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滴眼淚換一滴水(蘇教版高二必修四教學案例) 教案教學設計

一、案例背景信息

學科/領域:語文/必修四

年級:高一年級

所用教材版本:江蘇教育出版社

學時數:兩課時

二、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1、 學生通過細讀把握雨果的場景敘事,以及衆人對伽西莫多的不同態度

2、 學生要主動感悟文本所展現的人性主題,形成正確的審美觀

3、 學生要領悟本文以美醜對比來表現人物性格和主題的手法

(二)內容分析

根據文本的主題和學生的理解程度,我認爲教學重點可確定爲領悟本文表現人物形象和主題的特殊技巧--美醜對照原則;教學難點爲引導學生理解文本通過典型環境(刑臺)來展現複雜人性的主題。《一滴眼淚換一滴水》屬於必修四第二模塊中的問題探討專題,重點通過學生的問題討論來感悟一滴眼淚中的人性世界。

(三)學生分析

就高一學生的認知情況而言,學生可能對選自《巴黎聖母院》第六章第四節的文本前的背景不太瞭解,需要老師通過多媒體設備展示文本之前的故事情節,使他們進入教學情境之中。其二,根據學生現在的生活經驗和閱歷,他們對人性主題的理解有困難。此外,文本篇幅較長,學生很難在短時間把握文本,因此需要在課前留充足時間對文本所展示的幾種場景進行梳理。

(四)教學策略設計

1、教學方法設計

   根據文本的人性主題比較難以理解,選擇問題討論法使學生們自由地交流和溝通彼此的觀點,從而在互相啓發下深化對主題的理解。假若通過討論也無法走進主題,老師也對積極思考的他們進行及時地引導和點撥。

2、關於教學流程和教學活動的設計思路

  課前充分預習--利用多媒體播放電影片斷--場景賞析--問題探討--主題深化--細節品讀

3、應用信息技術的依據和考慮

1)應用多媒體播放《巴黎聖母院》的電影片斷比老師的故事講解更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更有利於激發他們學習文本的興趣。播放文本之前的片斷,使得學生更快地進入15世紀的格雷沃廣場上的刑臺場景,更能直觀地把握伽西莫多、愛斯梅拉達、克洛德等人物形象和他們之間的關係。

2)播放了電影片斷後,學生的興趣和注意力容易被電影本身吸引。假若老師再以文本重新激發他們的興趣將有一定的難度,爲了將不利影響降低到最小可以事先選取文本的精彩片斷,並推選班級內部朗讀水平高的學生有感情地誦讀,之後設置他們感興趣的話題進行討論。

三、教與學的過程

教與學的過程描述

1)作家作品簡介:本文節選自《巴黎聖母院》第六卷第四節,《巴》是法國浪漫主義作家雨果的作品,他還創作了《悲慘世界》、《笑面人》等著名小說。雨果在法國乃至世界文學史上都有着重要的地位,爲浪漫主義文學戰勝古典主義文學做出了巨大貢獻。因此,他本人病逝後因其思想和精神被安放在人稱爲“法國靈魂”的先賢祠內。

2) 設置教學情境:(運用多媒體播放《一滴眼淚換一滴水》之前的電影片斷)電影內容(小說故事發生在15世紀的巴黎,情節線索的中心地點是巴黎聖母院。伽西莫多是流浪的吉卜賽的棄兒,因其醜陋的外表而被世人厭棄。只有克洛德副主教肯收留他,因而伽西莫多對他心存感激和崇敬。1482年,巴黎法院大廳在慶祝愚人節並推選笑容最難看的人爲愚人王,而擁有四面體鼻子、馬蹄形嘴、獨眼、駝背、耳聾的伽就順理成章地當上了愚人王。與此同時,在聖母院廣場上,吉卜賽姑娘的美貌和舞姿博得衆人陣陣掌聲。克洛德也被她吸引,並在邪念的促使下慫恿伽西莫多劫持她,卻被國王隊長弗比斯撞上解救了姑娘。次日,伽西莫多被送上了刑臺。)學生們聚精會神地觀看電影片斷,在看到熒屏前出現的伽西莫多時,他們對他醜陋的外表表示驚訝。而對愛斯梅拉達的美貌和舞姿深深吸引。隨着情節的發展,學生被它的感染力所吸引。(播放完畢)就在這樣的背景下,本文的故事開始了。(5分鐘)

3)師:現在讓我們看看中世紀的司法部門如何懲罰伽西莫多的?請翻到第32頁(從轉動的輪盤--------到睜開眼睛)找一位同學先朗讀上述段落。

(通過朗讀我們可以想象到當伽西莫多在皮鞭狠狠地抽打下血水流淌的慘狀,他的驚惶、痛苦和懊喪如在眼前。)

4)、師:雖然伽西莫多接受了如此殘酷的鞭刑卻一直保持着緘默,之後這隻沉默的羔羊最終在口渴的促使下發出了三聲單調重複的呼喚。讓我們看看是怎樣的呼喚?(第35-36頁 從突然他又帶着加倍----------到喊了第三遍爲止),讀後請同學在語境中揣摩伽西莫多三聲給水喝的情態,並找學生模仿。

