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霖鈴》的教案(精選5篇)

作爲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案,藉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那麼問題來了,教案應該怎麼寫?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雨霖鈴》的教案(精選5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雨霖鈴》的教案(精選5篇)

《雨霖鈴》的教案1

教學目標:

1、欣賞本詞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虛實結合的藝術特色。

2、積累古人用來描寫離情別緒的詩歌意象。

3、體會宋詞婉約的風格。

教學重點:教學目標1。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縱觀我國文學的發展,歷來有先秦散文、漢魏辭賦、南北朝駢文、唐詩、宋詞、元曲和明清小說之分。確實,一朝一代都有其見長的文學樣式,這對豐富和發展我國的文學創作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文學發展到宋代,文人致力於詞的創作,改變了詩歌的樣式,拓寬了詩歌的境界,使詞成爲文學史上一朵奇葩。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婉約詞派代表人物柳永的《雨霖鈴》。

二、作者簡介。

柳永,原名三變,字耆卿。少年時去汴京應試,經常跟歌伎們一道生活,狂放不羈。仁宗皇帝聞其名,說:“此人任從風前月下淺斟低唱,豈可令仕宦!”遂落第。以後在汴京、蘇州、杭州等地流浪了一個時期。景佑元年,方進士及第。曾任屯田員外郎,世稱柳屯田。卒於襄陽,死之日,家無餘財,羣伎合金葬之於南門外。

三、學生集體朗讀,正字正音。

四、學生聽配樂朗誦,體會這首詞的感情基調。朗誦結束後,學生談感受。

明確:這是一首離別詞,詞作者自始至終都沉浸在淒涼哀婉的感情中。(補充:作者由於仕途失意,決定到外地去,但是一想到從此將不能和心愛的人在一起,失去了愛的慰藉,更覺痛苦萬狀,這首詞就是反映了他這種複雜的心情。)

五、學生概括上下闋的意思。

明確:上闋寫戀人相別,依依不捨,有深深離愁;下闋寫別後想象,孤獨痛苦,有無限傷情。

六、作者這種淒涼哀婉的感情是如何表現出來的(引導學生了解抒情方式: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找出本詞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的文字)

明確 直接抒情:都門帳飲無緒;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此去經年,應是良辰美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間接抒情: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七、賞析。

1、學生體會文中直接抒情文字所包含的作者的情態和心境。

2、欣賞文中寫景的文字(教師引導學生認真體會寫景句子中流露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師補充說明)一切身外景皆爲作者心中情。作者可以觸景生情,可以借景抒情,可以因情設景;可以實寫,也可以虛寫。總之,作者把自己或喜或憂、或興或悲、或樂或哀、或輕鬆或沉悶、或高亢或低迴等感情傾注在所寫之景上,使此景含有此情或用此景襯托此情。

“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既交代節氣、時間、地點,也爲分別渲染了環境。暮色蒼茫、秋雨初過,涼氣襲人,寒蟬悲鳴,長亭分別之人頓感悲切。

“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作者想象千里之外之景,虛實結合。“楚天闊”以空闊的天空爲背景,寫出了人的孤獨;“沉沉”不僅的暮靄的樣子了,更是作者抑鬱的心理表現;而千里之外,愁就更深了,“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歐陽修)。

“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楊柳”歷來爲送別詩的意象,“昔我往者,楊柳依依”,“客舍青青柳色新”等都是如此,“柳”者,“留”也,有不捨之義;“曉風”清冷,讓人心生涼意,而“願爲西南風,長逝入君懷”中的風又有了依戀的意思,此處曉風兩義兼有;“月”是“團圓”的象徵,而“殘月”不僅含有“不團圓”的意思,也爲此時的詞人心情鋪了一層涼意。這裏的景純爲情設,虛寫,營造了濃烈的愁思,有“愁”則需“銷”,借酒吧,可此時是酒醒時分,因而“愁更愁”了。

八、學生自由朗讀,背誦。

注意:詞中一些重要詞語如“帳飲”“無緒”“竟”“凝噎”“念”“去去”“堪”“經年”“便”“縱”等可以隨機講解。

《雨霖鈴》的教案2

教學目標:

1、體味本詞的意境及情景交融、虛實結合的寫法。

2、能夠背誦其中的句子。

教學重點:

體味本詞的意境及情景交融、虛實結合的寫法。

教學難點:

1、體味意境

2、賞析名句。

教學設想:

充分貫穿誘思探究法思想,以學生爲主體,教師爲主導,訓練爲主線,思維爲主攻。在教學過程中,始終遵循兩個貫穿要素和三個層次要素。通過閱讀想象完成教學重點,通過點撥討論完成教學難點。

教學時數:一課時

教學工具:多媒體

教學過程:

渲染氣氛創設情境激發情意

一、課前播放小提琴協奏曲《梁祝》渲染氣氛。

二、導入

1、展示圖片

2、師生活動:

師:這些圖片展現的是什麼場面?

生:送別的場面。

師:是的,在現實生活中,別離是一件常事,在詩詞中更是一種歷寫不衰的主題。請你說出寫送別的名句。

生:說名句。

師:展示名句。送別人與被送人之間是什麼關係?

生:朋友。

師:請大家想象一下夫妻間、情人間離別的情景。

生:表述。

師:今天我們來欣賞柳永描寫的情人離別情景——《雨霖鈴》。

三、展示目標:(略)

認真觀察整體感知初步研讀

四、展示全詞

1、觀察該詞,回答以下問題:

⑴從段落上看,本詞是( )(答案:雙調)

⑵從字數上看,本詞是( )(答案:長調)

五、簡介作者

1、學生說出自己瞭解的柳永

2、展示作者簡介

六、瞭解寫作背景

1、讓學生從書中找

2、教師補充

七、研讀本詞

1、學生看書

2、做練習:選出對詞中部分詞語解釋錯誤的一項( )

A、驟雨:急雨。歇:停。

B、都門:京城門外。帳飲:“帳”通“暢”,痛快地喝。

C、無緒:沒有心思。風情:深情密意。

D、沉沉:深沉。經年:一年。

(答案:B)

3、配樂範讀

積極探索活躍思維深入研讀

4、本詞描繪了哪幾幅畫面?請概括(學生答)這兩幅畫面都是實景嗎?

5、教師引導學生從畫面入手藉助想象和聯想體味意境。

(爲了幫助大家更好地體味意境,下面我們轉換一下角色,我是一名導演,你們是演員,我要選五名演員演一部鉅作,希望你們抓住機會,積極表現。考題是進入柳永描繪的畫面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注意:一、要盡情感受。二、不要打擾主人公。三、要積極回答我的問題。)問題:①你現在進入了一個什麼樣的環境:什麼季節?什麼時間?什麼地點?②請描述一下週圍的環境。③主人公在幹什麼?他的情態怎樣?④第一幅畫面定格在主人公身上,他這時的情態怎樣?⑤第二幅畫面是作者想象的,你們要想方設法進入他的思想,看看他想了些什麼?(考試結束,到底誰能被選上呢?請注意收聽明天的新聞播報。請回到現實中來。)

6、分別找出描寫景物和情感的詞句。

7、第一幅畫面無論寫景還是寫情,都是爲了突出什麼?第二幅呢?

8、體味意境美的方法(點撥:1、抓畫面;2、抓情感。)

9、歸納表現手法:1、情景交融;2、虛實結合。

10、找出主旨句: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

11、名句賞析: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點撥:1、分析意像;2、聯繫環境。)

12、體味婉約風格(點撥:1、從題材上看;2、從情感上看;3、從基調上看。)

運用遷移及時反饋促進同化

13、做練習:對《雨霖鈴》意境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

A、起首三句寫別時之景,點明瞭時間、地點、環境。

B、“留戀處蘭舟催發”這七個字是虛實結合,刻畫了人物的語言和動作。

C、“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二句意思是說傷離惜別自古都這樣,更何況在這冷落淒涼的秋季。

D、“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二句是想象今晚旅途中的情景:一舟臨岸,詞人酒醒,習習曉風吹拂蕭蕭疏柳,一彎殘月高掛楊柳梢頭。

(答案:B)

14、檢查背誦

15、教師小結:這節課的教學重點是體味意境和情景交融、虛實結合的寫法。其中體味意境也是教學難點,因而掌握體味意境的方法非常重要。今天我爲大家提供的主要方法是一要抓畫面,二要抓情感。賞析名句也是教學難點,主要方法一要分析意象,二要聯繫情景。但願這些方法對你們以後鑑賞詩詞有所幫助。

