓同學們提問。我想,按教學設計,同學們經課堂的學習,已經達到了要求,我的教學任務也完成了,同學們大概也沒什麼問題了吧。沒想到同學高舉着手問道:“老師,我想知道方仲永的父親不讓他學習,方仲永當時心裏是怎麼想的?”說實話,這問題我心裏也沒底,誰知道他心裏是怎麼想的?但我想,學生有問題老師也不一定都懂得。

於是我馬上說:“這個問題提得好,又有趣,哪一個同學能回答?”有幾個同學先後舉手。“方仲永的父親不讓他學習,拉着他到處拜訪人,四處賺錢,我想他心裏一定非常恨他的父親。”

“他父親拉着仲永四處拜謁,同縣人都讚不絕口,仲永心裏一定很高興,以爲自己很了不起。”我看同學們的回答都有道理,便立即給予肯定、表揚。“要是你們是方仲永,心裏會怎樣想?”

於是教室裏七嘴八舌,有說要逃脫父親的控制的,有說要懇求父親讓他學習的,也有說要用道理勸說父親讓他學習的(因父親畢竟沒讀書,目光短淺)……最後我請大家綜合出一個較好的辦法:勸說父親,請父親的長輩來做工作,讓“我”繼續學習。我說:“既然大家這麼理解方仲永的心思,那就應該更努力學習,好好珍惜現在的大好時光。”

問題來自學生,答案也來自學生,學生這樣答那樣答都有一定的道理,都應給予肯定。重要的不在於誰答案更準確,而在於在這樣活動的過程中同學的思維活躍了,判斷、表達能力都得到了鍛鍊、發展,語文學習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一篇課文教完不等於我的教學任務全部完成了,也不等於同學都懂,或沒什麼大問題了。有的同學提出的問題,是出乎意料的,超出了教學設計的範圍,說明同學的思維有時超越了教師的要求、教材的範圍。教師應捕捉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思想、思維火花閃現的一瞬間,給予鼓勵、引導。提供給同學們暢所欲言的機會。

在教學時對文章內容內涵的理解不難,本文作者爲一個神童最終變成平常人而深感惋惜,最後議論一個人能否成才與天資有關,但更與後天所受的教育以及自身的學習有關。

所以本文的文言詮釋是重中之重,因爲用現代文理解了文章,其闡述的道理就會水到渠成地讓人領悟。尤其最後一段文言虛詞較多,邏輯性又強,所以翻譯起來更是大有嚼頭。

然而文言文翻譯的落實是個很大的難題,上課時,帶着學生們逐詞逐句地採取多種形式對譯了,學生們在做課堂練習時又磕磕碰碰,效果並不理想。所以我想,如果下次改變一種譯釋方法效果應該不一樣。具體是:

一,先回憶一下文言譯釋方法即:留,保留原文中的專有名詞、國號、年號、人名、地名、官名、職稱、器具名稱等,可照錄不翻譯。直,將文言中的單音節詞直接譯成以該詞爲語素的現代漢語的雙音節或多音節詞。補,將文言文中省略的詞語、句子成分,在譯文中適當地補充出來。刪,刪去不譯的詞。凡是古漢語中的發語詞、判斷詞、在句子結構上起標誌作用的助詞、湊足音節的助詞等,在現代漢語中沒有詞能替代,便可刪去。調,對文言文中不同於現代漢語句式的特殊句式,翻譯時要進行必要的調整,使譯文完全符合現代漢語的表達習慣。換,對古今意義相同,但說法不同的詞語,翻譯時都要換成現在通俗的詞語,使譯文通達明快。

二,就座位的每一小組各負責幾個句子的翻譯,並動筆寫在練習本上。

三,一個一個句子參讀各小組學生的翻譯結果,同學,老師一起分析評價,最後確定一個最佳翻譯。

相信下次我們的配合會更加默契,學生們的學習效果會更加明顯。

《傷仲永》教學反思5

語文教學是一個非常系統的過程,每個環節的設計都很重要,如何將教學目標在教學設計中落實,環環相扣,並讓學生的積極性一以貫之?結合《傷仲永》一課,在自己教授並聽了戈老師的課後,在這個方面做一點粗淺的反思。

對初一學生來說,文言文艱澀難懂,如何讓學生儘快讀通讀懂字面意思是首要問題。因此,爲了課堂的順利進行,預習必不可少。第一課時前,我要求學生抄並譯第一節,從作業情況來看,存在亂譯錯譯的問題,但這無可厚非,因爲學生畢竟自己認真思考過,而且帶着問題聽課,效果一定不錯。個別學生依賴參考書,甚至會抄襲參考書,這類情況應該加以引導。在十三班我採取串講方式,課堂鴉雀無聲,學生埋頭做筆記;十班的學生比較活躍,師生合作完成課文疏通。戈老師的做法是:一二兩節,讓學生就着積累本,讀出學生自己的翻譯,老師加以矯正;第三節難度較大,老師串講。從課堂來看,學生的參與程度與他們的預習和古文功底直接相關,而且影響接下來對全文的深入理解。因此,鼓勵學生認真預習是以後古文教學中應積極推動並貫徹的方面之一。具體來講:第一步,學生結合課文下的註釋,自譯全文;第二步,讀思結合;第三步,結合參考書或問同學再讀再譯。這樣師生都有準備的文言文閱讀一定會事半功倍。

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不僅現代文教學離不開朗讀,古文教學也一樣。如何打消學生面對古文的畏難情緒,大聲朗讀?從戈老師班學生的情況來看,由於沒有讀通讀懂,教學設計的“細讀”環節,即在精簡的文字中讀出人物的神情姿態、個性特點很難進行下去,即使老師出示了對“啼”一字的品讀。最終,還是得讓學生朗讀、分角色朗讀,以進入文本。從自己的課堂來看,讓學生就着無標點課文朗讀一環,激起了出我意料之外的熱情。當然,事先應有鋪墊:先讓學生自讀,然後讓他們看着無標點課文聽錄音朗讀,最後學生們躍躍欲試,順利讀下來的同學有一種巨大的成就感,而且可以解決容易出現的句讀問題,初步瞭解課文內容。但是十三班的學生積極性稍弱,點名讓一個程度一般的學生試讀,竟然讀不下來,箇中原因,該與預習有關。

