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數學從不同方向看幾何體的教案設計

教學目標:

初中數學從不同方向看幾何體的教案設計

知識與技能:經歷從不同方向觀察物體的活動過程,體會出從不同方向看同一物體,可能看到不同的結果;能識別從不同方向看幾何體得到相應的平面圖形

過程與方 法:通過觀察能畫出不同角度看到的平面圖形(三視圖)。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會視圖是描述幾何體的重要工具,使學生明白看待事物時,要從多個方面進行。

教學重點:學會從不同方向看實物的方法,畫出三視圖。

教學難點:畫出三視圖,由三 視圖判斷幾何體。

教材分析:本節內容是研究立體圖形的又一重要手 段,是一種獨立的研究方法,與前後知識聯繫不大,學好本課的關鍵是尊重視覺效果,把立體圖形映射成平面圖形,其間要進行三維到二維這一實質性的變化。在由三視圖還原立體圖形時,更需要一個較長過程,所以本節用學生比較熟悉的幾何體來降低難度。

教學方法:情境引入 合作 探究

教學準備:課件,多組簡單實物、模型。

課時安排:1課時

環節 教 師 活 動 學生活動 設 計 意 圖

教師播放多媒體課件,演示廬山景觀,請學生背誦蘇東坡《題西林壁》, 並說說詩中意境。

並出現:橫看成嶺側成峯,

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

觀賞美景

思考“嶺”與“峯”的區別。 跨越學科界限,營造一個嶄新的教學學習氛圍,並從中挖掘蘊含的數學道理。

1、教師出示事先準備好的實物組合體,請三名學生分別站在講臺的左側、右側和正前方觀察,並讓他們畫出草圖,其他學生分成三組,分別對應三個同學,也分別畫出 所見圖形的草圖。

2、看課本13頁“觀察與思考”。

圖:

你能說出情景的先後順序嗎?你是通過哪些特徵得出這個結論的?

總結:通過以前經驗,我們可知,從不同的方向看物體,可能看到不同圖形。

3、從實際生活中舉例。

觀察,動手畫圖。

學生觀察圖片,把圖片按時間先後排序。

利用身邊的事物,有助於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激發學生潛能,感受新知。

讓學生感知文本提高自學能力。

利於拓寬學生思維。

二 1、感知文本。學生閱讀13頁“觀察與思考2”,

圖:

2、上升到理性知識:

(1)從上面看到的圖形叫俯視圖;

(2)從左面看到的圖形叫左視圖;

(3)右正面看到的圖形叫主視圖;

3、練一練:分別畫出14頁三種立體圖形的三視圖,並回答課本上 三個問題。(強調上下左右的方位不要出錯) 學生閱讀,想象。

學生分組練習,合作交流。 把已有經驗重新建構。

感性知識上升到理性知識 。

體會學習成果,使學生產生成功的喜 悅。

新課探究三 1、連線,把左面的三視圖與右邊的立體圖形連接起來。

主視圖 俯視圖 左視圖 立體圖形

2、歸納:多媒體課件演示

先由其中的兩個圖爲依據,進行組合,用第三個圖進行檢驗。

學生自己先獨立思考,得出答案後,小組之間合作交流,互相評價。

以小組爲單位討論思考問題的方法。

把由空間到平面的轉化過程逆轉回去,充分利用本課前階段的感知,可以降低難度。

課堂反饋

1、考查學生的基礎題。

2、用小立方體搭成一個幾何體,使它的'主視圖和俯視圖如圖所示, 搭建這樣的幾何體,最多需要幾個小立方體?至少需要幾個小立方體?

主視圖 俯視圖 學生獨立自檢

學生總結出以俯視圖爲基礎 ,在方格上標出數字。

簡單知識,基本方法的綜合

課堂總結

1、學習到什麼知識?

2、學習到什麼方法?

3、哪些知識是自己發現的?

4、哪些知識是討論得出的?

學生反思

歸納 讓學生有成功喜悅,重視與他人合作。

附:板書設計

1.4 從不同方向看幾何體

教學反思

從 蘇東坡的詩詞《題西林壁》引,配以多彩的畫面,爲學生營造一個寬鬆、生動的教學環境。通過學生分組討論,動手操作,師生、學生之間的合作交流,並輔以多媒體課件的合理應用,讓學生完全處於一種高參與狀態。最終實現 了素材與實際相結合,經驗與挑戰相作用,立體與平面相轉換。本課中引入了課本中沒有而學生也能接受的三個概念:主視圖、俯視圖、左視圖。教者很難把握學生的