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請你把握好自己的位置教學反思

在新課程的課堂上,必然要求教師由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轉向現代的學生髮展的“促進者”,注重學生自己去思考、體會、討論、探究、下結論。那麼,課堂上,教師如何把握自己的位置,如何爲學生創造適合他們發展的課堂呢?

老師請你把握好自己的位置教學反思

[片斷一]

這是我曾經聽過的一堂數學課,內容是北師大版數學第一冊《有幾瓶牛奶》。

師:9+5=?,你是怎麼算的?

生1:把5分成1和4,9先加1等於10,10再加4等於14。

生2:把5記在心裏,從5後面數。

生3:10+5=15,所以9+5=14

生4:9+10=19,再減5就是14

生5:把9分成4和5,5先加5等於10,10再加4等於14。

生6:10+10=20,20-1=19,19-5=14。

生7:把9記住,然後從9後面開始數。

……

老師一直用鼓勵的語言說:“你真能幹!”“你真了不起!”“你想出了與衆不同的方法,真不錯!”“表揚他!”。這些話使課堂氣氛達到了高潮,同學們想出了越來越多的算法。最後,老師說:“剛纔同學們說了這麼多方法,請你用最喜歡的方法做一下練習吧!”

接下來的情況是學生們的作業參差不齊,快的同學都等得不耐煩了,而慢的卻還在掰着手指。練習後統計,做全對的同學約有一半,有錯的同學大多數是全部做錯。

反思

問題究竟出在哪裏?縱觀整個教學過程,我們發現教師只關注了各種各樣算法的簡單羅列,忽視了引導發言者表述自己思維的過程;同時,由於缺乏同學間的相互交流和溝通,使一些學困生眼花繚亂、無所適從,大部分同學只知道自己想出的方法,對其他方法一知半解;另外,教師也忽視了對學生的算法進行比較歸類,並在此基礎上作出選擇和自我調整。

提倡算法多樣化,並不是算法越多越好,而是爲了尊重學生個性,讓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讓他們在數學學習上都能獲得成功。作爲教師面對學生的多樣算法,應予以引導,並有責任組織學生去比較、去評價,以便學生從優選擇,找到適合自己的一種或幾種算法。否則,便失去了教育的功能。

[片斷二]

這是本人自己的教學經歷,內容是北師大版數學第六冊《比大小》,學生每人根據不同的`材料創作出兩個不同的分數後,我引導學生根據分母、分子的特點,順利地將黑板上的分數整理成以下三類:“分母相同的分數”、“分子相同的分數”、“分母、分子都不同的分數。”規定本節課研究的是“分母相同”和分子相同中“分子是1”的分數後,教師佈置學生以小組爲單位,從每類分數中任選一組進行比較。

我在巡視中發現,學生根本沒有出現我預想中的狀態,很多小組覺得無從下手,根本不知道怎麼做。可想而知,學生的活動流於形式,他們根本沒有從這一教學過程中悟到什麼。

反思:

失敗的遭遇引起了我的反思,現在的課堂都提倡“開放”。“開放”本身並沒有錯,但完全讓學生自由發揮,教師的作用又何在?“開放”是可取的,但也應有個“度”的問題。我覺得我沒有把握好這一點。本來,讓學生任選一組分數進行比較,已經對下面的教學產生了威脅,教師又毫無方法指導地讓學生自己去比較大小,這對認知水平不高的三年級學生來說,難度是很大的。如何把握開放的度,在學生自主學習過程中,教師應充當什麼樣的角色,這些都是我應當事先思考的問題。

在同事們的幫助下,我把這一環節設計成以“分母相同”或“分子是1”的分數中某兩個分數爲例,學生自己進行大小比較,鞏固後再學習剩下的一類分數。有力的組織,使教學開展得井然有序。

我的體會

1、擺正自己的位置——平等中的首席

現在我們的數學教學很忌諱教師的“講”,有的甚至已經到了談“講”色變的地步。不少教師把“少講”甚至“不講”作爲平時教學的一個原則,更有一些人把教學神化爲學生的“自覺學習”、“學生中心論”,自主變自學,力圖排斥教師的主導作用。沒有教師的指導、沒有提示和具體要求,學生表面上獲得了自主的權利,可實際上並沒有做到真正的自主,這是放棄了教師的責任,加重了學生的負擔。教師在課堂上的位置直接影響着教學過程的性質和教學結果的質量。作爲教師,首先應該擺正自己的位置,成爲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正如美國課程專家多爾所說“平等中的首席”。

2、把課堂還給學生——教是爲了不教

教學強調的是學生的發展。學生們年齡雖小,但他們並非一張“白紙”,不是知識的容器,他們是有思想、有情感、有權利、有尊嚴和正在成長髮展中的人。把課堂還給學生,就是要充分利用課堂教學的時間、空間,爲學生的數學學習服務,並時時在教學過程中,想到學生在求知過程中的需要,開啓學生的智慧之門,發揮他們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真正成爲追求知識的主人。而當他們成爲追求知識主人之時,便會綻放出令人難以置信的創造熱情與生命智慧,我們的教學也會因此而達到“不用教”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