提問是一門藝術,聽戈老師的課很有啓發。就理解題意而言,我問:作者爲什麼傷仲永?爲什麼而傷?學生容易說出因爲仲永從天才變爲普通人而哀嘆。但是另兩層意思折騰了一些時間才問出。戈老師的設計是:深讀——誰可“傷”?這樣的提問容易打開學生的思路,從仲永、仲永其父等多角度思考,答案就順理成章。

最後,是古文閱讀疏通字詞後,應與現代文一樣深入文本,和戈老師的教學設計相比,環環深入做得還不夠。她整體感知後,安排細讀、深讀、思讀步步深入。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傷仲永》教學反思6

對《傷仲永》一課依據新課標的要求:“閱讀淺易的文言文,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在設計教學環節時我注重圍繞課標確定學習目標和教學重難點,採用學生的小組自主學習、課堂討論、師生互動和合作探究等方式,使學生真切地體會到聰明與勤奮之間的關係。

學生在學習中進一步的掌握文言文的學習方法,增強了語感,瞭解了道理:一個人能否成才,與天資有關,更與後天所受的教育以及自身的學習有關。本文作者爲一位“神童”最終變成平常人而深惋惜,並發表議論,以此引發人們的思考。給學生展示一個學習的機會,讓學生明白學習的重要。

不足之處:初一學生對文言文的學習有一定的障礙,特別是在朗讀方面、斷句、節奏、語氣語調都有一定的難度。應該還要加強朗讀訓練‘力爭在理性的基礎上,多背誦多積累,加深對課文的感悟和體會,要加強多種形式的朗讀。另外一點是:太顧慮初一孩子小,初學文言文,對文言字詞的理解上多拖延了一些時間。

《傷仲永》教學反思7

《傷仲永》是一篇借事說理,很有說服力的文言文。文章借事說理,以方仲永天資過人到泯然衆人的實例說明後天教育對成才的重要性。文章言簡意深,說理嚴謹。怎樣使學生讀懂並喜歡這篇課文。我從以下幾方面着手。

一、激發興趣,讓學生想學,樂學。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是上好這篇文章的關鍵。我由學生喜歡的話題導入。話題:什麼是天才?學生回答熱烈,紛紛說出自己心目中的天才。天才一定會在事業上取得成功嗎?學生思考後回答,不一定。師:“天才來自勤奮”“聰明在於積累”,現在我們來學習一篇文言文,通過學習我們可以明白一個道理:天才也是需要後天的學習的。

二、閱讀實踐,理解內容。

閱讀是學習一篇課文的基礎。《傷仲永》是一篇文言文,正確流利地朗讀這篇課文是學習的第一步。我先放錄音,讓學生聽讀課文。要求學生在聽的過程中,注意給生字詞注音,注意朗讀的節奏,句子的停頓。接着,由學生自由朗讀課文,進一步感知課文內容。教師利用學生朗讀課文的時間,把生字詞寫在黑板上,檢查學生學習的效果。

三、學習文言詞語,疏通文意。

學習文言文只讀不理解一場空。我要求學生藉助註釋和工具,學習文言詞語,理解課文內容,並將不懂之處標出來,這是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接下來,學生討論解決疑難問題。把自主學習中遇到的難

詞、難句提出,由同學討論解決。學生不能解決的老師引導學生解決。直到能疏通文意,理解內容。這一環節重要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四、學習探究,理解言語文意。

疏通了文意,並不等於理解了課文。還要進一步閱讀理解文章的內涵。我設計如下的思考題:

(1)什麼事例可以證明方仲永天資聰明?(五歲時連書寫工具都不認識,卻能寫出既有文采又有道理的四句詩,從此指物作詩立就。)

(2)面對仲永聰明的天資,他父親和同縣的人各有什麼不同的反應?(同縣的人對此感到非常驚奇,漸漸地把他父親當作賓客一樣對待,有的還出錢請他作詩。他的父親天天帶着他四處拜訪同縣的人,不讓他學習。)

(3)方仲永才能發展變化經歷了哪幾個階段?(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幼時,天資過人,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第二階段,十二三歲時,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第三階段,七年以後,泯然衆人矣。)

(4)方仲永才能變化的原因是什麼?(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不使學。其受於人者不至)

(5)怎樣認識“受之人”與“受之天”的關係?((“受之人”更爲重要,後天教育對一個人是否成才至關重要。)

(6)方仲永的故事給你什麼啓示?(後天教育對人的成才起重要作用。即使你是一個天才,如果後天不努力、不學習,天才也會變庸才的。)

學生閱讀思考回答,教師引導學生,重點引導學生理解方仲永才能變化的原因,並從中汲取教訓。經過學生的探究、思考,學生才能真正理解課文的深刻內涵,纔是讀懂課文。

五、總結,歸納。

學習的重要在於總結所學的知識。我引導學生從兩方面總結。一是內容,本文分兩部分,前面敘事,後面說理。敘事部分寫仲永幼年時天資過人,卻因其父“不使學”最終“泯然衆人”。說理部分則表明作者的觀點,指出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由於“受之人者不至”強調了後天學習的重要性。二是方法的歸納,文章在敘事的基礎上說理,易於讓人接受,具有說服力。

六、熟讀、背誦課文。

學習文言文重在詞語、句子的積累。這篇文章的語言十分精當,言簡意深,所以要注意引導學生熟讀背誦積累語句,爲寫作積累語言。 文言文教學閱讀文本是教學的根本。一篇文章能夠讀進去,讀明白,才談得上獨特的感受和體會,引導學生讀進課文,挖掘文本中豐富、深厚的資源,在此基礎上再輔以各種有效的活動,讓學生髮散思維,學習纔能有所獲、有所得。

《傷仲永》教學反思8

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如何向課堂四十五分鐘要質量,這是我們做教師工作的亙古不變的探究話題。

王安石的《傷仲永》,記述了金溪民方仲永從神童到“泯然衆人矣”的過程。“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自是指物作詩立就”,方仲永真乃神童,天資絕頂聰明,“邑人求之”,“以錢幣乞之”,可見其詩影響之大,而“父利其然”,“不使學”,真乃短視!天才的方仲永最終“泯然衆人矣”,究其原因,“不使學”。方仲永的事例告訴我們,即使天賦極高的人也需要在艱苦的學習訓練中培養出來。

