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生物《觀察細胞的用具》教案

教學目標

初一生物《觀察細胞的用具》教案

知識目標:

1、使學生認識顯微鏡的結構,瞭解顯微鏡的放大倍數的計算方法,瞭解顯微鏡的基本原理和正確的使用方法。

2、瞭解玻片標本的種類。

能力目標:

使學生能正確使用顯微鏡,訓練學生規範操作的技能。

情感目標:

1、通過顯微鏡的使用訓練,對學生進行遵守實驗室紀律的教育和愛護公共財物的教育,使學生養成科學實驗的良好習慣。

2、在實驗中,體驗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和敢於探索、質疑的科學精神,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知識體系圖解

課文分析

《觀察細胞的用具》這部分內容,通過對顯微鏡的介紹,使學生了解顯微鏡在生物實驗中的作用和使用方法,爲今後實驗教學打下基。'

“練習使用顯微鏡”是學生步入中學後的第一節實驗課,課本從取鏡、安放、對光、觀察到收鏡,每一個步驟都詳細敘述了具體的操作方法。認真組織並上好起始實驗課,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和良好的實驗紀律,對於加強基礎知識的學習,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實驗能力和思維能力,具有重要意義。

本節的重點是顯微鏡的結構和作用,在學習過程中,不必對顯微鏡的原理進行深入的瞭解,而應讓學生通過不斷的練習,達到熟練使用顯微鏡的目的。爲下一節動、植物細胞的觀察打下良好的基礎。

教法建議

這節實驗課是學生進入中學學習生物學的第一節實驗課,因此,開始實驗操作前,應進行實驗室規則、愛護實驗設施的教育,注意將實驗過程組織好。

這一節課的重點要放在學習顯微鏡的結構和使用上。這一節課不要求觀察載有實驗材料的玻片標本(只要求觀察諸如貼有“上”字薄紙的代用玻片標本)。目的也在於讓學生弄清楚顯微鏡的結構和使用方法。

關於顯微鏡的結構和使用方法的教學,可以通過以下幾點達到教學目標:

(1)讓學生參看課本上的插圖,對照顯微鏡實物,自己來認識顯微鏡的結構並進行顯微鏡的使用操作訓練,然後經過學生的歸納、概括,課後通過填寫《實驗報告冊》及時進行反饋,來檢查教學效果。這樣可以留出較多的時間,讓學生練習練習使用顯微鏡。教師應強調的是在顯微鏡使用過程中,學生出現的錯誤及有關的注意事項,最後總結操作步驟的順序、重點內容,並及時表揚在操作和紀律上表現好的學生。通過這種“綱要化”處理,提高學生記憶的選擇性,有利於記住最關鍵的`東西;

(2)儘量的讓學生利用課上時間反覆多次練習,以提高學生記憶的牢固性;並把學與用結合起來,以提高學生記憶的形象性。

教學設計方案

課題:觀察細胞的用具

重點:顯微鏡的正確使用方法

難點:第一次實驗課的組織

教學手段:以學生個人及小組活動爲主

教學設計思路:顯微鏡的結構和使用方法在教材中用圖表示得很清楚,教師不需要講的過多或過細,完全可以讓學生充分發揮自主性的學習方法,利用教材進行學習,教師則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對顯微鏡的操作過程中容易出現的問題進行指導。

教學過程:本節內容爲1課時。

導入:顯微鏡是一種可將肉眼看不到或看不清的物體放大的儀器。

活動一:學習顯微鏡的各部分的結構及用途

要求:1、學生對照課本P8-9的圖片和相關文字,利用實物觀察並記憶顯微鏡的結構名稱及用途。

(觀察前,教師需先講解顯微鏡的提取、安放。即:一手握鏡臂,一手託鏡座,把顯微鏡靠在胸前,平穩的置於桌面。)

2、同組同學相互考查記憶結果。

3、請幾位同學上講臺利用掛圖或實物講解。

教師總結(重點介紹反光鏡、物鏡、目鏡、粗準焦螺旋、細準焦螺旋)

活動二:學習顯微鏡的使用方法

要求:1、學生對照課本P8—10的圖片和相關文字,按要求用顯微鏡觀察“上”字裝片。

2、由於對顯微鏡使用還不夠熟練,要求學生練習時動作要輕,以免損壞顯微鏡。

教師對學生活動進行巡視,並急時糾正學生的錯誤。

教師總結:顯微鏡的操作過程提問:1、觀察的物像與實際圖像有什麼不同?2、放大倍數的計算。

組織學生進行觀察,得出結論:1、物像與實像相反。2、放大倍數=物鏡倍數X目鏡倍數

活動3:學習玻片標本的類型

組織學生用顯微鏡觀察一片樹葉,感受在顯微鏡中的視野狀況。

提問:爲什麼視野中看不到圖像?如何才能在顯微鏡下到樹葉的微觀結構?

組織學生討論、設計方案、彙報

教師總結:顯然,放在顯微鏡下觀察的生物標本,應該薄而透明,光線能透過,才能觀察清楚。因此,必須加工,製成玻片標本。

玻片標本的種類

(1)永久性玻片標本:可長期保存。

(2)臨時性玻片標本:不用長期保存。

組織學生閱讀P10玻片標本的類型,並在給出的永久玻片中找出相對應的切片、塗片、裝片。

三、作業:完成實驗報告冊

板書設計:

第一節觀察細胞的用具

一、 顯微鏡的使用

使用方法:

1、取鏡和安放

2、對光

3、觀察

4、整理

二、玻片標本:

切片

塗片

裝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