八、佈置作業:請運用今天學習的賞析意境的方法欣賞下面這首詞。

如夢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九、繼續播放《梁祝》,在優美的樂曲聲中結束。

《雨霖鈴》的教案3

《雨霖鈴》教案

晉江市南僑中學☆莊靜江

教學設想

課型:文學欣賞課

教學方式:討論式

教學重點:

一、學會整體感受文學形象把握作者情感、風格與表達方式;培養初步鑑賞文學作品的能力。

二、運用聯繫、比較的方法,遷移知識,培養審美情趣和創造思維,提高文學品位。

教學難點:比較、遷移能力和創造思維的培養。

教學手段:運用多媒體課件,音樂與朗誦結合,加強直觀教學效果,激發聯想與想象,提高文學鑑賞能力。

教學時數: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一)、展示課件:作家作品簡介。

(二)、展示課件:思考下列問題。

1、本詞整體意象由哪些要素構成?

2、試用準確的語詞概括本詞藝術意象的色*調、氣氛與作者的思想感情。

3、本詞上闋與下闋在敘事、寫景與抒情方面有哪些異同點?

二、討論,分析鑑賞,展示課件:根據五幅畫面思考分析。

三、總結

時間:初秋、傍晚、雨後。

地點:京城門外、十里長亭、渡頭

蟬聲、暮色*、蘭舟、煙波、暮靄

色*調:暗淡、迷濛

氣氛:淒涼

人物:送別的戀人

情節:餞行一分別一思念(別前\別中、別後)

情感:悲、泣、愁、思

分析:詩歌中情景結合的基本方式有:借景抒情、直抒胸臆和情景相生等。在寫景方面則有時空、動靜、虛實等變化,雖然以寫景爲主要內容,但是“一切景語皆情語”,景的變化是爲“情”服務的。本詞體現了這樣的特點:在時空轉換與情節推移中逐步把感情推向高|潮。

四、創新思維,討論:

1、你怎樣理解柳永此詞的悲悽落寞的情感?爲什麼?:

2、同樣寫別後思念,爲什麼說蘇東坡“明月幾時有”是豪放的,而“柳岸曉風殘月”是婉約的呢?

五、遷移訓練:展示課件

試比較下面幾首送別詩的風格、氣氛與情感表達的異同?

六、寫作實踐:從體裁、意境、語言、情感、表達方式與表現方法等任

選兩三個角度,比較分析其中兩首詩的異同點,不少於300字。

《雨霖鈴》的教案4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以真摯的感情品讀作品,培養詩歌興趣和文學素養

2、通過課堂教學進行自主式、探究式學習,開拓知識面,豐富教學內容

3、通過反覆誦讀,感知作品內容和思想感情

4、掌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和虛實結合的寫法

5、鑑賞意象,掌握婉約派的特點

重點與難點:

掌握古典詩歌傳統意象在作品中傳情達意的效果

教學方法:

以學生活動爲主,點撥啓發,引導討論,朗讀背誦,檢查落實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如果把我國的古代文學比做一個花園的話,那麼其中開的最美最大的兩朵就是唐詩和宋詞,前兩單元我們領略了唐詩的美妙,從今天開始我們就來體味宋詞的別緻之美。提到宋詞,就不能不提到第一位專力寫詞的作家——柳永,提到柳永,就不得不提到婉約派,提到婉約派,就不得不提到他的代表作《雨霖鈴》。多年來,它常誦不衰。今天,我們就來一起學習這首膾炙人口的佳作。

二、作者簡介:

明確三點:

(1)名字:柳永、柳三變、柳七、柳屯田。

(2)特點:精通音律,擅長詞曲,創制慢詞,貼近市民,“變一代詞風”。

(3)影響:“凡有井水飲處,皆能歌柳詞”。

背景介紹 :

這首詞的.基調格外低沉。作者當時由於仕途失意,心情十分壓抑,決定離開京城到外地去,但一想到從此將不能跟心愛的人生活在一起,失去愛的慰藉,更覺得痛苦萬分。這首詞就集中地反映了他這種複雜的心情。

詞牌由來:

“雨霖鈴”原爲唐教坊曲名。相傳唐玄宗因安史之亂入蜀,路上發生兵變,楊貴妃死。當時陰雨連日,棧道中聞鈴聲,無比悽切,作《雨霖鈴》曲以寄託離恨。宋代人依舊聲填詞,遂爲詞牌。

三、整體感知:

(一)自瀆詩歌,感知內容,回答問題

1、這一首詞的基調是什麼?(感受是什麼)

淒涼、傷感、悲涼、憂傷、痛苦

2、這一首詞寫的是什麼內容?————離別

3、這一首詞按什麼順序來寫的?————時間順序

4、那麼離別可以分爲幾個階段?————離別前、離別時、離別後

離別之前: 勾勒環境

離別之時: 描寫情態

離別之後: 刻畫心理

(二)生讀,其他同學點評,老師指導閱讀

寒蟬悽切---要拖音(“切”字爲韻腳,韻腳一般要讀的鮮明,尾音讀長更能讀出詞的悽切感情)

竟無語凝噎---要稍重,稍停,並讀出哽咽之聲,冷瑟之感(人物情感的高潮)

念去去---要稍重,稍停,拖音(領起字)

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何處”要讀出疑問語氣, “楊柳岸曉風殘月”應一景一頓,聲斷氣不斷

更那堪,冷落清秋節---要稍重,稍停,拖音(領起字)

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要稍重,稍停,拖音(領起字)

(三)學生再嘗試閱讀,老師示範

四、重點分析(邊朗讀邊進行)

第1句:寫景。通過寒蟬悽切痛楚的叫聲、令人傷感的時間和地點以及驟雨初歇後的蕭條冷落的景物,映襯出離人此時內心深沉的痛楚。景中有情,字字含情。點明時間、地點、天氣。

第2句:寫人。京城門外,情人臨時搭起帳篷,設宴餞行,然而離人心情不好,食之無味。正當二人難分難捨之時,船公卻催促登船。兩個轉折句,足見其留戀之情深。不管是寫景,還是寫人,都是爲了勾勒出離別前的環境:悽清、蕭瑟(板書:悽清、蕭瑟)

第3句:寫景。用白描手法,神情逼真地寫出了二人分手時的情況,刻畫出“別亦難”時的悲痛心情。“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與蘇軾的《江城子》中的“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有異曲同工之妙,(可提問),簡直使人柔腸寸斷,悲痛欲絕,“語雖不奇,而意致綿密”。

第4句:過渡。一個“念”字,說明下面所寫的景物是想象的,是虛寫。雖無語凝噎,但思緒萬千:浩渺的煙波、沉沉的暮靄、遼闊的天空。

【提問】此處的景物描寫應如何掌握?是否給人以寬廣雄偉的氣勢之感?

【解說】不是。結合寫作背景,不難看出此處是藉此景襯托離愁的無邊無際、離人前途的渺茫及情人相見之無期;也反襯離人孤舟行駛的飄零渺小、孤苦伶仃。由此可以想象出離人在離別時雖無無語凝噎,但望空凝思、情意綿綿之態,自然引出了下文對別後漂泊孤寂的聯想,承上啓下。(板書:留戀、難捨)

第5句:點題。用 “傷別離”點題(板書),並用對比手法,襯托出自己的離愁比古人更深更重。

第6句:名句。是作者的想象。“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是作者的名句,它好在哪裏?古人:折柳相贈,暗“留”之意楊“柳”—“留”的諧音 離人:見柳思人,離愁又生。 眼前景 曉 風 —“涼”(特點),襯別後心情之淒涼。別後情 (明) (暗) “殘”月— 不團圓,透出淒涼冷落之感。景中有情

第7句:高潮。兩個讓步假設句,把離別之情推向高潮。縱有“良晨美景”,誰與共歡?縱有“千種風情”,誰與共話?設想細膩,語出辛酸,痛切地道出相期之願,重聚之難。多麼傷感!多麼苦澀!(板書:傷感、苦澀)

五、小結歸納:

離愁別緒是我國古代詩歌的傳統題材。顯然,這一首詞膾炙人口不是以題材取勝,而在於它能夠“狀難狀之景,達難達之情”,把“自古傷別離”和“冷落清秋”的景巧妙地結合,把“千種風情”和“良辰美景”巧妙結合,相互穿插,情景交融。

