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鄉歌教學反思(精選5篇)

身爲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課堂教學,通過教學反思可以快速積累我們的教學經驗,那麼優秀的教學反思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水鄉歌教學反思(精選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水鄉歌教學反思(精選5篇)

水鄉歌教學反思1

《水鄉歌》是一首詩歌。歌頌了水鄉的秀麗風光和幸福美好的生活,抒發了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的思想感情。

在本課的教學中,我努力創設開放互動的課堂情境,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注重以讀爲本,讀中悟情,引導學生感悟詩歌的語言美,領略水鄉的風光美,重點抓好識字教學。識字、寫字是低年級教學的重點。語文教學的特點就在於整體性和綜合性。識字識詞是閱讀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要貫穿閱讀教學的全過程。遵循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文的原則。通過分析字形,識字析詞,理解句子的意思。把字詞的教學與句子的教學和整篇課文的教學協調起來,將閱讀、識字、理解、感悟、朗讀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做到寓識於讀,寓解於讀,以讀促識。例如在學習“處處綠水蕩清波”時,先讓學生按自己的方法識字,再通過字理識字法,理解了“蕩”原來指蘆葦草,所以是草字頭。蘆葦草長在水邊,所以左下腳是“三點水”,右下腳的部件多像風兒吹來蘆葦草左右擺動的樣子。

然後通過聽音樂想象畫面、動作演示和朗讀感悟,體會到微風吹來,綠水隨着清波一起一伏的樣子,使學生深深地陶醉在水鄉美的意境之中。這樣邊讀書邊識字,利於掌握漢字的音、形、義,做到學用結合,發展學生的識字能力,激發識字興趣。

水鄉歌教學反思2

《水鄉歌》是國標本蘇教版小學語文第三冊第7單元中的一篇優美的詩歌。詩歌抓住綠水清波,白帆如雲的特點,勾勒出一幅鮮明,形象,秀美的水鄉風光圖。詩歌讚頌了水鄉秀麗的風光和幸福美好的生活,抒發了熱愛祖國,熱愛生活的思想感情。全詩共三節,字數相等,勻勻押韻,富有鮮明的節奏感與和諧的韻律美。第一小節寫水多,說明水鄉的自然資源豐富;第二小節寫船多,表現水鄉人民的勤勞;第三小節寫歌多,說明水鄉人民生活的幸福。詩歌每一小節的開頭都採用問答的形式,迴環復沓,琅琅上口,是一篇訓練朗誦的好材料。學生經過一年半的學習,已具備了一定的獨立識字的能力,能借助拼音自己朗讀課文,有一定的自我評價和互相評價的能力。下面,我從以下幾點,談談我在教學中的反思:

一、溫故而知新,複習舊知識事爲新知識的構建引路搭橋。

在學習本文之前學生接觸過描寫水鄉識字詞串,對水鄉有一定了解,已經形成一定感知。在教學中,學生初讀前,就要求讓學生讀了課文後就聯繫之前學過的《識字1》來說說你對江南的印象,這一步通過學生自由朗讀課文,自己尋求問題的答案,從整體上感知了課文內容,發揮了學生思維的主動性,讓學生在學習中認識到自己的力量,體驗到了成功的快樂,爲以後學生主動探求知識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二、課文配有描繪水鄉風貌的插圖。

在教學中我就以此突破學生難理解的疑點,對於“白帆片片像雲朵”的指導,我就讓學生觀察課文插圖進行想象,幫助學生進入詩歌的境界。通過生動的語言、圖畫,再現與課文有關的情景,使學生再現表象,形成新表現,產生各種不同的情感體驗,產生強烈的願望去閱讀課文。

回顧整個教學過程,還有很多令人遺憾的地方。如讀的不夠充分,不到位,精讀部分能讀懂了,但離讀美還有一些距離。還有就是練習續寫、仿寫詩歌這方面的意識還不夠強。葉聖陶曾說過:“理解之後必須能夠運用。”讀是閱讀的基礎,運用纔是學習的目的,要使學生真正將課文中的規範語言內化成自己的語言,必須設計遷移運用的練習,讓學生在說寫中學會運用規範的語言。上好一節課是要千錘百煉的,再給我一些時間,我會上得更好!