對《傷仲永》一課的講授是我一直期待的,因爲我班有不少聰明的學生,令人痛心的是:他們上課不認真聽課,下課惹事生非和高年級學生走得很近。基於這樣的班情和現在新課標的要求,在設計教學環節時我注重學生的自主學習、課堂討論、師生互動和合作探究,使學生真切地體會到聰明與勤奮之間的關係——業精與勤荒與嬉。

課前,我要求學生對課文題目、作者作品文學常識、課下注釋、課文進行了全方位的預習。疏通文意,把握文章內容,這些環節進行得很順利。爲理解文章的主旨打下了良好的基礎,設計對比駱賓王七歲能做詩,後來成爲“初唐四傑”之一,世隸耕的仲永五歲就能書詩四句,可最終落個江郎才盡,泯然衆人的下場。這兩個人同樣都是幼年天資過人,可結局卻有如此大的反差呢?話剛說完,班上的學生你一言我一語興奮激烈地討論起來,很快就達成了共識:父利其然也,曰扳仲永環謁於邑人,不使學。我又進一步引導,從仲永個人情況來看這的確是他蛻作衆人的原因。可是作者上升到理論高度又是什麼原因呢?我觀察到學生面露難色,便組織學生進行組內研討,最終也完成了學生任務。針對學生特點,我又趁熱打鐵讓學生以“由方仲永所想到的”爲題,結合自己的立場。談談體會,達到了思想教育的目的。

本節課,我通過討論、互動、合作、探究的方式,使學生受到了思想教育:天資再聰明的人,也要經過刻苦的學習才能成才,天資不聰明的人,更要勤奮,有理想,有追求!當然,我也有做得不好的地方:由於時間關係,一些字詞的翻譯我只好佈置給學生課下以學習小組爲單位歸納交流。

《傷仲永》教學反思9

上完了這節課,感覺意猶未盡,似乎仍沉浸在課上既緊張又愉快的氣氛中。回想這節課,無論是學生的合作交流,還是師生的互動,每個環節都較爲順暢。這節課之所以能達到如此效果,我想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1、較好地落實了“自主、合作與探究”的學習方式

學生課前自主學習的習慣基本養成,預習做得較好。在上課之前,學生已經基本能口譯課文,這樣就節省了大量的字詞教學時間,爲課堂上進行多種能力訓練提供了時間的保證。具體授課過程中,十分注意將學生的獨創性融入其中,既有共性,又有個性。

2、與學生建立平等對話的關係

在課堂上,我視學生爲一個個活潑的生命體,尊重學生,平等對話,允許學生髮表自己不同的見解。在教學中,圍繞教學重點這一大方向,放手讓學生在課堂上真正成爲課堂的主人。有放有收,既讓學生掌握了知識,又讓學生充分體會到學習的樂趣。

3、教給學生正確的學習方法

誦讀是文言文教學的基本理念。在這節課中,我採用各種不同的方式讓學生讀,以讀促思,從讀中感悟,較好的體現了“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4、各種能力訓練滲透其中

雖然只是短短的一節課,但注意了知識的綜合,注重知識之間、能力之間以及知識、能力、情感之間的聯繫,重視積累、感悟與語感的培養,致力於語文素養的提高。如“說”的訓練,就有讓學生介紹名言,複述故事,談感想等。

但本節課由於教師的心理素質不夠好,以及對學情的預設不夠充分使整堂教學出現了許多的不足之處:

1、對重點生字的指導不夠。

比如學生幾次把“扳(pān)”讀成“bān”時,教師應及時出示“扳”通“攀”是通假字,既掌握了字音,又瞭解了文言知識。

2、在整個教學中,教師的激勵性語言太少。

七年級學生如果能恰到好處的進行表揚、鼓勵,會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興趣。如:當學生在疏通完文意後開始交流,有學生提出了“我想知道方仲永爲什麼由天資過人變爲一個普通人?”對這樣的能體現課文主旨的問題教師應及時鼓勵,但教師只說等會再講,這樣勢必會挫傷學生質疑的積極性。

3、教師的語調平淡、單一,不能做到抑揚頓挫。

《傷仲永》教學反思10

【教案背景】

《傷仲永》是語文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第五篇課文,是這一冊的第一篇文言文。這個單元安排的是以“成長”爲主題,通過了解課文中人物的成長曆程,讓學生能夠正確對待成長中的苦與樂,得與失,成與敗。

【教學課題】

《傷仲永》是宋代文學家王安石寫的一篇借事說理的議論文,作者講述了方仲永由一個“神童”變成一個普通人的經歷,並由此引發議論,“一個人能否成才,與天資有關,更與後天所受的教育及自身的學習有關”這一道理。

【教材分析】

《傷仲永》是一篇說理文言文,它的特點是借事說理,借仲永故事來闡明作者的觀點。說理的同時還蘊含了作者深厚的情感。

 一、達成目標

知識與能力:

1、掌握生字的讀音、難詞的意思,理解課文內容。

2、概括文中的故事,學習寓理於事的寫作方法。

3、瞭解古漢語中的一詞多義現象。

4、藉助註釋和工具書,閱讀、釋義,以養成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1、誦讀法、導讀法、討論法、質疑法。

2、藉助註釋和工具書,能夠閱讀、釋義,以養成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懂得人的知識才能不是一成不變的,後天的勤奮起決定性作用。讓學生認識到後天教育對成才的重要性,從而自覺學習。

二、教學重點

理解本文方仲永從天資過人到泯然衆人矣的原因。

三、教學難點

文章的立意

 四、教學方法設想:

一 、 佈置自讀,要求:憑藉工具書和課文註釋逐字逐句讀懂課文,同時記下疑問,準備在老師教讀時提出。自讀在課內進行。

二、 試改變教師逐句串講的傳統教法,在學生認真自讀的基礎上,小組合作探究,

從抓字、詞、句入手,逐步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文章中心,務使學生對文章的思想內

容和人物形象獲得完整、鮮明的印象。

三 、“以提問與指點代替多講”,減輕學生對教師的依賴性,着眼於培養學生自讀淺

易文言文的能力。

教學課時:2課時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1、網上搜集類似文中成長過程的事例,在教學中穿插融入。