甲同學:在充分地練習下,很好地將前兩聲給水喝進行了創新性模仿,但對第三聲把握不到位。

      師點撥:三聲各有特色,必須注意第一聲象動物的咆哮聲;第二聲以更加令人心碎的聲音;最後喘息着喊了第三遍。

      乙同學:(主動要求嘗試)他將喘息的聲音表現出來。(引起全班鬨堂大笑)

      師:播放多媒體剪接的片斷,讓學生親眼目睹伽西莫多的飢渴難耐的情狀。

5) 師:大家根據文中語句來分析衆人對待伽西莫多的態度和他們的人物形象。(所讀文章中之前部分)(小組討論完成 5分鐘)選出一組來黑板前討論並完成板書。(要求:扣住原文作答)

                表現                 人物形象

羣衆:   鬨笑辱罵             沒有憐憫心

   憎恨詛咒             麻木不仁

投石子              

克洛德:      逃避                 冷漠無情

甲小組:我們認爲克洛德除了冷漠無情外,還可以說他是一個不負責任的人,本來他是幕後兇手,卻讓伽西莫多承擔,這種行爲很可惡。

乙小組:我們補充羣衆形象,他們除了麻木以外還是愚蠢無知的,因爲作者通過文本對其進行了議論。

師:同學們對他們的分析很到位,也就是說你們認同羣衆是庸俗無聊的看客這一觀點了。生:(頻頻點頭)表示贊同。

師:那我們設想一下一個醜陋的男人夜晚劫持貌美的姑娘,假若你們在現場可能會挺身而出將罪犯繩之以法。罪犯示衆時,你會怎麼做?

生:(七嘴八舌)我會狂打他一頓,我會蔑視他的所作所爲------

師:不管怎麼說,伽西莫多也是罪犯,至少也是克洛德唆使下的幫兇。那麼羣衆對他嘲笑、咒罵也是合乎情理的。那說明看客們並非麻木無聊,是麼?

生:有同學開始點頭。

師:羣衆的態度既然可以理解,那爲什麼魯迅說看客畢竟是看客,雨果認爲他們是庸俗無聊的呢?(學生思考3分鐘)

生:因爲他們沒有同情心-------(學生通過理解無法認識到人性的層面。)

師:那同學們你們所說的同情心,憐憫心從那一層面看待羣衆的?

生:從道德-------從人性

師:這位同學的觀點非常深刻,作家和作爲讀者的我們主要從人性的角度評判他們是冷漠無情的。罪犯也是人,我們要來看看特殊情形下的人性問題。看看羣衆是如何譴責伽西莫多的?知道了羣衆的譴責方式就可以判定他們是冷漠無情、麻木不仁的。請看33頁27段,簡要指出幾句惡毒的咒罵語言。

同學們,一般正確的譴責方式應該是責罵他不應劫持美麗的姑娘,他的罪惡行徑令人義憤填膺。而羣衆卻如何咒罵伽西莫多呢?

生:  婦女們恨他醜陋外表,而不責怪他有沒劫持惡行。

師: 那設想一下假若換做一個帥哥,婦女們的態度就會改變呢?

生: 可能會改變。

師: 由此我們看出羣衆的譴責莫名其妙,從根本上說他們仍是庸俗無聊的。從這一角度看出了他們的人性醜陋的一面,作者也對他們的行爲大加鞭撻。難道看臺上真沒有人理會這位受苦受難的可憐人嗎?請一位同學有感情地朗讀第36-37頁(這時他看見人羣裏---------------文末)讀後思考爲什麼愛斯梅拉達會送水給他喝?她的出現給看客們和伽西莫多帶來了何種變化?這種變化說明了什麼?

丙小組:我們認爲看客們由嘲笑 憎恨變爲感動和歡呼,伽西莫多由本能的憤怒、輕視到流淚。

師:首先,我們看看伽西莫多所流下的生平第一次的淚水,這滴淚水包含了什麼?

生1:我認爲這滴淚水包含了對劫持行爲的悔恨和自責。

生2:我認爲淚水裏含有對愛斯梅拉達善良的感激。

師:很好,我們可以看到折射着人性光輝的一滴水具有強大的感化力量,它喚醒了伽西莫多沉睡的心靈,讓他自覺地認識到個人行爲的可恥和個人想法的狹隘,使他感覺到美麗人性所帶來的溫暖。那同學們你們認爲羣衆是否在起鬨?