水鄉歌教學反思3

本週,我校開展了“師徒結對彙報課”這一教研活動。我與楊老師共同研讀了蘇教版第三冊《水鄉歌》一課。現將研讀教材的過程以及上課的得失總結如下。

本文是一首詩歌,歌頌了水鄉的秀麗風光和幸福美好的生活,抒發了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的思想感情。詩歌抓住綠水清波、白帆如雲的特點,給讀者色勒出一幅鮮明,形象的水鄉風光圖。對於現代詩歌我是這樣認爲的:現代詩歌在感情抒發上顯得比較奔放,其不受舊體詩嚴格的格律所套,不講究語言外在的格律,只注重詩歌內在的旋律與和諧的節奏。因此,詩歌具有音樂美、建築美和意境美。教學時不用講的那麼透徹,抓住重點詞語體會感悟即可。

一、設計思路

整體的教學思路我們初步設計:首先,通過播放水鄉錄象,教師講解來導入第二課時教學,學生較感興趣,緊接着提出“水鄉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這樣一個問題提煉出本首詩歌的思路。然後,師生共同學習水多(美麗)→船多(勤勞)→歌多(幸福)三個小節,通過朗讀感悟帶領學生走進詩歌的意境美。最後安排拓展寫話練習。

二、重視朗讀

在研讀過程中,我和楊老師一致認爲詩歌的教學中,朗讀非常重要,在讀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就提高了學生的很多能力。如:語言表達能力、積澱語感的能力、對文章的理解能力等等,同時,這也是新課標的要求。因此,在本課的學習中楊老師採取多種方法讓學生加強朗讀。首先,聽讀,即聽老師範讀課文,感受課文內容,確定朗讀標準。其次,自讀,加強課文內容之間的聯繫。最後,同桌之間採用自己喜歡的形式組合朗讀、問答讀,再齊讀等。這樣,不但激發了學生朗讀的積極性,滿足了學生的表現欲,同時學生的朗讀水平也得到了提高。

三、重視了拓展

《水鄉歌》是一篇篇幅短小,但語言優美的小詩歌,學生們讀起來朗朗上口,於是,我們抓住了這篇課文的優勢,在讀書、背誦課文的基礎上鼓勵學生試編類似的小詩歌。學生的積極性一下子被調動起來了,課堂上也熱鬧起來了,經過思考、組織材料,小學生思維的火花在閃爍,學生的激情在燃燒,他們編出了一首首語言優美,富有童趣的與《水鄉歌》相同格式的小詩歌。這樣的安排,既鞏固了課文的語言形式,鍛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又鍛鍊了學生的續編能力、組織能力,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給了學生展現的舞臺。

四、有得有失

通過一堂課的教學,楊老師能夠較好的完成預設的目標,教學環節清晰,通過學習,學生們感受到了水鄉秀麗的風光和水鄉人民的美好生活,激發他們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的思想感情。

整節課下來也存在一些問題:

1、朗讀的層次不夠清晰,檢查完生字詞後缺少整體感知課文環節。

2、對於重點字詞的教學,部分詞語沒有抓到底。

3、對於課文的意境美有感受,可文字背後的內涵沒有突出。

4、拓展寫詩歌的環節老師放手太快,應該先扶一扶,先給孩子們思考的時間。

5、老師指導朗讀應注意方法的多樣性。

水鄉歌教學反思4

在《水鄉歌》一課的教學中,我認爲做得成功的地方有以下幾點。

一、導入、以畫激趣

在開始學習之前,板畫小帆船,請學生上黑板畫,比賽看誰畫得像,畫得快,,發現學生的學習熱情能調動起來,學習興趣也得到激發,讓學生興奮起來了,爲全文教學創設了一個很好的“樂學”氛圍,並且很快拉近了師生距離,師生關係融洽,親近起來。

二、初讀、整體感知

在放水鄉影像,讓學生對水鄉的景色有了初步感知之後,緊接着配以教師有感情地朗誦文本語言,學生對教材有了較全面的認知,能夠直接反饋水鄉的典型特徵是三多,即水多、船多、歌多。通過一番看、聽,整體感知了水鄉秀麗的風光,再讓學生充分地讀,自己感知、體悟,在交流不懂的問題後,及時地把相關問題歸類,如字“渠”“駁”的理解,先教給方法,“歌”和“曲”都是人唱的,意思相近,可以組詞“歌曲”,那麼“駁”是什麼意思?學生經過老師的示範和指點,很快就能想出“駁”是“船”的意思,可組詞“船駁”,“渠”有“河”的意思(是人工開的河),可組詞“河渠”,字詞的理解也體現出目標的整合,相對地節約了教學時間,提高了教學效率。