2、製作ppt

學生準備:

預習課文,結合註釋,初步瞭解文章內容。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自讀課)

一、設置話題,導入新課 二、介紹作者

三、 學生自讀課文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設置話題,導入新課

什麼是天才啊?(學生回答)是啊,“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靈感”

一個人只有不斷的學習,才能與時俱進,成爲順應時代的有用之才。反之,如果你

不學習,哪怕你是一個神童,也會隨着時間的流逝,銷蝕成一個庸才、甚至蠢材。

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課文《傷仲永》裏的主人公方仲永,就

是這樣一個典型的例子。

 二、介紹作者:

百度搜索,查相關資料。

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號半山,江西臨川人,世稱“臨川先生”,北宋

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晚年封爲荊國公,故稱“王荊公”,諡號"文"。著有《王

臨川集》、《王文公文集》,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唐宋八大家: 韓愈柳宗元 蘇洵 蘇軾 蘇 轍歐陽修曾鞏 王安石 三、 學生自讀課文

(一 ) 解題。

1、板書課題:傷仲永,“傷”字是什麼意思?

2、佈置學生看本文註釋,瞭解文章出處。

(二)自主學習

1、聽讀課文,注意字音、語氣、停頓。 

2、自由朗讀課文,結合字典,正字、正音。

3、譯讀課文

對照註釋及工具書,理解課文大意,圈點勾畫不理解的地方,小組討論,師做適當

點撥。

重點識記下列詞語:

1、解釋加點字詞的意思。

世隸耕() 未嘗識書具()即書詩四句() ...

自爲其名()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 ....

不能稱前時之聞( )受之天也( ) 卒之爲衆人( ) ...

固衆人( ) 得爲衆人而已也( ) ...

2、明確詞類活用。

① 父異焉( ) ② 邑人奇之( ) ..

③ 父利其然也( )④ 賓客其父( ) ...

⑤ 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 ) .

學生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組內合作探究,自己翻譯文章,不懂的地方,班內解決,再不會的,老師講解。

四、試着背誦課文第一段

1、自由背誦

2、指名背誦,師生共評

3、齊背

五、佈置作業

1、抄寫課文中重點字詞及含義。

2、理清故事脈絡

第二課時

 一、複習導入:

本文講了一個什麼故事?學生複述課文內容,導入新課,板書課題。

 二、自主學習

1、題目中的“傷”字是什麼意思?爲什麼傷?

2、第一段爲什麼特別交代方仲永“世隸耕” ?

3、 五歲時的方仲永表現出了怎樣的才能?在文中勾畫語句。提示字義:書、爲、意、一、可觀。

4、邑人和父親是怎樣對待方仲永的?讀課文,勾畫語句。提示字義:稍稍、賓客、利、日、泯然。

5、方仲永的變化經歷了哪幾個階段?找出文中的語句朗讀。

 三、合作探究 精講點撥

1、方仲永由天資過人變得“泯然衆人”,原因是什麼?

原因是一、“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貪圖小利,目光短淺,而“不使

學”。

二、方仲永“其受於人者不至”,即沒有受到後天正常的教育。

2、最後一段的議論講了什麼道理?

指出方仲永才能衰退是由於“受於人者不至”,強調了後天教育的重要。

3、本文爲什麼詳寫方仲永才能初露時的情形?

一是說明“仲永之通悟”是“受之天”,與後文“泯然衆人矣”形成強烈對比。

二是點明“泯然衆人”的原因是未能受到正常的後天教育。

意在以方仲永爲反面的例子,說明“受之人”即後天教育的重要性。

4、“餘聞之也久”這句話在本文敘事中有什麼作用?

本文敘事採用了見聞錄的方式,第一段是“聞”,第二段是先“見”後“聞”。

這種見聞錄的方式給人以真切真實之感。

5、怎樣認識“受之天”與“受之人”的關係?參考: 。

作者所說的“受之天”,是指人的天資;“受之人”,是指後天教育。

作者認爲,二者之間,後者更爲重要,即後天教育對一個人是否成纔是至關重要的,

這一觀點無疑是正確的。

6、歸納主題

以方仲永的事例,說明後天教育對成才的重要性。

學生分組討論,交流展示,師作補充。(可結合學生的成長經歷談,讓學生認識到,

學習知識,聰明固然重要,但後天的勤奮努力更重要。)

四、當堂檢測

1、指出下列句中的“之”、“其”各指代什麼?

忽啼求之() 借旁近與之() 傳一鄉秀才觀之()

餘聞之也久()即書詩四句,並自爲其名()

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爲意( )

2、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兩項是( )

A、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隸:屬於)

B、父利其然也(利:認爲有利)

C、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環謁:四處奔跑)

D、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爲意( 收:聚、團結 )

E、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嘗:曾經)

F、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受:忍受)

3、刻畫出方仲永父親貪圖小利而愚昧無知的句子是:

4、方仲永命運變化的關鍵因素是三個字:五、擴展遷移

1、什麼是天才?怎樣成爲天才?

2、說說你所知道的有關“天才與勤奮”的名言警句或古人勤學的故事。 

課件展示名人名言和古人勤學故事事例。古希臘演說家得摩斯梯尼的故事。見。

篇二:傷仲永 公開課教案

23、傷仲永 教案

教學目標

1、知識和技能:掌握有關文言實詞的意義和用法,加強文言文的朗讀訓練,注意朗讀的節奏。

2、過程和方法:指導學生準確朗讀課文,藉助工具書讀懂故事,並能複述故事,感悟故事。通過充分的活動,引導學生合作學習,探究問題,積累知識。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準確把握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領悟故事所蘊含的道理,引導學生正確處理天資和後天學習的關係。

教學重點

1、掌握重點文言詞語,翻譯課文。

2、認識到後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學難點

1、抓住本文借事說理的特點,弄清材料與觀點的關係,理解作者的思想觀點。

2、注意本文詳略得當的寫法,揣摩精當的語言。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教師:同學們,上課前我先講一個小故事,大家聽了後,要說出這個小故事是從哪個成語裏講出來的,也可以給這個小故事加個小標題----

話說,南朝梁時,南京有個叫江淹的人,他從小天資非凡,才思敏捷,6歲就能寫詩。儘管他家境貧寒,但他勤奮讀書,辛勤寫作,年輕時就擅長詩賦,享譽文壇。可是,當他官至光祿大夫時,他的才華就慢慢衰退了,不如從前了,寫出的詩文平淡無奇。到了晚年更糟糕,他才思枯竭,寫來的詩文竟沒有一句佳句。人們說他的才思盡了。 1

學生:江郎才盡。

教師:對!(教師板書“江郎才盡”4個字)不過這節課我們學的不是“江郎才盡”的故事,而是一個“方郎才盡”小文章。(教師板書“方郎才盡”4個字)

二、解題:

教師板書課題,並提問:傷仲永的“傷”是什麼意思?

