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標誌》的教學反思

這篇課文是當代作家張抗抗的作品。全文緊緊圍繞“標誌”來寫。作者用大量的筆墨描寫現代文明帶給城市的雷同,導致城市失去了個性,並以細膩的筆觸介紹了某幾個城市的具有標誌性的樹木,讚美了樹作爲城市特有的標誌,從而喚起人們崇尚自然,迴歸自然,珍惜大自然的意識。

《城市的標誌》的教學反思

在學習本文時首先來講解文題。什麼是標誌?所謂標誌就是標識,指用來辨認識別事物的標誌。那麼你知道有哪些城市的標誌?老師與學生交流,列舉了陝西的窯洞、北京的烤鴨、中國漢字……

爲什麼樹是城市的標誌?文章都列舉了哪些城市的標誌性樹木呢?學生先速讀了課文第三大段,明確了各個城市代表性樹木、特點。接着學生詳細閱讀,先自行找一找作者是怎樣描寫樹木的,以此突出其特點,師生再借助圖片交流,使學生更細緻的瞭解文字。由於個人喜好花草樹木,我還出示了其他一些城市標誌性樹木,請學生說一說特點,口述樣子。樹作爲標誌的原因,是文章背誦段落,爲了幫助學生理解性記憶,我安排學生根據問題反覆閱讀,最終得出:樹爲我們引領故鄉的徑。樹守護水土、樹維持城池性格、樹滋潤芸芸衆生的心靈。樹是鮮活生命、是不可被替代的印記和標識。

假如你是作者會如何寫這篇文章呢?這個問題引出文章開頭大段描寫“城市多胞胎現象”。反過頭再讀了解城市多胞胎的各個方面,結合生活實際切實體會到我們在建設未來是應該尊重歷史、保持風土人情,熱愛大自然的生靈。

總之,我覺得這節課成功之處有以下兩點。

1、循序漸進式的課前導入有利於學生對於“標誌”這個詞語的.理解,配上三個極其相似的城市的圖片,一步步的添加信息,給出提示,讓學生自己逐步意識到“標誌”對於一個城市的重要性。

2、在品讀描寫各種樹的文句段落時,當學生說出那些美麗的詞語的時候,我利用課件展示圖片,使他們感受每棵樹的不同之處,化抽象爲直觀,這時再進行指導朗讀,從而達到品讀之境。

本節課我認爲在反襯的作用方面可以再深入的學習。反面襯托的寫法,起到突出主題、引發人們思考的作用。這對六年級學生來說理解有一定的難度,如果講到這裏時我補充一些襯托的知識,講述了正襯與反襯的區別,這樣使學生更容易掌握反襯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