三、精讀,以畫促讀。

在三段的精讀時間內,設計以畫促讀,創設情境,學生學習興趣極大地激發出來。畫要畫好,課文必須要讀懂,學生便饒有興味地去讀課文了。三段的畫方法也有不同,第一段在充分讀之後交流水鄉的水是什麼樣的`,得出水鄉水多、水綠、水清,先讀好這一段再指導學生作畫。第二段在自由讀後,請一位學生畫一隻船,教給方法,再請小朋友畫多隻帆船,教師畫上雲朵,由畫到文,想起書上哪句話?指導朗讀(白帆片片像雲朵,飄滿湖面飄滿河),由畫促想,這麼多船在幹什麼?水裏會有什麼?水上呢?水邊呢?在小組充分交流後再作畫,有感情讀第二段。第三段以畫設問、促讀,歌可以畫嗎?先自讀第三段,小組交流誰在唱歌?爲什麼唱歌?師小結,水鄉人們通過辛勤勞動過上了幸福的生活,看到這麼多的帆船你能聽到他們在唱歌嗎?這一段雖未畫歌,但通過圖引導學生討論兩個問題,認識到水鄉人民生活的幸福,真正做到以畫促讀,未着筆墨卻體悟深情的目的。

三段學完以後,繼續以畫促進詩歌內涵的理解,還可以畫什麼?樓房、小鳥、樹木等,揭示出“魚米之鄉”,進一步認識水鄉風光優美,作畫培養了學生想象能力、理解能力、表達能力。

水鄉歌教學反思5

《新課程標準》十分看重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其重視朗讀的基本原因之一,既朗讀是閱讀教學的重要手段,而《小學語文教學大綱》十分強調在語文教學中要“注重語言的感悟”。那麼,如何將朗讀感悟有機地結合起來,讓教學不僅是一種“告訴”,更是一種理解、鑑賞,能使學生自主閱讀,在讀中悟,在悟中讀,以形成良好的語感呢?下面就《水鄉歌》第一課時的教學談談具體的做法。

學生學習一篇新的課文,必定會有強烈的好奇心,教師首先得調動他們的學習興趣,而這樣的調動也必須是合理地、有效地,所以在導入新課階段,筆者利用多媒體能使音響畫面結合的優勢,讓動聽相融,配以優美的語言,把學生帶入水鄉那獨特的意境中。學生的求知慾不知不覺地被激發了,同時也自然而然地進入了學習的狀態。

初讀課文階段採用多種形式促使學生讀課文。首先,教師充滿感情地配樂範讀,能使學生整體感知詩歌的美。接着,學生按要求自讀課文,並進行同桌互讀,相互評價、糾正。第三步,指名讀課文,教師相機指導,掃除障礙,學生基本已能做到正確。

每一次朗讀都應有不同的要求,要能讓學生有不同的甚至進一步的理解和發現。接下來的兩次讀課文,筆者均提了具體的要求。

自讀自悟階段,讓學生思考:水鄉留給你印象最深的是什麼?怎麼體會到的?這樣一來,學生帶着問題讀課文,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提煉出文章的核心內容,即:水多、船多、歌多。並以此抓重點字詞指導讀好課文,使學生能流利地朗讀。

鼓勵質疑階段,針對課文的內容提出三個問題,學生自讀課文後,給其自由選擇問題的權利,在小組中討論交流。課堂形成了一個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氛圍,有利於學生在自主活動中提高語文素養。學生討論激烈,說得也很有道理。教師則在一旁扶持指導,簡單的問題當堂解決,而有難度的就爲下一堂課的學習引出了道兒,埋下了伏筆。這樣的教學設計喚起了學生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巧妙地引導學生自主感悟課文的內在深意。

最後,師生採用問答形式合作朗讀,在進一步體會作品的語言特色的同時,提升了對水鄉景美、人歡的情感體驗。到此處,朗讀也會帶上一些發自內心的情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