學生看課後註解①,回答:悲傷,爲??惋惜

教師問:作者爲誰惋惜?爲什麼惋惜?

學生答:爲方仲永惋惜,爲他從一個神童變成一個普通人而惋惜。 (教師板書:神童----普通人)

三、作者介紹:(打出課件)

王安石,字介甫,號半山,撫州臨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思想家。曾封爲荊國公,世稱荊公。卒諡文。現存有《臨川先生文集》、《臨川集拾遺》等。

唐宋八大家之一。

(唐宋八大家----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曾鞏、王安石)

四、讀準字音:(打出課件)

lìpān yè yì

隸 扳 環謁 邑

gài chèn yānmǐn

丐稱 焉 泯

五、理解一字多義:(打出課件)

忽啼求之:它,指書寫工具,代詞

借旁近與之:他,指仲永,代詞

不能稱前時之聞:的,助詞

餘聞之也久:這件事。指仲永父“不使學”、“環謁於邑人”, 泯之爲衆人:語氣助詞,不譯

環謁於邑人:到,介詞

於舅家見之:在,介詞

2

公開課授課老師:歐陽龍貴

授課地點:連州市北山中學

授課班級:七年級(4)班

《傷仲永》教學反思11

從我們上學始,傷仲永一課就已選入中學課本,算來已有三十多年了,受之天與受於人的辯證統一思想,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

近來教讀此課,首先考慮的是如何通過字詞切入,但這些要建立在學情的基礎之上,初一孩子活潑可愛,愛說愛笑,但文言底子薄,閱讀此文,大概意思清楚,對於文中重點字詞的理解卻不深刻,僅憑課後註釋和工具書是遠遠不夠的,要得益於老師的指導啊!

如何指導?思來想去,我還是定位到字詞切入,循序漸進,走近作者,走入文本。下邊是我的部分實錄及反思。

師:請你站在方仲永的角度,用文中的兩個字或詞,簡單概括其學業的發展歷程!

學生舉手的很多。

生1:異

師:爲什麼?

生1:五歲時,即書詩四句,並自爲其名,文理皆有可觀者。

生2:衆人

生2:主要針對其後期的現狀而言的。

師:很好!有道理,那麼請站在王安石的角度,用兩個字簡單概括方仲永的學業發展歷程。

生:傷

老師示意只有一個字,並提醒注意“發展歷程”幾個字。學生稍作思考。

生:賞

還有學生說到了“贊”“誇”等字。

師:我個人認爲“賞”和“傷”兩字很好!不僅能說明問題,更是諧音妙用,記憶深刻。

學生點頭認可

師面對生:有個問題,“賞”字的支撐依據是什麼?

生很迷惑的看着老師,不明白什麼意思。

師:也就是說,你從文中的哪些字詞裏能體會到王安石這種“賞”的情感。

學生恍然大悟。

反思:老師課堂設計問題的指向性一定要明確,同時,要用學生能聽得懂語言提問。

生:“即書詩四句”中的“即”爲立即的意思,五歲就能“立即”寫出詩句,作者的讚賞之情足以體現。

生:“自是指物作詩立就”中的“立就”也可以體現出讚賞之情,意思是立刻完成。

生:“其文理皆有可觀者”中的“可觀”爲值得欣賞的意思,這是對其詩作的肯定。

生:“邑人奇之”中的奇,“稍稍賓客其父”中的賓客,均爲意動用法,從邑人的角度側面讚美仲永的才華。

生:還有第三段“如此其賢也”中的賢,也是對仲永的讚美。

師追問:爲什麼要用一個“如此”呢?

生:給人感覺話沒說完,還有重要的話要說。

師:重要的話是什麼?請結合文章回答。

生:用“如此”,是想引出下文的“且爲衆人”以及“得爲衆人而已耶”兩句。

師:很好!這就是我們要探討的“傷”字了,那麼,你從文中的哪些字詞裏能體會到王安石這種“傷”的情感?

學生談到了“利其然”“日扳”“環謁”“不使學”“不能稱“”泯然衆人“”等詞語或短語,並且從詞義和語境的角度做了詳細的解釋。

師:現在我們回頭看,作者重在“賞”,還是重在“傷”?

學生異口同聲:題目中的“傷”

師:爲什麼還要大篇幅寫“賞”呢?

生:“賞”的越高,“傷”的就越深。

師:說的深刻。我們可以這樣理解,“傷”是文章的主旨,是作者要告訴讀者的主要目的所在。

師:能否用第三段評價中的一句話概括“傷”的內容?

生:受於人者不至也。

師:後天的教育與學習對一個人的成長至關重要!我們共勉吧!

《傷仲永》教學反思12

《傷仲永》重在一“傷”字。這一點,學生容易掌握。可是,它背後的含義,學生就不容易掌握了。幫助學生抓住它背後的含義,是學習本文的任務之一。“傷”字背後的含義是傷什麼呢?要讓學生思考。教學要讓學生明白,文章借仲永而擴及古今一切放棄學習的人,其意在警醒。沈德潛在《唐宋八家文讀本》卷三十中評曰:“勸學之語,婉轉切至。傷仲永,不獨爲仲永也。聰明弟子,宜懸爲座右銘”學生通過學習此文,能感悟到此理,纔是一大收穫。

