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方體體積教學反思

人如果不會進行反思,就永遠不會進步,下面是我爲大家帶來的長方體體積教學反思,希望大家喜歡。

長方體體積教學反思

長方體體積教學反思【1】

《數學新課程標準》重視學生應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以及通過數學的學習活動,情感與態度方面有新的發展。建構主義學者也認爲,學習是現實的特定操作過程中對自己的活動過程的性質反省、抽象而產生的,“學習數學”應是一個“做數學”的過程。因此,在數學課堂中要讓學生有自主探索、動手操作、合作交流,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機會。現實、有趣、開放和具有探索性的數學教材和學習內容纔是學生“做數學”的前提。如何讓學生從“學數學”的過程轉變到“做數學”過程中呢?

一、聯繫實際生活,解決實際問題

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的計算,是在理解了體積的概念和體積的單位以後教學的。我通過切開一個長3釐米、寬3釐米、高1釐米的長方體和棱長爲2釐米的正方體,看看它們各含有多少個1立方厘米的體積單位,引入計量體積的方法。但是在很多情況下,是不能用切割的方法來計量物體的體積的。如:洗衣機、的、電腦主機。我讓學生用棱長1釐米的正方體拼擺長方體的實驗,引導學生找出計算長方體體積的方法。考慮到學習數學是爲了解決實際生活中的數學問題,要讓學生認識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的關係,考慮到解決問題的實際情況,(如,不是所有物體都能切開,)怎樣才能更好更快的解決問題,(如,找到計算長方體體積的公式,)從而從實踐上升到理論,找到解決問題的一般規律。

二、加強實際操作,發展空間觀念。

體積對學生來說是一個新概念,由認識平面圖形到認識立體圖形,從二維空間到三維空間,是學生空間觀念的一次重大的發展。然而此時,學生對立體的空間觀念還很模糊,教師特別注意到加強實物或教具的演示和學生的動手操作,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加深對長方體計算公式的理解。在推導長方體的體積計算公式時,我是這樣設計的:

師:橡皮、書、書包三樣東西,誰的體積最大,誰的體積最小?

生:書包的體積最大,橡皮的體積最小。

師:你們是怎麼知道的?

生:觀察比較得來的。

師:(出示體積大小差不多的兩個物體----鉛筆盒和數學書)這兩樣物體的體積大小呢?

生:不知道。

生:如果有計算方法就好了。

師:像這樣規則的形體的確有,但要我們學生自己去發現去尋找。首先你覺得這本書和這個鉛筆盒的體積與什麼有關?(鼓動大膽猜想)

學生猜想:與長、寬、高有關;與底面積有關??

學生分小組操作驗證:每組分給12個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體,讓學生自己選取若干個搭建幾個不同的長方體。並把長、寬、高的數據填入表格中,啓發學生思考,根據記錄的長、寬、高,擺這個長方體一排要擺幾個小正方體,要擺幾排,擺幾層,一共是多少個小正方體。再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這個長方體所含小正方體的個數,與它的長、寬、高有什麼關係。

師:你發現了什麼,你現在覺得長方體的體積與什麼有關?

生:我們小組發現長方體的體積與它們的長、寬、高都有關,因爲?? 生:我們發現長方體的體積等於長乘寬乘高,因爲學生再次驗證猜測,最後大家自己得出結論:長方體的體積=長×寬×高,並用字母表示:V=abh。在教學完長方體的計算公式後,繼續啓發學生根據正方體與長方體的關係,聯繫長方體體積的計算公式,引導學生自己推導出正方體體積的`計算公式。

通過實際觀察、製作、拆拼等活動,學生清楚地理解長方體體積計算公式的來源,並能夠根據所給的已知條件正確地計算有關圖形的體積。學生的動手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三、小組合作交流、培養自主學習能力。