六、課外作業:

1、揮自己的想象,把這首詞改編成其他文學形式。

2、寫一段真情實感,情真意切的離別文字

《雨霖鈴》的教案5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以讀帶析,在朗讀中體味《雨霖鈴》的思想感情和悽清意境。(教學難點)

(2)鑑賞意象和意境,掌握婉約派詞的風格特點。(教學難點)

(3)深刻體會《雨霖鈴》的情景交融、虛實相生的藝術特色。(教學重點)

2、能力目標:

通過掌握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學生掌握和鑑賞詞的能力。(教學重點)

3、情感目標:

引導學生以真情品讀作品,培養學習詩歌的興趣和文學素養。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我們在講宋詞簡介的時候說過,宋詞可以分爲幾個流派?(生:兩派。豪放派和婉約派。)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是?(蘇軾、辛棄疾)婉約派的代表人物是?(柳永、李清照)

傳說蘇軾曾問一個善於唱歌的幕士:“我詞何如柳七(柳永)?”這個人回答:“柳郎中詞,只合十七八女郎,執紅牙板,歌‘楊柳岸曉風殘月’。學士詞,須關西大漢,銅琵琶鐵綽板,唱‘大江東去’。”由此大家可知這兩個流派的不同特點。。

能讓蘇軾與之一爭高下的“楊柳岸曉風殘月”出自哪首詞?(生:《雨霖鈴》)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首《雨霖鈴》 (板書)

二、整體感知。

1、範讀《雨霖鈴》。

(讓學生感受詞的感情基調)

師:能感受到這首詩的感情基調嗎?

生:能。哀婉、悲傷、悽清。 (板書)

2、指導誦讀。

我們講過詩詞誦讀要把握的幾個要點,首先要讀準字音;

其次要讀出節奏,宋詞不比唐詩那樣整齊劃一,每句是不同的。再注意韻腳的讀法,要短促而清晰;引導學生試讀一遍,劃分節奏。

最重要的要讀出感情,剛纔大家已經感受到了,現在就試讀一遍,自己體會體會。

學生自由朗讀——指明學生朗讀——學生齊讀。

3、疏通詞句:(註釋中有的不在講解之列。)

寒蟬:初秋乍寒時的蟬,偶尚自鳴,但短促無力,至深秋則噤。

煙波:煙霧瀰漫水波動盪的水面。

無緒:古,沒有心思。今,沒有頭緒。

念去去:想到將來……(“行行重行行”)。

應是:即便是。

三、賞析

1、聽錄音,注意正音和節奏

2、指讀,注意詩歌基調。這一首詞是詞人與紅顏知己纏綿悱惻、哀婉動人的離別場景,因此與“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訣別的悲壯不同,是“悽苦”。

3、結合註釋掌握詞意,描述詩意:

《雨霖鈴》

秋蟬的鳴叫淒涼急切,面對着暮色中的長亭,一陣暴雨剛剛停歇。在京城門外設帳飲酒餞別,卻沒有好心情,正當難捨難分之時,行船的人催着要出發。手拉着手淚眼相望,哽咽着竟然說不出一句話來。想到我這次要一程又一程的離別遠去,舟行千里,水上霧靄朦朧,夜晚濃雲籠罩着的南方天空是多麼深遠遼闊。

自古以來多情的人無不悲傷地離別,偏偏又在這冷落悽清的深秋時節,叫人怎能承受?今晚酒醒我身在何處呢?也許是泊舟楊柳岸邊,晨風習習,天空掛着一鉤殘月。這一去經年累月,就算遇到美好的日子、美好的景物,也形同虛設。即使有千般情意,又能跟誰訴說!

4、整體把握:

1)全詩寫了什麼內容?抒發什麼情感?

“多情自古傷離別”, 詞以“傷離別”爲主線。寫離別,抒“傷”情。

2)錘鍊詩眼: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可結合背景,知人論世)

該句在詩中爲“過片”,承上啓下,並表明詩歌主旨情感,爲全詞“詩眼”。而且本句由傷離別——自古傷(見下)——多情更傷——秋更傷(見下)——清秋更傷——冷落更傷來層層突出“那堪”“傷離別”的情感,表達細膩,情感悽苦,感人至深!