文言文教學,要讓學生和文章對話。學習文言文究竟讓學生學什麼?是單純地讓學生學習一些文言知識呢,還是讓學生學習、吸取思想精華和優秀文化呢?我認爲,後者的價值要比前者大得多。衆所周知,中學文言文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學生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然而,多少年來,文言文的閱讀教學的效率一直不高。究其原因,是走了兩個極端:一個是教師逐字逐句講解的極端,一個是學生用主要精力做習題的極端。教師大都喜歡上文言文,因爲上文言文可以大講特講。一處不講,學生便一處不懂,教師豈能放心?不可否認,有些教師講字、詞句,講得頭頭是道,學生也聽得津津有味。但是,這種口傳耳受,學生只有聽的'份。那些零碎的知識只能使學生了解文章裏的一點一滴,卻不能使學生感知文章裏的潮起潮落,更不能使學生心動神搖。學生喜歡做習題,是爲求得分數,不是爲求得“營養”。所以,他們全不管文章的筋肉血脈。上述學習文言文的方法,主要是受了考試的負面影響,即圈劃ABCD。學生在做習題的時候,即使是懵懂地蒙對了,得了分,也是毫無意義的。這種只取文章“骨骼”,拋棄文章“血肉”的做法,只能使語文變成面目可憎的骷髏。

那麼,怎麼解決這兩個極端呢?根本的方法是:加強誦讀;加強對話。誦讀其實是古人早就指出來的一條正確道路。古人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課文裏的選文都是文質兼美的經典之作,都需要反覆誦讀,牢記在心的。只要學生反覆誦讀了,他們總會對文章的某一方面有感受的。但是,誦讀之後,還需要進行對話。只有對話,才能加深學生對文章的理解。那些對話是學生自己的閱讀感受,最直接,最真實,最動人,也最有價值。

在學習王安石的《傷仲永》時,我讓學生給仲永下評語,就是想讓學生和仲永進行對話。由於學生的閱讀角色發生了轉換,他們成了仲永的老師,讀書就格外小心了。一下子把學生讀、思、寫的積極性都調動起來了。讓學生寫評語,學生由仲永的同齡人變成了評論者,他們的角色發生了轉換,閱讀的視角也就發生了轉變。這種轉變,對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是很重要的。也許他們對某一個字的意思或者用法還沒搞明白,但那並不妨礙他們和仲永的對話。他們和仲永的對話過程,不就是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的過程嗎?不就是他們吸取營養,進行自我教育的過程嗎?這不比單純記住一字一詞有意義得多嗎?

初中的文言文教學還有一項重要的任務是讓學生掌握正確地學習文言文的方法,養成閱讀文言文的良好習慣,所以字、詞的積累還是很重要的,不是不要落實,關鍵是方法。

學生在學習中進一步的掌握文言文的學習方法,增強了語感,瞭解了道理:一個人能否成才,與天資有關,更與後天所受的教育以及自身的學習有關。本文作者爲一位“神童”最終變成平常人而深惋惜,並發表議論,以此引發人們的思考。給學生展示一個學習的機會,讓學生明白學習的重要。

在平羅四中給七年級(2)班的孩子們上完《傷仲永》這課後,我感觸頗深,首先,老師對學生的要求很嚴格,表現在老師要求學生必須預習課文,並且老師親自一個一個地檢查。這些不僅僅是在培養學生的習慣,更是在幫助我順利的完成本次公開課,在此,我特別要感謝周春老師。其次,學生學習的興趣、積極性都比較高,學習起來就比較容易了。

在本次講課中還有很多不足,希望聽了我的課的老師們能給以批評、指正!

《傷仲永》教學反思13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讓學生自己利用課文註釋和工具書讀懂課文。

2、熟讀課文,背誦課文。

3、瞭解“之”“於”的用法以及文言詞活用情況。

4、注意本文詳略得當的寫法。

過程與方法:朗讀法,合作探究,討論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理解作者的思想觀點,能明白方仲永“泯然衆人”的原因。

2、認識學習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難點:

1、抓住本文借事說理的特點,理解作者的思想觀點。

2、體會揣摩語言的簡潔、洗煉。

3、方仲永“混然衆人”的原因是什麼?

教學時間:

二課時

教學設計:

課前展示:

讀神童故事,談感受

一、名言導入

1、名言導入:大的科學家和發明家愛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

2、作者作品:

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宇介甫,晚號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

本文借一件事來抒發作者的感情或闡明某種觀點。敘述是基礎,闡明道理是核心。文題含義:爲仲永的經歷遭遇而感傷。

二、讀譯課文,理解文意

1、讀一讀:

a、師範讀課文

b、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停頓、節奏、表情。

朗讀時注意下列語句的停頓。

①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

②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並|自爲其名。

③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爲意。

④自是|指物作詩位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⑤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

⑥餘聞之也|久

c、師生齊讀課文

d、指生朗讀課文,大家評判

2、譯一譯:

①圈點勾畫,粗通文意,嘗試用現代漢語翻譯課文。

②疑難詞語探究:

以四人小組爲單位討論文中理解有困難的詞句或文言常用詞語。以提問形式在班內交流,教師適當提高、指導。

A、掌握下列加點字的讀音。 隸: 謁: 謁: 扳: 稱:

B、對文中的“之”“於”進行歸類。

之:

①忽啼求之:它,指書具,代詞。 ②借旁近與之:他,指仲永,代詞。

③餘聞之也久:這事。指仲永父“不 使學”、“環謁於邑人”,代詞。

④不能稱前時之聞:的,助詞。 ⑤卒之爲衆人:語氣助詞,不譯

於:

①環謁於邑人:到,介詞。 ②於舅家見之:在,介詞。

③賢於材人遠矣:比,介詞。 ④受於人者不至:被,介詞

C、從文中找出詞類活用的詞語。

①邑人奇之:以…爲奇,形容詞作動詞。

②賓客其父:把…當作賓客,名詞作動詞。

③利其然:以…爲利,名詞作動詞。

④傷仲永:哀傷,感傷,形容詞作動詞。

3、議一議:

(1)課文寫了方仲永才能發展變化經歷了哪幾個階段?各有什麼特點?課文是怎樣敘述的?三個階段:

(2)方仲永由神童淪爲平庸之輩的原因是什麼?

(3)辯論:你同意作者的這種看法嗎?

A、天資聰慧是成長的關鍵

B、後天教育是成長的關鍵

(說明:應讓學生暢所欲言,並允許有不同的見解。)

三、合作探究,互動釋疑

1、合作探究:

①“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交代了關於方仲永的哪些情況?聯繫下文說說作者爲什麼這麼寫?