在新的教育觀念的指導下,我在課中大膽地實踐,採用小組合作交流,給學生最大限度參與學習的機會,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自主參與數學實踐活動,經歷了數學知識的發生、形成過程,掌握了數學建模方法。學生在活動中表現出主動參與、積極活動的熱情令我爲之感動,本節課的教學目標也就達到了,因爲它不僅僅讓學生學會了一種知識,還讓學生培養了主動參與的意識,增進了師生、同伴之間的情感交流,提高了實際操作能力,並從活動中形成了數學意識,學會了創造。

《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本課教學的過程中,我採用讓學生大膽猜想、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論證的教學方法,讓學生自己動手擺一擺,做一做來研究論證長方體的體積公式,學生在做數學的過程中學到知識。從本堂課中我最大的體會就是放手讓學生去學去做就是最好的教學方法。

長方體體積教學反思【2】

本節課的目的是讓學生通過實踐活動,探索並掌握長方體、正方體體積的計算方法,並在觀察、操作、探索的過程中,提高動手操作能力,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因此課一開始,我並沒有設置“漂亮”的教學情境,而是在學生用數方塊的方法得出幾個立體圖形體積的基礎上,拋出一個問題,“能不能用數方塊的方法來計算教室的體積?”目的有二:一是拋棄繁索的動作,直奔中心; 二是快速刺激學生的探索慾望。爲後面的探活動提供了足夠的情感準備,並羸得 了充分的操作探索時間。

本節課,我最滿意的是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的探索過程及結果。由於在前幾節課拼搭立體圖形中,學生曾用8塊小正方塊既搭出了長方體也搭出了正方體,因此在本節課中,有好幾個小組的學生通過同一次的操作活動,就能同時得出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計算公式,並且正確地闡述了原因——正方體是特殊的長方體。同時學生能根據長方體與正方體的關係——正方體是長、寬、高都相等的長方體,進一步的揭示了正方體的體積=棱長×棱長×棱長與長方體的體積=長×寬×高之間的聯繫與區別。在這一個環節的操作探索活動中,學生通過數據的記錄與分析,發現長方體體積與長、寬、高(正方體體積與棱長)之間的關係,知道了求長(正)方體體積所必需具備的條件,並根據數據抽象歸納出體積公式,這當中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也發展了學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同時在整個的觀察、操作、探索的過程中,更進一步地理解與掌握長方體與正方體之間的聯繫與區別,有助於知識體系的重組與構建,學生的空間觀念也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這也是本節課的意圖之一。

本節課的學生彙報環節當中,學生在彙報時語言表述有些不清楚,且彙報習慣不是很好,這跟學生平時在這個方面得到的訓練機會不多有關係,也跟老師當時的心態——稍嫌急躁有着一定的關係。這提醒了我,在以後的教學過程中,要多所改進,不管是教師還是學生。

長方體體積教學反思【3】

根據測評學生情況和聽課人的評價情況 我覺得本節課基本上達到了新課程標準要求的預期目標,即:充分利用各種資源,挖掘教材,發展教材,根據本地、本校的實際情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在生活背景下構建知識體系,使單調的數學計算公式教學富有啓發性、探究性和人文精神意境,體現出其應有的實際應用價值,達到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相映生輝的效果,在實踐中促進學生髮展,課堂活而有序、活而有效,教師起着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等作用。

不足之處:課後與聽課交流,大家很誠懇地給我指出:在引導學生得出公式的過程中,學生探究的深度、教師指導的力度、彙報交流的時間,相對來說比較欠缺。課後向學生了解,有幾個學生還沒有弄清爲什麼長方體的體積=長×寬×高,但是所有的同學都能用公式來進行計算,這也讓我很困惑,是否要改變一下觀念:在課內的練習可否適當少一點,在學生都已經能得出結論的情況下,讓更充分的時間去弄明白道理,也許這樣更有利於學生的發展。看來還是要繼續學習------大教無形,小教無類,不教無憂!

