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堂杏兒香--《香甜的杏兒》教學筆記(湘教版一年級下冊教學案例)

  新邵縣坪上鎮中心小學 蔣淑梅

那天的課堂,我又找到了久違的感覺,做一名語文老師,一門心思紮根課堂,收穫簡單、純真的快樂,挺好的。

《香甜的杏兒》一文講述了強強一家有一顆杏樹,結滿了香甜的杏兒。收穫季節,奶奶把杏兒分給村裏饞嘴的小孩,強強不悅。不久村裏的孩子給強強家送各種各樣的果子,強強不解。其間奶奶充當智者的形象,一句“果子大家吃才香甜”到處要分享才快樂的真諦。文末奶奶卻沒有把強強的疑惑說穿,一句“你自己想想吧!”留給強強也留給讀者無盡的遐想。文中“黃澄澄”“一籃籃”等疊詞的運用,給學生積累和運用語言提供了極好的範例。

如何讓學生在得意和得言之間搭建一座來往的橋樑,或者讓兩者渾然天成融爲一體,在這堂課裏,我和孩子們都嚐到了點點甜頭。

課文內容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孩子易於理解和參與。課上,孩子們特別活躍。好幾處他們精彩的發現和發言更是點燃了我的情緒,激發了我的靈感。特別在疊詞的理解運用與課文主題的融合上,我感覺特別的酣暢淋漓。

“同學們,村裏的小夥伴送來了各種各樣的水果,猜猜都有些什麼水果。”

“蘋果。”

“梨子。”

“葡萄。”

……

在猜測中充實了孩子們對各種各樣這個詞語的理解。但還不夠。

“看,水果來了”我邊說 邊出示水果圖。

“都送了些什麼果子呢?誰能用上我們剛纔說到的疊詞說一說。”(前面教學“黃澄澄”時認識並拓寬了疊詞,現在在句子中運用,充分體現詞不離句的原則,符合低年級語文教學規律。)

一雙雙小手林立。

“有黃澄澄的梨。”

“有紅豔豔的蘋果。”

“有圓溜溜的葡萄。”

……

“送來的水果可真多呀!你能連起來說一說嗎?”練習說一整段話落實在平時的課堂,有利於學生思維和寫話的發展。

幾個孩子一口氣說了下來。

“你還從哪裏可以看出果子多嗎?”我追問道。

“我知道,一籃籃。”

孩子們對詞語的表情達意已經很敏銳。我隨機出示“一籃”和“一籃籃”,引導比較。

“你能說說一籃和一籃籃有什麼不一樣嗎?”我習慣用這樣的方式引導學生自己去觀察、思考、對比、發現。

“一籃只有一個籃,一籃籃有兩個籃。”這個孩子從字面上比較異同,雖然淺近但也是他自己的發現,不可小覷。我點頭默認。

“一籃表示就一籃,一藍藍表示很多籃。”慢慢接近問題核心。我表示贊同。

“老師,一籃表示只有一個小朋友送水果,一籃籃表示送水果的人很多很多。”

這真是可貴的發現,能讀懂詞語背後藏着的人文價值,正是這種可貴的發現點燃了我的激情。我眼前一亮,靈感突發。順着這條藤,我領着孩子們來到那片豐收、熱鬧、洋溢着人性美的果園。

“送水果的人可真多,瞧,你送紅豔豔的--”

順着我的手勢和言語的激發,又有了上面教學環節的鋪墊,孩子們非常默契的跟我對接起來。

“我送一籃紅豔豔的蘋果。”

“我送一籃黃澄澄的梨。”

“我送一籃籃綠油油的大西瓜。”

……

此起彼伏的童聲加上誇張可愛的動作,課堂成了分享果實的盛殿,他們熱情洋溢,興致盎然,亦真亦幻地演繹着回送果子的情景,出乎其外又入乎其內。語言的積累運用,文本所蘊含的“要分享,才快樂”的主題,在這樣的情境體驗和表達中水乳交融而了無痕跡。

教室裏到處瀰漫着水果的香甜,酣暢淋漓地體驗和表達,將杏兒的芬芳和甘甜,沁入每個人的心田。

這何嘗又不是最美妙的分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