②語段閱讀:閱讀第3段,思考下列問題。

a、這一段在語言表達方式上有何特點?

b、這一段“受於天”指什麼?“受於人’又指什麼?

c、這一段講了幾層意思:作者要表明的主要觀點是什麼?

③這三個發展階段的敘述,"見""聞"交織,詳略有序,這樣安排組織材料有何好處?

2、互動釋疑:四人小組提問釋疑,全班交流解決。

四、體驗反思,拓展閱讀

1、體驗反思:

以“由方仲永所想到的”爲題,在課堂上即席發言,自己確定發言的角度和觀點暢談感受與啓示。 要求:①聲音洪亮,用普通話發言,語言簡練。 ②中心鮮明,講話的層次清楚。 ③時間在2分鐘左右。 (本題意在訓練學生確立觀察角度、從材料中提煉觀點的能力,以及闡述觀點的語言表達能力。要啓發學生從方仲永的事例中提煉觀點,不拘一格。)

2、拓展閱讀:

①你怎樣評價仲永的父親?假設你有一個這樣的父親或兒子,會怎麼樣做?

②引用《論語》中的語句勸勸像仲永一樣的古人或今人。

五、總結

我們在學習中進一步的掌握文言文的學習方法,增強了語感,瞭解了道理:一個人能否成才,與天資有關,更與後天所受的教育以及自身的學習有關。本文作者爲一位“神童”最終變成平常人而深感惋惜,並發表議論,以此引發人們的思考。

六、作業:

①擴寫課文第一段。要求:不改變情節和基本內容,進行豐富的聯想,400字左右。

②組織討論當今社會存在的類似仲永的現象,從而使學生深刻領會後天學習的重要性。

③課後背誦全文,完成學案的“跟蹤訓練”。

板書設計:

傷仲永 王安石

仲永:天資聰慧 忽啼求 即書詩立就

(利 環謁 不使學)

不能稱前時之聞 才能喪盡:

泯然衆人

原因:受於人者不至

《傷仲永》教學反思14

一、徹底放棄文言翻譯的講解

暑假裏上華師大的教育碩士,鄭桂華說了這樣一句:“如果華師大培養的老師還搞文言文翻譯的串講,只能說真的很可悲”。鄭桂華進一步強調,文言字詞的掌握,重點在課後的背誦練習。我過去的方式是將“文”與“言”結合起來講,配以相同的權重,屬於兩條腿走路。在這節課的教學設計方面,我主要嘗試完全放棄文言文的課堂翻譯,除個重點別字詞句的隨文講解外不再做其他的翻譯教學,主要將落實翻譯的過程放到課後練習上,從而騰出更多的課堂教學用於指導學生更深入的理解文章。

在教學上產生的副作用是,對於基礎薄弱的同學,把握文章內容的難度加大,剛開始上課的時候推進有一定的難度,但隨着反覆的朗讀和教學的深入,語言障礙造成的閱讀困難會自然而然的被稀釋掉。

希望這樣的課堂模式能夠讓有能力的學生獲得更多的挑戰自己的機會,並在課堂上思考更多有價值的問題,也希望通過加大聽課難度促使學生更加重視自己的預習,變被動爲主動。

二、密不透風、疏可走馬

在文章的教學上,設計的核心是分析文章第一小節、第二小節的寫作手法的“疏”“密”之別。這個概念對於初一學生,尤其是語文底子薄的同學來說,可能是有些過於抽象了。有些悟性好的同學馬上就能得其要領,有些悟性差的同學則是雲裏霧裏了。

三、課堂生成中的驚喜

這節課教學上比較出彩的是對於隱含人物——方仲永父親的分析。可以說真正是走進了方仲永父親的內心:世隸耕、稍稍賓客其父暗點出了方仲永父親在方仲永成名之前低下的社會地位,方仲永才華的展現使得方仲永的父親在鄉里獲得了從來未有的尊重,地位有了明顯的提高,這對於方仲永的父親來說絕對是新鮮、美妙、夢寐以求的體驗。理解這一點,加之方仲永父親世隸耕的家教背景,也就決定了方仲永的父親必然會作出“不使學”的決定,而這一決定受環境因素的制約,幾乎成爲了必然,這樣的父親必然作出這樣的選擇,這不是誰對誰錯的問題,跟不能將耽誤孩子的板子簡單地打到方仲永父親的身上。 在此基礎上,文章的悲劇意義就更加濃厚了,這是一種命運的、必然的悲劇,從這一深度理解方仲永的個人悲劇,對於學生理解“傷仲永”這三個詞背後豐富的情感,似乎是更深刻了

《傷仲永》教案教學設計19

教學設計: 龔侃復旦初級中學

教學目標:

掌握文言實詞,能夠翻譯全文

梳理文章的結構,理解行文疏密結合的作用

理解作者強調青年人應當注重後天學習的道理

教學重點:梳理文章的結構,理解行文疏密結合的作用

教學難點:理解行文應當追求疏密結合,詳略得當的道理

教學流程:

一、 導入

1、 a他是歷史上唯一不坐轎子不納妾,死後無任何遺產的宰相;

b他拯救了八百年後飢餓的美國農民

c他被俄國的列寧稱爲“中國十一世紀的改革家”

d在中國古代史書中,他是一個臭名昭著的政客

2、他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文章的作者,翻閱課本,他是誰?我們今天學習哪一篇課文?

二、 認識王安石

1、基本文學常識 朝代 字號 別稱 作品集

2、“天命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執拗的改革家,孤高的品格,是非功過任人評說。

3、作爲文學家的王安石:唐宋八大家,清晰的思路,精煉的筆法

三、 初讀課文,把握大意

1、自讀課文,讀準字音——個別朗讀、集體朗讀

2、讀清句子中的停頓——個別朗讀,交流

3、參考課下注釋,理解故事大意,說說題目“傷仲永”是什麼意思

4、本文的情感基調是怎樣的?如何通過朗讀表現出本文的情感?——個別朗讀,相互點評,再讀

四、 梳理層次,明確主題

1、根據方仲永才能的變化將課文分爲三個部分並找出每一部分的關鍵句

2、自學課文,完成以下表格

方仲永的年齡

方仲永的才能

作者獲知的途徑

方仲永變化的原因

五——十二、三

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聞之也久矣

方仲永的父親

不使學

十二、三

不能稱前時之聞

見之

十九、二十

泯然衆人矣

問焉(聞)

五、 方仲永之“奇”,王安石之“密”

1、朗讀課文,說說第一小節是圍繞文中哪一個字來表現方仲永的人物的?

