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囚綠記》說課稿(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學設計

 

                                 尹旭輝

【教材分析】

《囚綠記》是我國現代作家、翻譯家陸蠡在抗日戰爭爆發後寫成的一篇詠物抒情的散文。課文講述了作者與常春藤綠枝條的一段“交往”的經歷,描繪了綠枝條的生命狀態和“性格特點”,含蓄地揭示了華北地區人民面臨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苦難命運,象徵着作者和廣大人民堅貞不屈的民族氣節。

【學生分析】

學生上高一以來,老師就已經有意識地引導他們有系統的進行散文學習,這一課要繼續落實已經知曉的學習方法。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鼓勵學生個性化的多元解讀,充分肯定其發現與感悟,如果學生表述不全,應幫其分析思路特點,給予其正確的認知指導,使學生既有學習的信心又能接受理性的建議。

三維目標: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品讀文章語言得到審美享受,體驗學習的樂趣。領會作者描寫綠枝條所寄託的深層含義。

【知識和能力】

學習透過把握文章中的描寫語句體味作者傳達的思想情感。把握託物言志的寫法。

【過程和方法】

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們良好的閱讀習慣,培養總結閱讀方法,學習概括全文要點,聯繫時代背景體會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重點】:體味含蓄優美語言,學習託物言志的寫法

【難點】:作者含蓄的以一棵常春藤作爲民族精神的象徵,歌頌中華民族不畏強暴、追求自由光明的忠魂潔魄,寄託了他對祖國自由、光明、復興的熱切期盼。

課時安排:一課時

導入:藍色是大海之色,他廣闊寧靜;紅色是花朵之色,他熾熱奔放;綠色是生命之色,他頑強生動;它不僅是芸芸衆生喜愛之色,也是文人墨客歌詠之色。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位喜愛綠色的現代散文家陸蠡寫的一篇散文《囚綠記》。 

文本解讀:

作者簡介看書下注釋簡單瞭解即可。 

信息篩選:

整體感知,理清思路。(方法:自有閱讀,理清作者思路。小組合作探究作答。)

問:閱讀文章,分小組討論試着歸納文章分成幾個層次寫“綠”?

明確:(1)尋綠(1~4段)感情可概括爲“喜”。 

(2)賞綠(5~7段)。對綠枝條直接描寫。感情可概括爲“戀”。 

(3)囚綠(8~12段)。這五段是文章的主體。感情可概括爲“歡、憐、惱”。 

(4)釋綠(13段)。“珍重地開釋了這永不屈服黑暗的囚人”,就是基於對綠的愛。 “不屈服於黑暗”是對綠枝條的稱讚,也是作者自己性格和心靈的寫照。“願它繁茂蒼綠”的祝願是發自內心深處對自由光明的呼喚。感情可概括爲“愛”和“贊”。 

(5)懷綠(14段)。一年後仍舊懷念“圓窗和綠友”,設想再度見面時的情景。 

學生回答小組討論結果,教師板書。 

(1    4) 尋綠  喜悅滿足

(5    7)  賞綠  快活留戀

(8   12)  囚綠  歡憐惱怒

(13)    釋綠  祝福讚美

(14)    懷綠  懷念不捨

合作探究:

(主體研讀 局部探討)

(1)    作者“戀綠”的原因是什麼?用書上的句子回答。

--因爲 “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樂。”文章以敘述帶動了抒情。正是由於作者喜歡一片常春藤的綠影,纔會經常快樂地端坐窗前,留戀於這片綠色,因爲“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樂。”看到它,作者便不再感到孤獨。

(2)    作者“囚綠”的原因是什麼?用書上的句子回答

--“忽然有一種自私的念頭觸動了我。……要它爲我作無聲的歌唱。”作者想通過留住綠色來慰藉自己悒鬱的心情,並由此來感受友愛和幸福,但同時,他又發現“綠友總向着窗外”,“甚至於一枚細葉,一莖卷鬚”,都固執地朝着窗外的陽光,“永不屈服於黑暗”,此時,作者對綠色戀得更爲深沉了。 

能力提升:

引導探究

(提出問題,組織討論,感悟作者筆下“綠”象徵不畏強暴、追求自由光明的傳統民族精神的主旨.)

問:在作者眼裏“綠”具有怎樣的特點?作者又側重在哪個特點上?具備這一特點的“綠”又象徵着什麼?