這使我着重反思了以下幾點:

1.貼近生活,聯繫社會實際,增加動手實踐能力是激發學習興趣的重要方法,是學生適應現代生活和未來發展、提高科學素養和人文素養的需要。。

因此本節課注重讓學生從體驗中學習,在體驗中自我建構新知,在體驗中掌握數學方法。努力爲學生創設條件,讓學生主動參與到發現數學知識的過程中。在整個活動中,很自然地向學生們滲透了科學研究的基本過程,引導學生們要通過猜想——操作——論證去發現一些客觀規律。學生們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猜測、動手操作、交流討論發現了長方體的長、寬、高和體積之間的關係,總結出了計算長方體體積的公式。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不僅掌握了計算長方體體積的數學公式,還知道了應該如何獨立思考,學會了與他人合作。在論證的過程中,同學們動手操作,分別派出各組的代表講解各自驗證的全過程,最終使全班同學達成共識,推導出了長方體的體積公式。通過多媒體的應用,使學生建立清晰的表象,增強了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在從事數學活動的過程中獲得了較爲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在探索的過程中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創新精神。我想,把“如果”變爲現實,轉換一種角度更多地把學生的思維盡情地施放出來,可能得到的是一片蔚藍的天空。

2.把握已有經驗是激發學生創新潛能、提高實踐能力的重要前提。

從教學過程與調查所見,科學探究能力的形成與發展是一個逐步提高、不斷進步的過程。教學時立足於學生的學習基礎、能力發展水平以及興趣愛好和潛能,根據其形象思維、感性思維和經驗型的邏輯思維爲主的特點,設計必要的教學環節,讓學生自我發現其原有認識中的不科學和片面的成分,主動構建抽象的概念和結論,理解數學和社會的相互作用,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3.加強學生自我評價、活動表現評價等多種評價方式,是關注學生個性發展、激勵學生走向成功、改進教師教學方式的有利途徑。

通過這節課的實施,我深切地感受到:教學過程就是學生實現認知目標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給學生思維空間,給學生自主探索的機會,讓學生多維多向思考,同時實現師生互動,也就遵循了學生的認知規律,使學生獲得了最佳的認知效果,從而真正地使課堂成爲學生思維放飛的舞臺。

長方體體積教學反思【4】

本節課的目的是讓學生通過實踐活動,探索並掌握長方體、正方體體積的計算方法,圖在觀察、操作、探索的過程中,提高動手操作能力,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因此課一開始,我並沒有設置“漂亮”的教學情境,而是在學生用數方塊的方法得出幾個立體圖形體積的基礎上,數出小長方體的體積,目的有二:一是拋棄繁索的動作,直奔中心;二是快速刺激學生的探索慾望。果然,課上學生的興趣快速激起,爲後面的探索活動提供了足夠的情感準備,並羸得了充分的操作探索時間。

本節課,我最滿意的是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的探索過程及結果。由於在前幾節課拼搭立體圖形中,學生曾用8塊小正方塊既搭出了長方體也搭出了正方體,因此在本節課中,有好幾個小組的學生通過同一次的操作活動,就能同時得出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計算公式,並且正確地闡述了原因——正方體是特殊的長方體。同時學生能根據長方體與正方體的關係——正方體是長、寬、高都相等的長方體,進一步的揭示了正方體的體積=棱長×棱長×棱長與長方體的體積=長×寬×高之間的聯繫與區別。在這一個環節的操作探索活動中,學生通過數據的記錄與分析,發現長方體體積與長、寬、高之間的關係,知道了求長(正)方體體積所必需具備

的條件,並根據數據抽象歸納出體積公式,這當中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也發展了學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同時在整個的觀察、操作、探索的過程中,更進一步地理解與掌握長方體與正方體之間的聯繫與區別,有助於知識體系的重組與構建,學生的空間觀念也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這也是本節課的意圖之一。

不足之處是練習的安排,應該更有層次和梯度,使學生在理解基礎知識和掌握基本技能的基礎上,在適當有些拓展,提高課堂四十分鐘的效率,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