自古:離別在古代是人們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所謂“生離死別”主要原因是交通的不發達,遠行多半走水路,行程往往成年累月,以及諸多難以預見的阻隔因素,從而讓分別之人產生前路迢迢、山重水複、歸期難料的紛繁情緒。加上離人多半因爲被貶、流放,或爲生活所迫,或因戰爭離亂或男女情緣,這就特別惹起人的萬端感慨。

清秋:秋天本來是草枯葉落,百花凋零的季節,人在秋中往往會有一種悽清冷落之感,所以古人在描寫秋天的時候,經常與“愁苦悲涼”的感情聯繫在一起。先秦的宋玉在《九辨》中說:“悲哉,秋之爲氣也!”南宋吳文英在《唐多令》中說:“何處合成愁?離人心上秋。”而曹雪芹在《秋窗風雨夕》中則說:“秋花慘淡秋草黃,耿耿秋燈秋夜長。已覺秋窗秋不盡,那堪風雨助淒涼。”這些詩句都寫出了懷有特定情感的人在秋天中的特定感受。詞人把離別之事與清秋之氣疊加悲苦再加淒涼,情感的表達更加沉重。

抒情手法:直抒胸臆。

3)圍繞詩眼,體會全詩的基本結構:

上片:別時(實寫) 晚(黃昏) 長亭(餞別——催發——執手——念)

下片: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

別後 (虛寫) 今宵 楊柳岸

經年 未卜

四、合作探究賞析

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分析角度提示:

1、 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注意抓首句的作用以及本句的意象特色來分析)

開首三句道出時間、地點、景物。以悽清景色揭開了離別的序曲:

元代的盧摯在《沉醉東風》:“冷清清暮秋時候,衰柳寒蟬一片愁。”

宋代詞人晏幾道在《採桑子》:“一寸愁心,日日寒蟬夜夜砧。”

長亭:早在秦漢時便開始在道旁設亭,供旅客停息休憩或送別餞行之用。當時是十里置亭,也叫“十里長亭”五里一短亭。

李白《菩薩蠻》“平林漠漠煙如織,寒山一帶傷心碧。暝色入高樓,有人樓上愁。 玉階空佇立,宿鳥歸飛急。何處是歸程,長亭連短亭。”

李叔同《送別》“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

驟雨初歇,涼意徹骨,暮色蒼茫,雲低風冷的環境中,人將別、日已晚、雨乍停、蟬聲切。惜別的長亭,淒涼的深秋,讓人黯然銷魂!首句借景抒情,營造了悽清慘淡的畫面,奠定全詩低沉傷感的情感基調。

2、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注意從離人心理的矛盾現實的無情入手)

3、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注意抓離人的動作分析人物的心理)

4、“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注意從該句的空間感、色彩感入手體會“念”而難捨的情感)

5、“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注意從白描手法、想象虛寫、景語皆情語、意象的特徵等等的特色體會)明確:楊柳離,曉風冷,殘月缺,更酒醒。

6、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注意抓想象、反問、虛詞等體會情感中的無限悵恨!)

五、朗誦,總結

柳永多作慢詞,長於鋪敘。此詞表現作者離京南下時長 亭送別的情景。上片紀別,從日暮雨歇,送別都門,設帳餞行,到蘭舟摧發,淚眼相對,執手告別,依次層層描述離別 的場面和雙方惜別的情態,猶如一首帶有故事性的劇曲,展示了令人傷心慘目的一幕。下片述懷,承“念”字而來,設想別後情景。‘多情自古傷離別,那堪冷落清秋節。念宵酒酲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上二句點出離別冷落,‘今 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今宵酒醒何處”,遙接上片“帳飲”,足見雖然“無緒”卻仍借酒澆愁以致沉醉; “楊柳岸、曉風殘月”,則集中了一系列極易觸動離愁的意象,創造出一個悽清冷落的懷人境界。“此去”以下,以情會景,放筆直寫,不嫌重拙,由“今宵”想到“經年”,由“ 千里煙波”想到“千種風情”,由“無語凝噎”想到“更與 何人說”,迴環往復又一氣貫注地抒寫了“相見時難別亦難” 的不盡愁思。以“離情”爲線索,用白描、鋪敘、點染的手法,情景交融,虛實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