生1:我認爲是起鬨,他們不可能變得這麼善良。

生2:我認爲他們是出於真誠的感動,結合文章中的語句“那情景無論如何使很動人的,而這件事又發生在一個刑臺上,那就更爲動人了。”

生3:我認爲也是感動,這是愛斯梅拉達善良舉動的力量所在。

師:我也認同羣衆是被愛斯梅拉達的行爲感動而歡呼的。在刑臺特殊的環境下,愛斯梅拉達將水v 葫蘆極其溫柔地舉到了仇人乾裂的脣邊,這種以德報怨的舉動的確可以感化人心。她的舉動也展現了人性美所具有的力量:它不僅喚醒了幾近僵化的伽西莫多的人性,淨化了他的心靈;而且召喚了羣衆的良知,使他們從缺少憐憫心的無知狀態到熱情歡呼。庸俗無聊的普通大衆都被美好的人性所打動,充分展現了來自底層社會的人性美的力量。人性的光芒驅散了人們心頭的陰影,喚醒他們內心深處美好的人性。

師:(展示多媒體剪接的電影片斷以加深學生的理解)

師:課本上說刑臺是美與醜的看臺,那我們在這一看臺上究竟看到了什麼?(小組深入討論  3分鐘)

生1:我看到了羣衆的麻木無情,看到了克洛德的不負責任。

生2:我看到了伽西莫多的淚水,羣衆的熱情歡呼。

生3:我看到了人性美的力量。

師:刑臺是檢驗人性的天平,在這一特殊的場合,人性的各種自然姿態暴露無疑。在這一看臺上,我們看到了人性的醜陋:中世紀的人們愚蠢無知、缺乏同情心;克洛德唆使伽西莫多劫持愛斯梅拉達,事情敗露後,伽西莫多爲其頂罪,而他卻看到刑臺上的伽西莫多時冷漠無情、逃避不及。與此相照應,我們也感受到了一滴水所折射的人性美的力量,它喚醒了人類的良知。

總結深化:古今中外思想深刻的文學作品一般都對“人性”這一永恆的主題情有獨鍾。無論是歐亨利的《最後的常春藤葉》還是楊絳的那感人至深的《老王》都將主題直指人性,我們還記得爲支撐蘇艾的生活信念而犧牲了個人生命的老貝爾曼嗎?還曾想起那位生活在社會底層的老王爲楊絳夫婦送冰和雞蛋的細節嗎?老貝爾曼和老王這些小人物身上都閃現着人性的光芒,讓我們看到了人性美的一面。同樣《一滴眼淚換一滴水》讓我們看到了複雜的人性。醜陋的人性只能把社會推向倒退的深淵,以惡抗惡只能帶來新的罪惡。而人性美卻能推動人類的車輪滾滾向前,是推動社會歷史進步的力量。雨果通過這部作品來展現他對人類出路的思考。

6) 品讀細節

師:文中,作者運用了多重對比,美醜對照是本文表現人物性格和主題的特色手法。除了我們看到的羣衆、克洛德和愛斯梅拉達對待伽西莫多的對比,還有很多種對比。比如

“喝完水,那可憐人便伸出黑黑的嘴,無疑是想吻一吻那幫助了他的美麗的小手。”

伽西莫多黑黑的嘴顯示了他醜陋的外表,而想吻美麗小手的動作則展示了人性被喚醒後的內心世界,而醜與美兩種對立的存在在這裏達成了統一。

美醜對照這一寫作手法體現了雨果的浪漫主義創作原則,是戰勝古典主義的法寶。

 古典主義:崇高優美和滑稽醜怪截然分開

 浪漫主義:雨果“醜就在美的旁邊,畸形靠近着優美,醜怪藏在崇高的背後,美與惡並存,光明與黑暗並存。”

作業: 文中還有多處使用了美醜對照原則,請同學們課後找出還有哪些對比?對比對錶現美與醜的衝突有什麼作用?

板書設計: 

                          刑臺  伽西莫多

(人性)←―――看臺 

                表現                      人物形象

(人性醜)看客們:  嘲笑憎恨――→感動歡呼      庸俗無聊   

愚昧無知

(人性醜陋) 克洛德:  冷漠無情                    道貌岸然

                                                               陰險狠毒

(人性美) 愛斯梅拉達:以德報怨                   內外兼美

                                           美麗善良

四、教後反思

   設計巧妙的思考問題本身非常困難,特別是試圖將幾個重點問題串聯起一節課的內容那就更加困難了。我設計的幾個問題可以提起學生討論的興趣,學生也可以進行積極地思考和交流。但在分析羣衆形象的環節需要老師運用抑揚頓挫的語氣、語調來引領學生進入進退兩難的困境。在學生進入了重重疑團和迷霧之中,他們就會主動地去質疑、積極地思考,這時老師去撥開那團蒙在他們思維上的面紗效果會更好。這樣的教育方式可以達到古人所說的“不憤不啓,不悱不發”的境界。

   文章本身篇幅較長,如何讓學生把握文本所涵蓋的內容和主題,必須要求學生對文本進行反覆研讀。除了文本外,爲了讓他們瞭解故事情節的發展,老師一定要發揮多媒體教學的優勢來展示來龍去脈,使他們直觀地去感受人物形象和社會背景,很快地進入老師和文本預設的教學情境之中。最重要的一點,爲了使學生感悟人性美的主題,強化人性美的力量,讓學生自覺地培養審美觀,老師可以再次藉助電影的精彩片斷進行強化。

五、教學資源和參考資料

 1、《巴黎聖母院》[法] 雨果 著,陳敬容 譯,1982年版

 2、《語文》(必修四)丁帆 楊九俊 主編  江蘇教育出版社  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  2004年版

 3、《語文(必修四)教學參考書》 江蘇教育出版社  2005年版

4、《巴黎聖母院》電影視頻片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