明確:作者描寫綠枝條,一半是寫實景實情,一半是帶着感情與想像。它具有美的特點,“伸開柔軟的卷鬚”“舒開摺疊着的嫩葉”,下雨時帶着“淅瀝的聲音,婆娑的擺舞”;它是青春、愛和幸福的象徵,就像作者說的,“我要借綠色來比喻蔥蘢的愛和幸福,我要借綠色來比喻猗鬱的年華”;它是柔弱的,離開陽光就“失去了青蒼的顏色,變成柔綠,變成嫩黃,枝條變成細瘦,變成嬌弱,好像病的孩子”;它是倔強的、堅貞的,“它的尖端總是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於一枚細葉,一莖卷鬚,都朝原來的方向。植物是多固執啊!”它是“永不屈服黑暗的囚人”。這些特點中作者側重在被囚禁的 “綠”所具備的特點。“囚綠”寫綠枝條處境艱難仍“都朝原來的方向”,“綠”固執的追求陽光,聯繫到日寇侵華、國土淪喪的現實,這正象徵着處境艱難的中華民族不畏強暴、追求自由光明、忠貞不屈的民族氣節的民族精神。 

(板書)

青春、愛和幸福的象徵;  對處境艱難的中華民族不畏強

美;它是柔弱的;     暴、追求自由光明的民族精神   託物言志

它是倔強的、堅貞的    的強烈讚美之情。

拓展探究

問:談談作品中的“我”對“綠”的態度變化,這種變化給我們什麼樣的啓示。

明確:作品中的“我”對 “綠” 的態度經過了由喜愛“綠”到囚禁“綠”再到釋放“綠”的過程。從歡喜到愛戀到佔有再到控制,這是人的情感發展的必然邏輯。(“忽然有一種自私的念頭觸動了我”這一句異峯突起,預示着“我”對“綠”的情感的轉變。第八至十一段才真正回到了本文所記的中心事件--囚綠,實際上是“幽囚”與“突圍”的鬥爭,“垂死”與“新生”的對抗。這一中心事件中,“我”的心態值得琢磨。“我”之“囚綠”,有着現實的濃重的功利‘主義色彩:“拿綠色裝飾我這簡陋的房間,裝飾我過於抑鬱的心情”,“要它爲我作無聲的歌唱”。不僅要用它置換物質生活的空虛,還要用它填補精神生活的空洞。在他的哲思中,“綠”是“愛和幸福”,是“猗鬱”的青春年華的象徵。一方面,“我”對“綠”的“愛撫”和“善意”,卻使常春藤越發的病損了;但是“我”儘管可憐它的病損,卻“惱怒它的固執,無親熱”而“仍舊不放走它”。)可見“我”的自私自利,蠻橫霸道,乃至刻薄寡恩,這是愛的偏執與異化。另一方面,“綠”雖被囚繫,但卻“永遠向着陽光生長”,絲毫不爲“我”的淫威而放棄“生的歡喜”,這種倔強的生命力“損害了我的自尊心”,也在促引“我”去思考自然的不可戰勝的生命偉力,使“我”敬畏而自責,“漸漸不能原諒我自己的過失”。“魔念在我心中生長了”這句承上啓下,表明“我”既怨怒又愛憐,既欲開釋又難捨的兩難心態。理智與情感的矛盾,心靈深處的隱私,不加掩飾地袒呈!作者意識到“把天空底下的植物移鎖到暗黑的室內”是一種罪過,併爲此而愧疚,這些都說明“我”的善良的本性。 

我們從中得到啓示:愛不是自私的佔有,不是蠻橫的索取。真正的愛是爲他奉獻,給予他自由。理解與寬容是一種美德。(我們喜歡的事物,我們的大自然,一切美好的東西甚至是我們愛的人。)

(板書)

歡喜               

愛戀           愛不是自私的佔有,不是蠻橫的索取

佔有         真正的愛是爲他奉獻,給予他自由。

控制       理解與寬容是一種美德。

釋放

課堂小結:

作者滿懷深情地書寫北平的一棵長春藤,從一棵樹木引出了對山河淪亡的感嘆。聯繫到日寇侵華、國土淪喪的現實,這正象徵着處境艱難的中華民族不畏強暴、追求自由光明、忠貞不屈的民族氣節的民族精神。 

規律總結:

託物言志的散文的閱讀方法:聯繫背景,把握物的象徵意義;分析標題,結合全文,把握作者的真實情感;抓住要點,體味細節。

佈置作業: 

本文寫了對綠的愛,請另寫一種顏色,賦予它以一種情感或象徵含義。題目自擬,200字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