2、方仲永的“奇”體現在哪些方面?

從來沒見過文具卻忽然求之,拿起筆就能寫詩歌,詩歌有思想性符合道德要求,指物作詩能夠馬上完成,文理有過人之處。

3、作者寫方仲永家“世隸耕”起到什麼作用?行文中是如何緊扣“世隸耕”這一點的?

“未嘗識”“忽”“借旁近”“傳一鄉秀才”

4、王安石行文的嚴密,處處緊扣“世隸耕”,細節中體現邏輯的嚴密

六、 方仲永之“傷”,王安石之“疏”

1、作者“傷仲永”的直接原因是什麼?

有才華的少年最終不過泯然衆人

2、體現出“傷仲永”的主題的句子是哪一句?

泯然衆人矣

3、作者詳寫方仲永的不凡天資,對方仲永的“奇”大加鋪陳,寫得很具體很嚴密,對於方仲永“泯然衆人”卻沒有具體展開,只是一筆帶過,可以說寫得很“疏”,這樣處理有怎樣的效果?

文章結構上的疏密與作者情感上的疏密相結合,前面對“奇”的表現越密越實,捧得就越高,後面寫得越“疏”越”空”,越顯出情感的失落,有從高高在上一落九泉之感,到頭來一場空。結構上的“疏”契合了心理上“空落落”之感。

4、“密不透風”與“疏可走馬”

七、 把握主旨,拓展提升

1、王安石究竟“傷”的是什麼?真的是“傷”方仲永嗎?

方仲永父親的不使學

2、方仲永的父親是可恨的人物嗎?

是“世隸耕”的無知導致的,其中更多的是可悲和無奈

3、根據你對文章的理解爲文章補寫一段說理,50字左右,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嘗試用文言來寫

4、對比原文第三段,王安石又是如何思考這個問題的?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賢於材人遠矣。卒之爲衆人,則其受於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賢也,不受之人,且爲衆人;今夫不受之天,固衆人,又不受之人,得爲衆人而已耶?

王安石寫這篇文章的目的不在於感嘆一個天才的隕落,而是希望通過這個故事鞭策警醒更多的普通人

八、 複習與鞏固

1、複習本文的文言詞彙和重要句子翻譯

2、完成課後練習題

《傷仲永》教學反思15

教學片段:

師:我們已經明白了作者寫這篇文章是在告訴我們後天教育有多重要。方仲永的事例已足以讓我們警醒,可作者惟其如此還怕不夠,還要煞費苦心地拿我們常人的資質去和仲永的資質作比較,得出你如果不去接收後天的教育,那麼你連仲永結局都不如的結論。多麼觸目驚心!我們能不接受教育麼!

師:針對方仲永的悲劇,體會作者的意圖,你現在最想說的是什麼呢?請大家稍作思考,作一分鐘左右的發言。

生:我沒有方仲永的天賦,只是一個普通孩子,但我會一直努力。我相信我最終能成爲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才。

生:真爲方仲永難過,我慶幸自己沒有他那樣的父親,我要好好珍惜自己受教育的機會,我也不笨,加上勤奮努力,怎麼可能成不了才呢?(大家笑)

生:剛纔同學在慶幸自己沒有仲永那樣的父親,可我卻覺得我的父親又太極端了,拼命強制我學習,一點玩的時間都沒有,這也讓人受不了呀。有時真羨慕仲永有那樣的父親呢。其實我也知道這樣不對。(大家笑)

師:現代版的“傷仲永”。

生:老師,真的有現代版的“傷仲永”。我查資料時就瞭解到了當年的神童寧鉑、干政、謝彥波、王思涵等人有出家的,有避世的,還有退學的,他們不都是因爲壓力太大,又不能得到適當的教育而形成的悲劇嗎?(大家默然)

師:你的材料很豐富,提出的問題也是一個既嚴肅又深刻的問題。我們應該知道受教育是一回事,教育的內涵又是另一回事,它太高深了,留待我們教育家們去解決吧。

生:有人計算過,說目前每天工作時間最長的就是中小學生。

師:哀傷、嘆惜你們呀。

生:其實我們都知道努力學習,都知道沒有知識是適應不了將來社會的。“響鼓不用重捶”麼,我們希望父母不要給我們太多的壓力。

師:還有老師。

師:看來同學們的想法還真不少呢。我覺得剛纔討論的挺好,對課文理解很到位。大家從神童方仲永的悲劇,認識到了後天教育的重要性,激發了同學們學習的自覺性,這一點可喜可賀。還有一點也很難能可貴,那就是同學們也講出了自己的心裏話,講出了自己的心聲,表達了自己的期盼。最後我衷心地希望我們所有同學的父母,所有同學的老師能夠給我們一個寬鬆的學習環境,讓我們健康的成長,成才。

教學行爲反思:

從以上案例看出,師生之間的對話是在學生課前預習的前提下進行的,學生的角色由以往的被動的執行者,轉變爲課堂學習主動的參與者,學生的學習熱情的到了提高,而且敢於說出心裏的話,避免了師生之間的假對話。同時通過學生間的交流,拓寬了獲取知識的渠道,更好地發展了學生的思維。“自主、合作與探究”這種學習方式,充分體現了學生的自主性。又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也注意了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學習這篇文章除了明白文言故事外,關鍵還要從故事中悟出道理。所以是時機地進行合作與探究學習,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去感悟故事所蘊含的道理。

在探究這個環節中,應該在理解教材的基礎上又不必完全拘泥於教材。按教材亦步亦趨就限制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束縛了他們思維的拓展空間,所以我們應該相信學生,儘量地放手讓他們敞開心扉,然後再與之進行心靈對話。如學生提到當年的神童寧鉑、干政、謝彥波、王思涵等人的問題。顯然同學們的動機是好的,是向上的,所以探討這個話題只能讓同學們更提高認識,更清醒自己的自主權利和更珍惜自己的自主機會,也因此更顯示了這篇教材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